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歌走出巷子时,单车的把手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她没急着上车,而是站在原地深吸了一口气。刚才在琴房门口说的话,像一块石头沉在心底,不再浮起,却也不再压人。她不是为了得到回应才说的,而是必须说出口,才能继续往前走。
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制作公司总监发来的消息:【合同初稿已准备好,您提的三点要求我们都接受了。另外,编剧团队希望尽快和您开个线上会,讨论第一集的开场戏怎么改。】
她低头看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停了几秒,回了两个字:“可以。”
这不像以前那种被动点头。过去她总觉得自己是个写手,作品交出去就没了归属。可现在不一样。《渡我》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她熬过无数个夜晚抠出来的血肉。有人想把它搬上荧幕,就得按她的节奏来。
她推着车往主路走,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路上行人不多,偶尔有电动车从身边掠过,带起一阵风。她把卫衣帽子放下来,手指习惯性地碰了碰右耳的银质音符耳钉。冰凉的触感让她清醒——这不是梦,也不是系统给的又一次测试任务。这是她自己争取到的位置。
***
第二天上午,橙光大厦B座会议室。
落地窗外是整片城市天际线,阳光斜照进来,在会议桌上拉出一道细长的光带。制作总监坐在主位,身后站着两位编剧和一位制片人。看到林清歌进门,几个人立刻起身。
“林老师来了!”总监笑着迎上来,“您请坐,空调温度合适吗?要不要先喝点水?”
她点点头,坐下时把包放在腿边。里面除了笔记本,还有母亲留下的蓝玫瑰书签。她没拿出来,但知道它在。
“我们昨晚重新梳理了剧本大纲。”总监打开投影,“原本第一集是从男主入狱开始倒叙,但现在我们觉得,不如直接从女主烧日记那一场切入。情绪更炸,也更能体现您原着里那种‘毁灭中重生’的感觉。”
林清歌听着,没急着表态。她翻了翻他们递过来的修改稿,纸张很新,边角整齐,但其中一页写着“增加女主哭戏三场”时,她抬起了头。
“我不反对加戏,但眼泪不是情绪的唯一表达方式。”她说,“《渡我》的主角不是靠哭赢的。她是咬着牙,把委屈咽下去,然后一拳打碎玻璃门走出来的人。”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编剧之一赶紧解释:“我们理解您的意思,所以这场哭戏其实是压抑后的爆发,象征她终于释放……”
“那就不该安排在第三场。”林清歌打断,“她在前期越克制,后期爆发才越有力。如果一开始就崩了,后面的成长就没有重量。”
对方愣了下,随即点头:“您说得对,我们调整。”
总监连忙打圆场:“林老师的意见我们一定尊重。其实这次追加投资,董事会最看重的就是您本人的参与度。他们说,只有您在,这个IP才算完整。”
林清歌看了他一眼,没笑,也没冷脸,只是轻轻合上了手里的文件。
“我知道你们想要热度,但我更在乎故事能不能立住。”她说,“我可以配合宣传,也可以参加剧本会,但每一场戏的走向,必须经过我确认。这不是不信任你们,而是我对读者负责。”
“应该的,应该的!”总监连声答应,“我们就是来合作的,不是来抢创作权的。”
话音刚落,旁边一直沉默的制片人忽然开口:“那……关于主角人选,您有没有倾向?目前有几个流量演员表达了兴趣。”
