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魏纪五】-《白话文讲资治通鉴》

  从乙卯年(公元235年)开始,到丁巳年(公元237年)结束,一共三年。

  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年,公元235年)

  春季,正月,戊子日:任命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

  丁巳日:皇太后郭氏(郭女王)去世。明帝多次向太后追问生母甄皇后(甄宓)的死状,太后因此忧虑而死。

  蜀汉杨仪杀掉魏延后,自以为立下大功,应当代替诸葛亮执掌朝政;但诸葛亮生前密定的安排,认为杨仪心胸狭隘,意在让蒋琬继任。杨仪回到成都,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实际统领的职权,只是闲职而已。当初,杨仪在昭烈帝(刘备)时任尚书,蒋琬当时是尚书郎。后来虽然都担任丞相参军、长史,但杨仪每次随诸葛亮出行,承担的都是繁重艰苦的任务;他自认为资历比蒋琬老,才能也超过蒋琬,于是怨恨愤怒表现在言语神色上,叹息之声发自肺腑。当时人们害怕他说话没有节制,没人敢和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去慰问他,杨仪对费祎发泄怨恨,说了很多不满的话。又对费祎说:“当初丞相去世的时候,我如果率领全军投奔魏国,处世怎么会落魄到这种地步呢!真令人追悔莫及啊!”费祎秘密上表报告了杨仪的话。后主刘禅将杨仪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今四川雅安)。杨仪到了流放地,又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烈偏激。朝廷于是下令汉嘉郡逮捕杨仪,杨仪自杀。

  三月,庚寅日:安葬文德皇后(郭女王)。

  夏季,四月:后主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总领尚书台政务);费祎接替蒋琬为尚书令。

  魏明帝喜好土木工程,修建了许昌宫后,又整修洛阳宫,建造昭阳太极殿,修筑总章观,高达十余丈。劳役征发不止,农桑生产荒废。司空陈群上书说:“从前大禹继承唐尧、虞舜的盛世,尚且住低矮的宫室,穿粗劣的衣服。何况如今经过战乱之后,人口稀少,比起汉文帝、景帝时期,不过相当于当时的一个大郡。加上边境战事未息,将士劳苦,如果再发生水旱灾害,就是国家深重的忧患了。从前刘备从成都到白水关(今四川广元),沿途大建驿站馆舍,耗费人力劳役,太祖(曹操)知道他是使百姓疲惫。现在我国耗费民力,也是吴国、蜀国所希望的。这是国家安危的关键,希望陛下考虑!”明帝答复说:“帝王大业和宫殿建筑,也应该同时建立。消灭敌贼之后,只需停止防守罢了,哪能再征发劳役呢!这本来就是你的职责,就像萧何当年规划未央宫那样重要。”陈群说:“从前汉高祖只与项羽争夺天下,项羽灭亡后,宫室都被烧毁,所以萧何修建武库、太仓,都是紧急要务,然而高祖还批评他建得太壮丽。如今吴、蜀两个强敌尚未平定,实在不该与古代情况相同。大凡人们想做什么,没有找不到借口的,何况您是天子,没人敢违背。陛下先前想拆毁武库,说不能不拆;后来又想重建,说不能不建。如果一定要兴建,固然不是臣下的言辞所能劝阻的;如果稍加留意,断然改变心意,那也不是臣下所能做到的。汉明帝想建德阳殿,钟离意劝谏,他立刻采纳了,后来才重新修建;宫殿建成后,他对群臣说:‘如果钟离尚书还在,这座殿就建不成了。’帝王怎么会惧怕一个臣子呢?都是为了百姓啊。如今臣不能稍稍感动圣德,比起钟离意差得太远了。”明帝于是稍有减省。

