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饵”计划的成功,为“星火”研究室扫清了外部的阴霾,但内部的压力却与日俱增。所有人的精力都投入到最后一道,也是最艰巨的关卡——实现“争气芯-甲型”的稳定量产。
实验室里,空气闷热而凝重,混合着化学试剂的刺鼻气味和金属烤胶的焦糊味。
工作台上,那些凝聚了无数智慧的“土法”设备——自制的匀胶台、加装了精密导轨的划片夹具、依靠复杂透镜组实现的曝光系统——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张海洋全神贯注,操作着最新的“土法划片机”。他戴着显微镜眼罩,额头上的汗珠滚落也浑然不觉,小心翼翼地摇动手柄。金刚石划针在硅片表面留下几乎肉眼难辨的划痕,发出均匀而细微的“嘶嘶”声。
“第28批次,划片完成。”他长出一口气,摘下眼罩,露出一个疲惫但满足的笑容。他的手臂肌肉已经记住了最佳的力度和速度,与这台简陋而精密的夹具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
李文军立刻上前,像接过珍宝一样接过晶圆,利用那套来之不易的精密测量工具进行初检。“尺寸一致性合格率98.2%,边缘崩裂率4.1%。”他报出数据,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老张,你这手艺快赶上机器了!”
秦念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目光扫过每一项记录。量产流程似乎正走向正轨,良品率稳步攀升至80%左右,胜利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她心底总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
不出所料,风暴来得悄无声息。
第29批次的芯片,在进行最终的电性能测试时,技术员发现,大约有30%的芯片,在施加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时,输出波形会出现严重的畸变和抖动,参数完全偏离合格范围。
更可怕的是,这是一种极其隐蔽的“软故障”,在常规测试下根本无法发现。
“秦工!李工!张工!出大事了!”负责测试的年轻技术员脸色惨白,声音颤抖。
实验室里轻松的气氛瞬间冻结。张海洋一个箭步冲过去,盯着示波器上那如同癫痫病人般抽搐的波形,脸色铁青。“怎么回事?!之前的批次都好好的!”
李文军迅速检查测试设备和环境:“仪器没问题,电源稳定。是芯片本身……是批次性的大问题!”
秦念的心猛地一沉。她拿起故障芯片,又对比了测试记录,声音冷静得可怕:“不是偶然,是灾难。彻查这一批次的所有工艺记录,从硅片进厂开始,一步都不能漏!”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星火”研究室变成了一个压抑的孤岛。灯火通明,人声却近乎死寂。团队成员们双眼布满血丝,像梳理乱麻一样,反复核对着第29批次与之前成功批次的每一个参数:水温、胶号、转速、光强、温度、湿度……所有明面上的数据,都找不出任何破绽。
挫败感像瘟疫一样蔓延。张海洋暴躁地一拳砸在桌上:“见鬼了!真是活见鬼了!所有步骤都一样,为什么就这批不行?!”李文军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眉头锁成了死结,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压力如山,压在每个人心头。量产计划眼看就要因为这无法解释的故障而搁浅,之前的豪言壮语和辛勤汗水,都可能化为泡影。
秦念同样疲惫到了极点,但她不能倒下。她将自己关在角落,强迫大脑高速运转,将工艺流程在脑海中一遍遍重构。一定有某个被所有人忽略的、微不足道的细节。
就在她心神耗竭,几乎要被绝望吞噬时,左手手腕的龙形印记,传来一阵极其微弱、几近错觉的温热。没有清晰的提示,只是一种强烈的导向,将她的思绪死死地钉在了“材料”与“界面”这两个词上。
材料……界面……
她猛地睁开眼,快步走到光刻胶存放柜前,拿起第29批次使用的那罐光刻胶,又拿起之前批次的空罐。标识一模一样,生产批号仅差一位。
“问题可能在这里。”她的声音在死寂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相邻批号的原材料,可能存在我们无法检测的微量差异。”
“这……这怎么验证?我们根本没那个分析能力!”李文军的声音带着绝望。这超出了他们技术的极限。
“不需要分析成分。”秦念的眼神锐利起来,“我们需要做一个对比实验。用第29批次的光刻胶,但大幅度调整前烘工艺,用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强迫高分子链充分交联,看能否‘弥补’可能存在的材料缺陷。”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毫无先例的假设,近乎一场赌博。但此刻,这是黑暗中唯一可见的萤火。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像即将溺毙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启用备用掩膜版,清洗硅片,涂胶……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当硅片被送入自制的、温度被刻意调高的前烘箱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如同煎熬。
划片、测试……当那颗承载着所有人希望的芯片被送到测试台时,技术员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探头。
示波器的屏幕亮起,基线稳定……信号输入……一瞬间,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然后,一条完美、光滑、稳定的正弦波,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成功了!波形正常!参数全部达标!”技术员愣了两秒,随即爆发出带着哭腔的狂喊!