林清歌摇头:“选角我不干预,但有一条——不能用只会摆脸的明星。这个人得能演出‘钝感’,得让人相信她真的经历过那些事。”
“明白。”制片人记下笔记,“我们会筛掉纯偶像型的。”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敲定了几项关键节点:首集定调、中期转折点保留、结局不得改动。林清歌提出要在每集片尾加一段原着摘录,作为彩蛋呈现。对方当场同意。
散会时,总监特意送她到电梯口:“下周我们打算启动第一次内部试拍,您要是有空,欢迎来片场看看布景。”
“我会去。”她说,“不过不是以嘉宾身份,是以编剧顾问。”
对方笑了:“懂了,您才是真正的主创。”
电梯门关上前,林清歌回头看了一眼会议室。那群人已经开始收拾资料,有人拿着她的签名版小说翻看,似乎在对照原文细节。
她没觉得得意,只觉得踏实。
***
那天晚上,她坐在书桌前整理今天的会议记录。电脑开着,邮箱里多了十几封未读邮件,全是剧组后续安排。她一条条点开,回复,标注重点。
手机放在旁边,突然亮了一下。
是一条系统推送。
【您关注的歌曲《灰烬回响》播放量突破五十万,评论区热评第一:这首曲子像在等一个人回来。】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两秒,没点进去。
手指却不由自主地滑到通话记录,找到那个昨天打过的号码。制作总监的名字还在顶上,但她往下划,停在了一个空号的位置——那是周砚秋留给她的临时联络方式,自从琴房那次见面后,就没再通联过。
她删掉了拨号界面。
转头打开文档,新建一页,标题写下:“《渡我》剧版·第一集修改意见”。
她开始打字。
写了不到十行,手机又响了。
这次是视频邀请。
头像一片漆黑,昵称只有一个符号。
她盯着那个闪烁的接听按钮,呼吸慢了半拍。
按下之前,她顺手把耳钉转了个方向,音符朝外,像一面小小的盾牌。
画面接通的瞬间,传来一声极轻的呼吸。
镜头对着一片昏暗的空间,能看到墙角堆着几台老式音响设备,地面铺着磨损严重的地毯。背景里,有架钢琴静静立着,琴盖半开。
一只手入镜,戴着金属指虎,缓缓落在琴键上。
没有弹奏。
只是轻轻按下一个音。
短促,清晰,带着一点锈住的质感。
然后,那只手抬起,指向摄像头,做了个“你来说”的手势。
林清歌没慌。
她直视屏幕,声音平稳:“你说程雪不是敌人。那你告诉我,谁才是?”
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制作公司总监发来的消息:【合同初稿已准备好,您提的三点要求我们都接受了。另外,编剧团队希望尽快和您开个线上会,讨论第一集的开场戏怎么改。】
她低头看着屏幕,指尖在键盘上停了几秒,回了两个字:“可以。”
这不像以前那种被动点头。过去她总觉得自己是个写手,作品交出去就没了归属。可现在不一样。《渡我》里的每一句话,都是她熬过无数个夜晚抠出来的血肉。有人想把它搬上荧幕,就得按她的节奏来。
她推着车往主路走,路灯一盏接一盏亮起来。路上行人不多,偶尔有电动车从身边掠过,带起一阵风。她把卫衣帽子放下来,手指习惯性地碰了碰右耳的银质音符耳钉。冰凉的触感让她清醒——这不是梦,也不是系统给的又一次测试任务。这是她自己争取到的位置。
***
第二天上午,橙光大厦B座会议室。
落地窗外是整片城市天际线,阳光斜照进来,在会议桌上拉出一道细长的光带。制作总监坐在主位,身后站着两位编剧和一位制片人。看到林清歌进门,几个人立刻起身。
“林老师来了!”总监笑着迎上来,“您请坐,空调温度合适吗?要不要先喝点水?”
