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的《均田令》与《府兵制》如同投入死水的巨石,激起了求生的涟漪,但陈衍深知,若没有实实在在的产出作为支撑,这些政策不过是画饼充饥,短暂的希望之后将是更深的绝望。强敌环伺,时间紧迫,他必须争分夺秒,将有限的力量转化为生存的资本。
技术,成了他手中最关键的筹码。
安定城原本废弃的官营作坊区,再次燃起了炉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锯木声、夯土声交织在一起,取代了往日的死寂,成为北秦政权微弱却顽强的心跳。
陈衍第一个盯上的是农业。人吃不饱,一切皆是空谈。
他亲自画图,召集城内寥寥无几的铁匠和木匠。
“此物,名为‘曲辕犁’。”他指着地上的简图,“比直辕犁更省力,可深耕,能提高至少三成效率!”
铁匠们围着图样,议论纷纷,眼中既有疑惑,也有兴奋。陈衍不厌其烦地解释着力学原理,甚至亲自上手改造了一具旧犁。
“还有这个,”他又拿出另一个图样,“马蹄铁。”
“给马…穿鞋?”老魏瞪大眼睛,觉得匪夷所思。
“不错!”陈衍肯定道,“可极大减少战马、驮马蹄部的磨损,尤其适合长途奔袭和崎岖山路。我们的马匹宝贵,损失不起任何一匹!”
慕容月补充道:“此法胡地亦有零星所用,然未成制。王爷此法,可推广至所有畜力。”
很快,第一批试验性的曲辕犁和马蹄铁投入使用。效果立竿见影,新分得土地的农户们惊喜地发现,翻地的速度和质量果然提升明显。而几匹装备了马蹄铁的驮马,在运输物资时也显得更为耐久。
同时,陈衍还推行了“代田法”和“区田法”的简易版本,指导农户合理轮作、保墒抗旱。他又命人大量堆制绿肥,弥补畜肥的不足。
田野间,不再是纯粹靠天吃饭的茫然,开始多了一丝人为干预的秩序。粮食的增产,虽非一日之功,却让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军工生产,是生存的重中之重。北秦极度缺乏合格的铁料和熟练的工匠。
陈衍将焦炭炼铁法再次提上日程。安定附近有煤,但质量不佳。他带领工匠反复试验,改进窑炉,终于勉强炼出了可用于锻造的焦炭,虽然质量不稳定,但比起木炭,已是巨大进步。
最大的突破,来自于他对“灌钢法”的摸索。这只是他记忆中一个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大致是将生熟铁一起加热,让碳分渗透。经过无数次失败,炸炉、废料不计其数,甚至伤了几名工匠后,在一次偶然的温度和材料配比下,他们终于得到了一小块韧性、硬度都远超寻常的铁料!
“成了!王爷!成了!”满脸烟灰的老工匠捧着那块泛着奇异青光的钢铁,激动得老泪纵横。
陈衍的心也剧烈跳动起来。虽然产量极低,工艺极不稳定,但这意味着方向是对的!北秦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优质钢材!
另一方面,他极力推行军工的“标准化”。
“所有的箭簇,必须按照这个模子来铸!误差不能超过一分!”
“枪头与木杆的接榫,必须统一规格!”
“甲叶的穿孔,必须在统一位置!”
他深知标准化生产对于后勤和快速补充的重要性。工匠们起初极不习惯,但在严令和反复训练下,慢慢开始适应。虽然效率初期反而下降,但陈衍坚持不惜代价。他甚至在工匠中推行“计件核验”与“质量奖惩”,激发积极性。
一座座简陋的工棚里,流民中被发现有过工匠经历的人被集中起来,日夜不停地打造箭矢、维修刀剑、缝制皮甲。慕容月则组织妇女,为军队缝制冬衣、制作干粮。整个安定城,仿佛一座巨大的、忙碌的蜂巢,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和战事做准备。
资源匮乏逼出了无数巧思。
缺乏皮革,就用桐油反复浸泡厚布,制成廉价的“纸甲”,虽防御力有限,却也能提供基本防护。
缺乏金属,就在武器木柄上镶嵌铁片或尖锐燧石,制成简易的狼筅、钉棍,用以对抗骑兵。
陈衍甚至尝试用硝石、硫磺等物配制简易的黑火药,但效果不佳且极其危险,只得暂时搁置,列为最高机密继续暗中研究。
然而,困难无处不在。
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和资源的绝对短缺。精通技术的工匠太少,合格的铁料、木材、硝石、硫磺无一不缺。许多设想受限于现实条件,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或小规模试验阶段。
徐祚每日对着空荡荡的府库账册唉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老魏则抱怨新打造的兵器虽然不错,但数量太少,不够装备迅速膨胀的府兵。
陈衍站在忙碌的工坊间,听着四面八方的敲击声和工匠们的号子声,心中焦虑与希望并存。
他知道,这些星星点点的技术火花,还不足以形成燎原之势。但它们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不同于这个时代纯粹依赖人力和经验的生存模式。
北秦正在用智慧和汗水,试图在资源的夹缝中,撬动一丝生存的空间。
“还不够快,还不够好。”他对自己说,目光投向南方和东方,“必须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让我们的兵更利,甲更坚,粮更多!”
