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渔村换新颜,打造休闲港-《程立秋渔猎东北1983》

  黑瞎子沟“山野人家”山庄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斧凿声声敲击着山林的寂静,也敲击着程立秋心中更为宏大的产业版图。陆地上的布局已然展开,而那片蔚蓝的领域,他自然也不会放过。几乎在山庄破土动工的同时,程立秋的目光便已越过群山,再次投向了望海屯,投向了那片承载着他海上梦想的蔚蓝港湾。他要让山海呼应,让黑瞎子沟的山野情趣与望海屯的渔家风味,成为吸引八方来客的两颗璀璨明珠。

  这一次,他带上了刚刚结束一轮远洋勘探、风尘仆仆归来的张远航。吉普车行驶在通往海边的沙土路上,程立秋望着窗外与内陆截然不同的、带着咸腥味的海风拂过的景致,心中已然有了清晰的规划。

  “远航,山庄那边已经动起来了。海边这一块,我打算同步进行,搞一个‘渔家乐园’。”程立秋开门见山,对身旁坐得笔直的张远航说道,“不能只让游客在山里转,也得让他们尝尝咱们大海的滋味,体验一下出海打渔的乐趣。”

  张远航虽然常年与海为伴,思维却并不僵化,他立刻明白了程立秋的意图,眼中闪过一丝兴奋的光芒:“程总,这个想法好!咱们望海屯有现成的码头,有渔船,有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还有刚打上来的最新鲜的海货,这些都是城里人稀罕的!而且,咱们的‘滨海611’号吨位大,相对平稳,稍微改造一下,完全可以承担近海观光和体验式捕捞的任务。”

  “没错!”程立秋赞赏地点点头,“就是要利用好咱们现有的资源。不过,光有船和鱼还不够,环境、服务、体验都得跟上。我打算对望海屯的码头区和周边进行一番整治和改造,打造一个干净、整洁、有特色,能让游客留下来、玩得开心的‘渔家休闲港’。”

  车子驶入望海屯,停在了略显杂乱但充满生活气息的码头边。与程立秋初次来时相比,码头因“滨海611”号的停泊和定期保养而显得规整了些,但整体环境依然带着渔村固有的粗犷和凌乱。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鱼腥味,破损的渔网、废弃的贝壳、随意堆放的杂物随处可见,一些老旧的木壳渔船随着海浪轻轻摇晃,船体斑驳。

  程立秋和张远航下了车,沿着码头慢慢走着。几个正在修补渔网的老渔民认出了他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恭敬地打着招呼:“程老板!”“张队长!”眼神中带着对东家的敬畏,也有一丝好奇。

  程立秋和气地与他们交谈,询问最近的收成,海上的情况,同时也仔细观察着码头周边的每一处细节。他看到码头上坑洼不平的地面,看到缺乏统一管理的渔船停泊,看到岸边那些低矮、阴暗、卫生条件堪忧的渔民临时休息棚屋。

  “远航,你看,”程立秋指着一片狼藉的岸边,“这里,需要彻底清理,铺上平整的石板或者木板,设置统一的垃圾桶。那边,”他又指向杂乱停靠的小渔船,“需要规划出专门的停泊区,划线管理,不能这么乱糟糟的。”

  张远航一边听,一边在心中快速勾勒着改造方案:“码头可以扩建一个小的游客上下船平台,和安全观景区域。那些老旧的棚屋可以拆掉,统一建几间具有渔家特色的、干净明亮的‘海鲜大排档’,让游客能第一时间吃到最生猛的海鲜。”

  “不止是大排档。”程立秋补充道,“还可以建几间真正的‘渔家民宿’,不用多豪华,就按照咱们渔民家的样子来,干净、舒适,推开窗就能看到海,听到涛声。让游客不仅能来吃,还能住下来,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渔家生活。”

  他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另外,还可以组织一些渔家体验活动。比如,跟着小渔船出海放网、收网,体验当一天渔民的滋味;比如,在沙滩上学习织补渔网、辨识海货;再比如,咱们可以搞个‘海钓平台’,提供钓具,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