始皇“三年之期”的口谕,如同一道带着明确刻度的敕令,将之前尚有些朦胧的星际探索梦想,瞬间拉入了倒计时的现实轨道。压力如同实质般,沉甸甸地压在了格物总院,尤其是星辉司每一位成员的肩头。
徐彭岳回到格物院的第一件事,便是召开全体核心成员会议。他没有隐瞒,直接将始皇的期望与压力原原本本地传达下去。
“诸位,‘雏凤’初啼,陛下已见其声。然,天听虽悦,亦予重期。三年!”徐彭岳环视着议事堂内每一张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三年之内,导航需有基,生存需有道,更需造出更大、更稳、飞得更久之验器!此非徐某一人之事,乃我格物总院、星辉司上下,共同之使命!”
堂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工匠们脸上刚刚因“雏凤”成功而洋溢的兴奋与自豪,迅速被凝重和紧迫感取代。三年,听起来不短,但对于要攻克如此多前所未有之难题,时间实在紧迫得让人窒息。
“怕什么!”徐福第一个跳出来,试图提振士气,“有贫道在,沟通天地灵机,梳理星轨脉络,导航之事,包在我身上!再给贫道多配几个伶俐的学徒,贫道定能将那周天星斗,梳理得服服帖帖!”
他这话虽依旧带着玄虚,但在巨大压力下,反而像是一剂强心针,让众人觉得至少还有这位“奇人”可以倚仗。徐彭岳这次没有反驳,只是顺势将“星图精确测绘与近地天体轨迹预测”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徐福领导的观测小组,并要求他必须拿出可供数学验证的模型和数据。
压力迅速转化为行动力,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材料工坊内,炉火日夜不息,工匠们围绕着浮金的冶炼、提纯、加工工艺,进行着近乎疯狂的优化尝试,力求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提升产量,降低成本。敲打声、研磨声、争论声不绝于耳。
动力设计区域,图纸堆叠如山。工匠们围绕着如何提升星辉动力炉的推重比、能量利用效率和持续运行时间,绞尽脑汁。有人提出分级推进构想,有人尝试不同的喷口设计,争论时常发生,但在“三年之期”的大旗下,所有的争论都迅速导向实践验证。
最困难的导航与生命保障研究也全力启动。徐彭岳亲自挂帅,组织人手,一方面加紧对观星数据的分析,尝试建立初步的坐标系和定位算法;另一方面,开始设计密闭环境下的空气循环、水回收、废物处理等原型系统,甚至开始考虑长期失重或异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这些课题,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近乎天方夜谭。
然而,压力之下,难免出现变形。为了赶进度,一些工匠开始忽视安全规程,险些酿成事故。部门之间因资源争夺而产生的摩擦也日益增多,都觉得自己负责的部门最为关键,理应获得更多支持。
这一日,徐彭岳正在协调动力分署与材料分署关于新型冷却管道材料的争议,嬴雪华悄然而至。她没有打扰争论的众人,而是静静地观察着格物院内弥漫的那种混合着亢奋与焦虑的气氛。
待徐彭岳暂时处理完争端,略显疲惫地走过来时,嬴雪华才轻声开口:“徐侯,弦绷得太紧,恐易断裂。”
徐彭岳揉了揉眉心,叹道:“殿下,时间不等人啊。陛下给予信任与支持,我辈唯有竭尽全力。”
“竭尽全力自是应当,”嬴雪华颔首,“然,竭泽而渔,非长久之计。雪华观院内众人,面色疲惫,争论时火气见长,此非良兆。《左传》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持续高压,恐难以为继,反而容易忙中出错。”
