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的,凌烟阁里面,除了唐俭、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发小,其他人最少年长他几岁,最大都半个世纪了。”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基本全得善终,这在历朝历代是极为罕见的。”
追评:“长孙无忌就没有,流放岭南,在路上被高宗秘派中书舍人逼令自缢。”
追评1:“那又不是李世民干的,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老实人被清算。
贞观时期还是有两个拎不清造反的,和汉初的英布叛乱完全不一样,这是他们自己拎不清想复刻玄武门的怪不了李世民。”
追评2:“那长孙无忌呢?人家可没造反,被亲外甥给清算了。”
追评3:“长孙无忌被唐高宗逼令自缢,虽然有僭越之举,但还是怪他管的太宽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规劝高宗别这样搞,你废发妻立小娘为皇后太丢脸了。”
追评4:“永徽五年,逛尼姑庵逛的心满意足的高宗立小娘为后,长孙无忌眼见劝不住就没再说话了,但是拒绝了新后的赏赐,这里就埋下了后事了。”】
......
【“长孙无忌甚至早就给自己修好了昭陵的坟墓,结果没有埋进去。”
“长孙无忌僭越?人家可是李世民钦点的辅政大臣之首,他只是在坚持贞观之政的传承,要没有长孙无忌,就根本不会有高宗初年的永徽之治。
一成不变未必就是坏的,当然,我不是在肯定宋朝变法时那些守旧派。
说好听点高宗初年治世传承贞观,新开永徽,是个明君。
但话说到底,永徽之治就是长孙无忌力承太宗之政,就如同当年霍光在昭帝时期传承武帝晚年的政策一般。
没有长孙无忌的永徽之治,能继续延续贞观的太平盛世吗?
等到长孙无忌死了,没有人敢扛大旗了,褚遂良、李绩等人也紧接着去世,你看高宗搞成什么样了!”】
甘露殿里气氛降低到了冰点。
这是天幕出现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气氛冰点。
画面少的侯君集、唐俭、段志玄等人只是低头扣手,也没有了哀怨之气。
一直病痛在身的秦琼,神色从容,目不斜视,仿佛自己压根就没生过病一样,哪也不疼,一脸的平淡。
就连一向喜欢一唱一和,多谋多断,能帮大皇帝解围,也能立马根据天幕信息给出自己判断的房玄龄、杜如晦,更是罕见的沉默。
俩人低着头拿着抄写的纸张,指一下这儿,再点一点头,演绎着一场无声的默戏。
尉迟恭也像得了颈椎病一样,出现了身体不适,那粗人竟然头垂的比鹌鹑还能缩。
刚刚一直叫冤叫屈的程咬金,更是恨自己刚刚大嘴巴,怎么就管不住嘴呢?
生怕这儿的贞观上将将目光投向了自己。
坐在太子爷旁边的魏征就没有同僚们那么好运了,如坐针毡就是他现在的感觉。
老魏人都没动,目光斜睨下就见到了李承乾崩溃的情绪了。
“全得善终?嗯,这个好......”李世民一开始还连连颔首,不住的点评着后世的评论。
“有两个拎不清的,想学玄武门......”
到了这里,氛围就开始变得诡异了,李世民也是瞪大了眼睛瞥了又一遍。
在择人而噬的目光里,恶狠狠的瞪了一圈众人,“上岁数了有精力不济很正常,你们要学虞公及时退位。”
“不要真犯了诛九族的大罪,让朕也为难。”
众人点头跟小鸡啄米一样,心里也咒骂着到底谁那么傻啊?
真以为是个人都能复刻玄武门吗?
还是在天可汗大陛下还活着的时候,这哥们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辅机......怎么会这样?!”李世民忽然就怔住,呢喃着看到的字迹。
仿佛自己看混了眼,又不置信的揉了揉眼睛,发现还是原来的字迹。
长孙皇后嘴巴微张,神色愕然,她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居然逼死了她的亲哥哥。
那可是他的亲舅舅啊!
兄长什么本事,什么心思,她一清二楚。
要是说兄长会做出田蚡待汉武帝那样的事情,长孙皇后是定然不信的。
兄长这人做出点事儿就喜欢膨胀,所以她才一直劝丈夫莫要给长孙无忌太大的官位,让他当个国亲就够了。
“什么!?”读到后面,李世民惊呼出声,大怒的拍向桌案,豁然起身道:
“废发妻而立小娘......小娘!!!”
殿中群臣从这时起,再无一人敢嘻嘻哈哈了。
李承乾也在这时起,被父皇的怒拍桌案吓得浑身一颤,看着天幕里的自己更是惊呆了。
我,逼死了亲舅舅?
不不不!孤一定是在做梦!
李承乾痛苦的闭上了双眼,可脑海里此时竟然全是舅舅从小对他呵护的画面......
