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五年的初夏,阳光已经开始带上灼人的力道。“星火”研究室里,空气混杂着化学试剂、焊锡松香和金属受热后的气味,但以往那种焦灼的、悬在空中的紧张感,被一种低沉而持续的嗡鸣声取代了。
那是经过第29批次工艺固化后,稳定运行的流水线发出的声音。
张海洋操作着改良后的划片夹具,手腕稳定,下压的力度均匀。夹具上一个微小的弹簧结构,有效分散了应力,使硅片的破碎率从之前的百分之十五降到了百分之三以下。
他额角带着汗,但眼神专注,每一次抬起、放置、压下的动作都如同钟表般精准。
李文军站在测试台前,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据。
他刚换下了一个连续工作了三十六小时的晶体管测试仪,指尖被工具的金属外壳烫了一下,下意识地缩回,放在嘴边呵了口气,又立刻拿起万用表,继续测量新一批次芯片的关键参数。他的眉头不再像之前那样死死锁住,但紧抿的嘴唇显示他并未放松。
秦念穿梭在生产线之间。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工装,袖口挽到手肘,露出一截纤细却线条分明的小臂。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脸颊瘦削了些,但眼神清亮,像被雨水洗过的寒星,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环节:清洗槽的溶液浓度、光刻机的对准标记、烧结炉的温度曲线。
她在一个负责封装的年轻技术员身边停下。技术员正小心翼翼地将芯片引线键合到管座上,操作显微镜的手有些微不可察的颤抖。
“手腕再放松一点。”秦念的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入技术员耳中,“不是用手力去‘按’,是靠设备的重量自然下落。对,就是这样。呼吸放平稳。”
技术员依言调整,几次操作后,动作果然流畅了许多,键合点的球形也更加规整。他抬头,对秦念投去一个感激又腼腆的眼神。秦念微微颔首,继续向前走去。
“秦工!”李文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他拿着刚出炉的测试报告快步走来,“第35批次,抽样一百片,初步功能测试合格……九十二片。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二点三!”
这个数字报出来,周围几个竖着耳朵听的技术员动作都顿了一下,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百分之九十二点三,远远超出了最初设定的百分之七十五的量产门槛。它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意味着这条由无数土办法和心血堆砌起来的流水线,真正具备了稳定产出合格芯片的能力,意味着“争气芯-甲型”已经不再是实验室的样品,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应用到部队装备的可靠产品。
秦念接过那张薄薄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纸。她的指尖在那行关键数据上停顿了很久,指腹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粗糙。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从心底最深处涌起,酸涩中夹杂着巨大的慰藉,冲得她眼眶发热。她猛地眨了几下眼睛,将那股湿意逼了回去,不能失态。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张海洋摘下了防护眼镜,脸上是长期熬夜的疲惫,但眼睛里闪着光;李文军推了推鼻梁上滑落的眼镜,嘴角努力想绷住,却还是控制不住地向上弯起;
那些年轻的技术员们,有的咧着嘴傻笑,有的用力揉着眼睛,还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甲掐进了掌心。
“同志们。”秦念开口,声音因为连日缺少睡眠而有些低哑,但每个字都清晰地敲在每个人心上,“我们,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
然后,压抑已久的欢呼声猛地爆发出来!有人跳起来撞到了旁边的桌角也顾不上疼,有人抱在一起用力拍打着对方的背,一个刚毕业分来的女技术员转过身,肩膀微微抽动。
这间由旧仓库改造、四处透着“土法上马”痕迹的实验室,此刻被一种纯粹的、巨大的成就感填满。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基地。
几天后,军区大礼堂,表彰大会暨“争气芯-甲型”首批装备下发仪式隆重举行。
秦念作为团队代表,站在台上。
她穿着基地后勤部特意为她赶制的一身合体的深色女式干部装,洗去了连日来的油污尘灰,更显得身形单薄,但脊背挺得笔直。
她从首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状和锦旗,镁光灯闪烁,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和雷鸣般的掌声。
她的发言简短而平静:“……这份荣誉属于‘星火’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所有支持我们的同志。‘争气芯’的诞生证明,别人能卡我们脖子的,我们靠自己也能造出来!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将用更多的‘争气机’、‘争气弹’,筑牢国防的基石,让任何敌人都必须掂量冒犯我们的代价!”