她顿了顿,建议道:“何不张弛有度?定期设立明确之短期目标,达成则予以嘉奖,使众人见其成效,获其成就感。同时,亦需关注工匠身心,确保休憩。此外,各分署之争,根源在于皆觉自身重要,徐侯或可明确告知,此三大基石,缺一不可,并无孰轻孰重之分,所需资源,当依项目实际进展与难度统筹分配,而非靠争吵得来。”
徐彭岳豁然开朗。他确实被总体压力压得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团队管理和士气维持。嬴雪华的建议,正是现代项目管理中注重里程碑设定、团队激励和资源平衡的体现。
“殿下提醒的是!”徐彭岳由衷道,“我这就去调整。”
他立刻着手实施:设立了“月度攻坚奖”,对达成阶段性目标的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制规定了轮休制度,确保工匠得到休息;并在议事堂再次强调,材料、动力、导航、生命保障四大方向同等重要,资源分配将由稽核署依据项目计划和实际成果进行评估,严禁内部恶性竞争。
这些措施如同给过热运转的机器注入了润滑剂,格物院内的气氛虽然依旧紧张,但那种焦躁和混乱得到了有效控制,秩序和效率重新回归。
而我们的徐福道长,在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时间压力后,也难得地收敛了几分跳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数据记录和模型构建中,虽然他的模型依旧充斥着各种“灵机节点”、“星力流转”的术语,但至少,星图是越绘越精准了。
这一日,他抱着一卷新绘制的星图找到徐彭岳,脸上带着罕见的严肃:“师弟,根据近日观测,荧惑之星(火星)运行轨迹,与按旧法推算略有偏差,且其亮度变化,似有规律可循……贫道以为,此星,或可作为我等‘第二步’验证之首要目标?毕竟,它看起来……比那遥远的岁星(木星),要‘友好’些许。”
徐彭岳看着星图上标注出的火星轨迹数据,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师兄这次,或许真的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方向!将火星作为星际航行的第一个中期目标,无论在距离还是技术挑战上,似乎都比直接瞄准木星更为现实。
三年之期,压力如山,但也如磨刀石,磨砺着每个人的意志与智慧。帝国的星槎梦想,就在这紧张而有序的倒计时中,一步步地从虚无的构想,向着可触摸的现实艰难而坚定地迈进。
徐彭岳回到格物院的第一件事,便是召开全体核心成员会议。他没有隐瞒,直接将始皇的期望与压力原原本本地传达下去。
“诸位,‘雏凤’初啼,陛下已见其声。然,天听虽悦,亦予重期。三年!”徐彭岳环视着议事堂内每一张面孔,声音沉稳而有力,“三年之内,导航需有基,生存需有道,更需造出更大、更稳、飞得更久之验器!此非徐某一人之事,乃我格物总院、星辉司上下,共同之使命!”
堂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工匠们脸上刚刚因“雏凤”成功而洋溢的兴奋与自豪,迅速被凝重和紧迫感取代。三年,听起来不短,但对于要攻克如此多前所未有之难题,时间实在紧迫得让人窒息。
“怕什么!”徐福第一个跳出来,试图提振士气,“有贫道在,沟通天地灵机,梳理星轨脉络,导航之事,包在我身上!再给贫道多配几个伶俐的学徒,贫道定能将那周天星斗,梳理得服服帖帖!”