  明帝沉溺于内宫宠幸,宫中女官的俸禄等级比照朝廷百官,自贵人以下到掖庭洒扫的宫女,共有数千人。挑选知书达理可以信任的女子六人,任命为女尚书,让她们审核宫外奏章,处理并签署意见(“画可”)。廷尉高柔上书说:“从前汉文帝珍惜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不肯营建露台以供娱乐;霍去病忧虑匈奴为害,顾不上修建府第。何况如今所耗费的不止是百金的费用,所忧虑的也不仅仅是北狄(鲜卑)的祸患呢!可以大致完成目前营建的宫殿以满足朝会和宴饮的需要,完工后停止营建,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吴、蜀二方平定后,再慢慢兴建。《周礼》规定:天子后妃以下一百二十人,嫔妃的仪制,已经够盛大了。我私下听说后宫人数,或许还超过此数,皇嗣不昌盛,大概能由此找到原因。臣愚以为可以精选贤淑美女以补足后宫员额,其余的全部遣送回家,这样既能养育精神,以专一清静为贵。如此,则《诗经·螽斯》所咏子孙众多的征兆,差不多可以实现了。”明帝答复说:“你总能直言进谏,其它事也要让我知道。”

  当时狩猎法令严峻,杀死禁苑中鹿的人要处死,财产没收充公,能发觉告发者,给予重赏。高柔又上书说:“近年以来,百姓供应各种劳役,亲自种田的人已经减少;加上近来又有狩猎禁令,群鹿横行肆虐,啃食禾苗,处处为害,损失无法计算。百姓虽然设障防备,但力量有限无法抵御。至于荥阳(今河南荥阳)附近,方圆数百里,庄稼几乎绝收。如今天下生财之道很少,而麋鹿造成的损失很大,一旦发生战争,遇上荒年,将无法应对。恳请陛下放宽禁令,允许百姓捕鹿,解除禁令,那么百姓将长久受益,没有不欢喜的。”明帝又想铲平北邙山(洛阳北),下令在上面修建台观,以便遥望孟津(黄河渡口)。卫尉辛毘劝谏说:“天地的本性,就是有高有低。现在反其道而行,既不合理;加上耗费人力,百姓不堪劳役。况且如果黄河泛滥,洪水成灾,而丘陵都被铲平,将靠什么来防御呢!”明帝才作罢。

  少府杨阜上书说:“陛下继承武皇帝(曹操)开拓的大业,守护文皇帝(曹丕)善始善终的基业,实在应该追思学习古代圣贤的善政,总结观察末世放纵的恶政。假使当初桓帝、灵帝不废弃汉高祖的法度,不抛弃文帝、景帝的谦恭节俭,太祖(曹操)即使有神武之才,也无处施展,而陛下又怎能处在这样尊贵的地位呢!如今吴、蜀未平,军队在外,各种工程修建,希望陛下务必简约。”明帝下诏褒奖答复。杨阜又上书说:“尧帝崇尚茅草屋顶而万国安居,大禹住低矮宫室而天下乐业。到了商、周时期,殿堂也不过高三尺,宽度以九张席子为度。夏桀建造璇室、象廊,商纣修建倾宫、鹿台,因而丧失国家;楚灵王因修筑章华台而身受其祸;秦始皇建阿房宫,秦二世而亡。不估量百姓的承受能力,放纵自己耳目的欲望,没有不灭亡的。陛下应当以尧、舜、禹、汤、文王、武王为榜样,以夏桀、殷纣、楚灵王、秦始皇为深刻鉴戒,却反而自我放纵,只顾修饰宫殿台观,必定有颠覆危亡的灾祸。君主是元首,臣子是股肱,生死同体,得失与共。臣虽然才能驽钝怯懦,岂敢忘记谏诤之臣的责任!言辞不恳切至深,不足以感动陛下。陛下不体察臣的话,恐怕太祖、高祖(曹操、曹丕)的福祚将会坠毁于地。假使臣身死能补救万分之一,那么臣死之日,犹如再生之年。臣谨叩棺沐浴,伏地等候重罚!”奏书呈上,明帝被他的忠言感动,亲笔写诏答复。明帝曾经戴着一顶便帽,披着淡青色绫子做的半袖衣。杨阜问明帝:“这在礼制上属于什么礼服?”明帝默然不答。从此以后,不穿符合礼制的礼服就不见杨阜。杨阜又上书请求裁减未被宠幸的宫女,于是召见管理宫廷用品的御府吏询问后宫人数。官吏遵守旧规,答道:“这是宫禁机密,不得泄露!”杨阜大怒,责打小吏一百杖,斥责道:“国家大事不和九卿商议,反而与小吏定为机密吗?”明帝更加敬畏他。

