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随着晋王回京时,赎回了宅院附近的几亩闲田,佃农们春日播种,到这一刻已经是稻穗累累
秋阳正好,金灿灿铺满柳家田埂。
风一过,稻穗沙沙响成一片。
林云舟卷着裤腿,靛蓝布衫汗湿了大半,镰刀挥得利索,身后倒伏的稻子排得齐整。
十几个太学生跟着他,动作虽生疏,却也卖力。
“云舟兄,歇口气!”
同窗刘存中直起腰,抹了把汗。
林云舟咧嘴一笑,镰刀往地上一插。
“才割了半亩地,喊什么累!”
他目光扫过田垄尽头,柳老夫人拄着拐杖站在树荫下,舅母王氏搀着她。
老夫人脸上难得见了笑模样,正跟身边一个素白身影说着话。
是赵清璃。
她今日穿了身月白细棉的窄袖褙子,乌发松松插了根素银簪。
手里提着个竹编食盒,正侧耳听老夫人说话。
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她清冷的侧脸上投下细碎光斑。
林云舟心头一跳,抓起脚边的汗巾胡乱擦了把脸,几步蹿过去。
“老夫人!舅母!”
他嗓门清亮,带着点刻意压下的雀跃,目光却黏在赵清璃身上。
“你也来了?”
赵清璃抬眼看他,目光平静无波。
“你来给我们柳家当佃农,我来给你送些茶水。”
她声音清泠,像山涧淌过的溪水。
“多谢美意!”
林云舟忙摆手,接过她递来的粗陶碗。
指尖不经意擦过她微凉的指节,他手一抖,碗里的凉茶差点泼出来。
他赶紧仰头灌下,掩饰那一瞬间的慌乱。
柳老夫人笑眯眯地看着他。
“云舟啊,难为你带了这么多同窗来帮忙。今年收成好,多亏了你们。”
“应该的!”
林云舟把空碗塞回食盒,又瞥了眼赵清璃。
“郡主……要不要去田埂上走走?这边晒。”
赵清璃没应声,只看向舅母王氏:“舅母,方才说的慈幼堂那事……”
王氏脸上笑容淡了些,叹口气。
“清璃,不是舅母心狠。今年粮价涨得厉害,家里虽说收成还行,可上下几十口人,还有铺子里的伙计,哪处不要嚼用?捐粮……实在有些为难。”
柳老夫人拍了拍她的手背。
“都是可怜孩子,能帮衬一点是一点吧。就当给家里积福了。再说,晋王那边也不会看着我们柳家饿肚子的。”
王氏嘴唇动了动,没说话。
赵清璃沉默片刻,抬眼看向林云舟。
“云舟,你前日不是说,东宫正召集户部商议,要上书请朝廷拨付些钱粮,专济慈幼孤老么?不知可有眉目了?”
“当前,朝廷一心只想打败辽国,收复北境,连年用兵,国库都空了。虽说是丰年,朝廷的军粮负担沉重,老百姓还是得忍饥挨饿。”
林云舟对上她清亮的眸子,瞬间会意。
“朝廷拨付的那些银子,根本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慈幼堂几十个孩子,怕是等不及。”
他转向王氏,语气诚恳。
“舅母,您看这样行不行?您先匀出两石陈米应应急,算我借的!等朝廷的赈济粮下来,我双倍还您!我林云舟说话算话!”
王氏看看老夫人,又看看林云舟信誓旦旦的脸,再看看一旁神色淡然的赵清璃,终究是松了口。
“……罢了罢了,就依你。回头我让账房支给你。”
“多谢舅母!”
林云舟眉开眼笑,偷偷冲赵清璃眨了眨眼。
赵清璃只垂眸,用帕子擦了擦食盒边缘并不存在的灰尘。
第137章 秋收稻浪与童言拜堂
八月的日头毒辣辣地晒着柳家庄子外的稻田,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风一过,掀起层层叠叠的浪。空气里浮动着干燥的稻香和泥土被晒熟的气息。
林云舟卷着裤腿,深一脚浅一脚踩在田埂上,身后跟着七八个太学同窗,个个和他一样,穿着粗布短打,汗珠子顺着额角往下淌。他手里拎着把磨得锃亮的镰刀,刀锋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云舟!这边!”田里,柳家舅舅直起腰,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朝他们招手,“就等你们这帮读书郎来搭把手了!今年的稻子长得厚实!”
