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八年的春分,江南的雨刚过,青石板路上还汪着水,倒映着“锦绣阁”的木招牌。招牌上的“绣”字绣得活泛,针脚细密,是坊主林绣娘生前的手笔。如今铺子由她的女儿林巧儿守着,只是巧儿总对着母亲留下的绣架发呆,说那上面的丝线,总在夜里自己动。
林绣娘的绣活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她的“双面绣”,正面看是并蒂莲,反面瞧是比翼鸟,针脚藏得严严实实,像是被春水浸过的无痕。十年前她染了场风寒,临终前攥着根孔雀蓝的丝线,说还差最后一针,就能把“百鸟朝凤”图绣完。
“巧儿,张太太来取绣帕了,说要赶在三月三回门用。”伙计阿香捧着个锦盒进来,盒里是块未完工的鸳鸯帕,“这帕子的鸳鸯眼睛,你总绣不出师娘当年的亮劲。”
巧儿没说话,只是拿起母亲留下的花绷子,上面绷着块素白的绫罗,正是那幅没绣完的“百鸟朝凤”。她刚把孔雀蓝丝线穿进针孔,线忽然自己往前跑了半寸,针尖落在凤凰的尾羽上,正是母亲当年说的“最后一针”的位置。
“娘?”巧儿的手一颤,针尖刺破了指尖,血珠滴在绫罗上,竟晕成了颗小小的红珠,像凤凰的眼睛。
阿香指着绣架旁的竹篮:“你看那丝线!”
巧儿抬头望去,原本乱作一团的丝线,不知何时被绕成了整齐的线轴,每种颜色都按彩虹的顺序排列,是母亲生前的习惯——她说颜色顺了,绣出来的东西才有灵气。最上面的线轴上,缠着根金线,线尾系着个极小的银梭,是母亲的陪嫁,她说用银梭绕线,线不容易打结。
当天傍晚,张太太来取帕子。巧儿展开帕子,忽然发现鸳鸯的眼睛亮得惊人,黑眼珠里像是嵌了点光,正是母亲惯用的“点睛法”——用极细的金线打底,再覆上黑丝线,借着光就会泛出活气。可她明明记得,早上绣时还没这么亮。
“这眼睛……”张太太惊喜地摸了摸,“跟当年绣娘给我绣的嫁衣上的一模一样!像是要眨似的!”
巧儿的心跳得厉害,她瞥见帕子的边角,有个几乎看不见的针脚,是母亲独有的“回针”,针尾藏在布纹里,只有对着光才能发现。
夜里关了铺门,巧儿坐在绣架前,看着那幅“百鸟朝凤”。忽然,花绷子自己转了半圈,凤凰的尾羽对着窗外的月光,孔雀蓝丝线在光下泛着流光,像是活了过来。她听见“沙沙”声,像是有人在用剪刀剪线,低头一看,母亲的银剪子正悬在半空,剪掉了她白天绣错的一缕杂毛。
“娘,是你在教我吗?”巧儿的声音发颤。
银剪子没停,又剪了剪凤凰的翅尖,那里的丝线确实密得有些臃肿。巧儿忽然想起,母亲总说,绣飞禽要“留三分空”,翅尖的线得稀点,才像振翅时的风。她当年总嫌麻烦,非要绣得满满当当,母亲就笑着夺过她的针,说“急啥,好绣活是等出来的”。
这时,桌上的丝线盒“啪嗒”开了,里面飞出根绯红的丝线,落在绫罗的空白处,慢慢绣出朵桃花。针脚轻盈得像蝴蝶点水,是母亲最拿手的“平针绣”,她说春分的桃花得带点露水,针脚末端要留半分线,看着才润。
巧儿看着桃花,忽然掉下泪来。母亲走的那天也是春分,她趴在床头说,要给巧儿绣件桃花袄当嫁妆,说“女儿家的嫁衣,得有娘的针脚才暖”。结果袄还没绣,人就没了。
“我这就绣,这就绣……”巧儿拿起针,跟着那缕绯红丝线学,针尖在布上轻点,果然绣出了带露水的桃花。
