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膛里的火渐渐弱下去,杨浩宇把烤得半干的棉袄翻了个面,棉絮里还裹着湿地的寒气,遇着烟火气,腾起细小的白雾。赵刚端着两碗姜汤进来时,正撞见他对着窗台上的木盒出神——里面盛着那几张泛黄的皮影,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上面,把“穆桂英”的翎子照得透亮。
“还在琢磨呢?”赵刚把姜汤放在桌上,碗沿烫得发颤,“王大爷说那姑娘叫阿莲,当年在镇上戏班唱旦角,跟个跑江湖的皮影匠好上了。后来皮影匠去关内闯荡,说要挣够钱就回来娶她,结果再没音讯。”
杨浩宇捏起那张绣着荷花的蓝布褂子残片——白天烧棺材时特意留了块没烧透的布角,针脚歪歪扭扭,像初学刺绣的人扎的。“她不是要害人,是把咱当成送信的了。”他指尖抚过布面,“这荷花,还有碎瓷片上的,都是记号。”
赵刚凑过来看,突然拍了下大腿:“咱知青点仓库里不是堆着些旧物吗?前阵子整理的时候,我见着个落满灰的皮影箱子,上面就刻着朵荷花!当时以为是废品,扔在墙角了。”
两人举着煤油灯往仓库跑,木门吱呀作响,漏进的风卷着煤灰打在脸上。赵刚扒开堆在墙角的麻袋,果然露出个黑檀木箱子,铜锁早锈得不成样,箱体侧面刻着朵含苞的荷花,花瓣纹路跟布褂子上的如出一辙。
“撬开看看!”赵刚找了把斧头,刚要往下砸,被杨浩宇拦住。他从兜里摸出白天在“望鱼台”捡到的碎瓷片,瓷片边缘恰好能嵌进铜锁的锈缝里,轻轻一拧,“咔哒”一声,锁开了。
箱子里铺着层暗红色绒布,整齐码着二十来张皮影,比石板下埋的那些新不少,颜色鲜亮得像刚画上去的。最上面压着本牛皮笔记本,纸页泛黄发脆,翻开第一页,是行遒劲的字迹:“民国二十二年,于北大荒见阿莲唱《穆桂英挂帅》,水袖翻得比关内的角儿有灵气。”
往后翻,记的全是皮影匠跟阿莲的事——他教她在皮影上描金,她教他唱北大荒的小调;他为她雕了整套《天仙配》皮影,她把自己的胭脂盒塞给他当工具箱;最后一页停在民国二十三年深秋:“阿莲说等我带新皮影回来,就在望鱼台搭台子,唱给整个湿地的人听。”
笔记本里夹着张黑白照片,穿戏服的阿莲站在戏台中央,水袖扬得老高,眉眼亮得像含着星子。她脚边蹲着个穿短褂的年轻男人,正举着张刚雕好的皮影给她看,侧脸轮廓跟笔记本上的字迹一样硬朗。
“这皮影匠没骗人。”杨浩宇指尖划过照片,“他肯定是回来了,只是……”他没说下去——那年头关内兵荒马乱,或许他在路上出了意外,或许他回来时,阿莲已经不在了。
赵刚突然指着张皮影的背面,上面用朱砂写着行小字:“阿莲说,等有了孩子,就教他刻皮影,名字叫‘盼儿’。”字迹娟秀,是阿莲的笔锋。
仓库外突然传来一阵窸窣声,像有人踩着碎草过来。杨浩宇吹灭煤油灯,两人躲在麻袋后面,只见月光里晃进个佝偻的身影,手里拄着根雕着荷花的拐杖——是王大爷。
老人走到箱子前,颤巍巍地摸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放进箱子最底层。等他转身要走,杨浩宇轻轻喊了声:“王大爷。”
王大爷身子一僵,转过身时,眼里的泪正往下掉:“那皮影匠是我表叔。”他抹了把脸,“表叔当年走到山海关就病了,躺了半年才回来,等他到望鱼台,阿莲已经没了——那年冬天湿地涨水,她去望鱼台等他,失足掉下去了。”