“来了舅舅!”林云舟扬声应道,回头招呼同窗,“兄弟们,下田!让舅舅瞧瞧咱们读书人也不是吃干饭的!”
他率先跳下田埂,泥水溅上小腿。弯腰,左手拢住一把稻秆,右手镰刀贴着地皮“唰”地一声,一茬饱满的稻穗便握在了手里。动作算不上多利落,但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柳家舅舅看得直点头。
几个太学生也嘻嘻哈哈地跟着下了田,笨拙地学着割稻,一时间田里充满了年轻人的笑闹声和镰刀割断稻秆的“嚓嚓”声。
日头渐渐升高,晒得人后背发烫。
田埂边的树荫下,青黛手脚麻利地支起一张小方桌,摆上几只粗陶大碗。赵清璃提着一个半旧的竹篮走过来,篮子里是几只大肚陶壶,壶口还冒着丝丝热气。
她今日穿了身半旧的藕荷色细棉布襦裙,乌发松松绾了个髻,只簪一根素银簪子,清爽利落。走到田边,她放下篮子,目光扫过田里那个挥汗如雨的身影。
“歇会儿吧,喝点水。”她声音清泠,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田里。
林云舟闻声抬头,汗水糊了眼睛,他胡乱抹了一把,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郡主来了!”
他几步跨上田埂,也顾不上满腿泥泞,走到树荫下,接过青黛递来的水碗,仰头“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碗。凉茶入喉,燥热稍解。
“给舅舅他们也送些。”赵清璃示意青黛。
青黛应声,提着水壶走向田里劳作的柳家佃户。
林云舟放下碗,看着赵清璃,眼神亮晶晶的:“郡主怎么亲自来了?日头大。”
“老夫人惦记着,怕你们渴着。”赵清璃淡淡应道,目光落在他被稻叶划出几道红痕的手臂上,“……小心些。”
“没事!皮糙肉厚!”林云舟浑不在意地挥挥手,又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对了,慈幼堂那边……我跟舅舅提了一嘴,他倒没说什么,就是舅母那边……”
正说着,柳家舅母王氏也走了过来,她手里拿着块湿布巾,递给林云舟擦汗,脸上带着惯常的、带着点精明算计的笑。
“云舟少爷辛苦,还带了这么多同窗来帮忙,真是有心了。”王氏说着,目光瞟向赵清璃,“郡主也来了?这大热天的。”
“舅母。”赵清璃微微颔首,开门见山,“方才听云舟说,慈幼堂的孩子们今年冬天怕是难过。柳家庄子今年收成好,老夫人一向心善,不知能否匀出些陈粮,接济一二?”
王氏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下意识地搓了搓手:“这个……郡主心善,是孩子们的福气。只是……庄子上上下下几十口人,今年雨水也不算顶好,这粮食……”
“舅母,”赵清璃打断她,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老夫人方才说了,柳家能有今日,也是托赖乡邻。慈幼堂的孩子,多是父母死于战乱或疫病,无依无靠。匀出些粮食,积德行善,也是为柳家子孙积福。况且……”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王氏略显局促的脸:“老夫人还说,她私库里还有些体己,若庄子上实在紧巴,她老人家愿拿出些来补上亏空。”
话说到这份上,王氏哪里还敢推脱。她讪讪地笑了笑,忙不迭点头:“哎哟,瞧郡主说的!老夫人菩萨心肠,我们做小辈的哪能不懂事?行!行!回头我就让仓头清点,匀出十石……不,十五石陈粮,给慈幼堂送去!”
“多谢舅母。”赵清璃唇角微弯,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
林云舟在一旁看得真切,心里直乐。这冰疙瘩郡主,对付舅母这种精明妇人,倒是一套一套的。他冲赵清璃眨眨眼,换来对方一个轻飘飘的白眼。
慈幼堂在城西一处僻静的巷子里,几间半旧的瓦房围成个小院。
午后,院子里倒还阴凉。
林云舟和赵清璃刚踏进院门,就被一群半大孩子围住了。
林云舟让阿福把马车上的粮食卸下来,堆在院里的柴房。
“云舟哥哥!”
