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七的夜里,雪又落了下来。细碎的雪沫子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谁在外面撒了把碎盐。哑女躺在炕上,听着窗外的雪声,鼻尖似乎已经闻到了明天腊八粥的甜香——那是用新收的糯米、红豆、花生混着蜜枣熬的,去年熬少了,小虎没舍得吃,全给她盛了,自己啃着干硬的窝头。
天刚蒙蒙亮,哑女就披衣起身。灶房里的水缸结了层薄冰,她舀出冰碴子放进铜盆,用柴火把冰化开,水带着点凉意,洗起手来却格外清醒。小虎还在酣睡,嘴角微微翘着,许是梦到了什么好事,她往灶膛里添了些碎柴,火“噼啪”着起来,映得灶台上的陶罐都泛着暖光。
陶罐里是泡了一夜的糯米,颗颗饱满,像滚圆的白玉。哑女把米倒进砂锅,又依次加入红豆、绿豆、莲子,最后抓了把蜜枣——这是张婶前几日送的,说是她闺女从城里捎来的,比去年自己晒的红枣甜。砂锅坐在炭火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甜香慢慢漫出来,勾得人直咽口水。
“好香啊。”小虎揉着眼睛走进来,头发睡得乱糟糟的,像堆杂草。他凑到砂锅边闻了闻,咂咂嘴,“比去年的香多了,去年忘了放莲子,总觉得少点啥。”
哑女笑着往灶膛里添了块炭,火苗窜起来,舔着砂锅底。她从竹篮里拿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昨晚揉好的面团,准备包饺子用的。“虾仁泡好了?”她用眼神问。
小虎一拍脑门,转身去盆里捞虾仁——那是昨天张叔送来的新鲜河虾,他特意剥了壳,用料酒腌着去腥。“早泡好了,”他把虾仁倒进切碎的白菜馅里,又加了勺香油,“你看这颜色,白生生的,定比去年的鲜。”
去年包饺子时,他把虾仁切得太碎,吃着没嚼头,哑女当时没说,却悄悄把自己碗里的都夹给他。如今看着他笨拙地学着调馅,脸上沾了点白面粉,像只偷嘴的花猫,她忍不住伸手替他擦掉,指尖碰到他的脸颊,两人都愣了愣,又慌忙移开目光。
粥熬得差不多时,砂锅里的米已经煮得软烂,红豆裂开了口,蜜枣的甜融进汤里,稠得能挂住勺。哑女盛了两碗,撒上点桂花碎——这是去年秋天晒的,香气虽淡了些,却添了层温润的味。
小虎端起碗,吹了吹就喝了一大口,烫得直伸舌头,却还是含糊着说:“甜!比去年的甜!”他把碗里的蜜枣都挑出来,放进哑女碗里,“你爱吃这个。”
哑女没动,又把蜜枣夹回他碗里,指了指他的袖口——那件补好的棉袄袖口,红丝线在晨光里闪着光。他去年总说“男人吃啥甜的”,却把所有的蜜饯都留给她,今年该换她疼疼他了。
吃罢粥,两人开始包饺子。哑女擀皮,小虎包馅,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他包的饺子依旧算不上周正,边角捏得歪歪扭扭,却比去年紧实多了,不会一煮就破。“等会儿煮好了,先给张叔送一碗,”小虎说,“去年他送的腊肉,咱还没谢呢。”
哑女点点头,擀皮的手更快了。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雪地镀上了层金辉。院角的腊梅不知何时开了,疏疏落落的几朵,藏在枯枝里,却把香气送得老远,混着饺子的香,酿出一股让人安心的暖。
饺子煮好时,张叔正好推门进来,手里还拎着瓶米酒:“闻着香味就来了,你俩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接过哑女递来的饺子,咬了一口,眼睛一亮,“这虾仁鲜!比去年的强多了!”