  散骑常侍蒋济上书说:“从前勾践(越王)养育百姓准备复仇,燕昭王抚恤病人以雪国耻,所以弱小的燕国能制服强大的齐国,疲弱的越国能消灭强劲的吴国。如今吴、蜀二敌强盛,陛下在世时如不能除掉他们,将是百世的责任。以陛下圣明神武的谋略,放下那些不急之务,专心讨伐贼寇,臣以为并不困难。”中书侍郎东莱人王基上书说:“我听说古人用水比喻百姓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颜渊说:‘东野子(东野稷)驾车,马力已尽,却还要驱赶不止,恐怕要失败。’如今劳役繁重,男女分离,希望陛下深思东野子失败的教训,留意水舟的比喻,在马力未尽时让奔马休息,在民力未困时节省劳役。从前汉朝拥有天下,到孝文帝时只剩下同姓诸侯,而贾谊就担忧说:‘把火放在柴堆下面,自己睡在上面,还认为是安全的。’如今敌寇未灭,猛将拥兵,约束他们就无法应敌,长久下去则难以留给后代。正值盛世,不致力于消除隐患,如果子孙不够强盛,就是国家的忧患了。假如贾谊再生,必定比从前更加忧心忡忡。”明帝都不听从。

  殿中监(负责宫殿营建)监督工程,擅自拘捕兰台令史(御史台属官),右仆射卫臻上奏弹劾。明帝下诏说:“宫殿没建成,是我所关心的,你推究此事,是为什么?”卫臻说:“古代制定禁止越职侵权的法规,不是厌恶官员勤于政事,实在是认为益处小,危害大。臣每次考察校事(特务官员)的行为,大都如此,如果又纵容他们,恐怕各部门都将越权,以至纲纪废弛了。”

  尚书涿郡人孙礼坚决请求停止劳役,明帝下诏说:“我接受正直之言。”催促遣返百姓停工;但监工又上奏请求再留一个月,以便完成收尾工程。孙礼直接到工地,不再请示,宣称奉诏停止劳役,遣返民工。明帝认为他的做法奇特而没有责备。明帝虽然不能完全采纳群臣直言进谏的意见,但都能宽容他们。

  秋季,七月:洛阳崇华殿发生火灾。明帝问侍中兼太史令泰山人高堂隆:“这是什么灾祸?按礼制,有祈福消灾的意义吗?”高堂隆答道:“《易传》说:‘居上位者不节俭,在下位者不节约,灾火烧毁他的房屋。’又说:‘君主高筑楼台,天火成灾。’这是君王致力于修饰宫室,不知百姓财尽力竭,所以上天以旱灾回应,火从高殿燃起。”明帝下诏问高堂隆:“我听说汉武帝时柏梁台发生火灾,反而大建宫殿来镇压灾祸(建章宫),这怎么解释?”高堂隆答道:“那是夷越巫师的做法,不是圣贤的明训。《汉书·五行志》记载:‘柏梁台火灾后,有江充巫蛊之祸。’正如《五行志》所言,建章宫并未能镇压灾祸。如今应遣散民役。宫室制度,务必简约,清扫火灾之处,不敢在此重新建造,那么萐莆(瑞草)、嘉禾必定会在此地生长。如果疲民之力,竭民之财,不是招致祥瑞而安抚远方之人的做法。”

