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刚爬上窗台,沈微澜把那份口供轻轻放进档案盒,扣紧锁扣。她站了会儿,手指在盒盖上停了一瞬,转身走向会议室。
门推开时,春棠正在核对合同最后一页的数字,听见动静抬头:“主子,财务条款都清了,汇率浮动也加了备注。”
“嗯。”沈微澜走到主位坐下,“人都到了?”
“夏蝉在外围转第三圈了,秋蘅刚送了茶进来,冬珞在调视频线路。”春棠合上账本,“就等您一声令下。”
沈微澜点头,抬手揉了揉眉心。一夜没睡,眼底有些沉,但脑子是清楚的。昨夜的事不能乱了今天的步子。
她刚端起茶杯,冬珞快步进来,手里拿着平板:“信号系统调试好了,海外代表那边确认能接入。不过……”她顿了下,“对方技术组提了个要求,想用他们的标准流程签约。”
“什么流程?”沈微澜吹了口茶。
“电子签,远程点击确认,全程录屏存档。”冬珞皱眉,“他们说这样效率高,还能避免跨国邮寄的风险。”
沈微澜放下杯子:“那背景呢?灯光呢?我们连个站的位置都没有?”
“没有。”冬珞摇头,“他们只给了一个虚拟会议室链接。”
屋里静了两秒。
春棠小声嘀咕:“这哪是合作,像是走个审批。”
沈微澜站起身:“去准备长桌,铺宣纸,挂画轴。我们要签的不是一张纸,是一份信。”
大家都没多问,显然都明白她的意思。
半小时后,会议室换了模样。正墙挂着一幅山水长卷,云雾缭绕间藏着几处暗纹——那是沈家祖传的“清源图”,外人看是景,懂的人知道,每一笔都是净水符文的变体。
谢云峥来得不早不晚,一身深色常服,袖口压着暗金线。他进门时看了眼横幅,嘴角微动:“‘共济沧海’?”
“我写的。”沈微澜站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支狼毫,“你觉得不合适?”
“合适。”他走近几步,“只是没想到你肯让我动笔。”
“你是镇国侯,也是项目担保人。”她递过笔,“写好了,就别反悔。”
谢云峥接过笔,蘸墨,落字。四字一气呵成,力透纸背。
外宾接入视频时,都愣了片刻。画面里,中方会场古意盎然,签约桌铺着素绢,印泥盒摆在青瓷盘上,旁边立着一尊铜鹤香炉,轻烟袅袅。
对方领头的代表咳嗽两声,开口:“沈女士,我们尊重贵方文化,但时间紧张,是否可以简化仪式?”
“不复杂。”沈微澜微笑,“每签一处,钤一枚章。山河为证,步步落子无悔。”
对方沉默几秒,低声商量几句,最终点头:“可以接受。”
签字开始前五分钟,冬珞突然按住耳机,眉头一跳。
“怎么?”沈微澜低声问。
“系统提示延迟,海外节点响应慢。”她快速敲了几下键盘,“可能是网络波动,但保险起见,我切到备用通道。”
“查周边设备了吗?”沈微澜不动声色。
“夏蝉已经排查过,无线信号正常,没人靠近主路由。”冬珞抬头,“应该不是人为干扰。”
沈微澜看了眼时间,离正式签约还有三分钟。
她走出控制室,穿过走廊。夏蝉守在门口,剑未出鞘,但手搭在柄上。
“没事吧?”她问。
“一切正常。”夏蝉目光扫过廊道尽头,“就是刚才有个保洁推车停太久,我让她走了。”
沈微澜点头:“盯紧点。”
她走进会场,坐在主签位。视频画面已稳定,五路外宾面孔清晰可见。
主持人宣布开始。
沈微澜执笔,蘸墨,在协议首行写下“沈微澜”三字。笔锋稳,力道匀,这是她这些年走过的路——一笔一划,从不虚浮。
谢云峥签完名字,轻轻搁下笔。双方交换文本,掌声从视频那头传来。
冬珞在后台确认文件加密上传成功,松了口气。
“成了?”春棠凑过来。
“成了。”冬珞点头,“三方存证,不可篡改。”
沈微澜站起来,亲手将原件放进保险柜。钥匙转三圈,咔哒一声。
回到会议室,桌上摊开世界地图,几个区域被标了不同颜色。
“北欧三国政策最严,但市场空白大。”冬珞指着屏幕,“环保补贴高,政府采购倾向明显。”
“成本呢?”沈微澜问春棠。
“试点投入不小,但回本周期比预估短。”春棠翻开预算表,“如果先做三个城市样板工程,总预算可控在两千内。”
“两千?”谢云峥皱眉,“不少了。”
“可一旦打响名声,后续订单不会少。”春棠抬头,“而且他们看重长期合作,不像有些地方,只想买便宜货。”