“成功了!我们他娘的做到了!”张海洋猛地跳起来,泪水夺眶而出,和李文军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个男人像孩子一样又哭又笑,实验室里瞬间被劫后余生的巨大喜悦淹没。
秦念看着狂喜的团队,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背后早已被冷汗浸透。她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用清晰而沉稳的声音说道:“大家静一静。”
实验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望向她。
“我们刚刚击败了第29批次的‘幽灵’,”秦念的目光扫过每一张疲惫而兴奋的脸,“但我们必须明白,这场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了一次技术故障。
它给我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量产,绝不是实验室成功的简单重复。它是一场战争,一场与无数未知的、细微的‘魔鬼’——可能是材料批次间难以察觉的差异,可能是环境温度的微小波动,可能是设备运行中积累的误差——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争。”
她拿起那片故障芯片,又指了指成功的实验记录,语气深沉:“我们今天在这里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绞尽脑汁的排查,每一次看似冒险的尝试,都是在为未来真正的大规模生产扫清地雷,绘制更精确的作战地图。
第29批次这个幽灵,让我们提前见识了战场的残酷,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记住这种感觉,前方的路上,这样的‘幽灵’绝不会只有一个。”
这番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成员的心上,让狂喜沉淀为更深刻的责任感和清醒的认识。
这次危机,让秦念,也让整个“星火”团队,对微观世界的复杂、质量的脆弱以及量产之路的艰辛,有了真正刻骨铭心的认识。
实验室里,空气闷热而凝重,混合着化学试剂的刺鼻气味和金属烤胶的焦糊味。
工作台上,那些凝聚了无数智慧的“土法”设备——自制的匀胶台、加装了精密导轨的划片夹具、依靠复杂透镜组实现的曝光系统——在昏黄的灯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
张海洋全神贯注,操作着最新的“土法划片机”。他戴着显微镜眼罩,额头上的汗珠滚落也浑然不觉,小心翼翼地摇动手柄。金刚石划针在硅片表面留下几乎肉眼难辨的划痕,发出均匀而细微的“嘶嘶”声。
“第28批次,划片完成。”他长出一口气,摘下眼罩,露出一个疲惫但满足的笑容。他的手臂肌肉已经记住了最佳的力度和速度,与这台简陋而精密的夹具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
李文军立刻上前,像接过珍宝一样接过晶圆,利用那套来之不易的精密测量工具进行初检。“尺寸一致性合格率98.2%,边缘崩裂率4.1%。”他报出数据,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老张,你这手艺快赶上机器了!”
秦念穿梭在各个工位之间,目光扫过每一项记录。量产流程似乎正走向正轨,良品率稳步攀升至80%左右,胜利的曙光仿佛就在眼前。然而,她心底总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不安。
不出所料,风暴来得悄无声息。
第29批次的芯片,在进行最终的电性能测试时,技术员发现,大约有30%的芯片,在施加特定频率的交流信号时,输出波形会出现严重的畸变和抖动,参数完全偏离合格范围。
更可怕的是,这是一种极其隐蔽的“软故障”,在常规测试下根本无法发现。
“秦工!李工!张工!出大事了!”负责测试的年轻技术员脸色惨白,声音颤抖。
实验室里轻松的气氛瞬间冻结。张海洋一个箭步冲过去,盯着示波器上那如同癫痫病人般抽搐的波形,脸色铁青。“怎么回事?!之前的批次都好好的!”
李文军迅速检查测试设备和环境:“仪器没问题,电源稳定。是芯片本身……是批次性的大问题!”
秦念的心猛地一沉。她拿起故障芯片,又对比了测试记录,声音冷静得可怕:“不是偶然,是灾难。彻查这一批次的所有工艺记录,从硅片进厂开始,一步都不能漏!”