  八月,庚午日:立皇子曹芳为齐王,曹询为秦王。明帝没有儿子,收养二王为子,宫廷和官署事务隐秘,没人知道他们的来历。有人说:曹芳是任城王曹楷(曹操之孙)的儿子。

  丁巳日:明帝返回洛阳。

  下诏重新修建崇华殿,改名为九龙殿。开渠引谷水穿过九龙殿前,用玉石砌井,雕饰栏杆;水从蟾蜍口中流入,由神龙口中吐出。命博士扶风人马钧制作司南车(指南车),用水力转动各种杂耍模型。陵霄阙刚建起时,有喜鹊在上面筑巢,明帝以此询问高堂隆,高堂隆答道:“《诗经》说:‘喜鹊筑巢,斑鸠居住。’如今兴建宫室,新起陵霄阙,而喜鹊筑巢,这是宫殿未成身不得居的征兆啊。上天的意思大概是说:‘宫室未成,将有异姓之人来控制它。’这是上天的警戒。天道无亲,只保佑善人。商王太戊、武丁见到灾异而恐惧,所以上天降福。如今若能停止各种劳役,增修德政,那么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可以增为四王,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可以增为六帝,岂止是商王转祸为福而已!”明帝为之动容。

  明帝性情严厉急躁,对那些监督修建宫室没有按期完工的人,亲自召来审问,话刚出口,对方已被斩首。散骑常侍兼秘书监王肃上书说:“如今宫室尚未完工,服役的有三四万人。九龙殿已足够安放圣体,里面也足够安置六宫妃嫔;只有泰极殿(可能指太极殿)前面的工程还很大。希望陛下挑选常吃国家俸禄的士卒中非急需使用的人,挑选其中壮丁,选留一万人,让他们定期轮换。都知道轮换有期,就没有人不高兴地干活,虽劳苦也不怨恨了。计算一年有三百六十万个工日(一万人一年工作日),也不算少。本该一年完成的,不妨分成三年完成,遣散其余的人,让他们都回家务农,这是长远的打算。取信于民,是国家最大的珍宝。先前陛下车驾将要巡幸洛阳,征发百姓修建营地,有关部门命令营地建成后就遣散民工;建成后,又贪图他们的劳力,没有按时遣返。有关官员只图眼前利益,不顾治国大体。臣愚以为,从今以后,倘若再征用民工,应明确命令,务必如期遣返;如有其他事务,宁可重新征发,也不要失信。大凡陛下临时处死的人,都是有罪的官吏,是该死的人;但百姓不知道,认为是仓促行事。所以希望陛下交给官吏审判,公布其罪行,同样是处死,也不要让罪犯玷污宫廷而被远近猜疑。况且人命关天,活着难,杀死易,气绝就无法接续了,所以圣贤都很重视。从前汉文帝想杀冲撞车驾的人,廷尉张释之说:‘在事发当时,皇上派人杀掉他就罢了;如今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的象征,不可偏斜。’臣认为张释之这话大失其义,不是忠臣所该说的。廷尉,是天子的官吏,尚且不能失之公正,而天子自身反而可以迷惑荒谬吗!这是看重自己而轻视君主,是最严重的不忠,不可不明察!”

  中山恭王曹衮病重,命令官属说:“男人不应死在妇人手里,赶快在城东修建一座殿堂。”殿堂建成,曹衮抱病前往居住。又命令世子(曹孚)说:“你年纪幼小就当了藩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艰苦,必定会因骄傲奢侈而有过失。兄弟们如有不良行为,应当促膝规劝,劝而不听,就流泪开导;开导还不改,就告诉他们的母亲;如果还不改,就应当奏报朝廷,并辞去封国。与其守着恩宠遭祸,不如贫贱保全性命。这当然是指大罪恶而言,如果是细小过错,就应当为他们遮掩。”冬季,十月,己酉日:曹衮去世。

  十一月,丁酉日:明帝巡幸许昌。

  同年(235年):幽州刺史王雄派勇士韩龙刺杀了鲜卑首领轲比能。从此鲜卑部落离散,互相侵伐,强大的远逃,弱小的归降,边境于是安定。

  张掖郡(今甘肃张掖)柳谷口水流暴涨,冲出一块背负图形的宝石,形状像灵龟,竖立在河流西面,上面有石马七匹以及凤凰、麒麟、白虎、牺牛、璜玦、八卦、星宿、彗星的图像,还有文字“大讨曹”。朝廷下诏公告天下,认为是吉祥的征兆。任县县令于绰带着图像去请教巨鹿人张臶(jiàn),张臶秘密对于绰说:“神明预知未来,不追究已往,祥瑞征兆先显现,然后国家的兴废随之而来。如今汉朝已亡很久,魏国已得天下,怎么还会追兴汉朝的祥瑞呢!这块石头,是当今的变异而预示未来的符瑞啊。”