丝线像是有了灵性,引着她的手在绫罗上游走,凤凰的羽毛渐渐丰满,百鸟的姿态也活了起来。天快亮时,最后一针落下,“百鸟朝凤”图终于完工,朝阳透过窗棂照进来,凤凰的尾羽竟泛出七彩的光,像是真有百鸟在周围盘旋。
巧儿抬头,看见母亲的影子站在绣架旁,穿着那件未绣完的桃花袄,对着她笑。影子的手里,拿着件小小的婴儿肚兜,上面绣着只虎头,针脚稚嫩,是巧儿小时候的手笔——当年她学绣时总扎手,母亲就把她绣坏的肚兜收着,说“等你有了娃,娘再教你绣虎头”。
“娘,我学会了。”巧儿对着影子说,眼眶通红。
影子点了点头,把肚兜放在绣架上,然后慢慢淡去,化作一缕丝线,缠在了“百鸟朝凤”图的轴上。
第二天,阿香来铺里,看见巧儿抱着那幅绣图笑,绣架上的婴儿肚兜,针脚处多了圈细密的锁边,是母亲最擅长的“狗牙绣”,能让布边不抽丝。
“这图……”阿香惊得说不出话。
“娘帮我绣完的。”巧儿摸了摸图上的凤凰,“她说,好绣活得带着念想,,能传好几代人。”
后来,“锦绣阁”的绣活出了名,尤其是巧儿的“百鸟朝凤”,被县里的大户人家当传家宝收着。有人说,夜里路过绣坊,能看见窗纸上有两个影子,一个执针,一个理线,丝线在月光下飘,像撒了把星星。
巧儿后来生了个女儿,她教女儿学绣时,总指着那幅“百鸟朝凤”说:“你姥姥就在这图里呢,她看着咱娘俩绣呢。”女儿的小手握着针,竟也绣出了带露水的桃花,针脚像极了当年母亲引着巧儿绣的那样。
江南的雨,年复一年地打在“锦绣阁”的木招牌上,带着丝线的柔光,也带着。那些藏在丝线里的牵挂,终究在某个春分的清晨,化作布上的百鸟,绕着凤凰飞了一圈又一圈,把母亲的手艺,和未说出口的惦念,都绣进了时光里,温柔得能裹住岁月的凉,也绵长得能串起几代人的念想。
林绣娘的绣活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她的“双面绣”,正面看是并蒂莲,反面瞧是比翼鸟,针脚藏得严严实实,像是被春水浸过的无痕。十年前她染了场风寒,临终前攥着根孔雀蓝的丝线,说还差最后一针,就能把“百鸟朝凤”图绣完。
“巧儿,张太太来取绣帕了,说要赶在三月三回门用。”伙计阿香捧着个锦盒进来,盒里是块未完工的鸳鸯帕,“这帕子的鸳鸯眼睛,你总绣不出师娘当年的亮劲。”
巧儿没说话,只是拿起母亲留下的花绷子,上面绷着块素白的绫罗,正是那幅没绣完的“百鸟朝凤”。她刚把孔雀蓝丝线穿进针孔,线忽然自己往前跑了半寸,针尖落在凤凰的尾羽上,正是母亲当年说的“最后一针”的位置。
“娘?”巧儿的手一颤,针尖刺破了指尖,血珠滴在绫罗上,竟晕成了颗小小的红珠,像凤凰的眼睛。
阿香指着绣架旁的竹篮:“你看那丝线!”
巧儿抬头望去,原本乱作一团的丝线,不知何时被绕成了整齐的线轴,每种颜色都按彩虹的顺序排列,是母亲生前的习惯——她说颜色顺了,绣出来的东西才有灵气。最上面的线轴上,缠着根金线,线尾系着个极小的银梭,是母亲的陪嫁,她说用银梭绕线,线不容易打结。
当天傍晚,张太太来取帕子。巧儿展开帕子,忽然发现鸳鸯的眼睛亮得惊人,黑眼珠里像是嵌了点光,正是母亲惯用的“点睛法”——用极细的金线打底,再覆上黑丝线,借着光就会泛出活气。可她明明记得,早上绣时还没这么亮。
“这眼睛……”张太太惊喜地摸了摸,“跟当年绣娘给我绣的嫁衣上的一模一样!像是要眨似的!”
