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了一冬的土地刚松了些气,田埂上的残雪还没化尽,脚下的泥却已带着点软意,踩上去能留下浅浅的印子。哑女蹲在菜园的角落里,手里攥着把小铲子,正把筛好的细土填进竹筐里——这是育秧的苗床土,得筛三遍,把土块和石子都滤干净,不然压着种子发不了芽。
“土得拌点草木灰。”小虎扛着块旧木板过来,板面上还留着去年育秧时的泥痕,“去年的土太黏,秧苗的根没舒展开,移栽时断了不少,你还说‘断了根也能活’,结果补种了两回才齐整。”他把木板铺在地上,又往土里撒了把磨碎的骨粉,“张婶说加这个,秧苗长得壮,根须能扎得深。”
哑女点点头,用手把草木灰和骨粉拌匀,指尖沾着黑褐色的粉末,像抹了层墨。她想起去年育秧时,两人蹲在苗床边,她撒种,他盖土,春风吹得苗床土簌簌响,小虎说“等秧苗长到半尺高,就移栽到田里,今年定多种两畦”,如今竹筐里的稻种泛着金黄,比去年的颗粒更饱满,是他特意挑了半月才选出的良种。
苗床就设在菜园最向阳的角落,用木板围出半丈见方的框,底下铺了层干稻草,防潮。哑女把筛好的土铺进去,用木板刮得平平的,土厚刚好三寸,不多不少——厚了种子顶不破,薄了保不住墒。她拍了拍土面,软乎乎的像块发好的面团,心里盼着种子快点发芽,冒出嫩黄的芽尖。
“水得浇透。”小虎拎着水桶过来,往苗床里洒水,水流得缓,像春雨似的润进土里,“去年浇水太急,冲得土面坑坑洼洼,种子都露出来了,你守着苗床补了半宿土,冻得第二天直咳嗽。”他往水里加了点淘米水,“这水养苗,比清水强。”
哑女蹲在苗床边,看着水慢慢渗进土里,土色从浅褐变成深褐,像块吸饱了墨的砚台。她从竹篮里拿出稻种,摊在手心,金黄的颗粒闪着光,每粒都带着道浅浅的沟,那是能冒出芽的地方。“得撒匀些,”她抬头对小虎说,“去年这边密那边稀,密的地方苗长得细,稀的地方浪费土。”
小虎应着,帮她把稻种分成小份,两人沿着苗床的边,一点点往中间撒。种子落在湿土上,像撒了把碎金,哑女用手指轻轻把种子按进土里,埋得浅浅的,刚好能遮住种皮——埋深了出不来,浅了怕鸟啄。她想起去年撒完种,小虎在苗床边扎了个稻草人,戴着破草帽,手里挥着布条,倒真吓走了不少麻雀。
撒完种,哑女又往苗床上盖了层细沙土,像给种子盖了层薄被。小虎则把准备好的竹篾弯成拱形,插在苗床两边,再蒙上层塑料布,四边用土压实——这是今年新学的法子,比去年盖的稻草暖和,能让苗床温度高些,种子出芽快。
“塑料布得留个小口透气,”小虎用树枝在塑料布上戳了个洞,“闷得太严实,种子会烂。去年没经验,捂得太死,烂了三成种,心疼得你好几宿没睡好。”
哑女摸着塑料布上的小口,风从洞里钻进去,吹得塑料布“扑扑”响,像个鼓起的小帐篷。她忽然觉得这早春的苗床,像个藏着希望的小摇篮,里面睡着的不只是稻种,还有一整年的盼头。春寒料峭里,这点暖融融的温度,就能催着种子发芽,长叶,等着移栽到田里,抽穗,灌浆,变成仓里的粮。
田埂上,张婶挎着篮子来送新腌的萝卜干,见他们育秧,就蹲在苗床边看:“你们这法子好,用塑料布捂着,比我家的稻草强。去年我家的秧苗比你们晚出芽五天,移栽时矮了一截。”她往哑女手里塞了把萝卜干,“配粥吃,开春吃这个败火。”
“等出了芽,还得请您来指点。”小虎笑着说,把萝卜干放进竹篮,“您种了一辈子地,经验比咱多。”
张婶摆摆手:“你们年轻人肯下功夫,比啥都强。你看这苗床整的,比我家的齐整,今年定是个好收成。”
送走张婶,小虎往苗床边的土埂上撒了把小米——这是防野鸡的,去年刚出的芽就被野鸡啄了不少,他气得在田埂上守了半宿,结果冻感冒了。哑女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这育秧的日子,就像这苗床里的土,看着平平常常,却在一筛一拌的细致里,一撒一盖的期盼里,藏着最实在的暖。
日头爬到头顶时,苗床终于收拾妥当了。塑料布下的土面泛着潮气,像块温润的玉。小虎坐在田埂上,从竹篮里拿出两个麦饼,递一个给哑女:“张婶给的萝卜干,卷着饼吃。”
哑女咬了口饼,麦香混着萝卜干的咸,在嘴里漫开来。她看着苗床上鼓起的塑料布,忽然觉得这早春的风都带着点甜——因为知道里面有种子在悄悄发芽,有希望在慢慢长大,而身边的人,正陪着她一起等,等那嫩黄的芽尖顶破土,等那绿油油的秧苗长满田,等那沉甸甸的稻穗弯下腰,把这寻常的日子,过成仓廪盈实的甜。
回家的路上,小虎忽然说:“等秧苗出来,咱在苗床边种点向日葵,长得高,能给苗床挡挡大风。”