  明帝派人到吴国用马匹换取珍珠、翡翠、玳瑁,吴主孙权说:“这些都是我用不着的东西,而可以换来马匹,我何必吝惜呢!”全都给了魏国。

  魏明帝青龙四年(丙辰年,公元236年)

  春季:吴国铸造大钱,一枚当五百枚小钱。

  三月:吴国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张昭容貌庄重严肃,很有威风,吴主孙权以下,全国都敬畏他。

  夏季,四月:后主刘禅到湔县(今四川都江堰市西),登上观阪(今都江堰市西观景台),观看汶水(岷江)水流,十天后返回。

  武都氐王符健请求投降蜀汉;他的弟弟不跟从,率领四百户投降魏国。

  五月,乙卯日:乐平定侯董昭去世。

  冬季,十月,己卯日:明帝返回洛阳宫。

  甲申日:在大辰星(心宿二)位置出现彗星,又在东方出现彗星。高堂隆上书说:“大凡帝王迁都建城,都先确定祭天(圜丘)、祭地(方泽)、南北郊祀(祭天地)、明堂(布政之所)、社稷(土地神谷神)的位置,恭敬地供奉。将要营建宫室,则宗庙为先,马厩仓库次之,居室最后。如今圜丘、方泽、南北郊祀、明堂、社稷的神位尚未确定,宗庙的制度又不符合礼制,却大肆修饰居室,士民失业,外人都说‘后宫的费用与军国开支几乎相等’,百姓不堪重负,都有怨怒。《尚书》说:‘上天的听闻来自我们民众的听闻,上天的明察来自我们民众的明察。’是说上天的赏罚,依从民众的言论,顺应民众的心意。用栎木做椽、住低矮宫室,是唐尧、虞舜、大禹用以垂示皇风的做法;玉饰的台、美玉的室,是夏桀、商纣触犯上天的原因。如今宫室过于盛美,天上彗星光芒耀眼,这是慈父恳切的训诫。应当尊崇孝子恭敬惊惧的礼节,不宜忽略,以加重上天的愤怒。”高堂隆多次恳切进谏,明帝很不高兴。侍中卢毓进言说:“臣听说君主圣明则臣下正直,古代圣王唯恐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这正是臣等不如高堂隆的地方啊。”明帝才消气。卢毓是卢植的儿子。

  十二月,癸巳日:颍阴靖侯陈群去世。陈群前后多次陈述政事得失,每次上密奏,都销毁草稿,当时的人和他的子弟都不知道内容。议论的人有的讥讽陈群身居高位而拱手沉默;正始年间(曹芳年号),诏令编纂群臣上书为《名臣奏议》,朝中官员才见到陈群的谏言,都为之叹息。

  袁子(袁准)评论说:有人说:“少府杨阜难道不是忠臣吗!见到君主的过失就激烈地抗争,和人谈话没有不提及的。”回答说:“仁者爱人,施之于君叫做忠,施之于亲叫做孝。如今作为臣子,见到君主失道,直接诋毁其过失并宣扬其恶行,可算是正直之士,但不算忠臣。所以司空陈群就不是这样,他谈论终日,不曾言及君主的过失;上书数十次,外人不知道。君子认为陈群在这一点上可称长者了。”

  乙未日:明帝巡幸许昌。

  下诏命公卿举荐才德兼备者各一人,司马懿举荐兖州刺史太原人王昶应选。王昶为人谨慎忠厚,为他的侄子取名王默、王沉,为儿子取名王浑、王深,写信告诫他们说:“我用这四字(默、沉、浑、深)作为名字,是要让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事物速成则早亡,晚成则善终。早晨开花的草,傍晚就凋零了;松柏的茂盛,隆冬严寒也不衰败。所以君子要警惕于阙党童子(孔子批评的急于求成者)。能够以屈为伸,以让为得,以弱为强,很少有不成功的。诋毁和赞誉,是爱憎的根源,也是祸福的关键。孔子说:‘我对于别人,诋毁了谁?称赞了谁?’以圣人的德行尚且如此,何况平庸之辈而轻易诋毁或赞誉呢!别人诋毁自己,应当退而反省自身。如果自己有可被诋毁的行为,那么他的话就是对的;如果自己没有可被诋毁的行为,那么他的话就是虚妄的。对的就不要怨恨对方,虚妄的对自身也无害,又何必报复呢!谚语说:‘御寒莫如厚皮衣,止谤莫如自修身。’这话确实可信啊!”

