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昆明,老宅院内的香樟树已披上新绿,阳光透过叶片洒下斑驳的光影。沈砚舟坐在树下的藤椅上,看着思源和思泉在草地上蹒跚学步,眼中满是慈爱。
他来昆明已经半个月了,这是退休后第一次在外长住。起初还带着官员的习惯,每天准时起床看报,保持着严谨的作息。但很快,两个外孙就打破了他的规律。
“公公,飞飞!”思源举着玩具飞机扑进他怀里。
“书...书...”思泉则抱着绘本往他膝盖上爬。
沈砚舟放下报纸,一手抱一个,开始讲起故事。起初还带着做报告的语气,后来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中,渐渐变得柔软生动。
“爸,您真有耐心。”沈玥端着果盘走来,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
沈砚舟轻拍着靠在他肩上打盹的思泉:“以前总想着给你们最好的物质条件,现在才明白,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午后,陆远航从军区回来,带来一个消息:他受邀担任国防大学创新战略课程的客座教授。
“这是好事啊。”沈砚舟以过来人的身份分析,“军队需要你们这样既懂实战又懂创新的人才。”
晚餐时,一家人围坐讨论课程设计。沈玥建议加入艺术治疗的案例,沈砚舟则从治理角度提出建议。不同领域的思维在餐桌上碰撞,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也许可以开设一个‘创新与治理’的专题。”陆远航认真记下岳父的建议,“从多元视角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夜深人静时,沈砚舟在客房的书桌上写下当天的观察笔记。这是他从政时就养成的习惯,只不过现在记录的不再是政策思考,而是孙辈的成长点滴:
“思源今日独立行走五步,摔倒后未哭,颇有韧性;思泉虽安静,但观察力极强,能指出绘本中细微的错误...孩子们的性格已现端倪,教育当因材施教。”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想起年轻时缺席儿女成长的遗憾。如今能在孙辈身上弥补,或许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与此同时,在丽江,星宇的创新联盟迎来了新的机遇。世界银行邀请他们参与一个跨国流域治理项目,这是联盟首次接触到如此高规格的国际合作。
“压力很大。”星宇在视频会议中对团队成员坦言,“但我们不能被规模吓倒,要坚持‘根系’理念。”
映真抱着星澜加入讨论:“也许我们可以提出‘微型试点’方案,先在一个小流域实践,成功后再推广。”
这个建议得到了认可。更令人惊喜的是,星澜咿呀学语的声音无意间被麦克风收录,对方代表竟表示欣赏这种“家庭与工作融合”的氛围。
“创新本就源于生活。”那位瑞典代表说,“听到孩子的声音,反而提醒我们工作的初衷。”
项目启动后,星宇不得不频繁出差。映真独自带娃的压力增大,但她也发现了新的可能——将育儿中的观察融入工作。
比如星澜学走路时屡败屡战的精神,让她想到创新中的韧性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发问,启发了她设计更开放的工作坊形式。
“妈妈是最好的创新导师。”她在联盟内部分享会上打趣道,“如果你遇到瓶颈,不妨观察一下孩子如何学习新事物。”
这个观点引起了不少已为人父母的成员的共鸣。联盟甚至专门开设了“育儿与创新”的讨论区,分享育儿中的创新启示。
五月的一天,沈砚舟提出要去看望沈玥的艺术治疗中心。这是他从政几十年养成的习惯——要了解一件事,必须深入一线。
在中心,他仔细观察了沈玥如何通过绘画、音乐帮助患者表达情感。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少年在画板上涂鸦,沈玥耐心地引导他讲述画中的故事。
“每个灵魂都需要表达的通道。”回程的车上,沈砚舟感慨道,“你们的工作,就是在搭建这样的通道。”
沈玥惊讶于父亲的理解:“爸,您比很多专业人士看得都透彻。”
“因为我现在学会用心看了。”沈砚舟望着窗外的街景,“以前用官员的眼睛,现在用外公的心。”
这次参观后,沈砚舟主动提出要为中心牵线搭桥,联系了几位退休的心理学家组成顾问团。这些老人丰富的经验,为中心带来了新的视角。
周末,全家去滇池边野餐。春水初生,波光粼粼,思源和思泉在草地上追逐嬉戏,小脸红扑扑的。
“看着他们,我常想起你们小时候。”沈砚舟对沈玥说,“时间过得真快。”
沈玥靠在他肩上:“但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在一起了。”
陆远航用相机捕捉下这温馨的画面。镜头里,三代人其乐融融,背后是滇池的万顷碧波,如同生命长河的象征。
傍晚回家时,思源和思泉都玩累了,在车上睡得香甜。沈砚舟轻轻抚摸着孩子们柔软的头发,对开车的陆远航说:
“以前总想着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富,现在明白了,最好的传承是价值观。就像你们创新联盟强调的——河流滋养两岸,不在于它有多宽,而在于它流得有多远。”
这番话让陆远航深思。当晚,他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模块:“创新的伦理与传承”。
夜深了,老宅里静悄悄的。沈砚舟在客房整理行李——明天他就要去丽江看望星宇一家。虽然不舍双胞胎,但他知道,平衡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沈玥敲门进来,递给他一个相框:“送给您的,爸。”
相框里是今天在滇池边的全家福,背面还有思源和思泉的小手印。
“这是...”
