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还没散的时候,林骁就被堂屋的响动惊醒了。他披衣下床,推开门看见父亲正扶着墙慢慢挪步,手里攥着根磨得发亮的拐杖,每走一步,膝盖都要发出“咯吱”的轻响。
“爹,您怎么起这么早?”林骁赶紧上前扶住他,指尖触到父亲胳膊上松弛的皮肤,像摸着揉皱的棉絮。
父亲喘着气笑:“你娘说灶上的水壶该换了,我去柴房找个新壶嘴换上。”他的声音比去年更哑,像被砂纸磨过,“老物件,修修还能用。”
林骁接过父亲手里的铜壶,壶嘴果然豁了个小口,是前几日母亲烧水时不小心磕的。“我来吧,您回屋歇着。”他把父亲扶到炕边坐下,转身往柴房走,心里却沉甸甸的——父亲从前换壶嘴,眼睛都不用眨,如今连拿工具都要费半天劲。
柴房里堆着半捆松柴,是上月和晚晴一起劈的。林骁找出黄铜皮和小锤子,坐在门槛上慢慢敲打着壶嘴。晨光从门缝挤进来,照见他鬓角新冒的白发,像落了点霜。他想起三年前,自己还能背着父亲走三里地去看郎中,现在却总在夜里觉得腰疼,得贴着膏药才能睡着。
“阿骁,水开了。”母亲的声音在院门口响起,带着些微的颤。林骁抬头,看见她扶着门框站着,身上裹着他去年做的厚棉袄,却还是缩着脖子,像只怕冷的雀儿。
“娘,您怎么出来了?”他放下手里的活迎上去,握住母亲冰凉的手,“这天儿凉,屋里待着才好。”
“给你煮了红糖鸡蛋,”母亲反手拍了拍他的手背,掌心的茧子硌得他指尖发麻,“快趁热吃,补补力气。”
堂屋里,父亲正对着镜子刮胡子,手抖得厉害,刀片在下巴上悬着不敢落下。林骁走过去接过剃须刀:“我来吧爹。”泡沫抹在父亲脸上,能看见皮肤下凸起的老人斑,像撒了把芝麻。
“你娘说,晚晴丫头今日带她爹娘来?”父亲闭着眼,声音含糊。
“嗯,说晌午到。”林骁轻轻推着刀片,“您二老不是总念叨想见见她爹娘嘛。”
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沟壑:“好,好,该见见。”
正说着,院外传来晚晴的笑声,脆生生的,像檐角的风铃。“阿叔阿娘,林大哥!”她挎着个竹篮跑进来,身后跟着一对和善的夫妇,正是晚晴的爹娘。
“快进屋坐!”母亲拉着晚晴娘的手,亲热得像见了亲姐妹,“路上累着了吧?我刚烧了热茶。”
晚晴爹把手里的布包递给父亲:“听说叔爱喝两口,这是我去年泡的桑葚酒,尝尝。”父亲接过来,手指在布包上摩挲着,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
晚晴凑到林骁身边,小声说:“我娘带了布料,说给婶做件新棉袄,她看婶的棉袄旧了。”她手里还攥着个小布偶,是用碎布缝的小兔子,“给叔解闷儿的,他上次说想给窗台添个摆件。”
林骁心里一暖,看着她冻得发红的鼻尖,伸手替她拢了拢围巾:“路上冷吧?”