  魏明帝景初元年(丁巳年,公元237年)

  春季,正月,壬辰日:山茌县(今山东长清东南)报告出现黄龙。高堂隆认为:“魏国得土德,所以祥瑞黄龙出现,应当更改历法(正朔),变换车马服饰的颜色(服色),以彰显神圣的政治,改变百姓的视听。”明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三月,下诏改年号为景初,以本月(三月)为孟夏四月(即改历法,以建丑之月为正月,则原来的三月就成了四月),服饰颜色崇尚黄色,祭祀用的牲畜用白色,这是遵从土德(土克水,水尚黑,故牺牲用白)。改称《太和历》为《景初历》。

  五月,己巳日:明帝返回洛阳。

  己丑日:大赦天下。

  六月,戊申日:京都(洛阳)发生地震。

  己亥日(疑误,或为他日):任命尚书令陈矫为司徒,左仆射卫臻为司空。

  主管官员奏请尊武皇帝(曹操)为魏太祖,文皇帝(曹丕)为魏高祖,皇帝(曹叡)为魏烈祖;这三位祖先的宗庙,万世不毁。

  孙盛评论说:谥号用以表彰行为,宗庙用以保存容貌。没有还在当世就预先制定祖宗称号,人还在世就预先自我尊崇显扬的。魏国的官员们在这件事上失去正道了。

  秋季,七月,丁卯日:东乡贞侯陈矫去世。

  公孙渊多次对辽东的宾客口出恶言,明帝想讨伐他,任命荆州刺史河东人毋丘俭为幽州刺史。毋丘俭上书说:“陛下即位以来,还没有值得载入史册的功业。吴、蜀依仗险要,不能很快平定,暂且可以用此地(幽州)闲置的军队平定辽东。”光禄大夫卫臻说:“毋丘俭所陈述的都是战国时代的小策略,不是王者的事业。吴国连年兴兵,侵扰边境,而我们尚且按兵不动休养士卒,没有最终讨伐,确实是因为百姓疲劳的缘故。公孙渊生长在海外,继承祖业已历三代,对外安抚戎夷,对内整军备战,而毋丘俭想用一支偏师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结束战斗,可知他的想法是虚妄的。”明帝不听,命毋丘俭率各军及鲜卑、乌桓军队驻扎在辽东南界,用玺书征召公孙渊入朝。公孙渊提前发兵反叛,在辽隧(今辽宁海城西)迎击毋丘俭。正逢天降大雨十多天,辽河水大涨,毋丘俭作战不利,率军退回右北平(今河北丰润东)。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改年号为绍汉,设置百官,派使者授予鲜卑单于玺印,封赏边境百姓,引诱招纳鲜卑人侵扰魏国北方边境。

  蜀汉张皇后(张飞之女)去世。

  九月:冀州、兖州、徐州、豫州发生大水灾。

  西平人郭夫人受到明帝宠爱,毛皇后(明帝皇后)的宠爱逐渐衰减。明帝在后园游乐,设宴尽情欢乐。郭夫人请求邀请毛皇后,明帝不同意,并禁止左右侍从不得泄露消息。毛皇后知道了,第二天问明帝:“昨天在北园游乐饮宴,快乐吗?”明帝以为是左右侍从泄露,处死十多人。庚辰日:赐毛皇后死,但仍追加谥号为悼皇后。癸丑日(疑误,或为他日):安葬于愍陵。提升她的弟弟毛曾为散骑常侍。

