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骁蹲在堂屋角落,手里攥着把老式螺丝刀,正跟那座掉了漆的老座钟较劲。钟摆早就不晃了,表盘上的罗马数字褪得只剩个模糊的轮廓,可父亲总说“修修还能用”。
“卡榫锈住了,得用煤油泡透。”父亲坐在藤椅上,看着他手里的零件,咳嗽了两声,“当年你娘陪嫁来的,走了二十里地,我背着钟,她牵着我衣角,一步没松过。”
林骁往齿轮缝里滴了点煤油,指尖被油浸得发亮:“娘说这钟准得很,当年你去镇上赶集,她就靠这钟算你回来的时辰。”
“可不是嘛。”母亲端着簸箕从里屋出来,里面晒着刚收的干辣椒,红得像团火,“有回你爹晚归了两刻钟,钟敲到第七下时,我就知道他准是在半路给我买糖糕了。”
说话间,林骁忽然从钟腔里摸出个泛黄的信封,边角都磨毛了,上面没有字,只画了朵歪歪扭扭的杏花。“这啥?”
母亲的手顿了顿,簸箕里的辣椒撒出来两颗:“……许是当年忘在里面的。”
父亲眯着眼瞅了瞅,忽然笑了:“你娘送我的定情信,当年不好意思递,估摸着是塞进去想让我自己发现,结果我修钟时没瞧见,她又不好意思说,就这么搁了大半辈子。”
林骁捏着信封,薄得像片枯叶。母亲的脸腾地红了,嗔怪道:“老东西,胡咧咧啥!”转身往灶房走,围裙带子甩得老高,却在门口顿了顿,“小心点拆,别撕坏了。”
信封里就一张糙纸,字迹娟秀却带着点抖,写着:“下月初六,村口老槐树下,我带了新做的槐花饼。要是你觉得我手艺还行,就……就把你那只打了胜仗的野鸡送我。”
“嘿,我记起来了!”父亲一拍大腿,声音亮得像敲钟,“那天你娘穿了件蓝布衫,辫子上还系着红绳,饼子烫得我手心直抖,野鸡我愣是没舍得给,怕她嫌腥!”
林骁望着父母鬓角的白霜,忽然觉得这老座钟比想象中沉得多。他把零件按原样归位,滴了油的齿轮“咔嗒”转了半圈,钟摆竟轻轻晃了起来,虽然慢,却稳稳地荡着。
“娘,您当年咋不直接递给他?”
母亲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得她脸颊发红:“那时候规矩多,姑娘家哪好意思……再说,我知道他准会修钟,准能瞧见。”
父亲凑过来看钟摆,忽然咳嗽得厉害,林骁赶紧扶他坐回藤椅,听见他喘着气说:“其实我第二天就发现了,揣怀里暖了三天才敢拆,纸都被我汗浸皱了。”
钟摆晃得越来越稳,“嘀嗒”声漫过堂屋,像在数着漏过指缝的时光。林骁忽然想起前几日镇上医生的话:“你爹的肺得静养,你娘的膝盖别沾凉水,老两口经不起折腾了。”
“骁儿,把院里的竹匾挪进来,晚上要落霜。”母亲的声音从灶房传来,带着点水汽。
林骁往外走时,看见父亲正对着那封信笑,皱纹里盛着光。他忽然明白,父母说的“修”,从来不是拧几个螺丝、换几根发条。父亲把咳得撕心裂肺的夜,修成了母亲煨在灶上的梨汤;母亲把磨得钻心疼的膝盖,修成了清晨灶间的烟火气。他们把日子里的窟窿,都用惦记和等,一点点填成了暖乎乎的棉絮。
竹匾里晒着的干辣椒还带着潮气,林骁捧着往回走,听见座钟忽然“当”地敲了一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父亲喊:“记着给你娘的菜窖铺层草,别让萝卜冻着!”母亲在灶房应:“给你爹的棉鞋纳好了,放炕头烘着!”