“不冷,”晚晴仰头笑,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想着能来,就不觉得冷了。”
晌午的饭吃得热闹。母亲和晚晴娘在灶房忙碌,飘出阵阵肉香;父亲和晚晴爹坐在炕沿喝酒,说着庄稼收成,时不时爆发出大笑;晚晴帮林骁摆碗筷,两人的胳膊时不时碰到一起,像春天的枝芽悄悄缠绕。
“阿叔,您这老屋真敞亮,”晚晴爹喝了口酒,指着房梁,“木料扎实,一看就是好手艺。”
父亲得意地笑:“当年盖这房时,阿骁才这么高,”他比划着膝盖的位置,“如今他都能自己修屋顶了。”
林骁低头笑,给父亲添了点酒。窗外的雨不知何时下了起来,敲在瓦上“噼里啪啦”,像在数着日子。他想起前几日翻出母亲的旧账本,上面记着某年某月给阿骁买了双布鞋,某年某月阿骁第一次拿回家的工钱买了斤红糖。那些琐碎的字迹,如今看来都带着温度。
饭后,晚晴娘拉着母亲在里屋说话,父亲和晚晴爹下棋,棋盘是林骁用木板做的,边角已经磨得光滑。晚晴帮林骁收拾碗筷,小声说:“我娘说,等开春暖和了,就让咱俩把事办了。”
林骁的心猛地一跳,抬头看她,晚晴的脸红得像院里的海棠,却迎着他的目光,认真地点了点头。雨声里,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檐角的水滴声,合着拍子。
“我这就去修东屋的窗棂,”林骁放下碗,声音有点抖,“冬天漏风,修好刚好能住。”
晚晴笑了,眼睛弯成月牙:“我帮你扶着梯子。”
雨越下越大,林骁踩着梯子修窗棂,晚晴站在下面扶着梯脚,时不时递过钉子和锤子。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一点不觉得冷。母亲和晚晴娘站在廊下看着,手里织着毛衣,线团在膝头滚来滚去,像团暖融融的云。
“你看这俩孩子,”母亲笑着对晚晴娘说,“倒像我们年轻时候。”
晚晴娘点头:“是缘分,挡不住的。”
父亲和晚晴爹也挪到门口看,父亲忽然咳嗽起来,晚晴爹赶紧给他顺背:“老哥哥,慢点喝,别呛着。”父亲摆着手笑,眼里却有些湿,不知是雨水还是别的。
窗棂修好时,雨也停了。夕阳从云缝里挤出来,给老屋镀上层金边。林骁从梯子上下来,晚晴递过帕子,指尖相触的瞬间,两人都红了脸。
“阿骁,”父亲突然开口,声音有些哑,“我和你娘商量好了,东屋收拾出来给你当新房,我和你娘搬西屋去。”
“爹,不用……”林骁刚要拒绝,被母亲打断:“听你爹的。西屋小是小,够我们老两口住。你和晚晴住东屋,敞亮。”她看着林骁,眼里的光像年轻时一样温柔,“当年我和你爹,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嘛。”
晚晴的脸更红了,拽着娘的衣角躲到身后,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夜里,林骁躺在炕上,听着隔壁父母低低的说话声。父亲说:“明日把西屋的炕烧热点,别让你娘冻着。”母亲说:“知道了,你也少喝点酒,对咳嗽不好。”
月光从新修的窗棂照进来,落在墙上挂着的蓑衣上。林骁想起小时候,父亲穿着这件蓑衣去田里抢收麦子,回来时浑身是泥,却把揣在怀里的烤红薯递给自己,还是热的。那时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如今才懂,所谓“修”,不过是父母把力气一点点传给孩子,孩子再把温暖一点点还给父母,像老屋的梁木,一代一代,把日子撑得稳稳当当。