哑女笑着点头,脚步轻快得像踩着春风。她知道,这育秧的辛苦,就像埋下的种子,只要用心侍弄,总会长出满田的绿,结出满仓的金,把每一滴汗,都变成日子里的甜。
“土得拌点草木灰。”小虎扛着块旧木板过来,板面上还留着去年育秧时的泥痕,“去年的土太黏,秧苗的根没舒展开,移栽时断了不少,你还说‘断了根也能活’,结果补种了两回才齐整。”他把木板铺在地上,又往土里撒了把磨碎的骨粉,“张婶说加这个,秧苗长得壮,根须能扎得深。”
哑女点点头,用手把草木灰和骨粉拌匀,指尖沾着黑褐色的粉末,像抹了层墨。她想起去年育秧时,两人蹲在苗床边,她撒种,他盖土,春风吹得苗床土簌簌响,小虎说“等秧苗长到半尺高,就移栽到田里,今年定多种两畦”,如今竹筐里的稻种泛着金黄,比去年的颗粒更饱满,是他特意挑了半月才选出的良种。
苗床就设在菜园最向阳的角落,用木板围出半丈见方的框,底下铺了层干稻草,防潮。哑女把筛好的土铺进去,用木板刮得平平的,土厚刚好三寸,不多不少——厚了种子顶不破,薄了保不住墒。她拍了拍土面,软乎乎的像块发好的面团,心里盼着种子快点发芽,冒出嫩黄的芽尖。
“水得浇透。”小虎拎着水桶过来,往苗床里洒水,水流得缓,像春雨似的润进土里,“去年浇水太急,冲得土面坑坑洼洼,种子都露出来了,你守着苗床补了半宿土,冻得第二天直咳嗽。”他往水里加了点淘米水,“这水养苗,比清水强。”
哑女蹲在苗床边,看着水慢慢渗进土里,土色从浅褐变成深褐,像块吸饱了墨的砚台。她从竹篮里拿出稻种,摊在手心,金黄的颗粒闪着光,每粒都带着道浅浅的沟,那是能冒出芽的地方。“得撒匀些,”她抬头对小虎说,“去年这边密那边稀,密的地方苗长得细,稀的地方浪费土。”
小虎应着,帮她把稻种分成小份,两人沿着苗床的边,一点点往中间撒。种子落在湿土上,像撒了把碎金,哑女用手指轻轻把种子按进土里,埋得浅浅的,刚好能遮住种皮——埋深了出不来,浅了怕鸟啄。她想起去年撒完种,小虎在苗床边扎了个稻草人,戴着破草帽,手里挥着布条,倒真吓走了不少麻雀。
撒完种,哑女又往苗床上盖了层细沙土,像给种子盖了层薄被。小虎则把准备好的竹篾弯成拱形,插在苗床两边,再蒙上层塑料布,四边用土压实——这是今年新学的法子,比去年盖的稻草暖和,能让苗床温度高些,种子出芽快。
“塑料布得留个小口透气,”小虎用树枝在塑料布上戳了个洞,“闷得太严实,种子会烂。去年没经验,捂得太死,烂了三成种,心疼得你好几宿没睡好。”
哑女摸着塑料布上的小口,风从洞里钻进去,吹得塑料布“扑扑”响,像个鼓起的小帐篷。她忽然觉得这早春的苗床,像个藏着希望的小摇篮,里面睡着的不只是稻种,还有一整年的盼头。春寒料峭里,这点暖融融的温度,就能催着种子发芽,长叶,等着移栽到田里,抽穗,灌浆,变成仓里的粮。
田埂上,张婶挎着篮子来送新腌的萝卜干,见他们育秧,就蹲在苗床边看:“你们这法子好,用塑料布捂着,比我家的稻草强。去年我家的秧苗比你们晚出芽五天,移栽时矮了一截。”她往哑女手里塞了把萝卜干,“配粥吃,开春吃这个败火。”
“等出了芽,还得请您来指点。”小虎笑着说,把萝卜干放进竹篮,“您种了一辈子地,经验比咱多。”
张婶摆摆手:“你们年轻人肯下功夫,比啥都强。你看这苗床整的,比我家的齐整,今年定是个好收成。”
送走张婶,小虎往苗床边的土埂上撒了把小米——这是防野鸡的,去年刚出的芽就被野鸡啄了不少,他气得在田埂上守了半宿,结果冻感冒了。哑女看着他认真的样子,忽然觉得这育秧的日子,就像这苗床里的土,看着平平常常,却在一筛一拌的细致里,一撒一盖的期盼里,藏着最实在的暖。
日头爬到头顶时,苗床终于收拾妥当了。塑料布下的土面泛着潮气,像块温润的玉。小虎坐在田埂上,从竹篮里拿出两个麦饼,递一个给哑女:“张婶给的萝卜干,卷着饼吃。”
哑女咬了口饼,麦香混着萝卜干的咸,在嘴里漫开来。她看着苗床上鼓起的塑料布,忽然觉得这早春的风都带着点甜——因为知道里面有种子在悄悄发芽,有希望在慢慢长大,而身边的人,正陪着她一起等,等那嫩黄的芽尖顶破土,等那绿油油的秧苗长满田,等那沉甸甸的稻穗弯下腰,把这寻常的日子,过成仓廪盈实的甜。
回家的路上,小虎忽然说:“等秧苗出来,咱在苗床边种点向日葵,长得高,能给苗床挡挡大风。”
哑女笑着点头,脚步轻快得像踩着春风。她知道,这育秧的辛苦,就像埋下的种子,只要用心侍弄,总会长出满田的绿,结出满仓的金,把每一滴汗,都变成日子里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