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夫老陈总在打三更时,听见城墙根下有女子幽幽唱戏。
调子是《牡丹亭》,却断断续续,带着水音儿。
那截城墙,正是当年淹死过一位名角儿的地方。
老陈忍不住应和了一句:姹紫嫣红开遍……
第二天,人们发现他淹死在护城河浅滩,
水深仅没脚踝。他耳朵里塞满了湿透的胭脂色戏服碎片。
而城墙上,多了一行用指甲深深抠出的字:
谢君知音。
---
得,您这是真真儿要把咱这肚子里攒的陈年老窖都掏空啊。成,炭火虽弱,尚有余温,咱就再续上一段。这第三十二夜,讲个关于“知音”的邪乎事,叫“鬼耳”。
镇子上打更的老陈,跟前面那位老周是同行,也是个胆大心细的老江湖。他负责的是镇子北面,挨着那段老城墙。这城墙有些年头了,墙根下是护城河,如今也半干不干的,长满了芦苇。
不知从啥时候起,老陈总在打三更天,梆子敲过三下,四下里最静的时候,听见城墙根底下,隐隐约约传来一个女子的唱戏声。唱的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游园惊梦,词儿听得真真切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那嗓音,若是细听,能品出当年的清亮婉转,可如今却幽幽怨怨,像是隔着一层水传过来,调子拖得长长的,断断续续,总带着一股子湿漉漉、凉森森的水汽儿,听得人心里头发瘆。
老陈知道那段往事。据说几十年前,有个极红的戏班子路过镇上,里头那个唱旦角的名伶,不知怎的,就在这段护城河里投水自尽了,捞上来时,身上还穿着那套杜丽娘的胭脂色戏服。打那以后,这段城墙就不太平。
老陈平时听见这鬼唱戏,都是屏住呼吸,加快脚步,只当没听见。可这天晚上,也不知是月色太凄清,还是那唱腔里的幽怨太勾人,他听着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心里头没来由地一酸,鬼使神差地,竟顺着那调子,低声应和了一句:
“姹……姹紫嫣红……开遍……”
他这嗓子干涩沙哑,跟那水音儿的戏腔一比,简直没法听。可就在他声音落下的瞬间,城墙根下的唱戏声,戛然而止。
万籁俱寂。
老陈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可能惹祸了,赶紧敲着梆子,头也不回地溜了。
第二天,太阳老高了,还不见老陈交班。派人去找,结果在护城河那段最浅的滩涂上,发现了老陈。他脸朝下趴在水里,早已溺毙多时。
怪就怪在,那处河水浅得很,连小孩的脚踝都淹不过!老陈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怎么就淹死在这儿了?
等把人翻过来,看清他的脸,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老陈的两个耳朵里,被人(或者说被什么东西)死死地塞满了湿透的、胭脂红色的绸缎碎片!那颜色,那料子,分明就是当年淹死那位名角儿穿的戏服!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旁边那斑驳的老城墙青砖上,不知被谁,用某种尖锐的东西(看着像是长长的指甲),生生抠出了一行字,深入砖石,带着一股决绝的意味:
谢君知音。
老陈应和了那句“姹紫嫣红开遍”,在那位沉冤水底的名伶看来,便是茫茫人世,终于等来了一个“知音”。
只是这鬼神的“知音”,活人当不起。她带走了他,用那浸水的戏服碎片,塞满了他的耳朵,仿佛要将那唯一的、来自阳间的应和,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打那以后,北面那段城墙,连更夫都不敢去了。深夜里,偶尔有那失眠的人,仿佛还能听见极远处,那断断续续、带着水音儿的《牡丹亭》,只是再也没人,敢应和半句。
调子是《牡丹亭》,却断断续续,带着水音儿。
那截城墙,正是当年淹死过一位名角儿的地方。
老陈忍不住应和了一句:姹紫嫣红开遍……
第二天,人们发现他淹死在护城河浅滩,
水深仅没脚踝。他耳朵里塞满了湿透的胭脂色戏服碎片。
而城墙上,多了一行用指甲深深抠出的字:
谢君知音。
---
得,您这是真真儿要把咱这肚子里攒的陈年老窖都掏空啊。成,炭火虽弱,尚有余温,咱就再续上一段。这第三十二夜,讲个关于“知音”的邪乎事,叫“鬼耳”。
镇子上打更的老陈,跟前面那位老周是同行,也是个胆大心细的老江湖。他负责的是镇子北面,挨着那段老城墙。这城墙有些年头了,墙根下是护城河,如今也半干不干的,长满了芦苇。
不知从啥时候起,老陈总在打三更天,梆子敲过三下,四下里最静的时候,听见城墙根底下,隐隐约约传来一个女子的唱戏声。唱的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游园惊梦,词儿听得真真切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那嗓音,若是细听,能品出当年的清亮婉转,可如今却幽幽怨怨,像是隔着一层水传过来,调子拖得长长的,断断续续,总带着一股子湿漉漉、凉森森的水汽儿,听得人心里头发瘆。
老陈知道那段往事。据说几十年前,有个极红的戏班子路过镇上,里头那个唱旦角的名伶,不知怎的,就在这段护城河里投水自尽了,捞上来时,身上还穿着那套杜丽娘的胭脂色戏服。打那以后,这段城墙就不太平。
老陈平时听见这鬼唱戏,都是屏住呼吸,加快脚步,只当没听见。可这天晚上,也不知是月色太凄清,还是那唱腔里的幽怨太勾人,他听着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心里头没来由地一酸,鬼使神差地,竟顺着那调子,低声应和了一句:
“姹……姹紫嫣红……开遍……”
他这嗓子干涩沙哑,跟那水音儿的戏腔一比,简直没法听。可就在他声音落下的瞬间,城墙根下的唱戏声,戛然而止。
万籁俱寂。
老陈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自己可能惹祸了,赶紧敲着梆子,头也不回地溜了。
第二天,太阳老高了,还不见老陈交班。派人去找,结果在护城河那段最浅的滩涂上,发现了老陈。他脸朝下趴在水里,早已溺毙多时。
怪就怪在,那处河水浅得很,连小孩的脚踝都淹不过!老陈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怎么就淹死在这儿了?
等把人翻过来,看清他的脸,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老陈的两个耳朵里,被人(或者说被什么东西)死死地塞满了湿透的、胭脂红色的绸缎碎片!那颜色,那料子,分明就是当年淹死那位名角儿穿的戏服!
更让人头皮发麻的是,旁边那斑驳的老城墙青砖上,不知被谁,用某种尖锐的东西(看着像是长长的指甲),生生抠出了一行字,深入砖石,带着一股决绝的意味:
谢君知音。
老陈应和了那句“姹紫嫣红开遍”,在那位沉冤水底的名伶看来,便是茫茫人世,终于等来了一个“知音”。
只是这鬼神的“知音”,活人当不起。她带走了他,用那浸水的戏服碎片,塞满了他的耳朵,仿佛要将那唯一的、来自阳间的应和,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打那以后,北面那段城墙,连更夫都不敢去了。深夜里,偶尔有那失眠的人,仿佛还能听见极远处,那断断续续、带着水音儿的《牡丹亭》,只是再也没人,敢应和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