暮色漫进门槛时,座钟敲了五下。林骁蹲在钟旁,看着父母一个在灶前添柴,一个在灯下补鞋,影子投在墙上,像幅没干透的画。他摸出手机,想给城里的朋友回条消息说“这周不回去了”,却看见屏保是去年拍的全家福——父亲举着刚摘的南瓜,母亲拽着他的袖子,背景里这座老座钟的指针,正好指着他们仨笑得最欢的那一刻。
“骁儿,炕烧好了,过来暖脚。”母亲掀开门帘,鬓角的白发沾着点面粉。
林骁把手机揣回兜里,看见父亲正往座钟的底座垫棉垫,怕它晃得厉害。他走过去,帮着抻了抻棉垫的边角,忽然说:“爹,娘,下周我带你们去泡温泉吧,医生说对膝盖和肺好。”
父亲的手顿了顿,母亲的围裙带子停在半空。座钟又“嘀嗒”响了两声,像是在数着什么。过了会儿,父亲说:“温泉贵吧?”母亲赶紧接:“其实在家烧盆热水泡泡也一样……”
林骁往灶膛里添了块硬柴,火光“噼啪”跳起来,映得三人的影子在墙上轻轻晃:“贵啥,我攒了年假,正好陪你们慢慢走。”
座钟的摆锤晃得更欢了,“嘀嗒”声混着柴火气漫开来。林骁望着墙上的影子,忽然觉得,所谓的“交”,就是把自己的日子拆开,像修钟那样,把齿轮、发条,还有没说出口的惦记,都一件件嵌进父母的余生里。反正日子还长,他们有的是时间,把彼此修得更紧些,再紧些。
夜渐深时,座钟敲了八下。林骁听见父亲在被窝里轻声问:“那温泉,真能治膝盖不?”母亲的声音带着困意,却很清:“治不治得好,能跟他一起走趟远路,就值了。”
窗外的月光淌进来,落在那封信上,杏花的轮廓在纸页上慢慢舒展,像刚开的样子。林骁翻了个身,听着座钟的“嘀嗒”和父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忽然觉得,这世上最准的钟,从来不是靠齿轮和发条,而是两个人走着走着,就把彼此的心跳,调成了同一个节拍。
“卡榫锈住了,得用煤油泡透。”父亲坐在藤椅上,看着他手里的零件,咳嗽了两声,“当年你娘陪嫁来的,走了二十里地,我背着钟,她牵着我衣角,一步没松过。”
林骁往齿轮缝里滴了点煤油,指尖被油浸得发亮:“娘说这钟准得很,当年你去镇上赶集,她就靠这钟算你回来的时辰。”
“可不是嘛。”母亲端着簸箕从里屋出来,里面晒着刚收的干辣椒,红得像团火,“有回你爹晚归了两刻钟,钟敲到第七下时,我就知道他准是在半路给我买糖糕了。”
说话间,林骁忽然从钟腔里摸出个泛黄的信封,边角都磨毛了,上面没有字,只画了朵歪歪扭扭的杏花。“这啥?”
母亲的手顿了顿,簸箕里的辣椒撒出来两颗:“……许是当年忘在里面的。”
父亲眯着眼瞅了瞅,忽然笑了:“你娘送我的定情信,当年不好意思递,估摸着是塞进去想让我自己发现,结果我修钟时没瞧见,她又不好意思说,就这么搁了大半辈子。”
林骁捏着信封,薄得像片枯叶。母亲的脸腾地红了,嗔怪道:“老东西,胡咧咧啥!”转身往灶房走,围裙带子甩得老高,却在门口顿了顿,“小心点拆,别撕坏了。”
信封里就一张糙纸,字迹娟秀却带着点抖,写着:“下月初六,村口老槐树下,我带了新做的槐花饼。要是你觉得我手艺还行,就……就把你那只打了胜仗的野鸡送我。”
“嘿,我记起来了!”父亲一拍大腿,声音亮得像敲钟,“那天你娘穿了件蓝布衫,辫子上还系着红绳,饼子烫得我手心直抖,野鸡我愣是没舍得给,怕她嫌腥!”