孩子们认得他们,七嘴八舌地叫着,小脸上满是欢喜。
“这位好看的姐姐是谁?好像仙子啊!”
一个小丫头的发问,让清璃好一阵欢喜。
“你好,叫我清璃姐姐。”
林云舟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刚买的芝麻糖和桂花糕。
孩子们欢呼一声,争先恐后地涌上来。
分完糖果点心,几个大点的孩子拉着林云舟和赵清璃往院子角落跑。
那里用破布条和树枝搭了个小小的“棚子”,算是他们的“家”。
“林哥哥!清璃姐姐!快来玩!”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小名叫豆芽,脆生生地喊道,“我们今天玩拜堂成亲!”
林云舟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几个男孩推搡着按坐在一块充当“高堂”的家主位置上。
赵清璃也被豆芽和另一个小姑娘拉到了“高堂”的老夫人位置上。
这样一来,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林云舟和赵清璃成了儿孙满堂的“老夫老妻”了
“新娘子要盖盖头!”
豆芽被其他孩子拿一块洗得发白的红布,蒙在头上。
和林云舟被当成“父亲”“母亲”,她有些拘谨。
赵清璃下意识地想躲,却被豆芽紧紧拉住胳膊。
“清璃姐姐别动嘛!母亲大人要像娘娘一样坐好!”
林云舟坐在石头上,看着赵清璃被几个孩子七手八脚地“打扮”,看着她线条优美的下颌和紧抿的唇。
他心头莫名一跳,一股热意悄悄爬上耳根。
小丫头指着林云舟和赵清璃:“爹爹娘亲,喝新媳妇茶啦!”
一个女孩端来两碗清水,权当是茶,由豆芽分别递给林云舟和赵清璃。
林云舟接过碗,指尖都在发烫。
他偷偷瞄向身侧的赵清璃。她低垂着眼睫,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遮住了所有情绪。
“爹!娘!喝茶!”扮演新媳妇的豆芽脆生生地喊了一句。
林云舟、赵清璃两人极轻地抿了一下。
到了正式的拜天地仪式,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刻。
“一拜天地——”一个稍大点的男孩充当司仪,扯着嗓子喊。
扮演新郎的是个叫虎子的男孩,他傻乎乎地对着天空作揖。
扮演新娘的豆芽则被小姑娘们按着,象征性地弯了弯腰。
“二拜高堂——”司仪又喊。
虎子和豆芽转过身,对着坐在石头上的林云舟和盖着红布的赵清璃,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
林云舟看着眼前这荒诞又温馨的一幕,再看看身边端坐着的的“高堂”,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夫妻对拜——”
两个孩子面对面,笨拙地互相拜了拜。
“礼成!送入洞房!”
司仪喊完,孩子们嘻嘻哈哈地推着“新郎新娘”往“棚子”里钻。
闹哄哄中,赵清璃抬起眼,正对上林云舟含着笑意的目光。
那目光灼灼,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和某种更深的东西。
这一幕,正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时刻。
几十年后,他们真的会有自己的孩子,经历这幸福的一刻吗?
赵清璃脸上微微一热,迅速别开眼,抬手理了理鬓边并不存在的乱发。
“好玩吗?”
林云舟凑近了些,声音压低,带着点促狭的笑意,“夫人?”
赵清璃没理他,站起身,对还在嬉闹的孩子们道。
“好了,别闹了。天热,都去洗把脸,歇会儿。”
孩子们一哄而散。
回去的路上,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街市喧嚣,林云舟却觉得格外安静。
“刚才……”他清了清嗓子,打破沉默。
“豆芽他们……还挺像模像样的。”
“童言无忌罢了。”赵清璃目视前方,声音平淡。
“嗯。”
林云舟应了一声,沉默片刻,忽然道,“不过……要是真有那么一天……”
他顿了顿,侧过头,看着赵清璃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的侧脸,声音很轻,却带着前所未有的认真.
