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东有座荒废的园林,叫听雨轩。园子荒了三十多年,唯独书房里挂着一幅古画,画的是个抚琴的仕女。说也奇怪,这画历经战乱却不腐不蛀,画中人的眉眼始终清晰如初。
老辈人说,这画是明代仇英的真迹,画中人是当年苏州第一才女苏芷柔。她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却红颜薄命,十八岁就香消玉殒。更奇的是,每逢雨夜,园子里就会响起琴声,那调子凄清婉转,听得人心里发酸。
那琴声邪性,看园子的老徐头常说,听着听着,就好像能看见画里的人活了过来,在月下抚琴。
这年梅雨季,美院来了个研究生陆明远,专攻古代书画鉴定。他听说听雨轩的传说,非要去看个究竟。
陆同学,那园子去不得啊!指导教授连连摆手,去年有个收藏家想出高价买那幅画,第二天就突发急病,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呢。
明远不以为然:老师,咱们要相信科学。那些传说,多半是后人附会。
他带着测量仪器和相机,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推开了听雨轩吱呀作响的木门。
园子里荒草萋萋,亭台水榭破败不堪,唯有那间书房还算完整。推门进去,迎面就看见那幅古画悬在正中。画中仕女低眉抚琴,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从画中走出来。
明远架好设备,开始仔细勘察。画绢保存得出奇地完好,颜料历经数百年依然鲜艳。最奇的是画中人的眼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在注视着你。
这画工真是神了...明远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淡淡的檀香。转头望去,只见香案上不知何时多了个香炉,三炷清香正袅袅生烟。
有人吗?明远喊道。
没有回应,只有雨打芭蕉的声音。
天色渐暗,明远决定在书房过夜。他在角落里铺开睡袋,借着烛光整理白天的数据。就在他昏昏欲睡时,一阵清越的琴声突然响起。
是《高山流水》!
明远一个激灵,循声望去。只见那幅古画前,不知何时坐了个月白裙衫的女子。她的手指在虚空中轻抚,仿佛在弹奏一架无形的古琴。
芷柔小姐?明远试探着问。
琴声戛然而止。女子缓缓抬起头,她的容貌与画中人一般无二,只是眉眼间多了几分哀愁。
你...能看见我?女子的声音很轻,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明远点点头,壮着胆子走近:我在研究古代书画,听说您的故事...
故事?芷柔苦笑,我哪有什么故事,不过是个被困在画中的可怜人罢了。
她告诉明远,她本是苏州织造之女,自幼许配给青梅竹马的表哥。谁知朝廷选秀,她被迫入宫。临行前,她求画师仇英为她画了这幅肖像,想留给表哥作念想。
我对他唱了最后一曲《高山流水》,芷柔轻抚虚空,仿佛在抚摸琴弦,谁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入宫后不久,她就病逝了。而她那幅画像,不知怎的有了灵性,将她的魂魄困在了画中。
这一困,就是四百年。芷柔的声音带着哽咽。
说到这里,她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
天快亮了,她站起身,我该回画里去了。
等等!明远急忙问道,为什么要困在画中?
芷柔回头看着他,眼神凄迷:我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能看懂这幅画的人。现在,我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时,芷柔的身影化作点点墨痕,融回了画中。明远这才发现,画的右下角多了一行小字: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回校后,明远茶饭不思,整日对着那幅画的照片发呆。他总觉得芷柔的话里另有玄机。
看懂这幅画...他反复琢磨着这句话。
突然,他想起古籍上记载的一种画中画技法。他连夜赶回听雨轩,用特殊的光线照射古画。果然,在紫外线下,画中显出了另一幅画面:
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正在月下吹箫。他的眉眼,竟与明远有七分相似!
画旁还有一行题诗: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明远如遭雷击。他想起家族谱牒上的记载,他的先祖陆文轩,正是明代苏州有名的才子,最擅吹箫。
他急忙回家翻查祖宅,在一个旧木箱里找到了先祖的手札。泛黄的纸页上,清楚地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芷柔入选秀女,临别赠我画像一幅。夜夜对画吹箫,以寄相思...
手札的最后一页,字迹潦草:
闻芷柔病逝宫中,痛彻心扉。今将画像悬于听雨轩,愿来世再续前缘。
明远带着手札再访听雨轩。说也奇怪,他刚踏进书房,那幅古画就无风自动,画中芷柔的嘴角,似乎微微上扬。
当晚,明远在画前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箫声呜咽,如泣如诉。吹到动情处,他仿佛看见画中的芷柔在对他微笑。
第二天,管理员老徐头慌慌张张地跑来:奇了!奇了!那画...那画变了!
