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李世民:我的继承人就不会这样-《天幕:对!我爹洪武三十五年传位》

  清朝

  雍正作为过来人,再度看到建文时期的历史,仍是摇头嗤笑,“前朝的朱允炆当真是天底下头号的蠢人,削藩都削不明白。”

  又是想起来他那群让他头疼的弟弟们,嗯,已经不是弟弟了。

  尤其是被他改名的阿其那,赛斯黑。

  雍正忍不住叹道:“要是都能学一下前明的周王和二爷就好了。”

  做个贤王,读读书,听听曲,不好吗?

  朱橚:???朱允炆他也没放过我啊???

  「随后,建文初年四月,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被贬为庶人。

  六月,岷王朱楩流放漳州。

  朱元璋十四子朱柏被以私造宝钞、私藏甲胄等罪名贬为庶人,被诏令进京受审。

  与此同时,朝廷秘密派军伪装成商队,随后突然发难包围了湘王府,试图逮捕朱柏。

  湘王朱柏无以自明,不堪受辱,便举家自焚,以死明志。」

  天幕上,一个又一个的天生贵胄的朱家王爷被兵士逮捕,举家被贬为庶人,随军流放。

  曾经有多高高在上的他们,在被削藩的那一刻便成了罪人。

  湘王府中,烈焰焚烧了昔日繁荣的王府,朱柏的妻女抱作一团,满脸的泪痕却目光坚毅,等待着大火燃烧掉他们的生命。

  朱柏举着长剑,仰天长啸,“本王乃高皇帝血胤,岂能受辱于伧徒。”

  「朱柏,非嫡非长非幼非爱,十四岁就藩,既不是军权在握的九大塞王,也不是封地富裕的中原和江南。

  没有儿子,平日素爱与王妃游山玩水,与文人吟诗作对,酷爱修仙访道。

  在其自焚后,建文朝上谥号曰“戾”。」

  汉朝

  汉武帝刘彻是真看乐了,第一次见人削藩能削到这种地步的。

  “纵使强如朕这样的千古一帝,削藩时都要小心翼翼啊!”

  刘彻就像看傻子一样,他很怀疑朱元璋这样的皇帝怎么会选一个这样的继承人。

  “周王这种嫡系王爷也敢削这么惨,其他宗室谁还敢支持你?”

  唐朝

  李世民的眼睛眯了起来,突然释怀的笑了。

  他想到自己当初想要削减名爵和封地的时候,作难的程度几乎让他和大臣们不眠不休的议论很久,也好不容易说服了老爹。

  削藩绝不是因为想要故意打击你的威信,削藩是大唐为了开源节流,更好的治理天下。

  “自古以来,削藩都是小心翼翼的事儿,生怕动一下就出了大事。”

  怎么到了明朝建文皇帝眼里,削藩跟喝水一样轻松了。

  北宋初年

  赵匡胤看得眼睛发红,怎么人家明朝的皇子皇孙一个个就这么有骨气呢?

  “好一个有血性的孩子啊!要是我大宋的子孙就更好了。”

  明朝

  朱元璋喘着粗气,竭力想要平息心底的愤怒,咱怎么选了这么个白眼狼当皇帝呢!

  马皇后拍着老朱的背,心疼的帮他顺气,作为一国之母,淮西集团真正主人,她自然也不是表面那种只会母仪天下的模子女人。

  马皇后凤眼一瞥,淡淡的开口道:

  “标儿,你自己的儿子,你想怎么处理?”