“我是说如果……我们也能像那样,拜了天地,成了夫妻……然后,活很久很久,看着我们的儿女也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儿孙满堂……那该多好。”
晚风吹过,拂动赵清璃额前的碎发。
她脚步未停,也没有立刻回答。
过了许久,久到林云舟以为她不会回应时,才听到她极轻极轻地“嗯”了一声。
那声音像羽毛拂过心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
汴梁城东,林云舟赁下的小院。
夜色已深,院中石桌上杯盘狼藉。
朝廷北伐的军队在白子沟一带被辽军连续暴击,损兵折将。
皇帝一路之下,诏令童贯率大军退守京畿,回京复命。
在军中,王禀受到其他将领排挤,颇是闷闷不乐。
收到了小友差人递来的一张邀帖。
王禀一身风尘仆仆的戎装还未换下,到了林家的小院。
仰头灌下一大碗烈酒,辛辣的酒气冲得他眼眶发红。
他重重放下碗,抹了把嘴,声音带着浓重的疲惫和沙哑。
“败了……又败了!”
他重重一拳砸在石桌上,震得碗碟叮当响。
“燕京城下,尸山血海!童贯那阉竖!只知在后方督粮催战,瞎指挥!辽人困兽犹斗,金人……金人他娘的就在旁边看笑话!等着捡现成的!”
林云舟默默给他斟满酒。
“王大哥,胜败乃兵家常事……”
“屁的兵家常事!”
王禀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刀。
“云舟老弟,你没亲眼看见!金人的骑兵……那叫一个凶悍!来去如风,箭无虚发!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像看一群待宰的猪羊!辽人好歹还讲点规矩,金人……哼!狼子野心!比辽人狠十倍!百倍!”
他又灌下一碗酒,喘着粗气。
“老子这次去河北道,就是被那帮尸位素餐的家伙给排挤了。去收拾烂摊子!整军!备战!童贯靠不住,朝廷……哼!老子得靠自己!非得把边关武备整饬得像铁桶一般!否则……金人的马蹄,迟早有一天要踏过黄河!”
“王大哥有此雄心,定能成事!”
林云舟举起酒杯。
“小弟敬你!祝你此去河北,旗开得胜,重振军威!”
“承你吉言!”
王禀与他重重碰杯,一饮而尽。
“哎,万一有一天金人真的南下,你可愿与我一道杀金狗?”
林云舟的酒杯僵在半空,他不知如何作答,金人的残忍和嗜杀他亲眼见过。
王禀哈哈一笑,他明白自己是多此一问。
酒过三巡,王禀已是醉眼朦胧。
他撑着桌子站起身,脚步有些踉跄,却猛地抓住林云舟的手臂,力道大得惊人。
他作势要走。
“云舟!”
他凑近林云舟耳边,喷着浓重的酒气,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近乎悲怆的警醒。
“听哥哥一句……早做准备!这汴梁城……看着花团锦簇,歌舞升平……底下……底下是火山口啊!金人……不会等太久的……边军不可靠,禁军也强不到哪里,你……你和家人……都得……早做打算!”
说完,他松开手,摇摇晃晃地朝外走去,魁梧的背影在月色下显得格外孤寂沉重。
林云舟站在原地,看着王禀消失在院门口,手中酒杯里的残酒微微晃荡。
王禀那句带着酒气却重若千钧的警告,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心底激起一圈圈不安的涟漪。
一直忙于在厨房给两位哥哥烧下酒菜的婉儿慌忙迎出来,送王禀将军到门口。
王禀踉踉跄跄的转身招呼:“婉儿姑娘好手艺!”
又冲着林云舟指点“你这小子,福气真好!婉儿姑娘这样的,打着灯笼都难找。”
不顾他们的搀扶,王禀一路哼哼一路摇着便走进浓重的夜幕里。
林云舟抬头望向沉沉夜色,汴梁城的万家灯火在远处闪烁,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透的迷雾。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婉儿,她眼里的清澈和深情。
他确实没办法去伤害。
秋阳正好,金灿灿铺满柳家田埂。
风一过,稻穗沙沙响成一片。
林云舟卷着裤腿,靛蓝布衫汗湿了大半,镰刀挥得利索,身后倒伏的稻子排得齐整。
十几个太学生跟着他,动作虽生疏,却也卖力。
“云舟兄,歇口气!”
