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除夕守岁续-《乡野奇途》

  灶膛里的炭火比昨夜更旺了些,映得哑女手里的面团泛着暖光。她揪下一块面,在掌心揉成圆团,指尖捏出细密的褶子——这是要做的第三笼糖馍了,除了自己吃,还得给张婶和李叔各送几个,去年送的不够,张婶的小孙子追着要了好几日,说“哑女姐做的糖馍,糖心能甜到心里”。

  “慢着点捏褶,”小虎蹲在火盆边翻看着干果盘,盘里的瓜子、花生、核桃堆得像座小山,“去年的糖馍褶捏得太急,蒸出来有的裂了口,糖水流了一笼屉,你还说‘这样才叫开口笑’,结果自己吃了最焦的那几个。”他往盘里添了把新炒的南瓜子,是前几日晒的,香得很。

  哑女嗔怪地瞪他一眼,把捏好的糖馍摆在笼屉里。笼屉上的屉布是新换的白粗布,比去年的旧布干净,蒸出来的馍不沾皮。她想起去年蒸馍时,屉布破了个洞,糖馍的底漏了下去,粘在笼屉上撕不下来,小虎硬说“带点焦底才香”,结果吃了一肚子,夜里闹得睡不着。

  堂屋的方桌上,红烛已经点上了,烛芯“噼啪”爆着火星,把“吉祥如意”的红帖照得发亮。桌角摆着个粗瓷罐,里面是小虎下午酿的米酒,酒液浑浊,却带着股甜香,是用今年新收的糯米酿的,比去年的更醇厚些。

  “该贴窗花了。”小虎从柜子里拿出几张红纸剪的窗花,有喜鹊登梅,有连年有余,都是哑女前几日剪的,线条比去年流畅多了。他往窗纸上抹了点浆糊,小心翼翼地把窗花贴上,“去年的窗花剪得歪歪扭扭,像只瘸腿的喜鹊,你还藏起来不让人看,结果被张婶的小孙子翻出来,吵着要学。”

  哑女笑着递过块干净的布,让他把床上的浆糊擦匀。窗花在烛火里轻轻晃,喜鹊的翅膀像要飞起来似的。她想起剪这窗花时,小虎在旁边捣乱,拿红纸折了个纸青蛙,蹦到她的剪刀上,吓得她差点剪到手,两人笑闹着把红纸弄皱了好几张。

  院门外传来零星的鞭炮声,是邻家的孩子在试新炮,“噼啪”响着,把年的味道炸得越来越浓。哑女往灶膛里添了块新炭,笼屉里的糖馍已经发起来了,圆鼓鼓的像小灯笼,糖香混着面香从屉缝里钻出来,馋得人直咽口水。

  “来,喝口米酒暖暖。”小虎端着两个粗瓷碗进来,里面各盛了半碗米酒,“刚温过的,不烈。”

  哑女接过碗,米酒的甜混着酒香,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胃里发沉。她看着小虎仰头喝酒的样子,忽然想起去年除夕,两人也是这样围在灶边,他喝多了米酒,红着脸说“明年要给你买支银钗”,如今银钗没买,却添了头牛犊,日子比去年更踏实了。

  糖馍熟了,哑女揭开笼屉,白汽“腾”地涌出来,带着甜香扑了满脸。糖馍个个圆胖,有的糖馅从裂口漏出来,在馍底结了层亮晶晶的壳,像镶了层琥珀。她捡了个最大的递给小虎,他吹了吹就咬,糖汁顺着嘴角往下流,他赶紧用袖子擦,像个馋嘴的孩子。

  “慢点吃。”哑女笑着给他递过帕子,自己也拿起个糖馍,咬了一小口。红糖的甜混着面香,在嘴里化开,暖得心里发沉。窗外的鞭炮声越来越密,像在织一张热闹的网,把岁末的冷都网在了外面。

  “守岁到子时,咱也放挂鞭炮。”小虎嚼着糖馍说,“我买了挂大的,比去年的长一倍,响起来能震醒全村。”

  哑女点点头,往火盆里添了块炭,火更旺了,映着两人的脸,红扑扑的。她忽然觉得,这除夕守岁的夜,一年年过得真快,去年的糖馍还在舌尖甜着,今年的又捧在了手里。日子就像这笼屉里的馍,要慢慢发,细细蒸,才能变得暄软香甜,而身边的人,就是那灶膛里的火,一直暖着,把寻常的岁月,焐得热热乎乎的。

  快到子时的时候,小虎拿起那挂鞭炮,拉着哑女往院里跑。他点燃引线,火星子“滋滋”地窜,接着“噼啪”响起来,红纸屑飞得满地都是,像铺了层红毡。哑女捂着耳朵,看着小虎的笑脸在火光里明明灭灭,忽然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年——一年又一年,有烟火,有甜馍,有他在身边,往后的日子,定像这炸开的鞭炮,红红火火,甜甜蜜蜜,把每一个寻常的岁末,都过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