  朱元璋没有开口,但他的心其实也早就淡了。

  一开始的愤怒和其他负面情绪是人正常会有的,但作为皇帝,若是一点养气功夫都没有。

  还一直为未来没有发生的事生气,这并不值得。

  既然朱标因为意外去世,导致了朱允炆的登基,那他绝不会让这个意外再次发生。

  同时,朱标也是他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不可能因为这种事说废就废掉的。

  都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无论手段还是权谋都是在线的,所以老朱也默然妻子把这样的问题抛给了朱标。

  “标儿,你自己的儿子,自己去处理。”

  爹娘都已经说话了,诸王和群臣也倾着耳朵听着。

  朱标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朱允炆做出这样的事可以说是辜负了朱元璋的寄托,也败坏了朱标在洪武朝的人缘。

  “父皇,吕氏向来有不敬太子妃的心思,儿臣想要休掉侧妃。”

  他想要直接断了朱允炆登基的念想,虎毒尚且不能食子。

  忠孝是大明治国之根本。

  他是太子,为天下表率,更不能做这样的事。

  况且,大家都知道,没有母亲庇佑的孩子,在深宫中的处境......

  朱元璋微微点头,接受了朱标的话。

  这样既能安抚淮西勋贵的心情,给他们心底加一把锁,他对太子朱标的信赖依旧。

  太孙朱雄英的位置也很稳固,依然是常氏嫡出的孩子。

  同时,朱允炆这种昏君这一次绝不会有上位的机会。

  【“可以说,朱允炆这一手直接暴露了他真实的政治才能,蠢到了极致。”

  “朱柏是一个正常的王爷,也是绝大多数王爷的底线,他被逼自尽,宗室就彻底会与建文决裂。”

  “你要知道老十二和朱允炆年龄差不多大,俩人名义上叔侄关系,没就藩前那就是一块玩长大的,这可是叫发小的关系啊。”

  “世人皆知十二爷最没野心,长相俊秀却洁身自好与妻子关系极好,手上有护卫军却不结党营私,偏偏就逼死了最老实的一个王爷,其他人怎能不人人自危?”

  “我觉得老五也没啥毛病啊,就喜欢摆弄草药,钻研医术,为啥先搞他?”

  追评:“因为周王是嫡子,还和九大塞王实力最强的朱棣关系极好。”

  追评:“因为最先被贬为庶人的几个王爷都是国丧期间上书质疑:为什么老子死了当儿子的不能回去。”

  追评:“都知道周王爷医术天下一流,野史记载朱元璋病重期间他还回去诊过脉。”

  “朱元璋真的是为朱允炆上位能做的都做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也只有他了。”】

  洪武二十九年

  闭眼假寐了半晌的朱元璋睁开了双眼,此时的他虽然面容苍老,但两眼却宛如深渊般不可窥视。

  “传旨!”

  “朕之嫡四子棣,自幼聪慧,人品贵重,其志刚毅,其德宽广,深肖朕躬,必能克继大统。”

  “故废皇太孙允炆,立朱棣为太子!”

  内录官飞速的在下笔,在朱元璋说完时,一篇润色好的诏书也写好了。

  朱棣激动的跪在地上,重重的叩拜道:

  “儿臣定不负父皇隆恩信赖!”

  朱元璋拿起诏书看了一眼,“加一句,即日起代朕监国,行军国大权,可便宜行事。”

  还有这好事?

  都要监国了。

  老爹这是真要传位给他啊。

  “抬起头来,让朕看看你。”

  朱棣抬起头,就对上了父皇那双浑浊的眼珠,这个在天幕上叱咤风云,留下洪武盛世的一代大帝,此时眸中竟然带着深深的恳切之意。

  曾经,他也是风华绝代的天下英雄。

  搅动了元末天下风云的豪杰。

  咚!咚!咚!

  这一刻,朱棣感到了自己急促的心跳声。

  他发现,父亲老了。

  “爹。”

  朱棣嗫嚅,随后语气坚定的又是深深的叩拜下去,“儿子向你保证,日后绝对会善待弟弟们,还有侄子们!”

  这是儿子对父亲的承诺。

  同时,朱棣眼中闪过一丝狠戾,咬牙说道:“若是他们日后有过错,儿子也会让他们安稳度过一生,绝不会将刀枪对着朱家人的脖子!”