他这话虽依旧带着玄虚,但在巨大压力下,反而像是一剂强心针,让众人觉得至少还有这位“奇人”可以倚仗。徐彭岳这次没有反驳,只是顺势将“星图精确测绘与近地天体轨迹预测”的任务,正式交给了徐福领导的观测小组,并要求他必须拿出可供数学验证的模型和数据。
压力迅速转化为行动力,也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变化。
材料工坊内,炉火日夜不息,工匠们围绕着浮金的冶炼、提纯、加工工艺,进行着近乎疯狂的优化尝试,力求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提升产量,降低成本。敲打声、研磨声、争论声不绝于耳。
动力设计区域,图纸堆叠如山。工匠们围绕着如何提升星辉动力炉的推重比、能量利用效率和持续运行时间,绞尽脑汁。有人提出分级推进构想,有人尝试不同的喷口设计,争论时常发生,但在“三年之期”的大旗下,所有的争论都迅速导向实践验证。
最困难的导航与生命保障研究也全力启动。徐彭岳亲自挂帅,组织人手,一方面加紧对观星数据的分析,尝试建立初步的坐标系和定位算法;另一方面,开始设计密闭环境下的空气循环、水回收、废物处理等原型系统,甚至开始考虑长期失重或异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这些课题,在当时的认知水平下,近乎天方夜谭。
然而,压力之下,难免出现变形。为了赶进度,一些工匠开始忽视安全规程,险些酿成事故。部门之间因资源争夺而产生的摩擦也日益增多,都觉得自己负责的部门最为关键,理应获得更多支持。
这一日,徐彭岳正在协调动力分署与材料分署关于新型冷却管道材料的争议,嬴雪华悄然而至。她没有打扰争论的众人,而是静静地观察着格物院内弥漫的那种混合着亢奋与焦虑的气氛。
待徐彭岳暂时处理完争端,略显疲惫地走过来时,嬴雪华才轻声开口:“徐侯,弦绷得太紧,恐易断裂。”
徐彭岳揉了揉眉心,叹道:“殿下,时间不等人啊。陛下给予信任与支持,我辈唯有竭尽全力。”
“竭尽全力自是应当,”嬴雪华颔首,“然,竭泽而渔,非长久之计。雪华观院内众人,面色疲惫,争论时火气见长,此非良兆。《左传》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持续高压,恐难以为继,反而容易忙中出错。”
她顿了顿,建议道:“何不张弛有度?定期设立明确之短期目标,达成则予以嘉奖,使众人见其成效,获其成就感。同时,亦需关注工匠身心,确保休憩。此外,各分署之争,根源在于皆觉自身重要,徐侯或可明确告知,此三大基石,缺一不可,并无孰轻孰重之分,所需资源,当依项目实际进展与难度统筹分配,而非靠争吵得来。”
徐彭岳豁然开朗。他确实被总体压力压得有些急于求成,忽略了团队管理和士气维持。嬴雪华的建议,正是现代项目管理中注重里程碑设定、团队激励和资源平衡的体现。
“殿下提醒的是!”徐彭岳由衷道,“我这就去调整。”
他立刻着手实施:设立了“月度攻坚奖”,对达成阶段性目标的团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强制规定了轮休制度,确保工匠得到休息;并在议事堂再次强调,材料、动力、导航、生命保障四大方向同等重要,资源分配将由稽核署依据项目计划和实际成果进行评估,严禁内部恶性竞争。
这些措施如同给过热运转的机器注入了润滑剂,格物院内的气氛虽然依旧紧张,但那种焦躁和混乱得到了有效控制,秩序和效率重新回归。
而我们的徐福道长,在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时间压力后,也难得地收敛了几分跳脱,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数据记录和模型构建中,虽然他的模型依旧充斥着各种“灵机节点”、“星力流转”的术语,但至少,星图是越绘越精准了。
这一日,他抱着一卷新绘制的星图找到徐彭岳,脸上带着罕见的严肃:“师弟,根据近日观测,荧惑之星(火星)运行轨迹,与按旧法推算略有偏差,且其亮度变化,似有规律可循……贫道以为,此星,或可作为我等‘第二步’验证之首要目标?毕竟,它看起来……比那遥远的岁星(木星),要‘友好’些许。”
徐彭岳看着星图上标注出的火星轨迹数据,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师兄这次,或许真的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方向!将火星作为星际航行的第一个中期目标,无论在距离还是技术挑战上,似乎都比直接瞄准木星更为现实。
三年之期,压力如山,但也如磨刀石,磨砺着每个人的意志与智慧。帝国的星槎梦想,就在这紧张而有序的倒计时中,一步步地从虚无的构想,向着可触摸的现实艰难而坚定地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