他摸了摸枕头下的木盒,里面装着母亲给的银镯子,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要给晚晴当聘礼。镯子上的花纹磨得光滑,却还闪着温润的光,像父母走过的岁月,也像他和晚晴要走的路。
窗外的虫鸣又起了,和着远处的蛙声,像首老曲子。林骁知道,父母会慢慢老去,老屋会慢慢旧去,但只要这屋里的烟火不断,牵挂不断,就永远是家。就像父亲扶着母亲走过院子时,脚步虽慢,却一步一步,走得踏实——原来最好的“修”,从不是修补物件,而是陪着身边的人,慢慢走,稳稳走,把每一段路,都走成值得的模样。
“爹,您怎么起这么早?”林骁赶紧上前扶住他,指尖触到父亲胳膊上松弛的皮肤,像摸着揉皱的棉絮。
父亲喘着气笑:“你娘说灶上的水壶该换了,我去柴房找个新壶嘴换上。”他的声音比去年更哑,像被砂纸磨过,“老物件,修修还能用。”
林骁接过父亲手里的铜壶,壶嘴果然豁了个小口,是前几日母亲烧水时不小心磕的。“我来吧,您回屋歇着。”他把父亲扶到炕边坐下,转身往柴房走,心里却沉甸甸的——父亲从前换壶嘴,眼睛都不用眨,如今连拿工具都要费半天劲。
柴房里堆着半捆松柴,是上月和晚晴一起劈的。林骁找出黄铜皮和小锤子,坐在门槛上慢慢敲打着壶嘴。晨光从门缝挤进来,照见他鬓角新冒的白发,像落了点霜。他想起三年前,自己还能背着父亲走三里地去看郎中,现在却总在夜里觉得腰疼,得贴着膏药才能睡着。
“阿骁,水开了。”母亲的声音在院门口响起,带着些微的颤。林骁抬头,看见她扶着门框站着,身上裹着他去年做的厚棉袄,却还是缩着脖子,像只怕冷的雀儿。
“娘,您怎么出来了?”他放下手里的活迎上去,握住母亲冰凉的手,“这天儿凉,屋里待着才好。”
“给你煮了红糖鸡蛋,”母亲反手拍了拍他的手背,掌心的茧子硌得他指尖发麻,“快趁热吃,补补力气。”
堂屋里,父亲正对着镜子刮胡子,手抖得厉害,刀片在下巴上悬着不敢落下。林骁走过去接过剃须刀:“我来吧爹。”泡沫抹在父亲脸上,能看见皮肤下凸起的老人斑,像撒了把芝麻。
“你娘说,晚晴丫头今日带她爹娘来?”父亲闭着眼,声音含糊。
“嗯,说晌午到。”林骁轻轻推着刀片,“您二老不是总念叨想见见她爹娘嘛。”
父亲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沟壑:“好,好,该见见。”
正说着,院外传来晚晴的笑声,脆生生的,像檐角的风铃。“阿叔阿娘,林大哥!”她挎着个竹篮跑进来,身后跟着一对和善的夫妇,正是晚晴的爹娘。
“快进屋坐!”母亲拉着晚晴娘的手,亲热得像见了亲姐妹,“路上累着了吧?我刚烧了热茶。”
晚晴爹把手里的布包递给父亲:“听说叔爱喝两口,这是我去年泡的桑葚酒,尝尝。”父亲接过来,手指在布包上摩挲着,眼里亮得像落了星子。
晚晴凑到林骁身边,小声说:“我娘带了布料,说给婶做件新棉袄,她看婶的棉袄旧了。”她手里还攥着个小布偶,是用碎布缝的小兔子,“给叔解闷儿的,他上次说想给窗台添个摆件。”
林骁心里一暖,看着她冻得发红的鼻尖,伸手替她拢了拢围巾:“路上冷吧?”