“思源说要把‘最好的太阳’送给爷爷,思泉说要把‘最圆的月亮’送给爷爷。”沈玥眼中闪着泪光,“最后决定印上手印,这样爷爷走到哪里都能带着他们。”
沈砚舟摩挲着相框,久久说不出话。最后,他将相框小心地收进行李最里层:“这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第二天送别时,思源和思泉似乎知道爷爷要离开,紧紧抱着他的腿不放手。
“乖,爷爷下个月就回来。”沈砚舟蹲下身,与孩子们平视,“爷爷要去看看星澜姐姐,就像轮流照看花园里的花朵一样。”
这个比喻让孩子们似懂非懂地松了手。列车开动时,沈砚舟望着站台上挥手的一家人,心中充满温暖的不舍。
他知道,这不是告别,而是爱的循环的开始。就像河流滋养两岸,爱也在流动中生生不息。每一个生命都是长河中的一滴水,渺小却重要,短暂却永恒。
列车加速,窗外掠过春天的田野。沈砚舟打开笔记本,开始规划在丽江的生活。这一次,他要在星宇的创新中心做志愿者,要用外公的眼睛,重新认识儿子的事业。
新芽破土,生命轮回。在爱的滋养下,每一代人都在成长,每一个灵魂都在绽放。长河奔流,从不停歇,而河岸上的新绿,永远是春天最好的证明。
他来昆明已经半个月了,这是退休后第一次在外长住。起初还带着官员的习惯,每天准时起床看报,保持着严谨的作息。但很快,两个外孙就打破了他的规律。
“公公,飞飞!”思源举着玩具飞机扑进他怀里。
“书...书...”思泉则抱着绘本往他膝盖上爬。
沈砚舟放下报纸,一手抱一个,开始讲起故事。起初还带着做报告的语气,后来在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中,渐渐变得柔软生动。
“爸,您真有耐心。”沈玥端着果盘走来,看到这一幕不禁莞尔。
沈砚舟轻拍着靠在他肩上打盹的思泉:“以前总想着给你们最好的物质条件,现在才明白,最好的礼物是陪伴。”
午后,陆远航从军区回来,带来一个消息:他受邀担任国防大学创新战略课程的客座教授。
“这是好事啊。”沈砚舟以过来人的身份分析,“军队需要你们这样既懂实战又懂创新的人才。”
晚餐时,一家人围坐讨论课程设计。沈玥建议加入艺术治疗的案例,沈砚舟则从治理角度提出建议。不同领域的思维在餐桌上碰撞,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火花。
“也许可以开设一个‘创新与治理’的专题。”陆远航认真记下岳父的建议,“从多元视角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夜深人静时,沈砚舟在客房的书桌上写下当天的观察笔记。这是他从政时就养成的习惯,只不过现在记录的不再是政策思考,而是孙辈的成长点滴:
“思源今日独立行走五步,摔倒后未哭,颇有韧性;思泉虽安静,但观察力极强,能指出绘本中细微的错误...孩子们的性格已现端倪,教育当因材施教。”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想起年轻时缺席儿女成长的遗憾。如今能在孙辈身上弥补,或许是命运最好的安排。
与此同时,在丽江,星宇的创新联盟迎来了新的机遇。世界银行邀请他们参与一个跨国流域治理项目,这是联盟首次接触到如此高规格的国际合作。
“压力很大。”星宇在视频会议中对团队成员坦言,“但我们不能被规模吓倒,要坚持‘根系’理念。”
映真抱着星澜加入讨论:“也许我们可以提出‘微型试点’方案,先在一个小流域实践,成功后再推广。”
这个建议得到了认可。更令人惊喜的是,星澜咿呀学语的声音无意间被麦克风收录,对方代表竟表示欣赏这种“家庭与工作融合”的氛围。
“创新本就源于生活。”那位瑞典代表说,“听到孩子的声音,反而提醒我们工作的初衷。”