  冬季,十月:明帝采用高堂隆的建议,在洛阳南面的委粟山(今河南偃师南)营建圆丘(祭天坛),下诏说:“从前汉朝初年,承接秦朝焚书之后,搜集残缺不全的礼制,以备郊祀之用,四百多年,废弃了禘祭(天子祭始祖的大祭)。曹氏世系源自有虞氏(舜),如今在圆丘祭祀皇皇帝天(昊天上帝),以始祖虞舜配享;在方丘祭祀皇皇后地(地只),以舜妃伊氏(伊祁氏女英)配享;在南郊祭祀皇天之神,以武帝(曹操)配享;在北郊祭祀皇地之只(后土),以武宣皇后(卞氏)配享。”

  庐江郡(今安徽舒城)主簿吕习秘密派人向吴国请求援兵,想打开城门作内应。吴主孙权派卫将军全琮督率前将军朱桓等赶赴庐江,军队到达后,事情败露,吴军撤回。

  诸葛恪到达丹杨,向所属四部(四郡)的城邑长官发布公文,命令他们各自守卫疆界,明确建立部队编制;对那些归顺教化的平民,让他们集中居住。然后把将领调入山区,在险要处布兵,只修缮防御工事,不与山民交锋,等到他们的庄稼快要成熟时,就派兵去收割,使不留下一粒种子。旧粮吃完,新粮不收,平民集中居住,也无法抢掠。于是山民饥饿穷困,逐渐出山投降。诸葛恪又下令说:“山民弃恶从善,都应当抚慰,迁出外县安置,不得猜疑,加以拘捕!”臼阳县长胡伉抓到降民周遗,周遗曾是恶民,因困迫暂时出山,胡伉把他捆绑送到郡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抗命令,于是斩首示众。百姓听说胡伉因捕人被杀,知道官府只是想让他们出山而已,于是扶老携幼大批出山。一年后统计人数,都符合诸葛恪原先的规划。诸葛恪自己统领一万人,其余的分给诸将。吴主嘉奖他的功劳,任命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侯,移驻庐江皖口(今安徽安庆西)。

  同年(237年):将长安的钟架(钟虡)、骆驼(橐佗)、铜人、承露盘(汉武帝建)迁到洛阳。承露盘折断,响声传到几十里外。铜人太重,无法运到,留在霸城(今陕西西安东北)。大肆征发铜材铸造两个铜人,称为翁仲(传说中巨人),安放在司马门外。又铸造黄龙、凤凰各一个,龙高四丈,凤高三丈多,安放在内殿前。在芳林园西北角堆起土山,命公卿群僚都去背土,在山上种植松树、竹子、杂树和好草,捕捉山禽杂兽放到里面。司徒军议掾董寻上书劝谏说:“臣听说古代的直士,对国家知无不言,不避死亡,所以周昌把汉高祖比作桀、纣,刘辅把赵皇后(飞燕)比作婢女。天生忠直之士,即使面对刀山沸汤,也勇往直前,实在是为了当时的君主爱惜天下啊。建安以来,野战死亡,有的全家死尽,即使有幸存者,也是孤老弱子。如果现在宫室狭小,应当扩建,也应顺应农时,不妨碍农业生产,何况是制作无益之物!黄龙、凤凰、九龙、承露盘,这些都是圣明君主不愿兴建的东西,它们的工程费用是修建宫殿的三倍。陛下既已尊重群臣,让他们头戴冠冕,身穿绣衣,乘坐华车,以此区别于平民百姓;却让他们挖土背土,面目污黑,浑身泥水,衣冠破烂(了鸟:破烂),毁坏国家的光彩来推崇无用之物,实在不对。孔子说:‘君主使用臣子要以礼相待,臣子侍奉君主要忠心耿耿。’没有忠,没有礼,国家靠什么存在!臣知道话说出来必死无疑,但臣自比于牛身上一根毛,活着既然无益于国家,死了又有什么损失!执笔流泪,心与世辞。臣有八个儿子,臣死之后,就要拖累陛下了!”奏书将要递上时,董寻沐浴等待治罪。明帝说:“董寻不怕死吗!”主管官员奏请逮捕董寻,明帝下诏不予追究。

  高堂隆上书说:“如今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