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骁蹲在老井台边,手里攥着那根磨得发亮的井绳,绳头的麻线已经散开,像团蓬松的白胡子。井台上的青石板被岁月啃出浅浅的凹痕,父亲正用錾子一点点凿着缝里的青苔,每凿一下,都要歇口气,咳嗽声在空荡的井台边打着旋。
“爹,歇会儿吧,这点青苔我来弄。”林骁伸手想去接錾子,父亲却往回一缩,手背的青筋绷得像老树根。
“你弄不好,”他喘着气笑,“这石板得顺着纹路凿,不然容易崩。当年你娘嫁过来,第一口井水就是我吊的,她站在旁边看,说‘这绳子磨得真光’。”
母亲坐在井台边的石头上,手里纳着鞋底,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和父亲的咳嗽声缠在一起。她的眼睛花得厉害,针鼻总也对不准线头,却依旧一针一线地走着,鞋底上的针脚密得像撒了把芝麻。“你爹就爱逞能,前儿吊桶水都晃悠,还说‘当年能一口气吊十桶’。”
林骁望着母亲鬓角的白发,被夕阳染成金红,忽然想起小时候。那时候父亲的肩膀还宽,能把他架在脖子上,一手扶着他,一手摇着井轱辘,井水“哗啦”一声涌上来,溅在父亲的蓝布衫上,凉丝丝的。母亲就在旁边笑着骂“小心点”,手里的鞋底拿得飞快,说“赶在冬天前给你爹做双新棉鞋”。
“骁儿,把那捆新井绳拿来。”父亲直起身,捶了捶腰,“这旧绳该换了,再用下去怕断。”
新井绳是林骁前几日从镇上买的,黄麻编的,粗得像根小胳膊。林骁把绳头系在轱辘上,父亲却蹲下来,摸着旧绳上的磨痕:“这绳用了十五年,比骁儿岁数都大。”他忽然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把旧绳往新绳上缠,“接一段,旧绳有灵性,认人。”
母亲放下鞋底,凑过来看:“你这是干啥?新绳多结实。”
“你不懂,”父亲头也不抬,“这旧绳上有你纳鞋底时掉的线,有骁儿小时候抓着玩的手印,换了新绳,井水都不甜了。”
林骁的鼻子忽然有点酸。他知道,父亲不是念旧,是怕日子像这井绳一样,换着换着就断了。就像去年秋天,母亲说要把院里的老槐树刨了,栽棵新的,父亲愣是守在树下坐了一夜,说“这树看着骁儿长大的,刨了它,我睡不着”。
井绳接好时,暮色已经漫过村头的老槐树。父亲扶着轱辘,慢慢摇着,新绳和旧绳在半空拧成一股,井水“咕咚”一声涌上来,清得能看见井底的鹅卵石。“你看,”父亲得意地笑,“我说吧,接起来更结实。”
母亲舀了瓢井水,递到父亲嘴边:“尝尝,甜不甜?”
父亲喝了一大口,抹了抹嘴:“甜!比镇上的自来水甜多了。”他忽然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了,母亲赶紧拍着他的背,眼里的光暗了下去。
林骁接过水桶,往厨房走,井水晃荡着,映出他鬓角的白发——这几年添了不少,像落了层霜。上个月带父母去体检,医生拉着他说:“你爹的肺功能下降得厉害,不能再干重活;你娘的膝盖磨损严重,尽量别让她多走路。”
晚饭时,母亲往父亲碗里夹了块炖烂的排骨:“多吃点,补补力气。”父亲却把排骨夹给林骁:“给骁儿吃,他年轻,干活累。”
“我不累。”林骁又把排骨夹回去,“爹,您吃,明天我想去把后山的路修修,您不是说想去看看当年栽的那棵松树吗?”
父亲的眼睛亮了:“真的?”
