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穿过窗棂,在谷仓的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浮动着新谷的清香。杨浩宇蹲在麻袋堆旁,手里攥着一把刚脱粒的稻子,指尖捻开饱满的谷壳,露出莹白的米粒,对着光看,能瞧见米心那点淡淡的乳白。
“浩宇哥,这新米磨出来的粉,蒸馒头准香!”赵刚扛着半袋谷子走进来,麻袋勒得他肩膀发红,却笑得咧开嘴,“李婶刚来说,她家的石磨空着,让咱明儿就去磨米。”
杨浩宇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糠皮:“先挑出瘪粒和碎壳,别混进好米里。”他指着墙角那台老旧的风谷机,“把机器擦干净,等会儿过一遍风,吹掉浮尘。”
苏婉清抱着个竹筛子,正蹲在谷堆边筛米,细白的米粒从筛眼漏下,落在铺好的布上,发出簌簌的轻响。她额角沁着薄汗,用手背擦了擦,抬头时看见杨浩宇望着她笑,脸颊微微发烫,赶紧低下头,手里的骰子却摇得更匀了。
“婉清姐筛得真仔细,”赵刚凑过去看,“比镇上粮站的还干净!”
“别捣乱,”苏婉清嗔了句,却把筛好的米往他面前推了推,“你去把那几袋搬过来,一起过风。”
谷仓外传来车轮轱辘声,张大爷赶着驴车来了,车斗里装着十几个空陶罐。“浩宇小子,”老人嗓门洪亮,“罐子我刷干净了,装新米正合适,给娃们熬米汤喝,香得很!”
杨浩宇迎出去,帮着卸罐子:“谢大爷,您这罐子比去年的还亮堂。”
“那是,”张大爷捋着胡子笑,“我用碱水刷了三遍,内壁都能照见人影!对了,你李婶蒸了新馒头,让我给你们捎几个,垫垫肚子。”说着从怀里掏出油纸包,里面的馒头还冒着热气。
赵刚早就饿了,伸手就要去拿,被苏婉清拍掉手背:“先洗手!”他嘿嘿笑着跑去打水,回来时手里还多了三个粗瓷碗,“咱泡着馒头吃,就着新米的香味!”
杨浩宇掰开馒头,热气裹着麦香涌出来,他掰了半块递给张大爷,又给苏婉清递了一块,自己才咬了一大口,咀嚼间看见赵刚捧着碗,把馒头掰碎泡在温水里,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苏婉清正低头给陶罐贴标签,上面写着“秋实米”三个字,字迹娟秀。
张大爷坐在谷堆旁,手里转着旱烟杆,看着他们忙活,忽然开口:“今年这米,比往年饱满。”
“是啊,”杨浩宇点头,“夏天那场雨虽大,倒是把根泡得更稳了,灌浆的时候又赶上好日头,颗粒才这么瓷实。”
苏婉清筛完最后一筛米,直起身捶了捶腰,望着满仓的谷子,眼里像落了星星:“等过几天晾透了,分些给李寡妇家吧,她家娃总喊饿。”
“我看行,”赵刚嘴里塞满馒头,含糊不清地说,“再给张大爷多留两罐,熬米汤最养人。”
杨浩宇没说话,只是往苏婉清手里塞了块馒头,看着她小口咬着,嘴角沾了点面屑,像只偷食的小雀。他转头望向谷仓外,田埂上的野菊开得正艳,风吹过稻田,稻茬沙沙作响,像是在说今年的收成,也像是在说往后的日子。
过了风的新米装进陶罐,封口时苏婉清往每个罐子里都放了一小撮干桂花,是她前几天在后山摘的,晒干了收在布包里,此刻混着米香,飘出淡淡的甜。赵刚数着罐子:“一、二、三……够分了!李婶家两罐,王大叔家一罐,还有……”
杨浩宇忽然想起什么,往谷堆深处走了走,那里藏着个小木箱,里面是特意留的新米,颗粒最匀,他拿出三个小布袋,仔细装了米,又用麻绳系紧。
“这是给谁留的?”苏婉清好奇地问。
“给镇上的孤儿院,”他声音很轻,“去年冬天路过,见娃们喝的米汤稀得能照见人影。”
苏婉清眼睛亮了亮,转身去拿了两包桂花,塞进布袋里:“带上这个,熬米汤时撒点,更香。”
赵刚扛着罐子往驴车上装,张大爷在一旁指挥:“轻点放!别磕了罐沿!”阳光透过谷仓的木窗,在他们身上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新米的香气混着桂花香,漫出仓门,飘向远处的村庄。
杨浩宇望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所谓的收成,从来不止是仓里的粮食,还有手里的温度,眼里的光,和心里那点踏踏实实的盼头。就像这新米,要经风雨,要耐晾晒,最后才能熬出一锅暖人心的热汤,喂饱日子里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
“浩宇哥,这新米磨出来的粉,蒸馒头准香!”赵刚扛着半袋谷子走进来,麻袋勒得他肩膀发红,却笑得咧开嘴,“李婶刚来说,她家的石磨空着,让咱明儿就去磨米。”
杨浩宇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糠皮:“先挑出瘪粒和碎壳,别混进好米里。”他指着墙角那台老旧的风谷机,“把机器擦干净,等会儿过一遍风,吹掉浮尘。”
苏婉清抱着个竹筛子,正蹲在谷堆边筛米,细白的米粒从筛眼漏下,落在铺好的布上,发出簌簌的轻响。她额角沁着薄汗,用手背擦了擦,抬头时看见杨浩宇望着她笑,脸颊微微发烫,赶紧低下头,手里的骰子却摇得更匀了。
“婉清姐筛得真仔细,”赵刚凑过去看,“比镇上粮站的还干净!”
