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这棵幼苗刚刚在安定扎下些许脆弱的根须,阴影便已笼罩而来。来自东方的北魏尚在整合新占的关中之地,暂时无暇西顾,但北方的豺狼,却已嗅到了血腥味。
夏主赫连勃勃,这位以狡诈、残暴和筑城术(统万城)闻名的枭雄,绝不会容忍自己的南疆出现一个汉人政权,尤其是一个正在推行均田、积极备战的政权。
第一个信号,是边境巡逻的府兵小队遭遇袭击。五名士卒,连人带马被剥皮剔骨,残骸被摆成一个狰狞的图案,扔在通往安定的小路上。现场留下了一张粗糙的羊皮,上面用血画着一只咆哮的狼头——大夏的铁弗匈奴标志。
“赫连勃勃的‘狼崽子’!”老魏一拳砸在案上,目眦欲裂,“王爷,让俺带兵出去,剿了这帮畜生!”
堂上众将群情激愤,纷纷请战。
陈衍面色阴沉,盯着那血淋淋的狼头图,缓缓摇头:“剿?去哪里剿?他们来去如风,一击即走。我们大军出动,找不到敌人,反而耗损粮草,暴露虚实。”
慕容月冷静分析:“此乃试探。赫连勃勃意在激怒我们,诱我们出战,或判断我军实力与反应。他主力未必在此,这些怕是其麾下游骑或依附的杂胡部落。”
“那我们难道就忍了?”一名年轻都尉不甘道。
“忍?当然不。”陈衍冷笑一声,“但怎么还手,有讲究。豺狼来了,不能只会硬拼,更要懂得周旋。”
陈衍下令,边境各村坞加强警戒,实行联防。同时,他派出数支由北府老兵带领的精锐府兵小队,同样化整为零,潜入北面山区与荒漠。
“找到他们,盯住他们。若其小股人马落单,或有机可乘,便以雷霆手段歼灭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切记,不可贪功,不可恋战,一击即走!”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数日后,一支三十余人的夏军游骑在劫掠一个小型坞堡时,突然遭到伏击。伏兵人数相当,但装备了北秦最新打造的破甲箭和改良弩机,配合默契,战术刁钻。夏军游骑被全歼,头颅被同样垒成京观,面向北方。现场也留下了一面小小的玄色秦字旗。
这次冷酷的对等报复,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北秦不是待宰的羔羊,有鱼死网破的决心和能力。
血腥的默契之下,诡异的“交流”开始了。
几日后,一名夏军使者,带着十几个随从,傲慢地来到了安定城下。使者态度倨傲,言语间充满威胁,传达了赫连勃勃的“旨意”:责令北秦去王号,纳贡称臣,献上工匠粮草,否则大夏天兵一到,寸草不留。
堂上诸将再次怒不可遏。
陈衍却并未动怒,反而设宴款待。他绝口不提去王号、称臣之事,只是大吐苦水。
“使者明鉴,我北秦地小民贫,新立未稳,实乃自保而已,岂敢与天夏为敌?”
“所谓王号,不过是为凝聚人心,虚名耳,做不得数。”
“贡赋?唉,府库空虚,百姓饥馑,本王尚且每日食粥,实在拿不出像样之物啊…”
他一边哭穷,一边却又让使者“顺便”参观了正在热火朝天进行军事操练的府兵营地,以及那叮当作响、炉火不熄的工坊区——虽然简陋,却透着一股顽强的生机。
使者表面不屑,眼中却闪过惊疑不定。
最后,陈衍“勉强”凑出一些皮货、少许药材作为“礼物”,恭送使者离去,并言辞恳切地表示“愿与夏主永结盟好,共抗北魏”,实则全是空话套话。
“王爷,为何对那豺狼如此客气?”使者走后,老魏闷声道。
“我们在需要时间。”陈衍目光冰冷,“秋粮未收,府兵未练成,军械不足,城墙未固。此刻与赫连勃勃全面开战,正中其下怀。虚与委蛇,示敌以弱,又能稍窥其意图,为我们争取哪怕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都至关重要。”
此后一段时间,边境进入了一种紧张而诡异的平静期。小规模的摩擦和相互报复依然时有发生,但双方都克制着没有升级为大战。
赫连勃勃似乎也在观察和犹豫。北秦表现出的强硬反击和低调姿态让他有些摸不清底细。他的主要精力仍在东面的北魏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愿意在一个看似贫弱却可能崩掉他几颗牙的小势力身上消耗太多力量。
陈衍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疯狂地催促进度:督促秋收,加固城防,训练府兵,扩大工坊生产。他派出的细作也不断尝试渗入夏国,搜集情报。
慕容月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对胡人习性的了解,几次识破了夏国细作的渗透,甚至反向传递了一些虚假信息。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种脆弱的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
赫连勃勃就像一条盘踞在北方的毒蛇,暂时缩回了信子,但冰冷的竖瞳始终盯着安定方向,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
北秦上下,在陈衍的带领下,一面抓紧每一刻喘息之机壮大自己,一面紧绷着神经,准备迎接豺狼下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扑击。
朝堂上,陈衍对徐祚和众将道:“赫连勃勃给的每一刻安宁,都是我们用血和谋略换来的。不要浪费豺狼的犹豫,把它变成我们活下去的资本!”