她点点头,坐下时把包放在腿边。里面除了笔记本,还有母亲留下的蓝玫瑰书签。她没拿出来,但知道它在。
“我们昨晚重新梳理了剧本大纲。”总监打开投影,“原本第一集是从男主入狱开始倒叙,但现在我们觉得,不如直接从女主烧日记那一场切入。情绪更炸,也更能体现您原着里那种‘毁灭中重生’的感觉。”
林清歌听着,没急着表态。她翻了翻他们递过来的修改稿,纸张很新,边角整齐,但其中一页写着“增加女主哭戏三场”时,她抬起了头。
“我不反对加戏,但眼泪不是情绪的唯一表达方式。”她说,“《渡我》的主角不是靠哭赢的。她是咬着牙,把委屈咽下去,然后一拳打碎玻璃门走出来的人。”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编剧之一赶紧解释:“我们理解您的意思,所以这场哭戏其实是压抑后的爆发,象征她终于释放……”
“那就不该安排在第三场。”林清歌打断,“她在前期越克制,后期爆发才越有力。如果一开始就崩了,后面的成长就没有重量。”
对方愣了下,随即点头:“您说得对,我们调整。”
总监连忙打圆场:“林老师的意见我们一定尊重。其实这次追加投资,董事会最看重的就是您本人的参与度。他们说,只有您在,这个IP才算完整。”
林清歌看了他一眼,没笑,也没冷脸,只是轻轻合上了手里的文件。
“我知道你们想要热度,但我更在乎故事能不能立住。”她说,“我可以配合宣传,也可以参加剧本会,但每一场戏的走向,必须经过我确认。这不是不信任你们,而是我对读者负责。”
“应该的,应该的!”总监连声答应,“我们就是来合作的,不是来抢创作权的。”
话音刚落,旁边一直沉默的制片人忽然开口:“那……关于主角人选,您有没有倾向?目前有几个流量演员表达了兴趣。”
林清歌摇头:“选角我不干预,但有一条——不能用只会摆脸的明星。这个人得能演出‘钝感’,得让人相信她真的经历过那些事。”
“明白。”制片人记下笔记,“我们会筛掉纯偶像型的。”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敲定了几项关键节点:首集定调、中期转折点保留、结局不得改动。林清歌提出要在每集片尾加一段原着摘录,作为彩蛋呈现。对方当场同意。
散会时,总监特意送她到电梯口:“下周我们打算启动第一次内部试拍,您要是有空,欢迎来片场看看布景。”
“我会去。”她说,“不过不是以嘉宾身份,是以编剧顾问。”
对方笑了:“懂了,您才是真正的主创。”
电梯门关上前,林清歌回头看了一眼会议室。那群人已经开始收拾资料,有人拿着她的签名版小说翻看,似乎在对照原文细节。
她没觉得得意,只觉得踏实。
***
那天晚上,她坐在书桌前整理今天的会议记录。电脑开着,邮箱里多了十几封未读邮件,全是剧组后续安排。她一条条点开,回复,标注重点。
手机放在旁边,突然亮了一下。
是一条系统推送。
【您关注的歌曲《灰烬回响》播放量突破五十万,评论区热评第一:这首曲子像在等一个人回来。】
她盯着那句话看了两秒,没点进去。
手指却不由自主地滑到通话记录,找到那个昨天打过的号码。制作总监的名字还在顶上,但她往下划,停在了一个空号的位置——那是周砚秋留给她的临时联络方式,自从琴房那次见面后,就没再通联过。
她删掉了拨号界面。
转头打开文档,新建一页,标题写下:“《渡我》剧版·第一集修改意见”。
她开始打字。
写了不到十行,手机又响了。
这次是视频邀请。
头像一片漆黑,昵称只有一个符号。
她盯着那个闪烁的接听按钮,呼吸慢了半拍。
按下之前,她顺手把耳钉转了个方向,音符朝外,像一面小小的盾牌。
画面接通的瞬间,传来一声极轻的呼吸。
镜头对着一片昏暗的空间,能看到墙角堆着几台老式音响设备,地面铺着磨损严重的地毯。背景里,有架钢琴静静立着,琴盖半开。
一只手入镜,戴着金属指虎,缓缓落在琴键上。
没有弹奏。
只是轻轻按下一个音。
短促,清晰,带着一点锈住的质感。
然后,那只手抬起,指向摄像头,做了个“你来说”的手势。
林清歌没慌。
她直视屏幕,声音平稳:“你说程雪不是敌人。那你告诉我,谁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