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把铁锅烧得发了烫。哑女站在灶台前,手里攥着块新磨的麦粉团,指尖捏着面团在案板上揉,白花花的粉子沾在手上,像落了层细雪。这是今年第一回吃新麦面,得烙得外焦里软,小虎最爱这样的饼,去年新麦下来时,他一顿吃了三个,说“比陈面香十倍”。
“水别加多了,”小虎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侧脸发红,“去年你和面时水放多了,饼烙出来软塌塌的,没嚼劲,你还说‘这样才养胃’,结果自己吃了最软的那个。”他往灶膛里塞了块松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把锅底的黑灰都燎得发白。
哑女嗔怪地瞪他一眼,往面团里加了点温水,指尖灵巧地转着圈,把面粉揉成光滑的团,像块温润的玉。她想起去年和面时,面盆太滑,差点摔在地上,小虎眼疾手快扶住她,结果自己撞在灶台角上,额角肿了个包,却笑着说“没事,换个结实的盆就行”,今年的新面盆是粗陶的,沉甸甸的稳当得很。
案板上的面团醒好了,胀得圆滚滚的,用手指按下去,坑儿慢慢回弹,带着股淡淡的麦香。哑女把面团揪成小剂子,每个剂子都揉成圆团,再用擀面杖擀成薄饼,饼边擀得略厚些,这样烙出来外沿酥脆,中间软和。她擀饼的力道匀,饼皮擀得又薄又圆,像面小小的月亮。
“得刷层油,”小虎凑过来,手里拿着块猪油擦子,“去年忘了刷油,饼粘在锅上,揭下来时破了好几个洞,你还说‘这样有嚼劲’,结果自己啃了半天碎渣。”他用擦子在锅底抹了层薄油,油遇热“滋滋”响,冒出细小的烟。
哑女把擀好的饼放进锅里,饼皮一接触热锅,就“刺啦”响起来,边缘慢慢鼓起小泡,像鱼吐的泡。她用锅铲轻轻翻了个面,烙好的那面已经黄澄澄的,带着点焦斑,麦香混着油香漫开来,馋得人直咽口水。灶台上的小竹篮里,放着腌好的韭菜花,是前几日刚腌的,绿莹莹的透着辣,配烙饼最是爽口。
“张婶的孙子该来了,”小虎灶灶膛里添了根柴,“去年这时候,他闻着香味就跑来了,站灶灶台边直咂嘴,你给他烙了个最小的,他揣在怀里跑回家,说‘要给娘尝尝’。”
哑女笑着点头,又擀了个小剂子,打算给孩子留着。饼在锅里渐渐烙熟,她用锅铲把饼挑起来,抖了抖,饼皮酥脆得掉渣,里面却软乎乎的,像朵蓬松的云。她把饼放在竹筛里,筛底铺着层棉布,怕饼受潮变软。
院门外果然传来孩子的欢笑声,张婶的小孙子举着根麦芽糖跑进来,看见竹筛里的烙饼,眼睛一亮:“哑女姐,好香!”
“刚烙好的,趁热吃。”哑女拿起那个小饼递过去,又往他手里塞了块韭菜花,“抹着吃更香。”
孩子咬了一大口,饼渣掉了满身,含糊地说:“比去年的还香!”逗得两人都笑了。
张婶随后也来了,手里拎着篮新摘的黄瓜,翠绿得发亮。“就闻着香味了,”她走进厨房,看着竹筛里的烙饼,“今年的新麦面看着就白,烙的饼也精神。”她往哑女手里塞了根黄瓜,“刚摘的,脆生,就着饼吃解腻。”
哑女把黄瓜切成丝,拌了点醋和香油,放在盘子里。小虎已经盛好了小米粥,黄澄澄的粥面上浮着层米油,配着烙饼和黄瓜丝,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三人围坐在灶边的小板凳上,吃着饼,喝着粥,说些家常话,灶膛里的火噼啪响,把厨房烘得暖暖的。
“今年的饼比去年的劲道,”张婶咬了口饼,咂着嘴说,“面磨得细,火候也正好,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
哑女笑着给张婶添了勺粥,目光落在小虎身上,他正埋头吃饼,嘴角沾着饼渣,像只偷吃东西的小松鼠。她想起去年新麦下来时,两人也是这样坐在灶边,他说“等明年多收些麦,给你置个新灶台”,今年的灶台虽然还是旧的,却擦得锃亮,饼香也比去年更浓了。
日头爬到窗棂时,烙饼已经吃了大半,竹筛里还剩两个,哑女用布巾盖好,留着下午当点心。小虎收拾着碗筷,哑女则往灶膛里添了些柴,让余温慢慢焐着锅。厨房的角落里,新磨的麦粉袋鼓鼓的,像个踏实的盼头,让人心里发沉。
“下午去地里看看豆子,”小虎擦着碗说,“去年这时候豆子该锄草了,今年长得旺,得多除两遍。”
哑女点点头,往灶台上的瓦罐里倒了些新麦面,打算明天蒸馒头。麦香混着灶膛的烟火气,在厨房里久久不散,像个温暖的拥抱。她忽然觉得这新麦烙饼的日子,就像这饼的味道,外焦里软,藏着踏实的甜。一磨一揉的功夫,一烙一烤的耐心,把新麦的香都锁进了饼里,也把寻常的日子,烙得像这饼一样,外酥里嫩,满是烟火的暖。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照进来,在案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面粉的细尘在光里轻轻舞。哑女坐在灶台边缝补小虎的旧布鞋,鞋面上沾着麦粉的痕迹,她用针线细细缝好,忽然觉得这夏日的午后,安静得像首歌——有饼香,有笑语,有灶膛的余温,还有藏在麦粉里的盼头,把日子填得满满当当,甜得让人舍不得忘。
