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明成化年间,苏州府吴江县有个秀才姓沈名粲,表字文华,生得眉目疏朗,性情豪宕。祖上原是金陵富户,到他父亲手里迁来吴地,开得三间绸缎铺面。这沈秀才年方廿二,父母早亡,娶妻王氏乃同里王员外之女,颇识诗书,夫妻两个举案齐眉,真似梁鸿孟光一般。
这一日正值清明,沈粲携妻往支硎山扫墓。归途见山坳里围着一伙人,内有呜咽之声。分开众人看时,却是个白头老妪抱着个少女痛哭。问起缘由,方知是江西流民,老汉病故途中,欠下寺僧三贯钱,要将这十五岁的女儿抵押为佣。沈粲见那女子衣衫褴褛却眉目清秀,叹道:“恁般年纪就要骨肉分离,岂不痛煞!”当即解囊代还了债,又赠五百文钱与老妪做盘缠。母女两个叩头泣谢,问恩公姓名不肯说,只得望空拜了四拜方去。
谁知这一桩善举早被个游方道士看在眼里。那道人鹤发童颜,执个“铁口直断”的布幡,上前揖道:“相公积此阴德,当有奇报。贫道观你山根隐现青气,月内当有水火之厄,然终得贵人化解。”沈粲只道是江湖套话,笑笑便携妻归家。
不觉过了旬日。这夜沈粲在书房读书,忽闻窗外异香扑鼻。推窗看时,见院中老槐树下莹莹有光。取锹掘之,三尺下得个陶瓮,内贮白镪十锭,估摸有五百两之数。夫妻大惊,焚香祝曰:“不知何方神明所赐,我夫妇当取百两济贫,余者暂存以观天意。”
次日街坊间沸传,说洞庭西山茶商遭劫,失的正是五百两雪花银。里甲挨户查问,查到沈家,见了瓮中银两数目相符,不由分说竟将沈粲扭送衙门。那县官姓胡,最是昏庸,见赃物确凿,便用夹棍逼供。沈粲是个文弱书生,哪里熬得过,只得屈打成招,问成死罪监候。
王氏变卖家产上下打点,才知那茶商实是苏州通判妻弟,故意做局讹人。可怜沈家三间铺面尽数折卖,仍凑不足五百两之数。王氏每日以泪洗面,忽忆起清明那日道士所言“水火之厄”,乃典当钗环换得香烛,往玄妙观求签。
才至山门,恰遇个癞头和尚化缘。见王氏哭泣,和尚击钵歌曰:“祸福无门惟自召,明珠出海耀穹霄。欲解倒悬须往南,相逢不是在今朝。”王氏心知有异,忙问:“师父说往南,南至何处?”和尚大笑:“遇水则止,见桥则停。”言讫飘然而去。
王氏归家,将婢女秋月寄与邻舍,自家收拾细软径往南行。走至嘉兴府地界,遇着条阔江,名唤钱塘支流。岸边有座石桥,桥头挑个酒幌子。王氏饥渴,进店要碗面吃。却见柜台里坐着个妇人,正是清明所救的老妪!
原来这老妪姓赵,那日得救后带女儿南下投亲,恰表侄在此开酒店,便留下帮衬。闻得恩公遭难,赵妪跌足叹道:“天道何无眼!”急唤女儿玉娘出来拜见。玉娘如今穿戴整齐,竟是个标致人物。母女二人将王氏留住,赵妪道:“娘子莫慌,老身表侄与按察使司周大人有旧,明日便去说情。”
却说这周按察使乃是清正之官,得信后暗访吴县,查明通判妻弟勾结茶商诬告之事。当即释放沈粲,反将贪官墨吏问罪。沈粲出狱归家,见门户萧索,正自凄惶,忽闻门外车马声。只见王氏锦衣归来,后随着赵妪母女并十余挑嫁妆箱笼。原来周按察使怜他冤屈,赠银三百两;那赵妪竟将玉娘许与沈粲为妾,自出妆奁二百两。夫妻重逢,悲喜交集,当晚重整家园,又纳了玉娘,竟成一段奇缘。
这玉娘虽出身寒微,却聪慧异常,工刺绣,通算学。进门后协助王氏打理家务,不上半年,将典卖的铺面尽数赎回。又教沈粲贩些苏绣到金陵发卖,获利倍蓰。恰逢朝廷开海禁,玉娘道:“相公何不贩些生丝往漳州与番商贸易?”沈粲依言,果然得利千金。自此家业复兴,胜过父母在时。
忽一日有海外番船泊于刘家港,船主竟是暹罗国贡使,欲购大宗宋锦。城中绸缎铺俱吃不下这生意,独沈家因玉娘早有预备,库中积货充足。番使大喜,以珊瑚明珠相易,价值万金。沈家顿时成吴江首富,起宅买田,好不气象。
