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真人秀的诡异邀约-《重生后我靠写歌爆火全网》

  周砚秋的名字还停在手机屏幕上,像一块烫手的铁片。林清歌盯着它看了两秒,手指一划,通话记录消失。

  她没锁屏,也没放口袋,而是把它反扣在桌面上。动作很轻,像是怕惊动什么。

  然后才点开那封邮件。

  【节目合作意向】

  发件人是“真相之声官方运营组”,后缀看着正规,但域名尾段绕得蹊跷。她顺手调出后台追踪工具,发现这封信经过七层跳转,最后定位在城西一片废弃数据中心——那地方早就被清空了,连电都没通。

  可邮件本身又没有任何恶意代码,连附件都没有,只有个报名链接,带人脸识别认证入口。

  她靠在椅背上,指尖无意识蹭了下右耳的银质音符耳钉。

  这不是巧合。

  前脚刚用记忆提取反击抄袭风波,后脚就有个主打“心理还原”的真人秀找上门,标题还叫《真相之声》。更巧的是,全网关于她的讨论里,“洗白综艺”类话题突然爆火,相关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发布时间集中在她发布童年视频后的三小时内。

  有人在推她进这个局。

  但她想知道是谁的手。

  电脑右下角弹出一条提醒:橙光音乐后台监测到,她的个人主页访问量在过去十分钟激增八倍,来源全部指向一个新上线的宣传页——正是《真相之声》的选手介绍模块,她的名字已经挂在上面,头像用的是昨天发布会的抓拍照,眼神疲惫,嘴角却带着笑。

  他们没等她回应,就已经把她写进了剧本。

  林清歌坐直身子,输入指纹,点击确认报名。

  页面跳转,出现一行字:【欢迎加入真相重建计划】。

  下一秒,手机震动。

  不是来电,是一条短信:请于明早九点前往城南影视基地B7区报到,专车将在楼下等候。着装要求:深色系,避免金属饰品。

  她把手机翻过来,面朝下压住那行字。

  第二天早上八点五十分,一辆纯黑商务车准时停在公寓门口。车窗是深色的,看不见里面,司机穿着统一制服,一句话不说,接过她的包就放进后备箱。

  车内没有窗户,顶灯是冷白色的,照得人脸发青。座椅是硬的,坐上去几乎没有回弹感。她试探着摸了摸扶手边缘,材质像是某种实验室常用的防静电涂层。

  车子启动后,手机信号立刻断了。

  她低头,不动声色地用鞋尖顶了顶右脚鞋垫——那下面藏着一台陆深给的微型备用机,独立供电,能撑四个小时。她弯了下腰,假装整理裤脚,顺势让鞋底擦过金属探测区边缘,顺利避开了安检流程中最敏感的一环。

  车停了。

  门从外面打开,一名工作人员站在台阶旁,手里拿着平板,面无表情。

  “林小姐,请交出所有电子设备。”

  她递上手机和耳机。

  对方扫了一眼,点头,示意她跟上。

  走廊很长,灯光太亮,亮到没有影子。空气里有种淡淡的气味,像是消毒水混着臭氧,她曾在父亲留下的实验笔记里读到过,这种配比常用于脑波监测室的环境净化。

  候场区有三个人。

  角落里那个蜷着腿的女孩一直在重复一句话:“我不该拿奖,我不该拿奖……”声音平得像机器读稿。另一个男人站在墙边,嘴里念着道歉词,每个字都咬得很准,却没有情绪起伏。第三人是个年轻男生,正用指甲不断刮着桌面,留下一道道白痕,指腹已经泛红。

  林清歌的目光落在他们手腕内侧。

  都有一个淡红色的圆圈印记,位置一致,颜色像是皮下贴了某种芯片。

  她不动声色地卷了卷袖口,遮住自己的手腕。

  “林清歌女士。”