沈微澜盯着地图看了会儿,手指落在斯德哥尔摩的位置。
“就这儿。”她说,“先立标杆。”
谢云峥忽然开口:“军事上讲纵深梯队,商业出海也一样。第一波打头阵的,得稳得住。”
“所以选北欧。”沈微澜看他一眼,“冷,但干净。我们的装置,不怕寒,只怕浊。”
屋里有人笑了。
计划很快成型:首批团队下周出发,带两套原型机,配合当地环保机构做实地测试;宣传材料用双语,保留“涤尘”二字,配山水意境插图;售后团队提前培训,确保二十四小时响应。
秋蘅端着药膳进来,放在桌上:“都喝一口,别光顾着说话。”
碗是粗陶的,汤色清亮,上面飘着几片枸杞。
春棠捧着碗暖手:“秋蘅姐,你这汤每次都能喝出点甜味来。”
“加了点玉竹。”秋蘅淡淡道,“熬夜的人,得护心。”
夏蝉靠在门边,没动碗:“我看着就行。”
“你不喝,我也不会收。”秋蘅把碗塞进她手里,“喝完再去巡一圈。”
沈微澜喝了半碗,放下碗时看见自己倒影晃了晃。她伸手摸了摸耳坠——那是母亲留下的白玉兰,今天特意戴上了。
“冬珞。”她忽然叫人。
“在。”
“把签约仪式的录像,发给所有合作方。”
“已经发了。”冬珞抬头,“连同现场照片,附了一句诗。”
“哪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沈微澜怔了下,随即笑了。
谢云峥看着她:“这句好。不催,但意思到了。”
“他们急着看结果,我们得让他们安心。”沈微澜站起身,“接下来,才是真正开始。”
春棠打开笔记本电脑,对接海外会计团队;冬珞继续监控数据流,标记出新的潜在区域;夏蝉喝完汤,把空碗放回托盘,顺手检查了门锁。
秋蘅收拾碗筷时,发现沈微澜的碗底还剩一点汤。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擦了擦碗沿,放进了保温箱。
窗外天色渐亮,研发楼的灯一盏接一盏熄灭。
指挥室里,只剩一张图纸铺在桌上,写着“首期推广路线”。
沈微澜拿起笔,在斯德哥尔摩旁边画了个圈。
笔尖顿了顿,又添了一道短线,指向东面。
门推开时,春棠正在核对合同最后一页的数字,听见动静抬头:“主子,财务条款都清了,汇率浮动也加了备注。”
“嗯。”沈微澜走到主位坐下,“人都到了?”
“夏蝉在外围转第三圈了,秋蘅刚送了茶进来,冬珞在调视频线路。”春棠合上账本,“就等您一声令下。”
沈微澜点头,抬手揉了揉眉心。一夜没睡,眼底有些沉,但脑子是清楚的。昨夜的事不能乱了今天的步子。
她刚端起茶杯,冬珞快步进来,手里拿着平板:“信号系统调试好了,海外代表那边确认能接入。不过……”她顿了下,“对方技术组提了个要求,想用他们的标准流程签约。”
“什么流程?”沈微澜吹了口茶。
“电子签,远程点击确认,全程录屏存档。”冬珞皱眉,“他们说这样效率高,还能避免跨国邮寄的风险。”
沈微澜放下杯子:“那背景呢?灯光呢?我们连个站的位置都没有?”
“没有。”冬珞摇头,“他们只给了一个虚拟会议室链接。”
屋里静了两秒。
春棠小声嘀咕:“这哪是合作,像是走个审批。”
沈微澜站起身:“去准备长桌,铺宣纸,挂画轴。我们要签的不是一张纸,是一份信。”
大家都没多问,显然都明白她的意思。
半小时后,会议室换了模样。正墙挂着一幅山水长卷,云雾缭绕间藏着几处暗纹——那是沈家祖传的“清源图”,外人看是景,懂的人知道,每一笔都是净水符文的变体。
谢云峥来得不早不晚,一身深色常服,袖口压着暗金线。他进门时看了眼横幅,嘴角微动:“‘共济沧海’?”
“我写的。”沈微澜站在桌边,手里捏着一支狼毫,“你觉得不合适?”
“合适。”他走近几步,“只是没想到你肯让我动笔。”
“你是镇国侯,也是项目担保人。”她递过笔,“写好了,就别反悔。”
谢云峥接过笔,蘸墨,落字。四字一气呵成,力透纸背。
外宾接入视频时,都愣了片刻。画面里,中方会场古意盎然,签约桌铺着素绢,印泥盒摆在青瓷盘上,旁边立着一尊铜鹤香炉,轻烟袅袅。
对方领头的代表咳嗽两声,开口:“沈女士,我们尊重贵方文化,但时间紧张,是否可以简化仪式?”
