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日头是从雪缝里钻出来的,淡淡的金辉洒在院墙上,把昨夜未消的雪照得发亮,像铺了层碎银。哑女站在灶房门口,看着小虎把新磨的面粉倒进陶缸,白花花的粉子顺着木勺滑下去,在缸底堆成小小的山,腾起的粉雾在光里轻轻晃,像揉碎的云。
“今年的面比去年白。”小虎用手捻起一点面粉,指尖沾着的粉子簌簌往下掉,“石磨磨了三遍,麸皮筛得干净,蒸出来的馒头定能白得像雪。”他往灶膛里添了根松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眼里也亮闪闪的,“去年的面粗,你总说‘有嚼头’,结果蒸的馒头硌得张婶牙疼,她还硬说‘带劲’,我知道是怕你臊得慌。”
哑女嗔怪地拍了他胳膊一下,转身去拿酵母——这是前几日用米酒糟养的,比去年用的老面肥更鲜活,发面快,还带着点酒香。她往面盆里舀了两碗面粉,又倒了些温水,指尖搅着面絮,心里盘算着:先蒸两笼白馒头,留着拜年用;再做些红糖包,小虎爱吃;最后用剩下的面烙几张油饼,卷着腌菜吃,爽口。
灶台上的粗瓷碗里,卧着六个鸡蛋,是今早老母鸡刚下的,带着点体温。哑女把鸡蛋打进面盆,黄澄澄的蛋液混着面粉,像揉进了碎金子。“加了鸡蛋,馒头更暄软。”她抬头看了眼小虎,他正蹲在地上劈柴,斧头起落间,松柴裂成均匀的小块,木屑飞起来,在光里打着旋。
“张婶说,初一的第一锅馒头得蒸得圆满,”小虎直起身,把劈好的柴码在灶边,“去年蒸的馒头有两个塌了角,你还说‘这叫元宝形,招财’,结果卖玉米真多赚了两文钱,倒成了趣话。”他凑到面盆边看,“发得咋样了?要不等会儿拜年,给李叔送两个热乎的?”
哑女点点头,用湿布把面盆盖好,放在灶边的热炕上——这里温度正好,面发得快。她想起去年发面的情景,天太冷,面发不起来,她守在灶边焐了半宿,小虎硬要替她,结果趴在炕边睡着了,口水把粗布巾都浸湿了,如今看着这暖和的炕,心里还发暖。
院门外传来拜年的脚步声,是隔壁的孩童,穿着新做的花棉袄,手里攥着压岁钱,脆生生地喊:“小虎哥,哑女姐,拜年啦!”
小虎赶紧迎出去,往孩子们手里塞了把糖块,是前几日赶集买的水果糖,裹着透明的糖纸,在光里闪。“进来暖暖,”他招呼着,“等会儿馒头熟了,拿两个回去给你娘尝尝。”
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了,留下一串银铃似的笑。哑女揭开面盆的湿布,面团已经发起来了,暄腾腾的像团棉花,用手指按下去,坑儿慢慢回弹,带着股淡淡的酒香。“发得正好,”她笑着说,往面团里加了点干面粉,开始揉面,“能蒸了。”
揉面的力道得匀,揉得越久,馒头越筋道。哑女的胳膊酸了,小虎就接过面团继续揉,他的手掌大,力道足,面团在他手里转得飞快,很快就变得光滑筋道,像块温润的玉。“你看这面,”他把面团举起来,对着光看,“细得能照见人影。”
蒸笼里的水开了,白汽“滋滋”地冒。哑女把揉好的馒头坯子摆进去,个个圆胖,间距匀匀的,像排整齐的小娃娃。小虎往灶膛里添了块大松柴,说“用松柴蒸,馒头带着点香”。去年用的杂柴,蒸出来的馒头带着点烟味,他却硬说“这样有烟火气”,结果自己吃了最焦的那一个。
馒头在笼屉里慢慢鼓起来,白汽从缝隙里钻出来,混着面香和酒香,漫得满厨房都是。哑女守在灶边,听着蒸笼“咕噜咕噜”响,像在唱年歌。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娘也是这样在初一蒸馒头,爹在院里放鞭炮,她扒着灶边等,馒头刚出锅就烫得直甩手,却舍不得放下,如今自己也成了守灶的人,才懂了那份盼里的暖。
“熟了!”小虎掀开笼屉,白汽“腾”地涌出来,带着滚烫的香。馒头个个暄白,顶子圆鼓鼓的,像扣着的小元宝。他捡了个最大的,用布巾裹着递给哑女,“尝尝,比去年的甜不?”