这年重阳,沈粲在拙政园设宴,邀旧日同窗。席间有个姓钱的秀才,见沈家豪富,玉娘美貌,暗生妒心。酒过三巡,钱生故意道:“沈兄可知近日官府查缉白莲教?有妖人匿于城南,听说常用瓮罐埋符咒...”沈粲闻言色变,因想起当年槐下得银之事。玉娘在屏风后听见,急使丫鬟唤沈粲入内道:“祸事将至,那人分明暗指咱家得银蹊跷。”
果然三更时分,突有衙役叩门,称奉知府令搜查妖物。原来钱生竟去首告,说沈家以妖术得财。差役掘地三尺,却在槐树下又得一瓮,内无银两,只有块石碑刻着八字:“嘉靖三年,沈氏藏银”。众人皆惊——嘉靖至今已四十余载,分明是沈粲祖父所藏。知府闻报惭愧,反责钱生诬告,打了他三十大板。
经此一事,沈粲愈敬玉娘先见之明。忽有日门前来了个癞头和尚,玉娘见之惊呼:“此即昔日指点恩母的高僧!”夫妻忙迎入厅堂奉茶。和尚笑道:“施主可还记得清明道士之言?彼乃吕祖化身,特来试你心性。今磨难已过,当享福报。”又对玉娘道:“汝本瑶池侍香玉女,因动凡心堕此尘劫。廿年后八月望,当有仙舟接引。”言毕化作清风而去,满室异香三日不散。
自此玉娘常斋戒诵经。光阴荏苒,果然廿年后中秋夜,玉娘沐浴更衣,谓沈粲道:“今当别矣。”忽见江上驶来七彩画舫,仙乐悠扬。玉娘登舟含笑,渐入云霄不见。沈粲与王氏寿至耄耋,子孙满堂。其子后来官至布政使,皆因玉娘所积阴德所致。
后人有诗赞云:“善心一动天自知,巧施恩泽获仙芝。莫道幽冥无报应,明珠出海耀门楣。”这正是:恻隐心肠动上苍,槐荫埋玉现祯祥。世间谁解循环理,且看璇枢转法章。
再说万历年间,南京应天府有个监生姓冯名国用,娶妻徐氏。这冯监生家道殷实,却在花柳丛中结识个妓女董赛赛,迷恋不过,竟典田卖屋要为赎身。徐氏苦劝不听,反被休弃归家。
那董赛赛原是个烟花领袖,见冯监生囊橐将尽,渐渐冷淡。冯监生气出一病,卧床不起。董赛赛竟卷了剩余金银,与旧相好私奔去了。冯监生又悔又恨,病势转沉。这日昏聩中见个金甲神人喝道:“汝本有科第之份,因弃贤妻宠娼妓,削去禄籍。若得徐氏回心转意,尚有生机!”
惊醒后汗流浃背,急央邻舍去徐家说合。那徐氏自被休后,父母逼其改嫁,执意不从,每日纺织度日。闻前夫病危,叹道:“夫妻一场,岂忍坐视?”竟收拾妆奁再嫁之资,请医购药往冯家来。
冯监生见贤妻如此,抱头痛哭。徐氏亲奉汤药,三月后渐愈。冯监生自此收心读书,次年竟中举人。赴京会试途中,于黄河渡口救起个落水少年,却是当今首辅张居正远侄。张首辅为报恩情,点他二甲进士,授杭州通判。
徐氏随任所,一日游西湖,见个婆子卖女葬夫。恻隐之心买下此女,取名素娥。这素娥长到十六岁,容貌秀丽,更奇的是夜间周身有光。有游方和尚见之,合掌道:“此乃舍利转世,当配贵人。”
时值张首辅六十寿辰,冯通判携家眷往贺。宴间素娥代徐氏献绣屏,张首辅见其容止非凡,问知缘故,遂为幼子求婚。原来首辅幼子张懋修正是新科状元!素娥嫁入相府,夫妻恩爱。后张懋修官至礼部尚书,素娥封一品夫人,皆感徐氏再造之恩。
冯通判任满致仕,与徐氏归老金陵。寿诞之日,忽有仙鹤衔丹书至,云:“徐氏本瑶池仙姑,因怜世人之苦,特降凡间以彰善报。”夫妻同登百岁,无疾而终。这真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莫道眼前无显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看官听说:沈粲因一念之善得仙姬相助,冯监生弃恶从善获贤妻匡扶。可见人生在世,贵乎心术端正。正如佛家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有诗为证:
璇枢默默转洪钧,祸福无门人自寻。