“真的。”林骁点头,“我请了年假,有时间。”
母亲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光映得她眼角的皱纹软软的:“山路陡,你爹走不动,我也走不动,不去了吧。”
“我背您俩。”林骁说得干脆,“小时候您俩背我,现在该我背您俩了。”
父亲和母亲对视一眼,都没说话,只是往他碗里添了菜,筷子碰着碗沿,发出轻轻的响。
第二天一早,林骁就带着工具往后山走。山路确实陡,有些地方的石头都松了,他用錾子把石头凿牢,又在最滑的地方铺了层细沙,像父亲当年修井台那样,一点点打磨着。
中午回家时,看见母亲正往竹篮里装东西——两个白面馒头,一小罐咸菜,还有父亲爱吃的山楂糕。“给你带着,山上风大,别饿着。”
父亲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张纸,上面画着后山的路线图,哪里有陡坡,哪里有拐弯,都标得清清楚楚。“照着这个走,别绕远。”他把纸往林骁手里塞,指尖的温度透过粗糙的纸传过来,暖得像灶膛里的火。
林骁望着那张图,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给他画去河边摸鱼的路线,说“哪里的鱼多,哪里的水浅”。那时候的图是画在烟盒纸上的,现在的图是画在药盒背面的,纸变了,可上面的牵挂,一点没变。
下午修到半山腰时,林骁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母亲扶着父亲,正一步一挪地往上走。父亲拄着根枣木拐杖,母亲的手里也攥着根树枝,两人的裤脚都被露水打湿了,却依旧往上挪着,像两只慢慢爬的蜗牛。
“您俩咋来了?”林骁赶紧跑下去扶他们。
“在家待着心慌。”母亲喘着气笑,“你爹说,得亲自看看你修的路平不平。”
父亲没说话,只是往远处指了指。林骁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山顶的老松树在风里摇晃,像个招手的老人。“当年我跟你娘在那树下歇脚,她说‘这树真高,能活到咱老了’。”
林骁扶着他们在石头上坐下,把母亲带来的馒头递过去。父亲咬了一口,忽然说:“骁儿,你看这路,修得真平。”
“还没修完呢。”
“不急,”父亲摆摆手,“慢慢修,日子还长。”他转向母亲,“你还记得不?当年咱就是从这条路下山,你摔了一跤,我背着你,走了半夜才到家。”
母亲的脸红了:“老东西,提这个干啥。”她往父亲嘴里塞了块山楂糕,“酸不酸?”
“酸,”父亲笑得皱纹都挤在一起,“跟你当年掉的眼泪一样酸。”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新修的路上叠在一起,像幅没干的画。林骁忽然明白,父母说的“修”,从来不是修路、修井绳,而是修那些快要被岁月磨平的记忆。就像这接起来的井绳,旧的带着过去的暖,新的牵着未来的路,拧在一起,就成了谁也拆不开的牵挂。
下山时,林骁背着父亲,母亲跟在旁边,手里牵着他的衣角。父亲的呼吸喷在他颈窝,带着淡淡的药味,却比任何香水都让人安心。母亲的脚步很慢,却一步也没落下,嘴里哼着支老调子,是父亲年轻时最爱听的。
回到家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林骁把父亲放在藤椅上,母亲赶紧递上杯热水。父亲喝了两口,忽然说:“骁儿,明天把那棵老松树下的石头擦擦,我想跟你娘在那儿拍张照。”
“好。”林骁应着,往灶膛里添了块柴。
火光“噼啪”跳着,映得三人的脸暖暖的。林骁望着父母互相搀扶的背影,忽然觉得,所谓的“交”,不是交出时间,而是把自己的脚印,轻轻叠在父母的脚印上,像这新修的路,把过去和未来,连成一条走不完的线。
第二天一早,林骁刚睁开眼,就听见父亲在院里喊:“骁儿,把相机找出来,咱去拍照!”