小虎笑着给张叔倒米酒:“还得多谢您送的虾,今年的腊八,比去年热闹。”
张叔喝着酒,看着院里的腊梅,忽然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过几日,我带你俩去集上办年货,给哑女扯块红布,做件新棉袄。”
哑女的脸一下子红了,低头用筷子拨弄着碗里的饺子。小虎挠着头笑,耳尖却红得像院里的梅朵。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把这腊八的清晨,烘得又香又甜。
送走张叔,小虎收拾碗筷,哑女坐在炕边纳鞋底。腊梅的香从窗缝里钻进来,混着炭火的暖,缠在她的指尖。她想起去年此时,两人也是这样守着一锅热粥,窗外下着雪,屋里却暖得很。只是今年,粥里的蜜枣更甜,饺子里的虾仁更鲜,身边的人,也更让人踏实了。
小虎擦完桌子,凑过来帮她穿针线,线头半天没穿进针眼,急得他直皱眉。哑女笑着接过,轻轻一穿就进去了。他看着她低头纳鞋的样子,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影,忽然说:“等开春,咱在院角再种几棵腊梅,明年这时候,就能闻着满院的香了。”
哑女抬起头,正好对上他的目光,里面盛着的,是比蜜枣还甜的盼头。窗外的阳光正好,腊梅的香正好,锅里的粥香还没散,这日子,就像这刚出锅的饺子,烫乎乎的,暖到了心里。
天刚蒙蒙亮,哑女就披衣起身。灶房里的水缸结了层薄冰,她舀出冰碴子放进铜盆,用柴火把冰化开,水带着点凉意,洗起手来却格外清醒。小虎还在酣睡,嘴角微微翘着,许是梦到了什么好事,她往灶膛里添了些碎柴,火“噼啪”着起来,映得灶台上的陶罐都泛着暖光。
陶罐里是泡了一夜的糯米,颗颗饱满,像滚圆的白玉。哑女把米倒进砂锅,又依次加入红豆、绿豆、莲子,最后抓了把蜜枣——这是张婶前几日送的,说是她闺女从城里捎来的,比去年自己晒的红枣甜。砂锅坐在炭火上,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甜香慢慢漫出来,勾得人直咽口水。
“好香啊。”小虎揉着眼睛走进来,头发睡得乱糟糟的,像堆杂草。他凑到砂锅边闻了闻,咂咂嘴,“比去年的香多了,去年忘了放莲子,总觉得少点啥。”
哑女笑着往灶膛里添了块炭,火苗窜起来,舔着砂锅底。她从竹篮里拿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昨晚揉好的面团,准备包饺子用的。“虾仁泡好了?”她用眼神问。
小虎一拍脑门,转身去盆里捞虾仁——那是昨天张叔送来的新鲜河虾,他特意剥了壳,用料酒腌着去腥。“早泡好了,”他把虾仁倒进切碎的白菜馅里,又加了勺香油,“你看这颜色,白生生的,定比去年的鲜。”
去年包饺子时,他把虾仁切得太碎,吃着没嚼头,哑女当时没说,却悄悄把自己碗里的都夹给他。如今看着他笨拙地学着调馅,脸上沾了点白面粉,像只偷嘴的花猫,她忍不住伸手替他擦掉,指尖碰到他的脸颊,两人都愣了愣,又慌忙移开目光。
粥熬得差不多时,砂锅里的米已经煮得软烂,红豆裂开了口,蜜枣的甜融进汤里,稠得能挂住勺。哑女盛了两碗,撒上点桂花碎——这是去年秋天晒的,香气虽淡了些,却添了层温润的味。
小虎端起碗,吹了吹就喝了一大口,烫得直伸舌头,却还是含糊着说:“甜!比去年的甜!”他把碗里的蜜枣都挑出来,放进哑女碗里,“你爱吃这个。”
哑女没动,又把蜜枣夹回他碗里,指了指他的袖口——那件补好的棉袄袖口,红丝线在晨光里闪着光。他去年总说“男人吃啥甜的”,却把所有的蜜饯都留给她,今年该换她疼疼他了。
吃罢粥,两人开始包饺子。哑女擀皮,小虎包馅,配合得越来越默契。他包的饺子依旧算不上周正,边角捏得歪歪扭扭,却比去年紧实多了,不会一煮就破。“等会儿煮好了,先给张叔送一碗,”小虎说,“去年他送的腊肉,咱还没谢呢。”
哑女点点头,擀皮的手更快了。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给雪地镀上了层金辉。院角的腊梅不知何时开了,疏疏落落的几朵,藏在枯枝里,却把香气送得老远,混着饺子的香,酿出一股让人安心的暖。
饺子煮好时,张叔正好推门进来,手里还拎着瓶米酒:“闻着香味就来了,你俩这日子,过得比蜜还甜。”他接过哑女递来的饺子,咬了一口,眼睛一亮,“这虾仁鲜!比去年的强多了!”
小虎笑着给张叔倒米酒:“还得多谢您送的虾,今年的腊八,比去年热闹。”
张叔喝着酒,看着院里的腊梅,忽然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等过几日,我带你俩去集上办年货,给哑女扯块红布,做件新棉袄。”
哑女的脸一下子红了,低头用筷子拨弄着碗里的饺子。小虎挠着头笑,耳尖却红得像院里的梅朵。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落在三人身上,暖融融的,把这腊八的清晨,烘得又香又甜。
送走张叔,小虎收拾碗筷,哑女坐在炕边纳鞋底。腊梅的香从窗缝里钻进来,混着炭火的暖,缠在她的指尖。她想起去年此时,两人也是这样守着一锅热粥,窗外下着雪,屋里却暖得很。只是今年,粥里的蜜枣更甜,饺子里的虾仁更鲜,身边的人,也更让人踏实了。
小虎擦完桌子,凑过来帮她穿针线,线头半天没穿进针眼,急得他直皱眉。哑女笑着接过,轻轻一穿就进去了。他看着她低头纳鞋的样子,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影,忽然说:“等开春,咱在院角再种几棵腊梅,明年这时候,就能闻着满院的香了。”
哑女抬起头,正好对上他的目光,里面盛着的,是比蜜枣还甜的盼头。窗外的阳光正好,腊梅的香正好,锅里的粥香还没散,这日子,就像这刚出锅的饺子,烫乎乎的,暖到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