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下的灯笼换了新的红绸面,风一吹,晃出细碎的暖光。哑女坐在炕沿上,手里捏着根银针,正给小虎缝补那件磨破袖口的棉袄。线是她用苏木染的,红得沉实,在昏黄的油灯下泛着温润的光。
“别缝了,娘留下的那件旧棉袄还能穿,”小虎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侧脸发亮,“你那点布料,还是留着给自己做件新的吧。”
哑女没抬头,只是把针脚收得更密了些。去年冬天,小虎就是穿着这件棉袄去山里砍柴,袖口磨破了好大一块,露出里面打了好几层补丁的棉絮,风一吹,冻得他直缩胳膊。她当时就想着,今年秋天一定要给他缝件新的,可秋收后攒下的布料,只够做一件半,她便悄悄把大半都留了下来。
针穿过厚厚的棉布,带着她的力道,把破口一点点拼合。她想起春天时,小虎在山里挖野菜,被荆棘划破了手背,血珠滴在新绿的草地上,格外刺眼。他却笑着说“没事”,还把挖到的第一棵鲜嫩的荠菜塞给她。那时她就知道,这个男人的疼,从来都藏在笑里。
“好了。”她把最后一针系好,举起棉袄看了看,补好的袖口虽然看得出痕迹,却平整结实,红丝线在深灰的布料上,像道温暖的疤。
小虎凑过来看,伸手摸了摸,粗糙的指尖蹭过针脚,忽然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因为常年干活,带着薄茧,却被他焐得暖暖的。“其实……”他挠了挠头,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来,是块靛蓝色的细棉布,“我赶集时给你换的,王婶说这布做棉袄软和。”
哑女的眼睛忽然有点热,她把布推回去,指了指他磨破的鞋。那双布鞋的鞋底已经快磨透了,脚趾处还开了个小洞,是上次去磨坊时被石子硌破的。
小虎嘿嘿笑了,把布重新塞进她手里:“鞋我会修,我这手艺,补鞋底还是能耐的。”他转身从墙角拖出个木盆,里面泡着些麻线和碎布,“你看,我早准备好了,今晚就能把鞋补好。”
油灯芯“噼啪”爆了个火星,照亮了他认真的侧脸。哑女看着他把鞋底朝上,用锥子在鞋帮上扎孔,麻线穿过孔洞时发出“嘶嘶”的轻响,像春蚕在吐丝。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他也是这样,在油灯下给她补冻裂的棉鞋,针脚歪歪扭扭,却把鞋垫缝得厚厚的,让她整个冬天都没冻着脚。
“对了,”小虎忽然停下手里的活,“后日是腊八,我去镇上换点糯米和红豆,再割两斤肉,咱熬腊八粥,包点饺子。”他抬头看她,眼睛亮闪闪的,“去年你说饺子馅里放虾仁好吃,我跟张叔说好了,那天给我留两斤新鲜的。”
哑女点点头,从炕柜里翻出个小陶罐,里面是她夏天晒的干虾仁,用盐腌过,晒得金黄金黄的。她把陶罐递给他,做了个“省点钱”的手势。
小虎接过陶罐,打开闻了闻,笑道:“还是你想得周到!这样咱就能多割点肉了,给你做红烧肉,去年你没吃够呢。”他补完最后一针,把鞋往地上顿了顿,试了试硬度,满意地拍了拍,“你看,跟新的一样!”