  朱元璋颔首,重重的点了点头,他相信老四不会让他失望。

  “若是到了那种地步,就赶到紫金山给咱念念经吧。”

  朱元璋也不想让老四将来看见有犯罪的儿子发愁,既不能拿他们真怎么样,不处置不好给天下一个交代。

  要是动手了还会留下把柄,再让人唠一辈子。

  自己的儿子自己打骂也是疼爱,让人家背地里唠叨,那是不行的。

  所以,朱元璋最后还是松口,当着群臣和诸王的面,给了朱棣一个承诺。

  朱元璋终于深呼出一口浊气,现在他心底的那块大石头终于是放下了。

  天幕上发生的是未来的事。

  对于他而言,最好的便是让他知道了,朱棣其实已经是太子去世后,留给他的最好选择了。

  「此外,建文登基之后,废除朱元璋时期《大诰》、《大明律》等多项法律,以彰显新帝仁慈。」

  「在经济上,由于江南富庶而地主囤地积多,洪武时期朝廷一直对江南实行重税,朱允炆登基后,废除了这些税制,并减免赋税。

  在文化上,朱允炆提高文官地位待遇,并锐意复古,要实行井田制,并对大明的官员官名官制模仿《周礼》进行修改。」

  贞观二十二年

  “咳咳咳......”

  太子李治上前为老父拍着背,眼神关切。

  “父皇,洪武大帝也是被后人列为千古一帝的皇帝,看他的功绩也不像眼光很差的人啊。”

  李世民苦笑道:“自古帝王家事最难评说啊。”

  就连他自己,选择李治作为太子,不也是看中了他仁孝的性子吗?

  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位置只有一个。

  朱元璋英明了一世,最后在这种关头绊了脚,岂不让人怜叹!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他扭头看着儿子,“雉奴,答应阿耶一件事。”

  太子爷捶背的动作一滞,立马恭敬的来到李世民身前跪下,“阿耶,您说。”

  “古人言,一朝君子一朝臣。”

  “阿耶不求你能做的比阿耶好,但你要记得,一朝国政不是可以随意废除的。”

  “阿耶,儿臣明白。”李治说道。

  “政策也像水一样,早上的和晚上的是不一样的。”

  “儿子绝不是朱允炆这样的只读圣人书的腐儒之人,也不是隋炀帝那样的好大喜功之人。”

  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已经没了一个儿子了,到了这个年纪很多事也想明白了。

  孩子大了,不好管了,有自己的想法很正常。

  他就是怕李治也像朱允炆一样一旦登基,急于证明自己的能力,结果步子太大了...

  洪武二十九年

  朱元璋差点忘了,刚只顾着立太子了,没注意一旁瑟瑟发抖的朱允炆。

  他朝着朱允炆露出一抹自认为很亲和的笑。

  好孙子,当皇帝最怕的就是人亡政息了,没想到你这么狠,一上位就废。

  李治都等了八年,才敢修改贞观之政,你比李治厉害。

  “来人,将朱允炆贬为庶人,拖下去到宗人府圈禁。”

  “皇爷爷,我......”朱允炆嗫嚅着还想说些什么。

  老朱默然,开口道:“去吧,孩子。”

  【“洪武三十一年的闰五月初一,朱元璋当时病入膏肓,在弥留之际急召燕王朱棣进京,许多学者认为是朱元璋最终犹豫了。

  其实历史的疑云有很多,朱元璋在死的时候上吐下泻,朱允炆奉旨登基第一件事就是不让藩王进京,然后火速安葬,老朱被毒死的几率其实很大的。

  主要是老朱死的很扑朔迷离,而且明朝的文官大家都知道,在宋朝之后文官权力极大,明朝好些皇帝都让这群人害死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这些是杜撰的。”】

  秦朝

  “文官?”嬴政睥睨的看着台下瑟瑟发抖的群臣。

  “天幕上在说明朝的文官,你们怕什么?”

  汉朝

  刘邦又饮了一壶美酒,其他朝代的事情,他一直当成乐子来看。

  这可比看美女跳舞,看村东头的狗打架有趣多了。

  “建文皇帝要是真坐实这样的事儿,就是又蠢又坏,还不忠不孝,非君非臣非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