同窗刘存中直起腰,抹了把汗。
林云舟咧嘴一笑,镰刀往地上一插。
“才割了半亩地,喊什么累!”
他目光扫过田垄尽头,柳老夫人拄着拐杖站在树荫下,舅母王氏搀着她。
老夫人脸上难得见了笑模样,正跟身边一个素白身影说着话。
是赵清璃。
她今日穿了身月白细棉的窄袖褙子,乌发松松插了根素银簪。
手里提着个竹编食盒,正侧耳听老夫人说话。
阳光透过枝叶缝隙,在她清冷的侧脸上投下细碎光斑。
林云舟心头一跳,抓起脚边的汗巾胡乱擦了把脸,几步蹿过去。
“老夫人!舅母!”
他嗓门清亮,带着点刻意压下的雀跃,目光却黏在赵清璃身上。
“你也来了?”
赵清璃抬眼看他,目光平静无波。
“你来给我们柳家当佃农,我来给你送些茶水。”
她声音清泠,像山涧淌过的溪水。
“多谢美意!”
林云舟忙摆手,接过她递来的粗陶碗。
指尖不经意擦过她微凉的指节,他手一抖,碗里的凉茶差点泼出来。
他赶紧仰头灌下,掩饰那一瞬间的慌乱。
柳老夫人笑眯眯地看着他。
“云舟啊,难为你带了这么多同窗来帮忙。今年收成好,多亏了你们。”
“应该的!”
林云舟把空碗塞回食盒,又瞥了眼赵清璃。
“郡主……要不要去田埂上走走?这边晒。”
赵清璃没应声,只看向舅母王氏:“舅母,方才说的慈幼堂那事……”
王氏脸上笑容淡了些,叹口气。
“清璃,不是舅母心狠。今年粮价涨得厉害,家里虽说收成还行,可上下几十口人,还有铺子里的伙计,哪处不要嚼用?捐粮……实在有些为难。”
柳老夫人拍了拍她的手背。
“都是可怜孩子,能帮衬一点是一点吧。就当给家里积福了。再说,晋王那边也不会看着我们柳家饿肚子的。”
王氏嘴唇动了动,没说话。
赵清璃沉默片刻,抬眼看向林云舟。
“云舟,你前日不是说,东宫正召集户部商议,要上书请朝廷拨付些钱粮,专济慈幼孤老么?不知可有眉目了?”
“当前,朝廷一心只想打败辽国,收复北境,连年用兵,国库都空了。虽说是丰年,朝廷的军粮负担沉重,老百姓还是得忍饥挨饿。”
林云舟对上她清亮的眸子,瞬间会意。
“朝廷拨付的那些银子,根本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慈幼堂几十个孩子,怕是等不及。”
他转向王氏,语气诚恳。
“舅母,您看这样行不行?您先匀出两石陈米应应急,算我借的!等朝廷的赈济粮下来,我双倍还您!我林云舟说话算话!”
王氏看看老夫人,又看看林云舟信誓旦旦的脸,再看看一旁神色淡然的赵清璃,终究是松了口。
“……罢了罢了,就依你。回头我让账房支给你。”
“多谢舅母!”
林云舟眉开眼笑,偷偷冲赵清璃眨了眨眼。
赵清璃只垂眸,用帕子擦了擦食盒边缘并不存在的灰尘。
第137章 秋收稻浪与童言拜堂
八月的日头毒辣辣地晒着柳家庄子外的稻田,金黄的稻穗沉甸甸地压弯了腰,风一过,掀起层层叠叠的浪。空气里浮动着干燥的稻香和泥土被晒熟的气息。
林云舟卷着裤腿,深一脚浅一脚踩在田埂上,身后跟着七八个太学同窗,个个和他一样,穿着粗布短打,汗珠子顺着额角往下淌。他手里拎着把磨得锃亮的镰刀,刀锋在阳光下闪着寒光。
“云舟!这边!”田里,柳家舅舅直起腰,抹了把汗,黝黑的脸上满是笑意,朝他们招手,“就等你们这帮读书郎来搭把手了!今年的稻子长得厚实!”