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星火”研究室变成了一个压抑的孤岛。灯火通明,人声却近乎死寂。团队成员们双眼布满血丝,像梳理乱麻一样,反复核对着第29批次与之前成功批次的每一个参数:水温、胶号、转速、光强、温度、湿度……所有明面上的数据,都找不出任何破绽。
挫败感像瘟疫一样蔓延。张海洋暴躁地一拳砸在桌上:“见鬼了!真是活见鬼了!所有步骤都一样,为什么就这批不行?!”李文军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眉头锁成了死结,沉默得像一块石头。
压力如山,压在每个人心头。量产计划眼看就要因为这无法解释的故障而搁浅,之前的豪言壮语和辛勤汗水,都可能化为泡影。
秦念同样疲惫到了极点,但她不能倒下。她将自己关在角落,强迫大脑高速运转,将工艺流程在脑海中一遍遍重构。一定有某个被所有人忽略的、微不足道的细节。
就在她心神耗竭,几乎要被绝望吞噬时,左手手腕的龙形印记,传来一阵极其微弱、几近错觉的温热。没有清晰的提示,只是一种强烈的导向,将她的思绪死死地钉在了“材料”与“界面”这两个词上。
材料……界面……
她猛地睁开眼,快步走到光刻胶存放柜前,拿起第29批次使用的那罐光刻胶,又拿起之前批次的空罐。标识一模一样,生产批号仅差一位。
“问题可能在这里。”她的声音在死寂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相邻批号的原材料,可能存在我们无法检测的微量差异。”
“这……这怎么验证?我们根本没那个分析能力!”李文军的声音带着绝望。这超出了他们技术的极限。
“不需要分析成分。”秦念的眼神锐利起来,“我们需要做一个对比实验。用第29批次的光刻胶,但大幅度调整前烘工艺,用更高的温度和更长的时间,强迫高分子链充分交联,看能否‘弥补’可能存在的材料缺陷。”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毫无先例的假设,近乎一场赌博。但此刻,这是黑暗中唯一可见的萤火。
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像即将溺毙的人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启用备用掩膜版,清洗硅片,涂胶……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当硅片被送入自制的、温度被刻意调高的前烘箱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如同煎熬。
划片、测试……当那颗承载着所有人希望的芯片被送到测试台时,技术员的手抖得几乎拿不住探头。
示波器的屏幕亮起,基线稳定……信号输入……一瞬间,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然后,一条完美、光滑、稳定的正弦波,清晰地显示在屏幕上!
“成功了!波形正常!参数全部达标!”技术员愣了两秒,随即爆发出带着哭腔的狂喊!
“成功了!我们他娘的做到了!”张海洋猛地跳起来,泪水夺眶而出,和李文军紧紧拥抱在一起,两个男人像孩子一样又哭又笑,实验室里瞬间被劫后余生的巨大喜悦淹没。
秦念看着狂喜的团队,紧绷的神经终于松弛下来,背后早已被冷汗浸透。她等大家的情绪稍微平复,用清晰而沉稳的声音说道:“大家静一静。”
实验室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望向她。
“我们刚刚击败了第29批次的‘幽灵’,”秦念的目光扫过每一张疲惫而兴奋的脸,“但我们必须明白,这场胜利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了一次技术故障。
它给我们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量产,绝不是实验室成功的简单重复。它是一场战争,一场与无数未知的、细微的‘魔鬼’——可能是材料批次间难以察觉的差异,可能是环境温度的微小波动,可能是设备运行中积累的误差——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战争。”
她拿起那片故障芯片,又指了指成功的实验记录,语气深沉:“我们今天在这里的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绞尽脑汁的排查,每一次看似冒险的尝试,都是在为未来真正的大规模生产扫清地雷,绘制更精确的作战地图。
第29批次这个幽灵,让我们提前见识了战场的残酷,也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记住这种感觉,前方的路上,这样的‘幽灵’绝不会只有一个。”
这番话,像重锤一样敲在每个成员的心上,让狂喜沉淀为更深刻的责任感和清醒的认识。
这次危机,让秦念,也让整个“星火”团队,对微观世界的复杂、质量的脆弱以及量产之路的艰辛,有了真正刻骨铭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