巧儿的心跳得厉害,她瞥见帕子的边角,有个几乎看不见的针脚,是母亲独有的“回针”,针尾藏在布纹里,只有对着光才能发现。
夜里关了铺门,巧儿坐在绣架前,看着那幅“百鸟朝凤”。忽然,花绷子自己转了半圈,凤凰的尾羽对着窗外的月光,孔雀蓝丝线在光下泛着流光,像是活了过来。她听见“沙沙”声,像是有人在用剪刀剪线,低头一看,母亲的银剪子正悬在半空,剪掉了她白天绣错的一缕杂毛。
“娘,是你在教我吗?”巧儿的声音发颤。
银剪子没停,又剪了剪凤凰的翅尖,那里的丝线确实密得有些臃肿。巧儿忽然想起,母亲总说,绣飞禽要“留三分空”,翅尖的线得稀点,才像振翅时的风。她当年总嫌麻烦,非要绣得满满当当,母亲就笑着夺过她的针,说“急啥,好绣活是等出来的”。
这时,桌上的丝线盒“啪嗒”开了,里面飞出根绯红的丝线,落在绫罗的空白处,慢慢绣出朵桃花。针脚轻盈得像蝴蝶点水,是母亲最拿手的“平针绣”,她说春分的桃花得带点露水,针脚末端要留半分线,看着才润。
巧儿看着桃花,忽然掉下泪来。母亲走的那天也是春分,她趴在床头说,要给巧儿绣件桃花袄当嫁妆,说“女儿家的嫁衣,得有娘的针脚才暖”。结果袄还没绣,人就没了。
“我这就绣,这就绣……”巧儿拿起针,跟着那缕绯红丝线学,针尖在布上轻点,果然绣出了带露水的桃花。
丝线像是有了灵性,引着她的手在绫罗上游走,凤凰的羽毛渐渐丰满,百鸟的姿态也活了起来。天快亮时,最后一针落下,“百鸟朝凤”图终于完工,朝阳透过窗棂照进来,凤凰的尾羽竟泛出七彩的光,像是真有百鸟在周围盘旋。
巧儿抬头,看见母亲的影子站在绣架旁,穿着那件未绣完的桃花袄,对着她笑。影子的手里,拿着件小小的婴儿肚兜,上面绣着只虎头,针脚稚嫩,是巧儿小时候的手笔——当年她学绣时总扎手,母亲就把她绣坏的肚兜收着,说“等你有了娃,娘再教你绣虎头”。
“娘,我学会了。”巧儿对着影子说,眼眶通红。
影子点了点头,把肚兜放在绣架上,然后慢慢淡去,化作一缕丝线,缠在了“百鸟朝凤”图的轴上。
第二天,阿香来铺里,看见巧儿抱着那幅绣图笑,绣架上的婴儿肚兜,针脚处多了圈细密的锁边,是母亲最擅长的“狗牙绣”,能让布边不抽丝。
“这图……”阿香惊得说不出话。
“娘帮我绣完的。”巧儿摸了摸图上的凤凰,“她说,好绣活得带着念想,,能传好几代人。”
后来,“锦绣阁”的绣活出了名,尤其是巧儿的“百鸟朝凤”,被县里的大户人家当传家宝收着。有人说,夜里路过绣坊,能看见窗纸上有两个影子,一个执针,一个理线,丝线在月光下飘,像撒了把星星。
巧儿后来生了个女儿,她教女儿学绣时,总指着那幅“百鸟朝凤”说:“你姥姥就在这图里呢,她看着咱娘俩绣呢。”女儿的小手握着针,竟也绣出了带露水的桃花,针脚像极了当年母亲引着巧儿绣的那样。
江南的雨,年复一年地打在“锦绣阁”的木招牌上,带着丝线的柔光,也带着。那些藏在丝线里的牵挂,终究在某个春分的清晨,化作布上的百鸟,绕着凤凰飞了一圈又一圈,把母亲的手艺,和未说出口的惦念,都绣进了时光里,温柔得能裹住岁月的凉,也绵长得能串起几代人的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