“来了舅舅!”林云舟扬声应道,回头招呼同窗,“兄弟们,下田!让舅舅瞧瞧咱们读书人也不是吃干饭的!”
他率先跳下田埂,泥水溅上小腿。弯腰,左手拢住一把稻秆,右手镰刀贴着地皮“唰”地一声,一茬饱满的稻穗便握在了手里。动作算不上多利落,但那股子认真劲儿,让柳家舅舅看得直点头。
几个太学生也嘻嘻哈哈地跟着下了田,笨拙地学着割稻,一时间田里充满了年轻人的笑闹声和镰刀割断稻秆的“嚓嚓”声。
日头渐渐升高,晒得人后背发烫。
田埂边的树荫下,青黛手脚麻利地支起一张小方桌,摆上几只粗陶大碗。赵清璃提着一个半旧的竹篮走过来,篮子里是几只大肚陶壶,壶口还冒着丝丝热气。
她今日穿了身半旧的藕荷色细棉布襦裙,乌发松松绾了个髻,只簪一根素银簪子,清爽利落。走到田边,她放下篮子,目光扫过田里那个挥汗如雨的身影。
“歇会儿吧,喝点水。”她声音清泠,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田里。
林云舟闻声抬头,汗水糊了眼睛,他胡乱抹了一把,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郡主来了!”
他几步跨上田埂,也顾不上满腿泥泞,走到树荫下,接过青黛递来的水碗,仰头“咕咚咕咚”灌了大半碗。凉茶入喉,燥热稍解。
“给舅舅他们也送些。”赵清璃示意青黛。
青黛应声,提着水壶走向田里劳作的柳家佃户。
林云舟放下碗,看着赵清璃,眼神亮晶晶的:“郡主怎么亲自来了?日头大。”
“老夫人惦记着,怕你们渴着。”赵清璃淡淡应道,目光落在他被稻叶划出几道红痕的手臂上,“……小心些。”
“没事!皮糙肉厚!”林云舟浑不在意地挥挥手,又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对了,慈幼堂那边……我跟舅舅提了一嘴,他倒没说什么,就是舅母那边……”
正说着,柳家舅母王氏也走了过来,她手里拿着块湿布巾,递给林云舟擦汗,脸上带着惯常的、带着点精明算计的笑。
“云舟少爷辛苦,还带了这么多同窗来帮忙,真是有心了。”王氏说着,目光瞟向赵清璃,“郡主也来了?这大热天的。”
“舅母。”赵清璃微微颔首,开门见山,“方才听云舟说,慈幼堂的孩子们今年冬天怕是难过。柳家庄子今年收成好,老夫人一向心善,不知能否匀出些陈粮,接济一二?”
王氏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下意识地搓了搓手:“这个……郡主心善,是孩子们的福气。只是……庄子上上下下几十口人,今年雨水也不算顶好,这粮食……”
“舅母,”赵清璃打断她,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老夫人方才说了,柳家能有今日,也是托赖乡邻。慈幼堂的孩子,多是父母死于战乱或疫病,无依无靠。匀出些粮食,积德行善,也是为柳家子孙积福。况且……”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王氏略显局促的脸:“老夫人还说,她私库里还有些体己,若庄子上实在紧巴,她老人家愿拿出些来补上亏空。”
话说到这份上,王氏哪里还敢推脱。她讪讪地笑了笑,忙不迭点头:“哎哟,瞧郡主说的!老夫人菩萨心肠,我们做小辈的哪能不懂事?行!行!回头我就让仓头清点,匀出十石……不,十五石陈粮,给慈幼堂送去!”
“多谢舅母。”赵清璃唇角微弯,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
林云舟在一旁看得真切,心里直乐。这冰疙瘩郡主,对付舅母这种精明妇人,倒是一套一套的。他冲赵清璃眨眨眼,换来对方一个轻飘飘的白眼。
慈幼堂在城西一处僻静的巷子里,几间半旧的瓦房围成个小院。
午后,院子里倒还阴凉。
林云舟和赵清璃刚踏进院门,就被一群半大孩子围住了。
林云舟让阿福把马车上的粮食卸下来,堆在院里的柴房。
“云舟哥哥!”