表叔后来守着湿地当了护林员,每年阿莲的忌日,就往箱子里放样东西:阿莲
“还在琢磨呢?”赵刚把姜汤放在桌上,碗沿烫得发颤,“王大爷说那姑娘叫阿莲,当年在镇上戏班唱旦角,跟个跑江湖的皮影匠好上了。后来皮影匠去关内闯荡,说要挣够钱就回来娶她,结果再没音讯。”
杨浩宇捏起那张绣着荷花的蓝布褂子残片——白天烧棺材时特意留了块没烧透的布角,针脚歪歪扭扭,像初学刺绣的人扎的。“她不是要害人,是把咱当成送信的了。”他指尖抚过布面,“这荷花,还有碎瓷片上的,都是记号。”
赵刚凑过来看,突然拍了下大腿:“咱知青点仓库里不是堆着些旧物吗?前阵子整理的时候,我见着个落满灰的皮影箱子,上面就刻着朵荷花!当时以为是废品,扔在墙角了。”
两人举着煤油灯往仓库跑,木门吱呀作响,漏进的风卷着煤灰打在脸上。赵刚扒开堆在墙角的麻袋,果然露出个黑檀木箱子,铜锁早锈得不成样,箱体侧面刻着朵含苞的荷花,花瓣纹路跟布褂子上的如出一辙。
“撬开看看!”赵刚找了把斧头,刚要往下砸,被杨浩宇拦住。他从兜里摸出白天在“望鱼台”捡到的碎瓷片,瓷片边缘恰好能嵌进铜锁的锈缝里,轻轻一拧,“咔哒”一声,锁开了。
箱子里铺着层暗红色绒布,整齐码着二十来张皮影,比石板下埋的那些新不少,颜色鲜亮得像刚画上去的。最上面压着本牛皮笔记本,纸页泛黄发脆,翻开第一页,是行遒劲的字迹:“民国二十二年,于北大荒见阿莲唱《穆桂英挂帅》,水袖翻得比关内的角儿有灵气。”
往后翻,记的全是皮影匠跟阿莲的事——他教她在皮影上描金,她教他唱北大荒的小调;他为她雕了整套《天仙配》皮影,她把自己的胭脂盒塞给他当工具箱;最后一页停在民国二十三年深秋:“阿莲说等我带新皮影回来,就在望鱼台搭台子,唱给整个湿地的人听。”
笔记本里夹着张黑白照片,穿戏服的阿莲站在戏台中央,水袖扬得老高,眉眼亮得像含着星子。她脚边蹲着个穿短褂的年轻男人,正举着张刚雕好的皮影给她看,侧脸轮廓跟笔记本上的字迹一样硬朗。
“这皮影匠没骗人。”杨浩宇指尖划过照片,“他肯定是回来了,只是……”他没说下去——那年头关内兵荒马乱,或许他在路上出了意外,或许他回来时,阿莲已经不在了。
赵刚突然指着张皮影的背面,上面用朱砂写着行小字:“阿莲说,等有了孩子,就教他刻皮影,名字叫‘盼儿’。”字迹娟秀,是阿莲的笔锋。
仓库外突然传来一阵窸窣声,像有人踩着碎草过来。杨浩宇吹灭煤油灯,两人躲在麻袋后面,只见月光里晃进个佝偻的身影,手里拄着根雕着荷花的拐杖——是王大爷。
老人走到箱子前,颤巍巍地摸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放进箱子最底层。等他转身要走,杨浩宇轻轻喊了声:“王大爷。”
王大爷身子一僵,转过身时,眼里的泪正往下掉:“那皮影匠是我表叔。”他抹了把脸,“表叔当年走到山海关就病了,躺了半年才回来,等他到望鱼台,阿莲已经没了——那年冬天湿地涨水,她去望鱼台等他,失足掉下去了。”
表叔后来守着湿地当了护林员,每年阿莲的忌日,就往箱子里放样东西:阿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