林骁望着父母鬓角的白霜,忽然觉得这老座钟比想象中沉得多。他把零件按原样归位,滴了油的齿轮“咔嗒”转了半圈,钟摆竟轻轻晃了起来,虽然慢,却稳稳地荡着。
“娘,您当年咋不直接递给他?”
母亲往灶膛里添了把柴,火光映得她脸颊发红:“那时候规矩多,姑娘家哪好意思……再说,我知道他准会修钟,准能瞧见。”
父亲凑过来看钟摆,忽然咳嗽得厉害,林骁赶紧扶他坐回藤椅,听见他喘着气说:“其实我第二天就发现了,揣怀里暖了三天才敢拆,纸都被我汗浸皱了。”
钟摆晃得越来越稳,“嘀嗒”声漫过堂屋,像在数着漏过指缝的时光。林骁忽然想起前几日镇上医生的话:“你爹的肺得静养,你娘的膝盖别沾凉水,老两口经不起折腾了。”
“骁儿,把院里的竹匾挪进来,晚上要落霜。”母亲的声音从灶房传来,带着点水汽。
林骁往外走时,看见父亲正对着那封信笑,皱纹里盛着光。他忽然明白,父母说的“修”,从来不是拧几个螺丝、换几根发条。父亲把咳得撕心裂肺的夜,修成了母亲煨在灶上的梨汤;母亲把磨得钻心疼的膝盖,修成了清晨灶间的烟火气。他们把日子里的窟窿,都用惦记和等,一点点填成了暖乎乎的棉絮。
竹匾里晒着的干辣椒还带着潮气,林骁捧着往回走,听见座钟忽然“当”地敲了一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父亲喊:“记着给你娘的菜窖铺层草,别让萝卜冻着!”母亲在灶房应:“给你爹的棉鞋纳好了,放炕头烘着!”
暮色漫进门槛时,座钟敲了五下。林骁蹲在钟旁,看着父母一个在灶前添柴,一个在灯下补鞋,影子投在墙上,像幅没干透的画。他摸出手机,想给城里的朋友回条消息说“这周不回去了”,却看见屏保是去年拍的全家福——父亲举着刚摘的南瓜,母亲拽着他的袖子,背景里这座老座钟的指针,正好指着他们仨笑得最欢的那一刻。
“骁儿,炕烧好了,过来暖脚。”母亲掀开门帘,鬓角的白发沾着点面粉。
林骁把手机揣回兜里,看见父亲正往座钟的底座垫棉垫,怕它晃得厉害。他走过去,帮着抻了抻棉垫的边角,忽然说:“爹,娘,下周我带你们去泡温泉吧,医生说对膝盖和肺好。”
父亲的手顿了顿,母亲的围裙带子停在半空。座钟又“嘀嗒”响了两声,像是在数着什么。过了会儿,父亲说:“温泉贵吧?”母亲赶紧接:“其实在家烧盆热水泡泡也一样……”
林骁往灶膛里添了块硬柴,火光“噼啪”跳起来,映得三人的影子在墙上轻轻晃:“贵啥,我攒了年假,正好陪你们慢慢走。”
座钟的摆锤晃得更欢了,“嘀嗒”声混着柴火气漫开来。林骁望着墙上的影子,忽然觉得,所谓的“交”,就是把自己的日子拆开,像修钟那样,把齿轮、发条,还有没说出口的惦记,都一件件嵌进父母的余生里。反正日子还长,他们有的是时间,把彼此修得更紧些,再紧些。
夜渐深时,座钟敲了八下。林骁听见父亲在被窝里轻声问:“那温泉,真能治膝盖不?”母亲的声音带着困意,却很清:“治不治得好,能跟他一起走趟远路,就值了。”
窗外的月光淌进来,落在那封信上,杏花的轮廓在纸页上慢慢舒展,像刚开的样子。林骁翻了个身,听着座钟的“嘀嗒”和父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忽然觉得,这世上最准的钟,从来不是靠齿轮和发条,而是两个人走着走着,就把彼此的心跳,调成了同一个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