越是读到最后,那位冷静自信,又包含热情感性,会虚怀纳谏谦逊的年轻皇帝,脾气就越是被点燃到了极点,到最后已经看不出来往日模样。
殿中众人不敢看这等皇家事宜,皇家的人也没好到哪里去,个个摇摇欲坠。
为政者,最怕的是什么?
没有继承人?
这确实是一点。
但到了李世民这样的高度后,到了施政一方的大员地步,到了宰执天下的地步后,就又不一样了。
他们最怕的就是人亡政息!
继任者越是着急亲政、着急推翻前人政策,就越是在否定前人的功业!
就像秦始皇也许怕子孙不能万万年,但他更怕的是自己的大一统没有传承下去。
如果在秦始皇之后,诸夏再次沦为了分封制和诸侯国,往后几千年再无统一,再无一人践行大一统。
对于他本人而言,才是最大的灾难。
一辈子努力做的事儿,都被否认完了!
贞观之政已经用太平盛世和天可汗的威名来证明了,它没有错。
纵然后来发展到了僵化地步,发展到了需要改变的地步,那也没啥好说的。
可问题是......
这会儿,貌似贞观上将还没死多久吧?
“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不可饶恕!”
“荒唐!怎能至此!”
李世民怒不可遏的在大殿里咆哮,愤怒不掩在脸:“他这是为了亲政扳倒了辅政大臣吗?”
“他这是为了纳......小娘,怀恨在心啊!”
大唐皇帝看得很明白,既然永徽之治都过去了几年了,都没啥事,却在舅舅劝说别太出格后,去搞长孙无忌。
那你这扳辅政大臣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好难猜啊!
“尼姑庵......”
按照大唐的规矩,先帝驾崩后妃嫔入寺庙为先帝祈福,也就是天幕说的尼姑庵了。
你去逛尼姑庵逛出来了老婆......
六六六!
群臣这会也在心里默默算账。
永徽五年立后,陛下啥时候驾崩的先不说。
既然永徽是继承贞观,也就是说,高宗皇帝从亲爹去世到立小娘为后就隔了五年!!
那么这俩人啥时候认识的,什么时候好上的?
那时候陛下还在不在?
大家都能往前逆推去猜想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也能想到,当即更暴怒了。
“李承乾!你个逆子!”
“传旨,朕要废了承乾的太子!”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基本全得善终,这在历朝历代是极为罕见的。”
追评:“长孙无忌就没有,流放岭南,在路上被高宗秘派中书舍人逼令自缢。”
追评1:“那又不是李世民干的,在李世民活着的时候,没有一个老实人被清算。
贞观时期还是有两个拎不清造反的,和汉初的英布叛乱完全不一样,这是他们自己拎不清想复刻玄武门的怪不了李世民。”
追评2:“那长孙无忌呢?人家可没造反,被亲外甥给清算了。”
追评3:“长孙无忌被唐高宗逼令自缢,虽然有僭越之举,但还是怪他管的太宽了,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规劝高宗别这样搞,你废发妻立小娘为皇后太丢脸了。”
追评4:“永徽五年,逛尼姑庵逛的心满意足的高宗立小娘为后,长孙无忌眼见劝不住就没再说话了,但是拒绝了新后的赏赐,这里就埋下了后事了。”】
......
【“长孙无忌甚至早就给自己修好了昭陵的坟墓,结果没有埋进去。”
“长孙无忌僭越?人家可是李世民钦点的辅政大臣之首,他只是在坚持贞观之政的传承,要没有长孙无忌,就根本不会有高宗初年的永徽之治。
一成不变未必就是坏的,当然,我不是在肯定宋朝变法时那些守旧派。
说好听点高宗初年治世传承贞观,新开永徽,是个明君。
但话说到底,永徽之治就是长孙无忌力承太宗之政,就如同当年霍光在昭帝时期传承武帝晚年的政策一般。
没有长孙无忌的永徽之治,能继续延续贞观的太平盛世吗?
等到长孙无忌死了,没有人敢扛大旗了,褚遂良、李绩等人也紧接着去世,你看高宗搞成什么样了!”】
甘露殿里气氛降低到了冰点。
这是天幕出现以来第一次真正的气氛冰点。
画面少的侯君集、唐俭、段志玄等人只是低头扣手,也没有了哀怨之气。
一直病痛在身的秦琼,神色从容,目不斜视,仿佛自己压根就没生过病一样,哪也不疼,一脸的平淡。
就连一向喜欢一唱一和,多谋多断,能帮大皇帝解围,也能立马根据天幕信息给出自己判断的房玄龄、杜如晦,更是罕见的沉默。
俩人低着头拿着抄写的纸张,指一下这儿,再点一点头,演绎着一场无声的默戏。
尉迟恭也像得了颈椎病一样,出现了身体不适,那粗人竟然头垂的比鹌鹑还能缩。
刚刚一直叫冤叫屈的程咬金,更是恨自己刚刚大嘴巴,怎么就管不住嘴呢?