哑女拿起鞋看,鞋底被密密麻麻的麻线缝得厚实,洞口处还垫了两层布,踩在地上定是稳当的。她忽然想起白天去菜窖取白菜时,看见窖角堆着的红薯,已经长得挺大了。她比划着,说明早煮红薯粥,就着他昨晚贴的玉米饼吃。
小虎连连点头:“好啊,你煮的红薯粥最甜了,比镇上卖的糖水还甜。”他把补好的鞋放在炕边,又拿起她的布鞋,“你的鞋也松了,我顺便给你纳个新鞋底。”
油灯在窗纸上投下两个依偎的影子,针脚在布上行走,麻线在指间穿梭,屋外的风呜呜地刮着,却吹不散屋里的暖。哑女靠在炕沿上,看着他低头纳鞋底的样子,忽然觉得,日子就像这被补好的棉袄和布鞋,哪怕有破洞,只要两个人一起缝缝补补,就能暖乎乎地走下去。
她拿起那块靛蓝色的棉布,在身上比划了比划,又叠起来放进炕柜最底层。等过了腊八,她就把它裁成棉袄,里子塞上新收的棉花——那是她秋天时一朵一朵拾回来的,晒得蓬松雪白,比去年的暖和多了。到时候,她穿新棉袄,他穿补好的旧棉袄,一起在雪地里堆个雪人,就像去年那样,虽然手冻得通红,心里却热烘烘的。
油灯渐渐暗了,小虎往灯里添了点油,灯芯又亮起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印在墙上,像幅不会褪色的画。
“别缝了,娘留下的那件旧棉袄还能穿,”小虎蹲在灶前添柴,火光映得他侧脸发亮,“你那点布料,还是留着给自己做件新的吧。”
哑女没抬头,只是把针脚收得更密了些。去年冬天,小虎就是穿着这件棉袄去山里砍柴,袖口磨破了好大一块,露出里面打了好几层补丁的棉絮,风一吹,冻得他直缩胳膊。她当时就想着,今年秋天一定要给他缝件新的,可秋收后攒下的布料,只够做一件半,她便悄悄把大半都留了下来。
针穿过厚厚的棉布,带着她的力道,把破口一点点拼合。她想起春天时,小虎在山里挖野菜,被荆棘划破了手背,血珠滴在新绿的草地上,格外刺眼。他却笑着说“没事”,还把挖到的第一棵鲜嫩的荠菜塞给她。那时她就知道,这个男人的疼,从来都藏在笑里。
“好了。”她把最后一针系好,举起棉袄看了看,补好的袖口虽然看得出痕迹,却平整结实,红丝线在深灰的布料上,像道温暖的疤。
小虎凑过来看,伸手摸了摸,粗糙的指尖蹭过针脚,忽然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因为常年干活,带着薄茧,却被他焐得暖暖的。“其实……”他挠了挠头,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打开来,是块靛蓝色的细棉布,“我赶集时给你换的,王婶说这布做棉袄软和。”
哑女的眼睛忽然有点热,她把布推回去,指了指他磨破的鞋。那双布鞋的鞋底已经快磨透了,脚趾处还开了个小洞,是上次去磨坊时被石子硌破的。
小虎嘿嘿笑了,把布重新塞进她手里:“鞋我会修,我这手艺,补鞋底还是能耐的。”他转身从墙角拖出个木盆,里面泡着些麻线和碎布,“你看,我早准备好了,今晚就能把鞋补好。”
油灯芯“噼啪”爆了个火星,照亮了他认真的侧脸。哑女看着他把鞋底朝上,用锥子在鞋帮上扎孔,麻线穿过孔洞时发出“嘶嘶”的轻响,像春蚕在吐丝。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他也是这样,在油灯下给她补冻裂的棉鞋,针脚歪歪扭扭,却把鞋垫缝得厚厚的,让她整个冬天都没冻着脚。
“对了,”小虎忽然停下手里的活,“后日是腊八,我去镇上换点糯米和红豆,再割两斤肉,咱熬腊八粥,包点饺子。”他抬头看她,眼睛亮闪闪的,“去年你说饺子馅里放虾仁好吃,我跟张叔说好了,那天给我留两斤新鲜的。”
哑女点点头,从炕柜里翻出个小陶罐,里面是她夏天晒的干虾仁,用盐腌过,晒得金黄金黄的。她把陶罐递给他,做了个“省点钱”的手势。
小虎接过陶罐,打开闻了闻,笑道:“还是你想得周到!这样咱就能多割点肉了,给你做红烧肉,去年你没吃够呢。”他补完最后一针,把鞋往地上顿了顿,试了试硬度,满意地拍了拍,“你看,跟新的一样!”
哑女拿起鞋看,鞋底被密密麻麻的麻线缝得厚实,洞口处还垫了两层布,踩在地上定是稳当的。她忽然想起白天去菜窖取白菜时,看见窖角堆着的红薯,已经长得挺大了。她比划着,说明早煮红薯粥,就着他昨晚贴的玉米饼吃。
小虎连连点头:“好啊,你煮的红薯粥最甜了,比镇上卖的糖水还甜。”他把补好的鞋放在炕边,又拿起她的布鞋,“你的鞋也松了,我顺便给你纳个新鞋底。”
油灯在窗纸上投下两个依偎的影子,针脚在布上行走,麻线在指间穿梭,屋外的风呜呜地刮着,却吹不散屋里的暖。哑女靠在炕沿上,看着他低头纳鞋底的样子,忽然觉得,日子就像这被补好的棉袄和布鞋,哪怕有破洞,只要两个人一起缝缝补补,就能暖乎乎地走下去。
她拿起那块靛蓝色的棉布,在身上比划了比划,又叠起来放进炕柜最底层。等过了腊八,她就把它裁成棉袄,里子塞上新收的棉花——那是她秋天时一朵一朵拾回来的,晒得蓬松雪白,比去年的暖和多了。到时候,她穿新棉袄,他穿补好的旧棉袄,一起在雪地里堆个雪人,就像去年那样,虽然手冻得通红,心里却热烘烘的。
油灯渐渐暗了,小虎往灯里添了点油,灯芯又亮起来,把两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印在墙上,像幅不会褪色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