亭畔埋金终显报,楼头弃妇竟回春。
仙娥解佩酬仁德,浪子回头沐圣恩。
试看冥冥天道近,劝君且惜眼前人。
这首诗毕,仍说一段奇事。话说嘉靖四十三年,山东济南府有个柴薪商人唤作刘大,每日入山砍樵。这日雨后,见崖畔塌陷,露出个古洞。进去看时,内有石室,贮着十二口铁箱。打开尽是金银珠宝,上有铭文“大齐显德年间敕藏”。
刘大原是诚实人,不敢自取,报与知府。那知府却生贪念,只给十两银子打发,暗将财宝献与严嵩父子求升迁。严世蕃大喜,授他江南盐道。谁知赴任途中,船翻溺毙,金银尽沉江底。
严府派家奴来取宝,开箱竟变作毒蛇,咬死数人。严世蕃怒,欲治刘大欺瞒之罪。差役到时,刘大早已举家迁移,只留书曰:“宝物乃天赐忠良,奸相取之必遭天谴。”果然次年严嵩倒台,所有家产抄没入官。
那刘大逃至终南山,遇个全真道士。原来道士早算定前缘:刘大乃唐时谏臣刘蕡转世,洞中财宝实为黄巢所藏,本当助忠良之后。遂教刘大习武,后投戚继光军中抗倭,累功至参将。其子刘显更成为万历朝名将,这是后话。
再说那十二箱财宝,嘉靖帝命人打捞,竟得十五箱,多出三箱前朝玉册。遂建宝库藏之,充作军饷。后满洲兴起,此库支边费十年之久。可见天物自有定数,非小人所能觊觎。
这段故事名为《沈粲埋金获仙眷,刘大还宝做将军》。看官们须知: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劝君诸事但求心安,莫问前程吉凶,自然福寿绵长,子孙昌盛。诗云:
青鸾衔诏下云衢,因果从来信不虚。
金穴自归忠烈裔,仙槎终接善良居。
严相贪宝终亡身,刘公还金竟得珠。
试看古今天地理,昭昭毫发岂模糊?
这一日正值清明,沈粲携妻往支硎山扫墓。归途见山坳里围着一伙人,内有呜咽之声。分开众人看时,却是个白头老妪抱着个少女痛哭。问起缘由,方知是江西流民,老汉病故途中,欠下寺僧三贯钱,要将这十五岁的女儿抵押为佣。沈粲见那女子衣衫褴褛却眉目清秀,叹道:“恁般年纪就要骨肉分离,岂不痛煞!”当即解囊代还了债,又赠五百文钱与老妪做盘缠。母女两个叩头泣谢,问恩公姓名不肯说,只得望空拜了四拜方去。
谁知这一桩善举早被个游方道士看在眼里。那道人鹤发童颜,执个“铁口直断”的布幡,上前揖道:“相公积此阴德,当有奇报。贫道观你山根隐现青气,月内当有水火之厄,然终得贵人化解。”沈粲只道是江湖套话,笑笑便携妻归家。
不觉过了旬日。这夜沈粲在书房读书,忽闻窗外异香扑鼻。推窗看时,见院中老槐树下莹莹有光。取锹掘之,三尺下得个陶瓮,内贮白镪十锭,估摸有五百两之数。夫妻大惊,焚香祝曰:“不知何方神明所赐,我夫妇当取百两济贫,余者暂存以观天意。”
次日街坊间沸传,说洞庭西山茶商遭劫,失的正是五百两雪花银。里甲挨户查问,查到沈家,见了瓮中银两数目相符,不由分说竟将沈粲扭送衙门。那县官姓胡,最是昏庸,见赃物确凿,便用夹棍逼供。沈粲是个文弱书生,哪里熬得过,只得屈打成招,问成死罪监候。
王氏变卖家产上下打点,才知那茶商实是苏州通判妻弟,故意做局讹人。可怜沈家三间铺面尽数折卖,仍凑不足五百两之数。王氏每日以泪洗面,忽忆起清明那日道士所言“水火之厄”,乃典当钗环换得香烛,往玄妙观求签。
才至山门,恰遇个癞头和尚化缘。见王氏哭泣,和尚击钵歌曰:“祸福无门惟自召,明珠出海耀穹霄。欲解倒悬须往南,相逢不是在今朝。”王氏心知有异,忙问:“师父说往南,南至何处?”和尚大笑:“遇水则止,见桥则停。”言讫飘然而去。
王氏归家,将婢女秋月寄与邻舍,自家收拾细软径往南行。走至嘉兴府地界,遇着条阔江,名唤钱塘支流。岸边有座石桥,桥头挑个酒幌子。王氏饥渴,进店要碗面吃。却见柜台里坐着个妇人,正是清明所救的老妪!