林骁翻了个身,笑着把被子往上拉了拉。窗外的阳光正好,老井的轱辘在风里轻轻转,井绳晃啊晃,像在数着那些慢慢走、却走得很暖的日子。
“爹,歇会儿吧,这点青苔我来弄。”林骁伸手想去接錾子,父亲却往回一缩,手背的青筋绷得像老树根。
“你弄不好,”他喘着气笑,“这石板得顺着纹路凿,不然容易崩。当年你娘嫁过来,第一口井水就是我吊的,她站在旁边看,说‘这绳子磨得真光’。”
母亲坐在井台边的石头上,手里纳着鞋底,线穿过布面的“沙沙”声和父亲的咳嗽声缠在一起。她的眼睛花得厉害,针鼻总也对不准线头,却依旧一针一线地走着,鞋底上的针脚密得像撒了把芝麻。“你爹就爱逞能,前儿吊桶水都晃悠,还说‘当年能一口气吊十桶’。”
林骁望着母亲鬓角的白发,被夕阳染成金红,忽然想起小时候。那时候父亲的肩膀还宽,能把他架在脖子上,一手扶着他,一手摇着井轱辘,井水“哗啦”一声涌上来,溅在父亲的蓝布衫上,凉丝丝的。母亲就在旁边笑着骂“小心点”,手里的鞋底拿得飞快,说“赶在冬天前给你爹做双新棉鞋”。
“骁儿,把那捆新井绳拿来。”父亲直起身,捶了捶腰,“这旧绳该换了,再用下去怕断。”
新井绳是林骁前几日从镇上买的,黄麻编的,粗得像根小胳膊。林骁把绳头系在轱辘上,父亲却蹲下来,摸着旧绳上的磨痕:“这绳用了十五年,比骁儿岁数都大。”他忽然往手心吐了口唾沫,把旧绳往新绳上缠,“接一段,旧绳有灵性,认人。”
母亲放下鞋底,凑过来看:“你这是干啥?新绳多结实。”
“你不懂,”父亲头也不抬,“这旧绳上有你纳鞋底时掉的线,有骁儿小时候抓着玩的手印,换了新绳,井水都不甜了。”
林骁的鼻子忽然有点酸。他知道,父亲不是念旧,是怕日子像这井绳一样,换着换着就断了。就像去年秋天,母亲说要把院里的老槐树刨了,栽棵新的,父亲愣是守在树下坐了一夜,说“这树看着骁儿长大的,刨了它,我睡不着”。
井绳接好时,暮色已经漫过村头的老槐树。父亲扶着轱辘,慢慢摇着,新绳和旧绳在半空拧成一股,井水“咕咚”一声涌上来,清得能看见井底的鹅卵石。“你看,”父亲得意地笑,“我说吧,接起来更结实。”
母亲舀了瓢井水,递到父亲嘴边:“尝尝,甜不甜?”
父亲喝了一大口,抹了抹嘴:“甜!比镇上的自来水甜多了。”他忽然咳嗽起来,咳得腰都弯了,母亲赶紧拍着他的背,眼里的光暗了下去。
林骁接过水桶,往厨房走,井水晃荡着,映出他鬓角的白发——这几年添了不少,像落了层霜。上个月带父母去体检,医生拉着他说:“你爹的肺功能下降得厉害,不能再干重活;你娘的膝盖磨损严重,尽量别让她多走路。”
晚饭时,母亲往父亲碗里夹了块炖烂的排骨:“多吃点,补补力气。”父亲却把排骨夹给林骁:“给骁儿吃,他年轻,干活累。”
“我不累。”林骁又把排骨夹回去,“爹,您吃,明天我想去把后山的路修修,您不是说想去看看当年栽的那棵松树吗?”
父亲的眼睛亮了:“真的?”