“水别加多了,”小虎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侧脸发红,“去年你和面时水放多了,饼烙出来软塌塌的,没嚼劲,你还说‘这样才养胃’,结果自己吃了最软的那个。”他往灶膛里塞了块松柴,火苗“腾”地窜起来,把锅底的黑灰都燎得发白。
哑女嗔怪地瞪他一眼,往面团里加了点温水,指尖灵巧地转着圈,把面粉揉成光滑的团,像块温润的玉。她想起去年和面时,面盆太滑,差点摔在地上,小虎眼疾手快扶住她,结果自己撞在灶台角上,额角肿了个包,却笑着说“没事,换个结实的盆就行”,今年的新面盆是粗陶的,沉甸甸的稳当得很。
案板上的面团醒好了,胀得圆滚滚的,用手指按下去,坑儿慢慢回弹,带着股淡淡的麦香。哑女把面团揪成小剂子,每个剂子都揉成圆团,再用擀面杖擀成薄饼,饼边擀得略厚些,这样烙出来外沿酥脆,中间软和。她擀饼的力道匀,饼皮擀得又薄又圆,像面小小的月亮。
“得刷层油,”小虎凑过来,手里拿着块猪油擦子,“去年忘了刷油,饼粘在锅上,揭下来时破了好几个洞,你还说‘这样有嚼劲’,结果自己啃了半天碎渣。”他用擦子在锅底抹了层薄油,油遇热“滋滋”响,冒出细小的烟。
哑女把擀好的饼放进锅里,饼皮一接触热锅,就“刺啦”响起来,边缘慢慢鼓起小泡,像鱼吐的泡。她用锅铲轻轻翻了个面,烙好的那面已经黄澄澄的,带着点焦斑,麦香混着油香漫开来,馋得人直咽口水。灶台上的小竹篮里,放着腌好的韭菜花,是前几日刚腌的,绿莹莹的透着辣,配烙饼最是爽口。
“张婶的孙子该来了,”小虎灶灶膛里添了根柴,“去年这时候,他闻着香味就跑来了,站灶灶台边直咂嘴,你给他烙了个最小的,他揣在怀里跑回家,说‘要给娘尝尝’。”
哑女笑着点头,又擀了个小剂子,打算给孩子留着。饼在锅里渐渐烙熟,她用锅铲把饼挑起来,抖了抖,饼皮酥脆得掉渣,里面却软乎乎的,像朵蓬松的云。她把饼放在竹筛里,筛底铺着层棉布,怕饼受潮变软。
院门外果然传来孩子的欢笑声,张婶的小孙子举着根麦芽糖跑进来,看见竹筛里的烙饼,眼睛一亮:“哑女姐,好香!”
“刚烙好的,趁热吃。”哑女拿起那个小饼递过去,又往他手里塞了块韭菜花,“抹着吃更香。”
孩子咬了一大口,饼渣掉了满身,含糊地说:“比去年的还香!”逗得两人都笑了。
张婶随后也来了,手里拎着篮新摘的黄瓜,翠绿得发亮。“就闻着香味了,”她走进厨房,看着竹筛里的烙饼,“今年的新麦面看着就白,烙的饼也精神。”她往哑女手里塞了根黄瓜,“刚摘的,脆生,就着饼吃解腻。”
哑女把黄瓜切成丝,拌了点醋和香油,放在盘子里。小虎已经盛好了小米粥,黄澄澄的粥面上浮着层米油,配着烙饼和黄瓜丝,看着就让人胃口大开。三人围坐在灶边的小板凳上,吃着饼,喝着粥,说些家常话,灶膛里的火噼啪响,把厨房烘得暖暖的。
“今年的饼比去年的劲道,”张婶咬了口饼,咂着嘴说,“面磨得细,火候也正好,你这手艺越来越好了。”
哑女笑着给张婶添了勺粥,目光落在小虎身上,他正埋头吃饼,嘴角沾着饼渣,像只偷吃东西的小松鼠。她想起去年新麦下来时,两人也是这样坐在灶边,他说“等明年多收些麦,给你置个新灶台”,今年的灶台虽然还是旧的,却擦得锃亮,饼香也比去年更浓了。
日头爬到窗棂时,烙饼已经吃了大半,竹筛里还剩两个,哑女用布巾盖好,留着下午当点心。小虎收拾着碗筷,哑女则往灶膛里添了些柴,让余温慢慢焐着锅。厨房的角落里,新磨的麦粉袋鼓鼓的,像个踏实的盼头,让人心里发沉。
“下午去地里看看豆子,”小虎擦着碗说,“去年这时候豆子该锄草了,今年长得旺,得多除两遍。”
哑女点点头,往灶台上的瓦罐里倒了些新麦面,打算明天蒸馒头。麦香混着灶膛的烟火气,在厨房里久久不散,像个温暖的拥抱。她忽然觉得这新麦烙饼的日子,就像这饼的味道,外焦里软,藏着踏实的甜。一磨一揉的功夫,一烙一烤的耐心,把新麦的香都锁进了饼里,也把寻常的日子,烙得像这饼一样,外酥里嫩,满是烟火的暖。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照进来,在案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面粉的细尘在光里轻轻舞。哑女坐在灶台边缝补小虎的旧布鞋,鞋面上沾着麦粉的痕迹,她用针线细细缝好,忽然觉得这夏日的午后,安静得像首歌——有饼香,有笑语,有灶膛的余温,还有藏在麦粉里的盼头,把日子填得满满当当,甜得让人舍不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