明远赶到书房,只见画中芷柔的身旁,多了一个吹箫的书生。两人的衣袂相交,眉眼传情,俨然是一对神仙眷侣。
从此,听雨轩再没传出过凄清的琴声。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能听见园子里既有琴声,又有箫声,相和相随,再不分彼此。
明远后来成了知名书画鉴定家,但他再没收藏过任何古画。有人问起,他总是说:
古画幽幽,锁着多少未了情。那些画中人,不是精怪,而是痴心人的魂魄。
如今那幅《双清图》成了听雨轩的镇园之宝,每年都有不少情侣来此许愿。更奇的是,但凡真心相爱的恋人,都能在画中看见自己和爱人的影子。而明远终身未娶,有人说常在月夜看见他在园中吹箫,箫声里总带着说不尽的相思。
老辈人说,这画是明代仇英的真迹,画中人是当年苏州第一才女苏芷柔。她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却红颜薄命,十八岁就香消玉殒。更奇的是,每逢雨夜,园子里就会响起琴声,那调子凄清婉转,听得人心里发酸。
那琴声邪性,看园子的老徐头常说,听着听着,就好像能看见画里的人活了过来,在月下抚琴。
这年梅雨季,美院来了个研究生陆明远,专攻古代书画鉴定。他听说听雨轩的传说,非要去看个究竟。
陆同学,那园子去不得啊!指导教授连连摆手,去年有个收藏家想出高价买那幅画,第二天就突发急病,现在还在医院躺着呢。
明远不以为然:老师,咱们要相信科学。那些传说,多半是后人附会。
他带着测量仪器和相机,在一个细雨绵绵的午后,推开了听雨轩吱呀作响的木门。
园子里荒草萋萋,亭台水榭破败不堪,唯有那间书房还算完整。推门进去,迎面就看见那幅古画悬在正中。画中仕女低眉抚琴,衣袂飘飘,仿佛随时会从画中走出来。
明远架好设备,开始仔细勘察。画绢保存得出奇地完好,颜料历经数百年依然鲜艳。最奇的是画中人的眼睛,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像是在注视着你。
这画工真是神了...明远喃喃自语。
就在这时,他忽然闻到一股淡淡的檀香。转头望去,只见香案上不知何时多了个香炉,三炷清香正袅袅生烟。
有人吗?明远喊道。
没有回应,只有雨打芭蕉的声音。
天色渐暗,明远决定在书房过夜。他在角落里铺开睡袋,借着烛光整理白天的数据。就在他昏昏欲睡时,一阵清越的琴声突然响起。
是《高山流水》!
明远一个激灵,循声望去。只见那幅古画前,不知何时坐了个月白裙衫的女子。她的手指在虚空中轻抚,仿佛在弹奏一架无形的古琴。
芷柔小姐?明远试探着问。
琴声戛然而止。女子缓缓抬起头,她的容貌与画中人一般无二,只是眉眼间多了几分哀愁。
你...能看见我?女子的声音很轻,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明远点点头,壮着胆子走近:我在研究古代书画,听说您的故事...
故事?芷柔苦笑,我哪有什么故事,不过是个被困在画中的可怜人罢了。
她告诉明远,她本是苏州织造之女,自幼许配给青梅竹马的表哥。谁知朝廷选秀,她被迫入宫。临行前,她求画师仇英为她画了这幅肖像,想留给表哥作念想。
我对他唱了最后一曲《高山流水》,芷柔轻抚虚空,仿佛在抚摸琴弦,谁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入宫后不久,她就病逝了。而她那幅画像,不知怎的有了灵性,将她的魂魄困在了画中。
这一困,就是四百年。芷柔的声音带着哽咽。
说到这里,她的身影开始变得透明。
天快亮了,她站起身,我该回画里去了。
等等!明远急忙问道,为什么要困在画中?
芷柔回头看着他,眼神凄迷:我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能看懂这幅画的人。现在,我终于可以安心离开了。
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时,芷柔的身影化作点点墨痕,融回了画中。明远这才发现,画的右下角多了一行小字: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回校后,明远茶饭不思,整日对着那幅画的照片发呆。他总觉得芷柔的话里另有玄机。
看懂这幅画...他反复琢磨着这句话。
突然,他想起古籍上记载的一种画中画技法。他连夜赶回听雨轩,用特殊的光线照射古画。果然,在紫外线下,画中显出了另一幅画面:
一个书生打扮的年轻人,正在月下吹箫。他的眉眼,竟与明远有七分相似!
画旁还有一行题诗: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明远如遭雷击。他想起家族谱牒上的记载,他的先祖陆文轩,正是明代苏州有名的才子,最擅吹箫。
他急忙回家翻查祖宅,在一个旧木箱里找到了先祖的手札。泛黄的纸页上,清楚地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芷柔入选秀女,临别赠我画像一幅。夜夜对画吹箫,以寄相思...
手札的最后一页,字迹潦草:
闻芷柔病逝宫中,痛彻心扉。今将画像悬于听雨轩,愿来世再续前缘。
明远带着手札再访听雨轩。说也奇怪,他刚踏进书房,那幅古画就无风自动,画中芷柔的嘴角,似乎微微上扬。
当晚,明远在画前吹奏了一曲《梅花三弄》。箫声呜咽,如泣如诉。吹到动情处,他仿佛看见画中的芷柔在对他微笑。
第二天,管理员老徐头慌慌张张地跑来:奇了!奇了!那画...那画变了!
明远赶到书房,只见画中芷柔的身旁,多了一个吹箫的书生。两人的衣袂相交,眉眼传情,俨然是一对神仙眷侣。
从此,听雨轩再没传出过凄清的琴声。有人说在月圆之夜,能听见园子里既有琴声,又有箫声,相和相随,再不分彼此。
明远后来成了知名书画鉴定家,但他再没收藏过任何古画。有人问起,他总是说:
古画幽幽,锁着多少未了情。那些画中人,不是精怪,而是痴心人的魂魄。
如今那幅《双清图》成了听雨轩的镇园之宝,每年都有不少情侣来此许愿。更奇的是,但凡真心相爱的恋人,都能在画中看见自己和爱人的影子。而明远终身未娶,有人说常在月夜看见他在园中吹箫,箫声里总带着说不尽的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