“真的。”林骁点头,“我请了年假,有时间。”
母亲往灶膛里添了块柴,火光映得她眼角的皱纹软软的:“山路陡,你爹走不动,我也走不动,不去了吧。”
“我背您俩。”林骁说得干脆,“小时候您俩背我,现在该我背您俩了。”
父亲和母亲对视一眼,都没说话,只是往他碗里添了菜,筷子碰着碗沿,发出轻轻的响。
第二天一早,林骁就带着工具往后山走。山路确实陡,有些地方的石头都松了,他用錾子把石头凿牢,又在最滑的地方铺了层细沙,像父亲当年修井台那样,一点点打磨着。
中午回家时,看见母亲正往竹篮里装东西——两个白面馒头,一小罐咸菜,还有父亲爱吃的山楂糕。“给你带着,山上风大,别饿着。”
父亲坐在藤椅上,手里捏着张纸,上面画着后山的路线图,哪里有陡坡,哪里有拐弯,都标得清清楚楚。“照着这个走,别绕远。”他把纸往林骁手里塞,指尖的温度透过粗糙的纸传过来,暖得像灶膛里的火。
林骁望着那张图,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也是这样,给他画去河边摸鱼的路线,说“哪里的鱼多,哪里的水浅”。那时候的图是画在烟盒纸上的,现在的图是画在药盒背面的,纸变了,可上面的牵挂,一点没变。
下午修到半山腰时,林骁忽然听见身后有脚步声。回头一看,母亲扶着父亲,正一步一挪地往上走。父亲拄着根枣木拐杖,母亲的手里也攥着根树枝,两人的裤脚都被露水打湿了,却依旧往上挪着,像两只慢慢爬的蜗牛。
“您俩咋来了?”林骁赶紧跑下去扶他们。
“在家待着心慌。”母亲喘着气笑,“你爹说,得亲自看看你修的路平不平。”
父亲没说话,只是往远处指了指。林骁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山顶的老松树在风里摇晃,像个招手的老人。“当年我跟你娘在那树下歇脚,她说‘这树真高,能活到咱老了’。”
林骁扶着他们在石头上坐下,把母亲带来的馒头递过去。父亲咬了一口,忽然说:“骁儿,你看这路,修得真平。”
“还没修完呢。”
“不急,”父亲摆摆手,“慢慢修,日子还长。”他转向母亲,“你还记得不?当年咱就是从这条路下山,你摔了一跤,我背着你,走了半夜才到家。”
母亲的脸红了:“老东西,提这个干啥。”她往父亲嘴里塞了块山楂糕,“酸不酸?”
“酸,”父亲笑得皱纹都挤在一起,“跟你当年掉的眼泪一样酸。”
夕阳把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在新修的路上叠在一起,像幅没干的画。林骁忽然明白,父母说的“修”,从来不是修路、修井绳,而是修那些快要被岁月磨平的记忆。就像这接起来的井绳,旧的带着过去的暖,新的牵着未来的路,拧在一起,就成了谁也拆不开的牵挂。
下山时,林骁背着父亲,母亲跟在旁边,手里牵着他的衣角。父亲的呼吸喷在他颈窝,带着淡淡的药味,却比任何香水都让人安心。母亲的脚步很慢,却一步也没落下,嘴里哼着支老调子,是父亲年轻时最爱听的。
回到家时,月亮已经爬上来了。林骁把父亲放在藤椅上,母亲赶紧递上杯热水。父亲喝了两口,忽然说:“骁儿,明天把那棵老松树下的石头擦擦,我想跟你娘在那儿拍张照。”
“好。”林骁应着,往灶膛里添了块柴。
火光“噼啪”跳着,映得三人的脸暖暖的。林骁望着父母互相搀扶的背影,忽然觉得,所谓的“交”,不是交出时间,而是把自己的脚印,轻轻叠在父母的脚印上,像这新修的路,把过去和未来,连成一条走不完的线。
第二天一早,林骁刚睁开眼,就听见父亲在院里喊:“骁儿,把相机找出来,咱去拍照!”
林骁翻了个身,笑着把被子往上拉了拉。窗外的阳光正好,老井的轱辘在风里轻轻转,井绳晃啊晃,像在数着那些慢慢走、却走得很暖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