生怕这儿的贞观上将将目光投向了自己。
坐在太子爷旁边的魏征就没有同僚们那么好运了,如坐针毡就是他现在的感觉。
老魏人都没动,目光斜睨下就见到了李承乾崩溃的情绪了。
“全得善终?嗯,这个好......”李世民一开始还连连颔首,不住的点评着后世的评论。
“有两个拎不清的,想学玄武门......”
到了这里,氛围就开始变得诡异了,李世民也是瞪大了眼睛瞥了又一遍。
在择人而噬的目光里,恶狠狠的瞪了一圈众人,“上岁数了有精力不济很正常,你们要学虞公及时退位。”
“不要真犯了诛九族的大罪,让朕也为难。”
众人点头跟小鸡啄米一样,心里也咒骂着到底谁那么傻啊?
真以为是个人都能复刻玄武门吗?
还是在天可汗大陛下还活着的时候,这哥们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辅机......怎么会这样?!”李世民忽然就怔住,呢喃着看到的字迹。
仿佛自己看混了眼,又不置信的揉了揉眼睛,发现还是原来的字迹。
长孙皇后嘴巴微张,神色愕然,她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儿子居然逼死了她的亲哥哥。
那可是他的亲舅舅啊!
兄长什么本事,什么心思,她一清二楚。
要是说兄长会做出田蚡待汉武帝那样的事情,长孙皇后是定然不信的。
兄长这人做出点事儿就喜欢膨胀,所以她才一直劝丈夫莫要给长孙无忌太大的官位,让他当个国亲就够了。
“什么!?”读到后面,李世民惊呼出声,大怒的拍向桌案,豁然起身道:
“废发妻而立小娘......小娘!!!”
殿中群臣从这时起,再无一人敢嘻嘻哈哈了。
李承乾也在这时起,被父皇的怒拍桌案吓得浑身一颤,看着天幕里的自己更是惊呆了。
我,逼死了亲舅舅?
不不不!孤一定是在做梦!
李承乾痛苦的闭上了双眼,可脑海里此时竟然全是舅舅从小对他呵护的画面......
越是读到最后,那位冷静自信,又包含热情感性,会虚怀纳谏谦逊的年轻皇帝,脾气就越是被点燃到了极点,到最后已经看不出来往日模样。
殿中众人不敢看这等皇家事宜,皇家的人也没好到哪里去,个个摇摇欲坠。
为政者,最怕的是什么?
没有继承人?
这确实是一点。
但到了李世民这样的高度后,到了施政一方的大员地步,到了宰执天下的地步后,就又不一样了。
他们最怕的就是人亡政息!
继任者越是着急亲政、着急推翻前人政策,就越是在否定前人的功业!
就像秦始皇也许怕子孙不能万万年,但他更怕的是自己的大一统没有传承下去。
如果在秦始皇之后,诸夏再次沦为了分封制和诸侯国,往后几千年再无统一,再无一人践行大一统。
对于他本人而言,才是最大的灾难。
一辈子努力做的事儿,都被否认完了!
贞观之政已经用太平盛世和天可汗的威名来证明了,它没有错。
纵然后来发展到了僵化地步,发展到了需要改变的地步,那也没啥好说的。
可问题是......
这会儿,貌似贞观上将还没死多久吧?
“岂有此理!”
“岂有此理!”
“不可饶恕!”
“荒唐!怎能至此!”
李世民怒不可遏的在大殿里咆哮,愤怒不掩在脸:“他这是为了亲政扳倒了辅政大臣吗?”
“他这是为了纳......小娘,怀恨在心啊!”
大唐皇帝看得很明白,既然永徽之治都过去了几年了,都没啥事,却在舅舅劝说别太出格后,去搞长孙无忌。
那你这扳辅政大臣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好难猜啊!
“尼姑庵......”
按照大唐的规矩,先帝驾崩后妃嫔入寺庙为先帝祈福,也就是天幕说的尼姑庵了。
你去逛尼姑庵逛出来了老婆......
六六六!
群臣这会也在心里默默算账。
永徽五年立后,陛下啥时候驾崩的先不说。
既然永徽是继承贞观,也就是说,高宗皇帝从亲爹去世到立小娘为后就隔了五年!!
那么这俩人啥时候认识的,什么时候好上的?
那时候陛下还在不在?
大家都能往前逆推去猜想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也能想到,当即更暴怒了。
“李承乾!你个逆子!”
“传旨,朕要废了承乾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