项目启动后,星宇不得不频繁出差。映真独自带娃的压力增大,但她也发现了新的可能——将育儿中的观察融入工作。
比如星澜学走路时屡败屡战的精神,让她想到创新中的韧性培养;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发问,启发了她设计更开放的工作坊形式。
“妈妈是最好的创新导师。”她在联盟内部分享会上打趣道,“如果你遇到瓶颈,不妨观察一下孩子如何学习新事物。”
这个观点引起了不少已为人父母的成员的共鸣。联盟甚至专门开设了“育儿与创新”的讨论区,分享育儿中的创新启示。
五月的一天,沈砚舟提出要去看望沈玥的艺术治疗中心。这是他从政几十年养成的习惯——要了解一件事,必须深入一线。
在中心,他仔细观察了沈玥如何通过绘画、音乐帮助患者表达情感。一位患有自闭症的少年在画板上涂鸦,沈玥耐心地引导他讲述画中的故事。
“每个灵魂都需要表达的通道。”回程的车上,沈砚舟感慨道,“你们的工作,就是在搭建这样的通道。”
沈玥惊讶于父亲的理解:“爸,您比很多专业人士看得都透彻。”
“因为我现在学会用心看了。”沈砚舟望着窗外的街景,“以前用官员的眼睛,现在用外公的心。”
这次参观后,沈砚舟主动提出要为中心牵线搭桥,联系了几位退休的心理学家组成顾问团。这些老人丰富的经验,为中心带来了新的视角。
周末,全家去滇池边野餐。春水初生,波光粼粼,思源和思泉在草地上追逐嬉戏,小脸红扑扑的。
“看着他们,我常想起你们小时候。”沈砚舟对沈玥说,“时间过得真快。”
沈玥靠在他肩上:“但现在我们有更多时间在一起了。”
陆远航用相机捕捉下这温馨的画面。镜头里,三代人其乐融融,背后是滇池的万顷碧波,如同生命长河的象征。
傍晚回家时,思源和思泉都玩累了,在车上睡得香甜。沈砚舟轻轻抚摸着孩子们柔软的头发,对开车的陆远航说:
“以前总想着给后代留下什么物质财富,现在明白了,最好的传承是价值观。就像你们创新联盟强调的——河流滋养两岸,不在于它有多宽,而在于它流得有多远。”
这番话让陆远航深思。当晚,他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模块:“创新的伦理与传承”。
夜深了,老宅里静悄悄的。沈砚舟在客房整理行李——明天他就要去丽江看望星宇一家。虽然不舍双胞胎,但他知道,平衡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沈玥敲门进来,递给他一个相框:“送给您的,爸。”
相框里是今天在滇池边的全家福,背面还有思源和思泉的小手印。
“这是...”
“思源说要把‘最好的太阳’送给爷爷,思泉说要把‘最圆的月亮’送给爷爷。”沈玥眼中闪着泪光,“最后决定印上手印,这样爷爷走到哪里都能带着他们。”
沈砚舟摩挲着相框,久久说不出话。最后,他将相框小心地收进行李最里层:“这是我最珍贵的礼物。”
第二天送别时,思源和思泉似乎知道爷爷要离开,紧紧抱着他的腿不放手。
“乖,爷爷下个月就回来。”沈砚舟蹲下身,与孩子们平视,“爷爷要去看看星澜姐姐,就像轮流照看花园里的花朵一样。”
这个比喻让孩子们似懂非懂地松了手。列车开动时,沈砚舟望着站台上挥手的一家人,心中充满温暖的不舍。
他知道,这不是告别,而是爱的循环的开始。就像河流滋养两岸,爱也在流动中生生不息。每一个生命都是长河中的一滴水,渺小却重要,短暂却永恒。
列车加速,窗外掠过春天的田野。沈砚舟打开笔记本,开始规划在丽江的生活。这一次,他要在星宇的创新中心做志愿者,要用外公的眼睛,重新认识儿子的事业。
新芽破土,生命轮回。在爱的滋养下,每一代人都在成长,每一个灵魂都在绽放。长河奔流,从不停歇,而河岸上的新绿,永远是春天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