孩子们认得他们,七嘴八舌地叫着,小脸上满是欢喜。
“这位好看的姐姐是谁?好像仙子啊!”
一个小丫头的发问,让清璃好一阵欢喜。
“你好,叫我清璃姐姐。”
林云舟变戏法似的从身后拿出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刚买的芝麻糖和桂花糕。
孩子们欢呼一声,争先恐后地涌上来。
分完糖果点心,几个大点的孩子拉着林云舟和赵清璃往院子角落跑。
那里用破布条和树枝搭了个小小的“棚子”,算是他们的“家”。
“林哥哥!清璃姐姐!快来玩!”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小名叫豆芽,脆生生地喊道,“我们今天玩拜堂成亲!”
林云舟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几个男孩推搡着按坐在一块充当“高堂”的家主位置上。
赵清璃也被豆芽和另一个小姑娘拉到了“高堂”的老夫人位置上。
这样一来,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林云舟和赵清璃成了儿孙满堂的“老夫老妻”了
“新娘子要盖盖头!”
豆芽被其他孩子拿一块洗得发白的红布,蒙在头上。
和林云舟被当成“父亲”“母亲”,她有些拘谨。
赵清璃下意识地想躲,却被豆芽紧紧拉住胳膊。
“清璃姐姐别动嘛!母亲大人要像娘娘一样坐好!”
林云舟坐在石头上,看着赵清璃被几个孩子七手八脚地“打扮”,看着她线条优美的下颌和紧抿的唇。
他心头莫名一跳,一股热意悄悄爬上耳根。
小丫头指着林云舟和赵清璃:“爹爹娘亲,喝新媳妇茶啦!”
一个女孩端来两碗清水,权当是茶,由豆芽分别递给林云舟和赵清璃。
林云舟接过碗,指尖都在发烫。
他偷偷瞄向身侧的赵清璃。她低垂着眼睫,长长的睫毛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遮住了所有情绪。
“爹!娘!喝茶!”扮演新媳妇的豆芽脆生生地喊了一句。
林云舟、赵清璃两人极轻地抿了一下。
到了正式的拜天地仪式,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一刻。
“一拜天地——”一个稍大点的男孩充当司仪,扯着嗓子喊。
扮演新郎的是个叫虎子的男孩,他傻乎乎地对着天空作揖。
扮演新娘的豆芽则被小姑娘们按着,象征性地弯了弯腰。
“二拜高堂——”司仪又喊。
虎子和豆芽转过身,对着坐在石头上的林云舟和盖着红布的赵清璃,恭恭敬敬地拜了下去。
林云舟看着眼前这荒诞又温馨的一幕,再看看身边端坐着的的“高堂”,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夫妻对拜——”
两个孩子面对面,笨拙地互相拜了拜。
“礼成!送入洞房!”
司仪喊完,孩子们嘻嘻哈哈地推着“新郎新娘”往“棚子”里钻。
闹哄哄中,赵清璃抬起眼,正对上林云舟含着笑意的目光。
那目光灼灼,带着毫不掩饰的戏谑和某种更深的东西。
这一幕,正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幸福时刻。
几十年后,他们真的会有自己的孩子,经历这幸福的一刻吗?
赵清璃脸上微微一热,迅速别开眼,抬手理了理鬓边并不存在的乱发。
“好玩吗?”
林云舟凑近了些,声音压低,带着点促狭的笑意,“夫人?”
赵清璃没理他,站起身,对还在嬉闹的孩子们道。
“好了,别闹了。天热,都去洗把脸,歇会儿。”
孩子们一哄而散。
回去的路上,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街市喧嚣,林云舟却觉得格外安静。
“刚才……”他清了清嗓子,打破沉默。
“豆芽他们……还挺像模像样的。”
“童言无忌罢了。”赵清璃目视前方,声音平淡。
“嗯。”
林云舟应了一声,沉默片刻,忽然道,“不过……要是真有那么一天……”
他顿了顿,侧过头,看着赵清璃被夕阳镀上一层金边的侧脸,声音很轻,却带着前所未有的认真.