“不冷,”晚晴仰头笑,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想着能来,就不觉得冷了。”
晌午的饭吃得热闹。母亲和晚晴娘在灶房忙碌,飘出阵阵肉香;父亲和晚晴爹坐在炕沿喝酒,说着庄稼收成,时不时爆发出大笑;晚晴帮林骁摆碗筷,两人的胳膊时不时碰到一起,像春天的枝芽悄悄缠绕。
“阿叔,您这老屋真敞亮,”晚晴爹喝了口酒,指着房梁,“木料扎实,一看就是好手艺。”
父亲得意地笑:“当年盖这房时,阿骁才这么高,”他比划着膝盖的位置,“如今他都能自己修屋顶了。”
林骁低头笑,给父亲添了点酒。窗外的雨不知何时下了起来,敲在瓦上“噼里啪啦”,像在数着日子。他想起前几日翻出母亲的旧账本,上面记着某年某月给阿骁买了双布鞋,某年某月阿骁第一次拿回家的工钱买了斤红糖。那些琐碎的字迹,如今看来都带着温度。
饭后,晚晴娘拉着母亲在里屋说话,父亲和晚晴爹下棋,棋盘是林骁用木板做的,边角已经磨得光滑。晚晴帮林骁收拾碗筷,小声说:“我娘说,等开春暖和了,就让咱俩把事办了。”
林骁的心猛地一跳,抬头看她,晚晴的脸红得像院里的海棠,却迎着他的目光,认真地点了点头。雨声里,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檐角的水滴声,合着拍子。
“我这就去修东屋的窗棂,”林骁放下碗,声音有点抖,“冬天漏风,修好刚好能住。”
晚晴笑了,眼睛弯成月牙:“我帮你扶着梯子。”
雨越下越大,林骁踩着梯子修窗棂,晚晴站在下面扶着梯脚,时不时递过钉子和锤子。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顺着脸颊往下淌,却一点不觉得冷。母亲和晚晴娘站在廊下看着,手里织着毛衣,线团在膝头滚来滚去,像团暖融融的云。
“你看这俩孩子,”母亲笑着对晚晴娘说,“倒像我们年轻时候。”
晚晴娘点头:“是缘分,挡不住的。”
父亲和晚晴爹也挪到门口看,父亲忽然咳嗽起来,晚晴爹赶紧给他顺背:“老哥哥,慢点喝,别呛着。”父亲摆着手笑,眼里却有些湿,不知是雨水还是别的。
窗棂修好时,雨也停了。夕阳从云缝里挤出来,给老屋镀上层金边。林骁从梯子上下来,晚晴递过帕子,指尖相触的瞬间,两人都红了脸。
“阿骁,”父亲突然开口,声音有些哑,“我和你娘商量好了,东屋收拾出来给你当新房,我和你娘搬西屋去。”
“爹,不用……”林骁刚要拒绝,被母亲打断:“听你爹的。西屋小是小,够我们老两口住。你和晚晴住东屋,敞亮。”她看着林骁,眼里的光像年轻时一样温柔,“当年我和你爹,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嘛。”
晚晴的脸更红了,拽着娘的衣角躲到身后,引得大家都笑起来。
夜里,林骁躺在炕上,听着隔壁父母低低的说话声。父亲说:“明日把西屋的炕烧热点,别让你娘冻着。”母亲说:“知道了,你也少喝点酒,对咳嗽不好。”
月光从新修的窗棂照进来,落在墙上挂着的蓑衣上。林骁想起小时候,父亲穿着这件蓑衣去田里抢收麦子,回来时浑身是泥,却把揣在怀里的烤红薯递给自己,还是热的。那时觉得父亲无所不能,如今才懂,所谓“修”,不过是父母把力气一点点传给孩子,孩子再把温暖一点点还给父母,像老屋的梁木,一代一代,把日子撑得稳稳当当。
他摸了摸枕头下的木盒,里面装着母亲给的银镯子,说是祖上传下来的,要给晚晴当聘礼。镯子上的花纹磨得光滑,却还闪着温润的光,像父母走过的岁月,也像他和晚晴要走的路。
窗外的虫鸣又起了,和着远处的蛙声,像首老曲子。林骁知道,父母会慢慢老去,老屋会慢慢旧去,但只要这屋里的烟火不断,牵挂不断,就永远是家。就像父亲扶着母亲走过院子时,脚步虽慢,却一步一步,走得踏实——原来最好的“修”,从不是修补物件,而是陪着身边的人,慢慢走,稳稳走,把每一段路,都走成值得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