台下,陆野坐在前排,穿着笔挺的军装,帽檐下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她。
他为她骄傲,心脏被一种与有荣焉的情绪胀满,但更深处,是看到她明显清减的面容后,难以挥去的心疼。他知道,这份成功的背后,是她熬过的无数个深夜和承担的巨大压力。
表彰大会结束后,秦念婉拒了所有庆功的邀请,独自回到了那间分配给她的、依旧简陋但稍显宽敞的办公室。
喧嚣过后,极度的疲惫如同潮水般涌上,四肢百骸都叫嚣着需要休息,但她的思维却异常清晰活跃,仿佛内里有一团火,烧得正旺。
她锁上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走到办公桌前,从带锁的抽屉最深处,取出一个牛皮纸文件夹。里面是几张用绘图铅笔仔细手绘的稿纸。最上面一张,是一个清晰的树状结构图,中心位置,是四个有力的大字——“龙睛计划”。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图纸。在“指挥”分支的下方,“芯片(信息处理核心)”这一项,已经被她用红笔,郑重地打上了一个勾。
目光下移,落在旁边还是一片空白的“感知”分支上。解决了信息处理的“心脏”问题,下一步,必须为战士们打造更锐利、更灵敏的“眼睛”和“耳朵”。
未来的战争,是信息的战争,看不见,听不着,就意味着被动挨打。
那是经过第29批次工艺固化后,稳定运行的流水线发出的声音。
张海洋操作着改良后的划片夹具,手腕稳定,下压的力度均匀。夹具上一个微小的弹簧结构,有效分散了应力,使硅片的破碎率从之前的百分之十五降到了百分之三以下。
他额角带着汗,但眼神专注,每一次抬起、放置、压下的动作都如同钟表般精准。
李文军站在测试台前,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据。
他刚换下了一个连续工作了三十六小时的晶体管测试仪,指尖被工具的金属外壳烫了一下,下意识地缩回,放在嘴边呵了口气,又立刻拿起万用表,继续测量新一批次芯片的关键参数。他的眉头不再像之前那样死死锁住,但紧抿的嘴唇显示他并未放松。
秦念穿梭在生产线之间。她穿着洗得发白的旧工装,袖口挽到手肘,露出一截纤细却线条分明的小臂。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脸颊瘦削了些,但眼神清亮,像被雨水洗过的寒星,锐利地扫过每一个环节:清洗槽的溶液浓度、光刻机的对准标记、烧结炉的温度曲线。
她在一个负责封装的年轻技术员身边停下。技术员正小心翼翼地将芯片引线键合到管座上,操作显微镜的手有些微不可察的颤抖。
“手腕再放松一点。”秦念的声音不高,但清晰地传入技术员耳中,“不是用手力去‘按’,是靠设备的重量自然下落。对,就是这样。呼吸放平稳。”
技术员依言调整,几次操作后,动作果然流畅了许多,键合点的球形也更加规整。他抬头,对秦念投去一个感激又腼腆的眼神。秦念微微颔首,继续向前走去。
“秦工!”李文军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他拿着刚出炉的测试报告快步走来,“第35批次,抽样一百片,初步功能测试合格……九十二片。合格率,百分之九十二点三!”
这个数字报出来,周围几个竖着耳朵听的技术员动作都顿了一下,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百分之九十二点三,远远超出了最初设定的百分之七十五的量产门槛。它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意味着这条由无数土办法和心血堆砌起来的流水线,真正具备了稳定产出合格芯片的能力,意味着“争气芯-甲型”已经不再是实验室的样品,而是可以批量生产应用到部队装备的可靠产品。
秦念接过那张薄薄的、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报告纸。她的指尖在那行关键数据上停顿了很久,指腹能感受到纸张纤维的粗糙。
一股极其复杂的情绪从心底最深处涌起,酸涩中夹杂着巨大的慰藉,冲得她眼眶发热。她猛地眨了几下眼睛,将那股湿意逼了回去,不能失态。
她抬起头,目光扫过围拢过来的团队成员。张海洋摘下了防护眼镜,脸上是长期熬夜的疲惫,但眼睛里闪着光;李文军推了推鼻梁上滑落的眼镜,嘴角努力想绷住,却还是控制不住地向上弯起;
那些年轻的技术员们,有的咧着嘴傻笑,有的用力揉着眼睛,还有人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头,指甲掐进了掌心。
“同志们。”秦念开口,声音因为连日缺少睡眠而有些低哑,但每个字都清晰地敲在每个人心上,“我们,成功了。”
短暂的寂静。
然后,压抑已久的欢呼声猛地爆发出来!有人跳起来撞到了旁边的桌角也顾不上疼,有人抱在一起用力拍打着对方的背,一个刚毕业分来的女技术员转过身,肩膀微微抽动。
这间由旧仓库改造、四处透着“土法上马”痕迹的实验室,此刻被一种纯粹的、巨大的成就感填满。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基地。
几天后,军区大礼堂,表彰大会暨“争气芯-甲型”首批装备下发仪式隆重举行。
秦念作为团队代表,站在台上。
她穿着基地后勤部特意为她赶制的一身合体的深色女式干部装,洗去了连日来的油污尘灰,更显得身形单薄,但脊背挺得笔直。
她从首长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状和锦旗,镁光灯闪烁,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和雷鸣般的掌声。
她的发言简短而平静:“……这份荣誉属于‘星火’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所有支持我们的同志。‘争气芯’的诞生证明,别人能卡我们脖子的,我们靠自己也能造出来!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将用更多的‘争气机’、‘争气弹’,筑牢国防的基石,让任何敌人都必须掂量冒犯我们的代价!”
台下,陆野坐在前排,穿着笔挺的军装,帽檐下的目光始终追随着她。
他为她骄傲,心脏被一种与有荣焉的情绪胀满,但更深处,是看到她明显清减的面容后,难以挥去的心疼。他知道,这份成功的背后,是她熬过的无数个深夜和承担的巨大压力。
表彰大会结束后,秦念婉拒了所有庆功的邀请,独自回到了那间分配给她的、依旧简陋但稍显宽敞的办公室。
喧嚣过后,极度的疲惫如同潮水般涌上,四肢百骸都叫嚣着需要休息,但她的思维却异常清晰活跃,仿佛内里有一团火,烧得正旺。
她锁上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走到办公桌前,从带锁的抽屉最深处,取出一个牛皮纸文件夹。里面是几张用绘图铅笔仔细手绘的稿纸。最上面一张,是一个清晰的树状结构图,中心位置,是四个有力的大字——“龙睛计划”。
她的指尖轻轻拂过图纸。在“指挥”分支的下方,“芯片(信息处理核心)”这一项,已经被她用红笔,郑重地打上了一个勾。
目光下移,落在旁边还是一片空白的“感知”分支上。解决了信息处理的“心脏”问题,下一步,必须为战士们打造更锐利、更灵敏的“眼睛”和“耳朵”。
未来的战争,是信息的战争,看不见,听不着,就意味着被动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