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蜀地之山-《江南小户金满院》

  冬风萧瑟动江寒,浪卷北水拍青岸。无际烟波摇客记,一时天地共茫茫。

  江风寒凉,远望去,江面上是哪怕午时之后也不会消散的水雾,关乎江宁百姓生计,关乎南北水路要通的江宁码头,就在此处江域之上。

  滇南的玉,岭南的粮,蜀道的锦,莫不经于此,经过码头上江宁汉子的背,扛上扛下,卸之又装,带着江宁的水汽,或北,或南,或往东西……

  许青峰和许铃铛兄妹两人不多来江宁码头,上回来还是江宁人送义士赴东滨府参军,许家二老带着他们来送。

  只不过上次有官差清场,码头上的行商运货之人都避开来,当时震撼的是慷慨壮义,是阵鼓之下随震而波的江水浩荡,而眼下,让人亢奋的是码头上热闹的人间烟火景。

  “外婆?”眼神从无际的江水上收回,许铃铛抬头问,就在刚才,许老太太攥紧了她的手。

  “可抓紧了,这码头上也乱着呢!”许老太太一手攥紧青峰,一手握紧铃铛,都说过年的时候人都藏家里,她看这码头上的热闹,这人可是一点儿都没藏,全都出来晃荡了。

  凭许老太太往日里来码头所见,今日的船还是少的,估计有不愿意滞留江宁而转道北上的,也有当时倒头回去,不欲在此耗到过年的。

  留下的这些,有几种情况,一是货物不是什么时限紧的东西,还放的住,赌一把云州雪散,此后北上水路通畅,二是货物吃重,跟船商人盘缠不多了,不管是继续走,还是掉头返,都耗不起,只能在江宁找找活路,回好本金,然后回去休养生息。

  第一种还好,要是第二种,这船若能顺利回家乡,也是损失颇大,往后两三年估计都不能在江宁的码头再看见同一位货商了。

  在码头上逛的江宁本地人瞪大了眼,他们找的就是第二种情况里急于脱手货物的商人,不图物美价廉,谁大过年的来码头喝风。

  “走,金枝,咱们过去看看。”许老太太领着两个孩子招呼许金枝跟上,她看前头似有在码头落地摆摊的,应该是刚摆上,围了不少人。

  给两队大冷天光着膀子的扛包人让完路,许家老小一行人凑到那围着人的摊子前。

  “阿妹,这是织锦?”许家人到时,已经有人在问了。

  “织锦,全是我阿娅们做的!”随声看去,是一位明显穿着打扮和中原人不一样的少女,皮肤微黑,眼睛亮亮,身上穿的,头上戴的,上面无不绣刻着繁复又不明寓意的花纹。

  她旁边是一位脸上挂着皱纹的干瘦阿婆,穿着打扮同旁边少女小异大同,瞧五官像是祖孙俩,这阿婆只是睁眼微笑,并不说话。

  这奇怪的祖孙俩摆着摊子,吸引了不少人。

  “我阿娅是陪我来的,阿娅不懂外面的话,你们有话可以问我。”少女拉住旁边阿婆的手,对围着的一群好奇眼神说。

  “小妹,你们打哪儿来啊?”围着的人里有人高声问。

  同时人群里还传着窃窃私语“我刚看了,布厚实,针脚像是蜀地的手艺,就是这花纹需要斟酌一二再买。”

  “没错,以前南寨遗民咱们也见过一些,与她的穿着打扮不太像,这花纹与寓意不明,蜀道又有多个江湖门派,藏隐教派,可要小心些,别买了邪教的东西。”

  许青峰和许铃铛听着,俩人互相看看,都抿直了嘴角准备听大人的话,外面的世界挺可怕呀,还有邪教!

  “我们是跟着城里的大船商来的,我没出过山门,阿娅们不放心我,我阿娅就陪我出来了,山里发了洪水,多了好多野兽,阿姆和阿娅们想要修住的地方,需要银子,城里的商人说,跟着他上船,能赚大银子……”

  少女汉话生疏,但是说的也算清晰流畅,拼拼凑凑的,在场众人知道了这祖孙俩的来历。

  蜀地多山,山中遗民无数,路难通,久未与外界相接,少女来自其中一座山里,大概是和她的外祖母们和母亲或者姨姨共同生活,这是第一次跟着蜀地商人出来行船。

  “诸位,诸位,老夫是带这两位来江宁的人,她二人汉话不熟,诸位有问题可以问我。”正半蒙半猜着,旁边有个老汉说话了,听口音是地地道道的蜀地人士。

  “老丈,这两人既然语言不通,又是老少,何苦跋涉至此啊,若是需要银钱,在你们当地不能解决吗?”

  “诸位,这是我蜀地的子民,自山中来,老夫我奉父母官之命,携山民出山,见中原风景,得中原教化,经年复始,召民出山。”

  从老丈口中,在场人又得知了另一番说法,明面上这老丈是商人,这事情就是蜀地的山里人跟着出来赚银子了。

  其实是为了让山民知道外界的新东西,让年轻的山民接受外面的教化,文之大同,解决蜀地多山寨,不遵朝廷教化的隐患。

  “贵地父母官真是煞费苦心。”在场有见识的书生,当即明白此中深意,与蜀地官员未曾谋识,但语气已然敬佩。

  “既然人没问题,东西也不差,那咱多帮帮,让着小妹回去能修建家里,也是帮蜀地的父母官分忧,让山里山外的人都能和乐而居。”问清了缘由,在场人就没顾虑了,当即就有人呼吁起来。

  “小妹,这锦如何卖,是要整匹还是可以割开来买?”

  “小妹,这锦可晒能被太阳晒,可能用水浸洗?”

  “小妹,我观你头上发饰颇为新奇,是何材质,卖不卖?”

  “小妹……”

  买东西还不容易,几下,人群就把那祖孙俩的摊子围的更紧了,也喧闹的厉害。

  因为领着孩子,许老太太看看自己的胳膊腿儿,没选择往里挤,而是让出来了,倒是金枝挤进去了,也不知有没有收获。

  许铃铛眼睛巴巴的在四周看上一圈儿,对上了看着人群抹汗的老丈“阿公,你从多远的地方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