技术的车轮,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发出了沉重而倔强的吱呀声,开始缓缓转动。
技术,成了他手中最关键的筹码。
安定城原本废弃的官营作坊区,再次燃起了炉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锯木声、夯土声交织在一起,取代了往日的死寂,成为北秦政权微弱却顽强的心跳。
陈衍第一个盯上的是农业。人吃不饱,一切皆是空谈。
他亲自画图,召集城内寥寥无几的铁匠和木匠。
“此物,名为‘曲辕犁’。”他指着地上的简图,“比直辕犁更省力,可深耕,能提高至少三成效率!”
铁匠们围着图样,议论纷纷,眼中既有疑惑,也有兴奋。陈衍不厌其烦地解释着力学原理,甚至亲自上手改造了一具旧犁。
“还有这个,”他又拿出另一个图样,“马蹄铁。”
“给马…穿鞋?”老魏瞪大眼睛,觉得匪夷所思。
“不错!”陈衍肯定道,“可极大减少战马、驮马蹄部的磨损,尤其适合长途奔袭和崎岖山路。我们的马匹宝贵,损失不起任何一匹!”
慕容月补充道:“此法胡地亦有零星所用,然未成制。王爷此法,可推广至所有畜力。”
很快,第一批试验性的曲辕犁和马蹄铁投入使用。效果立竿见影,新分得土地的农户们惊喜地发现,翻地的速度和质量果然提升明显。而几匹装备了马蹄铁的驮马,在运输物资时也显得更为耐久。
同时,陈衍还推行了“代田法”和“区田法”的简易版本,指导农户合理轮作、保墒抗旱。他又命人大量堆制绿肥,弥补畜肥的不足。
田野间,不再是纯粹靠天吃饭的茫然,开始多了一丝人为干预的秩序。粮食的增产,虽非一日之功,却让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希望。
军工生产,是生存的重中之重。北秦极度缺乏合格的铁料和熟练的工匠。
陈衍将焦炭炼铁法再次提上日程。安定附近有煤,但质量不佳。他带领工匠反复试验,改进窑炉,终于勉强炼出了可用于锻造的焦炭,虽然质量不稳定,但比起木炭,已是巨大进步。
最大的突破,来自于他对“灌钢法”的摸索。这只是他记忆中一个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大致是将生熟铁一起加热,让碳分渗透。经过无数次失败,炸炉、废料不计其数,甚至伤了几名工匠后,在一次偶然的温度和材料配比下,他们终于得到了一小块韧性、硬度都远超寻常的铁料!
“成了!王爷!成了!”满脸烟灰的老工匠捧着那块泛着奇异青光的钢铁,激动得老泪纵横。
陈衍的心也剧烈跳动起来。虽然产量极低,工艺极不稳定,但这意味着方向是对的!北秦有可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优质钢材!
另一方面,他极力推行军工的“标准化”。
“所有的箭簇,必须按照这个模子来铸!误差不能超过一分!”
“枪头与木杆的接榫,必须统一规格!”
“甲叶的穿孔,必须在统一位置!”
他深知标准化生产对于后勤和快速补充的重要性。工匠们起初极不习惯,但在严令和反复训练下,慢慢开始适应。虽然效率初期反而下降,但陈衍坚持不惜代价。他甚至在工匠中推行“计件核验”与“质量奖惩”,激发积极性。
一座座简陋的工棚里,流民中被发现有过工匠经历的人被集中起来,日夜不停地打造箭矢、维修刀剑、缝制皮甲。慕容月则组织妇女,为军队缝制冬衣、制作干粮。整个安定城,仿佛一座巨大的、忙碌的蜂巢,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和战事做准备。
资源匮乏逼出了无数巧思。
缺乏皮革,就用桐油反复浸泡厚布,制成廉价的“纸甲”,虽防御力有限,却也能提供基本防护。
缺乏金属,就在武器木柄上镶嵌铁片或尖锐燧石,制成简易的狼筅、钉棍,用以对抗骑兵。
陈衍甚至尝试用硝石、硫磺等物配制简易的黑火药,但效果不佳且极其危险,只得暂时搁置,列为最高机密继续暗中研究。
然而,困难无处不在。
最大的问题是人才和资源的绝对短缺。精通技术的工匠太少,合格的铁料、木材、硝石、硫磺无一不缺。许多设想受限于现实条件,只能停留在图纸上或小规模试验阶段。
徐祚每日对着空荡荡的府库账册唉声叹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老魏则抱怨新打造的兵器虽然不错,但数量太少,不够装备迅速膨胀的府兵。
陈衍站在忙碌的工坊间,听着四面八方的敲击声和工匠们的号子声,心中焦虑与希望并存。
他知道,这些星星点点的技术火花,还不足以形成燎原之势。但它们代表着一种方向,一种不同于这个时代纯粹依赖人力和经验的生存模式。
北秦正在用智慧和汗水,试图在资源的夹缝中,撬动一丝生存的空间。
“还不够快,还不够好。”他对自己说,目光投向南方和东方,“必须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让我们的兵更利,甲更坚,粮更多!”
技术的车轮,在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上,发出了沉重而倔强的吱呀声,开始缓缓转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