原来这老妪姓赵,那日得救后带女儿南下投亲,恰表侄在此开酒店,便留下帮衬。闻得恩公遭难,赵妪跌足叹道:“天道何无眼!”急唤女儿玉娘出来拜见。玉娘如今穿戴整齐,竟是个标致人物。母女二人将王氏留住,赵妪道:“娘子莫慌,老身表侄与按察使司周大人有旧,明日便去说情。”
却说这周按察使乃是清正之官,得信后暗访吴县,查明通判妻弟勾结茶商诬告之事。当即释放沈粲,反将贪官墨吏问罪。沈粲出狱归家,见门户萧索,正自凄惶,忽闻门外车马声。只见王氏锦衣归来,后随着赵妪母女并十余挑嫁妆箱笼。原来周按察使怜他冤屈,赠银三百两;那赵妪竟将玉娘许与沈粲为妾,自出妆奁二百两。夫妻重逢,悲喜交集,当晚重整家园,又纳了玉娘,竟成一段奇缘。
这玉娘虽出身寒微,却聪慧异常,工刺绣,通算学。进门后协助王氏打理家务,不上半年,将典卖的铺面尽数赎回。又教沈粲贩些苏绣到金陵发卖,获利倍蓰。恰逢朝廷开海禁,玉娘道:“相公何不贩些生丝往漳州与番商贸易?”沈粲依言,果然得利千金。自此家业复兴,胜过父母在时。
忽一日有海外番船泊于刘家港,船主竟是暹罗国贡使,欲购大宗宋锦。城中绸缎铺俱吃不下这生意,独沈家因玉娘早有预备,库中积货充足。番使大喜,以珊瑚明珠相易,价值万金。沈家顿时成吴江首富,起宅买田,好不气象。
这年重阳,沈粲在拙政园设宴,邀旧日同窗。席间有个姓钱的秀才,见沈家豪富,玉娘美貌,暗生妒心。酒过三巡,钱生故意道:“沈兄可知近日官府查缉白莲教?有妖人匿于城南,听说常用瓮罐埋符咒...”沈粲闻言色变,因想起当年槐下得银之事。玉娘在屏风后听见,急使丫鬟唤沈粲入内道:“祸事将至,那人分明暗指咱家得银蹊跷。”
果然三更时分,突有衙役叩门,称奉知府令搜查妖物。原来钱生竟去首告,说沈家以妖术得财。差役掘地三尺,却在槐树下又得一瓮,内无银两,只有块石碑刻着八字:“嘉靖三年,沈氏藏银”。众人皆惊——嘉靖至今已四十余载,分明是沈粲祖父所藏。知府闻报惭愧,反责钱生诬告,打了他三十大板。
经此一事,沈粲愈敬玉娘先见之明。忽有日门前来了个癞头和尚,玉娘见之惊呼:“此即昔日指点恩母的高僧!”夫妻忙迎入厅堂奉茶。和尚笑道:“施主可还记得清明道士之言?彼乃吕祖化身,特来试你心性。今磨难已过,当享福报。”又对玉娘道:“汝本瑶池侍香玉女,因动凡心堕此尘劫。廿年后八月望,当有仙舟接引。”言毕化作清风而去,满室异香三日不散。
自此玉娘常斋戒诵经。光阴荏苒,果然廿年后中秋夜,玉娘沐浴更衣,谓沈粲道:“今当别矣。”忽见江上驶来七彩画舫,仙乐悠扬。玉娘登舟含笑,渐入云霄不见。沈粲与王氏寿至耄耋,子孙满堂。其子后来官至布政使,皆因玉娘所积阴德所致。
后人有诗赞云:“善心一动天自知,巧施恩泽获仙芝。莫道幽冥无报应,明珠出海耀门楣。”这正是:恻隐心肠动上苍,槐荫埋玉现祯祥。世间谁解循环理,且看璇枢转法章。
再说万历年间,南京应天府有个监生姓冯名国用,娶妻徐氏。这冯监生家道殷实,却在花柳丛中结识个妓女董赛赛,迷恋不过,竟典田卖屋要为赎身。徐氏苦劝不听,反被休弃归家。
那董赛赛原是个烟花领袖,见冯监生囊橐将尽,渐渐冷淡。冯监生气出一病,卧床不起。董赛赛竟卷了剩余金银,与旧相好私奔去了。冯监生又悔又恨,病势转沉。这日昏聩中见个金甲神人喝道:“汝本有科第之份,因弃贤妻宠娼妓,削去禄籍。若得徐氏回心转意,尚有生机!”