哑女咬了一小口,面香混着蛋香在嘴里化开,暄软得像朵云,还带着点淡淡的酒香。她点点头,往小虎嘴里塞了块,看着他满足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元日新炊的日子,就像这刚出锅的馒头,看着朴素,却在一揉一蒸的功夫里,一盼一守的心意里,攒出了年的甜。不似鞭炮那样热闹,却带着烟火的踏实,能在往后的日子里,一口口嚼出藏在里面的暖。
“给张婶李叔送些去,”小虎用竹篮装了十个馒头,“热乎的才好吃。”
哑女点点头,往篮里垫了块棉布,怕馒头凉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热腾腾的馒头上,泛着暖光。她忽然觉得,这日子真好——有面可蒸,有年可贺,有个人在身边,连初一的风都带着甜。
院门外的拜年声越来越密,混着鞭炮的脆响,把这元日的暖,都揉进了新蒸的馒头香里,绵长,醇厚,像这往后的日子,盼头满满,甜意深深。
“今年的面比去年白。”小虎用手捻起一点面粉,指尖沾着的粉子簌簌往下掉,“石磨磨了三遍,麸皮筛得干净,蒸出来的馒头定能白得像雪。”他往灶膛里添了根松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映得他眼里也亮闪闪的,“去年的面粗,你总说‘有嚼头’,结果蒸的馒头硌得张婶牙疼,她还硬说‘带劲’,我知道是怕你臊得慌。”
哑女嗔怪地拍了他胳膊一下,转身去拿酵母——这是前几日用米酒糟养的,比去年用的老面肥更鲜活,发面快,还带着点酒香。她往面盆里舀了两碗面粉,又倒了些温水,指尖搅着面絮,心里盘算着:先蒸两笼白馒头,留着拜年用;再做些红糖包,小虎爱吃;最后用剩下的面烙几张油饼,卷着腌菜吃,爽口。
灶台上的粗瓷碗里,卧着六个鸡蛋,是今早老母鸡刚下的,带着点体温。哑女把鸡蛋打进面盆,黄澄澄的蛋液混着面粉,像揉进了碎金子。“加了鸡蛋,馒头更暄软。”她抬头看了眼小虎,他正蹲在地上劈柴,斧头起落间,松柴裂成均匀的小块,木屑飞起来,在光里打着旋。
“张婶说,初一的第一锅馒头得蒸得圆满,”小虎直起身,把劈好的柴码在灶边,“去年蒸的馒头有两个塌了角,你还说‘这叫元宝形,招财’,结果卖玉米真多赚了两文钱,倒成了趣话。”他凑到面盆边看,“发得咋样了?要不等会儿拜年,给李叔送两个热乎的?”
哑女点点头,用湿布把面盆盖好,放在灶边的热炕上——这里温度正好,面发得快。她想起去年发面的情景,天太冷,面发不起来,她守在灶边焐了半宿,小虎硬要替她,结果趴在炕边睡着了,口水把粗布巾都浸湿了,如今看着这暖和的炕,心里还发暖。
院门外传来拜年的脚步声,是隔壁的孩童,穿着新做的花棉袄,手里攥着压岁钱,脆生生地喊:“小虎哥,哑女姐,拜年啦!”
小虎赶紧迎出去,往孩子们手里塞了把糖块,是前几日赶集买的水果糖,裹着透明的糖纸,在光里闪。“进来暖暖,”他招呼着,“等会儿馒头熟了,拿两个回去给你娘尝尝。”
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跑了,留下一串银铃似的笑。哑女揭开面盆的湿布,面团已经发起来了,暄腾腾的像团棉花,用手指按下去,坑儿慢慢回弹,带着股淡淡的酒香。“发得正好,”她笑着说,往面团里加了点干面粉,开始揉面,“能蒸了。”
揉面的力道得匀,揉得越久,馒头越筋道。哑女的胳膊酸了,小虎就接过面团继续揉,他的手掌大,力道足,面团在他手里转得飞快,很快就变得光滑筋道,像块温润的玉。“你看这面,”他把面团举起来,对着光看,“细得能照见人影。”
蒸笼里的水开了,白汽“滋滋”地冒。哑女把揉好的馒头坯子摆进去,个个圆胖,间距匀匀的,像排整齐的小娃娃。小虎往灶膛里添了块大松柴,说“用松柴蒸,馒头带着点香”。去年用的杂柴,蒸出来的馒头带着点烟味,他却硬说“这样有烟火气”,结果自己吃了最焦的那一个。
馒头在笼屉里慢慢鼓起来,白汽从缝隙里钻出来,混着面香和酒香,漫得满厨房都是。哑女守在灶边,听着蒸笼“咕噜咕噜”响,像在唱年歌。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娘也是这样在初一蒸馒头,爹在院里放鞭炮,她扒着灶边等,馒头刚出锅就烫得直甩手,却舍不得放下,如今自己也成了守灶的人,才懂了那份盼里的暖。
“熟了!”小虎掀开笼屉,白汽“腾”地涌出来,带着滚烫的香。馒头个个暄白,顶子圆鼓鼓的,像扣着的小元宝。他捡了个最大的,用布巾裹着递给哑女,“尝尝,比去年的甜不?”
哑女咬了一小口,面香混着蛋香在嘴里化开,暄软得像朵云,还带着点淡淡的酒香。她点点头,往小虎嘴里塞了块,看着他满足的样子,忽然觉得这元日新炊的日子,就像这刚出锅的馒头,看着朴素,却在一揉一蒸的功夫里,一盼一守的心意里,攒出了年的甜。不似鞭炮那样热闹,却带着烟火的踏实,能在往后的日子里,一口口嚼出藏在里面的暖。
“给张婶李叔送些去,”小虎用竹篮装了十个馒头,“热乎的才好吃。”
哑女点点头,往篮里垫了块棉布,怕馒头凉了。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热腾腾的馒头上,泛着暖光。她忽然觉得,这日子真好——有面可蒸,有年可贺,有个人在身边,连初一的风都带着甜。
院门外的拜年声越来越密,混着鞭炮的脆响,把这元日的暖,都揉进了新蒸的馒头香里,绵长,醇厚,像这往后的日子,盼头满满,甜意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