“不复杂。”沈微澜微笑,“每签一处,钤一枚章。山河为证,步步落子无悔。”
对方沉默几秒,低声商量几句,最终点头:“可以接受。”
签字开始前五分钟,冬珞突然按住耳机,眉头一跳。
“怎么?”沈微澜低声问。
“系统提示延迟,海外节点响应慢。”她快速敲了几下键盘,“可能是网络波动,但保险起见,我切到备用通道。”
“查周边设备了吗?”沈微澜不动声色。
“夏蝉已经排查过,无线信号正常,没人靠近主路由。”冬珞抬头,“应该不是人为干扰。”
沈微澜看了眼时间,离正式签约还有三分钟。
她走出控制室,穿过走廊。夏蝉守在门口,剑未出鞘,但手搭在柄上。
“没事吧?”她问。
“一切正常。”夏蝉目光扫过廊道尽头,“就是刚才有个保洁推车停太久,我让她走了。”
沈微澜点头:“盯紧点。”
她走进会场,坐在主签位。视频画面已稳定,五路外宾面孔清晰可见。
主持人宣布开始。
沈微澜执笔,蘸墨,在协议首行写下“沈微澜”三字。笔锋稳,力道匀,这是她这些年走过的路——一笔一划,从不虚浮。
谢云峥签完名字,轻轻搁下笔。双方交换文本,掌声从视频那头传来。
冬珞在后台确认文件加密上传成功,松了口气。
“成了?”春棠凑过来。
“成了。”冬珞点头,“三方存证,不可篡改。”
沈微澜站起来,亲手将原件放进保险柜。钥匙转三圈,咔哒一声。
回到会议室,桌上摊开世界地图,几个区域被标了不同颜色。
“北欧三国政策最严,但市场空白大。”冬珞指着屏幕,“环保补贴高,政府采购倾向明显。”
“成本呢?”沈微澜问春棠。
“试点投入不小,但回本周期比预估短。”春棠翻开预算表,“如果先做三个城市样板工程,总预算可控在两千内。”
“两千?”谢云峥皱眉,“不少了。”
“可一旦打响名声,后续订单不会少。”春棠抬头,“而且他们看重长期合作,不像有些地方,只想买便宜货。”
沈微澜盯着地图看了会儿,手指落在斯德哥尔摩的位置。
“就这儿。”她说,“先立标杆。”
谢云峥忽然开口:“军事上讲纵深梯队,商业出海也一样。第一波打头阵的,得稳得住。”
“所以选北欧。”沈微澜看他一眼,“冷,但干净。我们的装置,不怕寒,只怕浊。”
屋里有人笑了。
计划很快成型:首批团队下周出发,带两套原型机,配合当地环保机构做实地测试;宣传材料用双语,保留“涤尘”二字,配山水意境插图;售后团队提前培训,确保二十四小时响应。
秋蘅端着药膳进来,放在桌上:“都喝一口,别光顾着说话。”
碗是粗陶的,汤色清亮,上面飘着几片枸杞。
春棠捧着碗暖手:“秋蘅姐,你这汤每次都能喝出点甜味来。”
“加了点玉竹。”秋蘅淡淡道,“熬夜的人,得护心。”
夏蝉靠在门边,没动碗:“我看着就行。”
“你不喝,我也不会收。”秋蘅把碗塞进她手里,“喝完再去巡一圈。”
沈微澜喝了半碗,放下碗时看见自己倒影晃了晃。她伸手摸了摸耳坠——那是母亲留下的白玉兰,今天特意戴上了。
“冬珞。”她忽然叫人。
“在。”
“把签约仪式的录像,发给所有合作方。”
“已经发了。”冬珞抬头,“连同现场照片,附了一句诗。”
“哪句?”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沈微澜怔了下,随即笑了。
谢云峥看着她:“这句好。不催,但意思到了。”
“他们急着看结果,我们得让他们安心。”沈微澜站起身,“接下来,才是真正开始。”
春棠打开笔记本电脑,对接海外会计团队;冬珞继续监控数据流,标记出新的潜在区域;夏蝉喝完汤,把空碗放回托盘,顺手检查了门锁。
秋蘅收拾碗筷时,发现沈微澜的碗底还剩一点汤。
她没说话,只是轻轻擦了擦碗沿,放进了保温箱。
窗外天色渐亮,研发楼的灯一盏接一盏熄灭。
指挥室里,只剩一张图纸铺在桌上,写着“首期推广路线”。
沈微澜拿起笔,在斯德哥尔摩旁边画了个圈。
笔尖顿了顿,又添了一道短线,指向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