  一个戴白色半脸面具的人走过来,递来一张任务卡。面具是哑光的,只露出眼睛和嘴,边缘缝着细密的黑线,像是手工缝制的。

  她接过卡片,指尖扫过纸面——纹理粗糙,像是老式打字机用的那种复写纸。

  “导演呢?”她问。

  “规则由真相决定。”对方回答,声音经过处理,听不出性别。

  她低头看任务卡,正面写着录制流程:第一阶段为“记忆回溯访谈”,需配合心理诱导装置完成情境重现;第二阶段为“公众反馈互动”,实时接收观众投票决定后续环节开放权限。

  背面有一行手写字:

  **别信声音,信你的节奏。**

  笔迹很熟。

  她心头一跳。

  这不是节目组的风格。

  她悄悄抬手,用右耳的音符耳钉反射头顶灯光,斜斜扫向天花板角落的监控探头。镜头表面贴着一层极薄的滤片,在特定角度下会透出一丝蓝紫色光晕——频率很熟悉,和母亲哼唱《星海幻想曲》时引发的脑波共振几乎一致。

  这不是综艺。

  这是测试。

  他们在用节目外壳,收集高敏感人群的情绪数据,甚至可能直接干预记忆输出。

  而那个手写批注……是谁留的?

  她捏紧任务卡,指节微微发白。

  这时,面具人转身要走,袖口稍稍掀起,露出一截黑色制服边缘。她眼尖地捕捉到那一瞬间——暗银色的纹样绣在布料上,交错的线条构成一个熟悉的图案:五线谱缠绕着双螺旋结构。

  “九歌”的初代徽记。

  她没动,也没出声。

  只是轻轻摩挲了一下耳钉。

  既然你们想让我“还原真相”,那就看看,谁在定义真实。

  几分钟后,广播响起。

  “请各位参赛者准备,第一轮录制即将开始。工作人员将引导进入主录影厅。”

  面具人走过来,示意她起身。

  她站直,跟着队伍往前走,路过那名不停念道歉词的男人时,对方突然转头看了她一眼。

  眼神空洞,嘴唇还在动,但声音停了。

  就在那一瞬,她听见他极轻地说了一个词:

  “逃。”

  不是劝她逃,也不是警告。

  就像程序卡顿了一下,吐出一个不属于当前流程的指令。

  她脚步没停,心跳却快了半拍。

  录影厅门开了。

  里面比想象中大得多,中央摆着一圈环形沙发,地面是深灰色的合成材料,踩上去没有声音。四周墙面覆盖着吸音棉,顶部悬挂着数十个不同型号的摄像头,有些还在转动,有些则静止不动,镜头对准固定位置。

  最前方是一个半透明的玻璃舱,里面摆着一把椅子,连接着几根软管和电极贴片。

  “那是心理诱导舱。”面具人说,“每位选手需单独进入,完成十五分钟的记忆回溯。”

  “如果拒绝呢?”她问。

  “没人拒绝过。”对方回答,“你们都是来寻求真相的。”

  她冷笑一下,“我是来搞清楚谁在背后操控舆论的。”

  面具人没反应,仿佛这句话根本不在对话逻辑里。

  “请脱鞋入舱。”他说,“金属物品会影响数据采集。”

  她解下耳钉,放在外侧托盘里。

  但没摘项链。

  那条细链藏在衣领下,末端挂着一枚微型存储器,是昨晚连夜备份的记忆文件副本。

  她走进玻璃舱,门无声合拢。

  座椅自动调节到适合她的高度,电极贴片缓缓伸出,贴上太阳穴和手腕。耳边传来轻微的嗡鸣,像是电流在预热。

  屏幕亮起。

  【欢迎回来,实验体08号。】

  她瞳孔一缩。

  这不是节目界面。

  这是“九歌”系统的登录提示。

  她猛地抬头,看向监控区的方向。

  玻璃对面,几个工作人员正低头操作设备,其中一个抬起手,调整耳机位置。

  他的衬衫第三颗纽扣上,缝着一小截泛黄的乐谱碎片。

  她认得那个笔迹。

  是周砚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