“我是说如果……我们也能像那样,拜了天地,成了夫妻……然后,活很久很久,看着我们的儿女也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儿孙满堂……那该多好。”
晚风吹过,拂动赵清璃额前的碎发。
她脚步未停,也没有立刻回答。
过了许久,久到林云舟以为她不会回应时,才听到她极轻极轻地“嗯”了一声。
那声音像羽毛拂过心尖,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柔软。
汴梁城东,林云舟赁下的小院。
夜色已深,院中石桌上杯盘狼藉。
朝廷北伐的军队在白子沟一带被辽军连续暴击,损兵折将。
皇帝一路之下,诏令童贯率大军退守京畿,回京复命。
在军中,王禀受到其他将领排挤,颇是闷闷不乐。
收到了小友差人递来的一张邀帖。
王禀一身风尘仆仆的戎装还未换下,到了林家的小院。
仰头灌下一大碗烈酒,辛辣的酒气冲得他眼眶发红。
他重重放下碗,抹了把嘴,声音带着浓重的疲惫和沙哑。
“败了……又败了!”
他重重一拳砸在石桌上,震得碗碟叮当响。
“燕京城下,尸山血海!童贯那阉竖!只知在后方督粮催战,瞎指挥!辽人困兽犹斗,金人……金人他娘的就在旁边看笑话!等着捡现成的!”
林云舟默默给他斟满酒。
“王大哥,胜败乃兵家常事……”
“屁的兵家常事!”
王禀打断他,眼神锐利如刀。
“云舟老弟,你没亲眼看见!金人的骑兵……那叫一个凶悍!来去如风,箭无虚发!他们看我们的眼神……像看一群待宰的猪羊!辽人好歹还讲点规矩,金人……哼!狼子野心!比辽人狠十倍!百倍!”
他又灌下一碗酒,喘着粗气。
“老子这次去河北道,就是被那帮尸位素餐的家伙给排挤了。去收拾烂摊子!整军!备战!童贯靠不住,朝廷……哼!老子得靠自己!非得把边关武备整饬得像铁桶一般!否则……金人的马蹄,迟早有一天要踏过黄河!”
“王大哥有此雄心,定能成事!”
林云舟举起酒杯。
“小弟敬你!祝你此去河北,旗开得胜,重振军威!”
“承你吉言!”
王禀与他重重碰杯,一饮而尽。
“哎,万一有一天金人真的南下,你可愿与我一道杀金狗?”
林云舟的酒杯僵在半空,他不知如何作答,金人的残忍和嗜杀他亲眼见过。
王禀哈哈一笑,他明白自己是多此一问。
酒过三巡,王禀已是醉眼朦胧。
他撑着桌子站起身,脚步有些踉跄,却猛地抓住林云舟的手臂,力道大得惊人。
他作势要走。
“云舟!”
他凑近林云舟耳边,喷着浓重的酒气,声音压得极低,却字字清晰,带着一种近乎悲怆的警醒。
“听哥哥一句……早做准备!这汴梁城……看着花团锦簇,歌舞升平……底下……底下是火山口啊!金人……不会等太久的……边军不可靠,禁军也强不到哪里,你……你和家人……都得……早做打算!”
说完,他松开手,摇摇晃晃地朝外走去,魁梧的背影在月色下显得格外孤寂沉重。
林云舟站在原地,看着王禀消失在院门口,手中酒杯里的残酒微微晃荡。
王禀那句带着酒气却重若千钧的警告,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心底激起一圈圈不安的涟漪。
一直忙于在厨房给两位哥哥烧下酒菜的婉儿慌忙迎出来,送王禀将军到门口。
王禀踉踉跄跄的转身招呼:“婉儿姑娘好手艺!”
又冲着林云舟指点“你这小子,福气真好!婉儿姑娘这样的,打着灯笼都难找。”
不顾他们的搀扶,王禀一路哼哼一路摇着便走进浓重的夜幕里。
林云舟抬头望向沉沉夜色,汴梁城的万家灯火在远处闪烁,却仿佛隔着一层看不透的迷雾。
他看了一眼身旁的婉儿,她眼里的清澈和深情。
他确实没办法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