“别捣乱,”苏婉清嗔了句,却把筛好的米往他面前推了推,“你去把那几袋搬过来,一起过风。”
谷仓外传来车轮轱辘声,张大爷赶着驴车来了,车斗里装着十几个空陶罐。“浩宇小子,”老人嗓门洪亮,“罐子我刷干净了,装新米正合适,给娃们熬米汤喝,香得很!”
杨浩宇迎出去,帮着卸罐子:“谢大爷,您这罐子比去年的还亮堂。”
“那是,”张大爷捋着胡子笑,“我用碱水刷了三遍,内壁都能照见人影!对了,你李婶蒸了新馒头,让我给你们捎几个,垫垫肚子。”说着从怀里掏出油纸包,里面的馒头还冒着热气。
赵刚早就饿了,伸手就要去拿,被苏婉清拍掉手背:“先洗手!”他嘿嘿笑着跑去打水,回来时手里还多了三个粗瓷碗,“咱泡着馒头吃,就着新米的香味!”
杨浩宇掰开馒头,热气裹着麦香涌出来,他掰了半块递给张大爷,又给苏婉清递了一块,自己才咬了一大口,咀嚼间看见赵刚捧着碗,把馒头掰碎泡在温水里,嘴里还哼着不成调的小曲,苏婉清正低头给陶罐贴标签,上面写着“秋实米”三个字,字迹娟秀。
张大爷坐在谷堆旁,手里转着旱烟杆,看着他们忙活,忽然开口:“今年这米,比往年饱满。”
“是啊,”杨浩宇点头,“夏天那场雨虽大,倒是把根泡得更稳了,灌浆的时候又赶上好日头,颗粒才这么瓷实。”
苏婉清筛完最后一筛米,直起身捶了捶腰,望着满仓的谷子,眼里像落了星星:“等过几天晾透了,分些给李寡妇家吧,她家娃总喊饿。”
“我看行,”赵刚嘴里塞满馒头,含糊不清地说,“再给张大爷多留两罐,熬米汤最养人。”
杨浩宇没说话,只是往苏婉清手里塞了块馒头,看着她小口咬着,嘴角沾了点面屑,像只偷食的小雀。他转头望向谷仓外,田埂上的野菊开得正艳,风吹过稻田,稻茬沙沙作响,像是在说今年的收成,也像是在说往后的日子。
过了风的新米装进陶罐,封口时苏婉清往每个罐子里都放了一小撮干桂花,是她前几天在后山摘的,晒干了收在布包里,此刻混着米香,飘出淡淡的甜。赵刚数着罐子:“一、二、三……够分了!李婶家两罐,王大叔家一罐,还有……”
杨浩宇忽然想起什么,往谷堆深处走了走,那里藏着个小木箱,里面是特意留的新米,颗粒最匀,他拿出三个小布袋,仔细装了米,又用麻绳系紧。
“这是给谁留的?”苏婉清好奇地问。
“给镇上的孤儿院,”他声音很轻,“去年冬天路过,见娃们喝的米汤稀得能照见人影。”
苏婉清眼睛亮了亮,转身去拿了两包桂花,塞进布袋里:“带上这个,熬米汤时撒点,更香。”
赵刚扛着罐子往驴车上装,张大爷在一旁指挥:“轻点放!别磕了罐沿!”阳光透过谷仓的木窗,在他们身上织成一张暖融融的网,新米的香气混着桂花香,漫出仓门,飘向远处的村庄。
杨浩宇望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所谓的收成,从来不止是仓里的粮食,还有手里的温度,眼里的光,和心里那点踏踏实实的盼头。就像这新米,要经风雨,要耐晾晒,最后才能熬出一锅暖人心的热汤,喂饱日子里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