惊醒后汗流浃背,急央邻舍去徐家说合。那徐氏自被休后,父母逼其改嫁,执意不从,每日纺织度日。闻前夫病危,叹道:“夫妻一场,岂忍坐视?”竟收拾妆奁再嫁之资,请医购药往冯家来。
冯监生见贤妻如此,抱头痛哭。徐氏亲奉汤药,三月后渐愈。冯监生自此收心读书,次年竟中举人。赴京会试途中,于黄河渡口救起个落水少年,却是当今首辅张居正远侄。张首辅为报恩情,点他二甲进士,授杭州通判。
徐氏随任所,一日游西湖,见个婆子卖女葬夫。恻隐之心买下此女,取名素娥。这素娥长到十六岁,容貌秀丽,更奇的是夜间周身有光。有游方和尚见之,合掌道:“此乃舍利转世,当配贵人。”
时值张首辅六十寿辰,冯通判携家眷往贺。宴间素娥代徐氏献绣屏,张首辅见其容止非凡,问知缘故,遂为幼子求婚。原来首辅幼子张懋修正是新科状元!素娥嫁入相府,夫妻恩爱。后张懋修官至礼部尚书,素娥封一品夫人,皆感徐氏再造之恩。
冯通判任满致仕,与徐氏归老金陵。寿诞之日,忽有仙鹤衔丹书至,云:“徐氏本瑶池仙姑,因怜世人之苦,特降凡间以彰善报。”夫妻同登百岁,无疾而终。这真是:善恶到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莫道眼前无显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看官听说:沈粲因一念之善得仙姬相助,冯监生弃恶从善获贤妻匡扶。可见人生在世,贵乎心术端正。正如佛家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循环,报应不爽。有诗为证:
璇枢默默转洪钧,祸福无门人自寻。
亭畔埋金终显报,楼头弃妇竟回春。
仙娥解佩酬仁德,浪子回头沐圣恩。
试看冥冥天道近,劝君且惜眼前人。
这首诗毕,仍说一段奇事。话说嘉靖四十三年,山东济南府有个柴薪商人唤作刘大,每日入山砍樵。这日雨后,见崖畔塌陷,露出个古洞。进去看时,内有石室,贮着十二口铁箱。打开尽是金银珠宝,上有铭文“大齐显德年间敕藏”。
刘大原是诚实人,不敢自取,报与知府。那知府却生贪念,只给十两银子打发,暗将财宝献与严嵩父子求升迁。严世蕃大喜,授他江南盐道。谁知赴任途中,船翻溺毙,金银尽沉江底。
严府派家奴来取宝,开箱竟变作毒蛇,咬死数人。严世蕃怒,欲治刘大欺瞒之罪。差役到时,刘大早已举家迁移,只留书曰:“宝物乃天赐忠良,奸相取之必遭天谴。”果然次年严嵩倒台,所有家产抄没入官。
那刘大逃至终南山,遇个全真道士。原来道士早算定前缘:刘大乃唐时谏臣刘蕡转世,洞中财宝实为黄巢所藏,本当助忠良之后。遂教刘大习武,后投戚继光军中抗倭,累功至参将。其子刘显更成为万历朝名将,这是后话。
再说那十二箱财宝,嘉靖帝命人打捞,竟得十五箱,多出三箱前朝玉册。遂建宝库藏之,充作军饷。后满洲兴起,此库支边费十年之久。可见天物自有定数,非小人所能觊觎。
这段故事名为《沈粲埋金获仙眷,刘大还宝做将军》。看官们须知: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劝君诸事但求心安,莫问前程吉凶,自然福寿绵长,子孙昌盛。诗云:
青鸾衔诏下云衢,因果从来信不虚。
金穴自归忠烈裔,仙槎终接善良居。
严相贪宝终亡身,刘公还金竟得珠。
试看古今天地理,昭昭毫发岂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