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记忆抽取的反击-《重生后我靠写歌爆火全网》

  林清歌把耳机摘下来的时候,手指在耳钉上停了几秒。窗外的霓虹光扫过桌面,电脑屏幕还亮着,波形图静止在那句低语结束的位置——“真正的创作,是从忘记规则开始的”。

  她没关机,也没动。只是盯着音频文件名看了很久。

  然后点开系统后台,输入密码。三级认证,需要指纹、声纹和一段预设的旋律节奏敲击。她用指节在桌边轻轻敲了三下,短-长-短,像小时候母亲哄她入睡时打的拍子。

  界面跳转,出现一个灰底黑框的模块:【记忆锚点提取】。这是母亲留给她的最后权限,她说过,只有当全世界都不信你的时候,才可以用一次。

  林清歌闭了闭眼,调出时间轴。

  滑动到七岁那年冬天。坐标锁定:孤儿院阁楼,深夜两点十七分。关键词检索:“小满”“蜡笔”“故事本”。

  画面自动加载出来。泛黄的稿纸铺在木桌上,煤油灯晃着微光。两个小女孩挤在一角,一个穿着洗得发白的红毛衣,另一个裹着蓝布棉袄。她们轮流念句子,声音带着鼻音,却笑得咯咯响。

  “萤火虫飞过井口,尾巴闪了一下,它说——我说谎了。”

  “为什么?”

  “因为我不是光,我只是反光。”

  镜头拉近,纸上字迹歪歪扭扭,但每一句都标了名字:林清歌写一句,小满接一句。页脚还有老师批注:“想象力超龄,建议投稿儿童杂志。”

  系统自动生成验证标签:生物情绪波动曲线平稳,皮电反应正常;同步调取当年值班记录,提及“两名女生通宵写作被罚站”,次日美术老师日记片段匹配:“今天收上来一幅画,虫子嘴里吐出音符,署名是‘双人组’。”

  她把这些全部打包,做成一段三分四十六秒的可视化视频。没有配乐,只有原声回放,连翻纸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上传平台时,她选了个从不用的小号,昵称叫“八岁会写歌”。标题只有一行字:

  **你说我抄袭?那年我八岁,你在哪?**

  发布瞬间,她顺手转发到几个残存的粉丝群。群里早就炸了锅,有人贴出出版社解约函截图,有人说她团队连夜跑路,还有人直播烧她的书。

  但她没看评论。点了发送后就退出账号,打开另一台设备监控舆情流向。

  十二小时过去,转发数停留在个位数。主流平台压根搜不到这条内容,算法直接把它归进“低可信度信息”分区。

  倒是有个匿名论坛悄悄顶上了热帖。楼下有人回复:“这地方我熟,九三年冬天确实停电频繁,孩子们常拿蜡笔瞎涂鸦。”紧接着又一条:“我记得那个穿红毛衣的,后来被接走了,走之前还在墙上画了个会唱歌的虫子。”

  林清歌刷新页面的手顿了顿。

  几分钟后,一条微博热搜悄然冒头:#八岁创作者#,排在第48位,随时可能掉下去。

  但已经够了。

  一位ID认证为“某市退休美术教师”的用户发长文回应:“我教过她。那孩子不爱说话,但一拿起笔就开始编故事。有次她画了一首歌,说音符能长成树。我当时以为是童话,现在想想……也许那就是天赋。”

  随后,两位小学同学现身说法。一人晒出旧课本,夹页里藏着一张折过的纸,上面写着半段《萤火虫不说谎》续集,落款是“清歌&小满”。另一人录了段语音:“我是小满。我爸走得早,我妈改嫁前把我送进孤儿院。我们一块写的那个故事,本来想投给广播站的,结果稿子丢了。”

  舆论开始裂变。

  原本一边倒的骂战出现缝隙。有人重新对比所谓“抄袭证据”,发现十年前那本冷门作品发布时间其实是九年之后,作者账号也是新注册的。

  质疑声浪渐渐转向:是不是有人故意做局?

  林清歌靠在椅背上,终于松了口气。卫衣袖口蹭过脸颊时留下一道浅痕,她抬手摸了摸右耳耳钉,冰凉的金属触感让她清醒了些。

  这场仗还没赢,但至少,她不再是孤身一人。

  她起身倒了杯温水,刚喝了一口,手机震了一下。

  来电显示:未知号码。

  她放下杯子,接通。

  听筒里先是三秒空白,接着传来一个低哑的声音,像是很久没说过话的人突然开口。

  “你背后的人不简单。”

  是周砚秋。

  她猛地坐直,“你怎么知道我在查什么?”

  电话那头没回应。

  “喂?你还——”

  “滴”的一声,通话断了。

  她立刻回拨,提示对方已关机。

  手指在屏幕上悬了几秒,她打开加密日志,新建一条记录,标记红色警报级别。关联词填了三个:输出端、备份、记忆提取。

  然后调出最近所有通讯数据流分析图。发现刚才那通电话并未经过常规基站,而是通过某个临时跳转节点接入,位置无法追踪。

  她站起身,走到窗边,拉开一条缝。

  城市灯火依旧,广告屏滚动播放着娱乐新闻,其中一闪而过的画面竟是她昨天发布的视频片段,已被剪成搞笑梗图,配上字幕:“天才儿童在线编故事”。

  她盯着那帧画面,忽然意识到一件事。

  陈薇薇能拿到乐谱照片,能精准掐着时间冲进来施压,说明背后有人提供情报链。而现在,周砚秋一句话就点破“背后有人”,代表他也看到了同一张网。

  问题是,他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人”吗?

  她退回书桌前,重新打开视频文件。这次她放大那段童声录音,逐帧听析背景杂音。

  在第1分23秒处,极其轻微的一声金属碰撞音,像是纽扣碰到了铁架床。

  她心头一跳。

  这段记忆提取自她的大脑,理论上不可能掺杂外部干扰。可这个声音……不属于那个夜晚。

  她又试了三次,确认存在。

  正准备标记异常点时,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推送。

  未读消息:1条

  来源:私人邮箱

  标题:【节目合作意向】

  她没动。

  鼠标停在邮件上,迟迟没有点开。

  房间里安静得只剩下主机运转的轻响。

  她低头看了看手机,锁屏界面还停在通话记录页。

  周砚秋的名字,像一根刺,扎在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