安定城外,操练的号子声更加响亮,工坊的炉火日夜不息。与狼共舞,需有猎狼的力气,更需有狐的智慧。北秦的生存之道,正在这刀尖上的舞蹈中,艰难地塑造成型。
夏主赫连勃勃,这位以狡诈、残暴和筑城术(统万城)闻名的枭雄,绝不会容忍自己的南疆出现一个汉人政权,尤其是一个正在推行均田、积极备战的政权。
第一个信号,是边境巡逻的府兵小队遭遇袭击。五名士卒,连人带马被剥皮剔骨,残骸被摆成一个狰狞的图案,扔在通往安定的小路上。现场留下了一张粗糙的羊皮,上面用血画着一只咆哮的狼头——大夏的铁弗匈奴标志。
“赫连勃勃的‘狼崽子’!”老魏一拳砸在案上,目眦欲裂,“王爷,让俺带兵出去,剿了这帮畜生!”
堂上众将群情激愤,纷纷请战。
陈衍面色阴沉,盯着那血淋淋的狼头图,缓缓摇头:“剿?去哪里剿?他们来去如风,一击即走。我们大军出动,找不到敌人,反而耗损粮草,暴露虚实。”
慕容月冷静分析:“此乃试探。赫连勃勃意在激怒我们,诱我们出战,或判断我军实力与反应。他主力未必在此,这些怕是其麾下游骑或依附的杂胡部落。”
“那我们难道就忍了?”一名年轻都尉不甘道。
“忍?当然不。”陈衍冷笑一声,“但怎么还手,有讲究。豺狼来了,不能只会硬拼,更要懂得周旋。”
陈衍下令,边境各村坞加强警戒,实行联防。同时,他派出数支由北府老兵带领的精锐府兵小队,同样化整为零,潜入北面山区与荒漠。
“找到他们,盯住他们。若其小股人马落单,或有机可乘,便以雷霆手段歼灭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切记,不可贪功,不可恋战,一击即走!”
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数日后,一支三十余人的夏军游骑在劫掠一个小型坞堡时,突然遭到伏击。伏兵人数相当,但装备了北秦最新打造的破甲箭和改良弩机,配合默契,战术刁钻。夏军游骑被全歼,头颅被同样垒成京观,面向北方。现场也留下了一面小小的玄色秦字旗。
这次冷酷的对等报复,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北秦不是待宰的羔羊,有鱼死网破的决心和能力。
血腥的默契之下,诡异的“交流”开始了。
几日后,一名夏军使者,带着十几个随从,傲慢地来到了安定城下。使者态度倨傲,言语间充满威胁,传达了赫连勃勃的“旨意”:责令北秦去王号,纳贡称臣,献上工匠粮草,否则大夏天兵一到,寸草不留。
堂上诸将再次怒不可遏。
陈衍却并未动怒,反而设宴款待。他绝口不提去王号、称臣之事,只是大吐苦水。
“使者明鉴,我北秦地小民贫,新立未稳,实乃自保而已,岂敢与天夏为敌?”
“所谓王号,不过是为凝聚人心,虚名耳,做不得数。”
“贡赋?唉,府库空虚,百姓饥馑,本王尚且每日食粥,实在拿不出像样之物啊…”
他一边哭穷,一边却又让使者“顺便”参观了正在热火朝天进行军事操练的府兵营地,以及那叮当作响、炉火不熄的工坊区——虽然简陋,却透着一股顽强的生机。
使者表面不屑,眼中却闪过惊疑不定。
最后,陈衍“勉强”凑出一些皮货、少许药材作为“礼物”,恭送使者离去,并言辞恳切地表示“愿与夏主永结盟好,共抗北魏”,实则全是空话套话。
“王爷,为何对那豺狼如此客气?”使者走后,老魏闷声道。
“我们在需要时间。”陈衍目光冰冷,“秋粮未收,府兵未练成,军械不足,城墙未固。此刻与赫连勃勃全面开战,正中其下怀。虚与委蛇,示敌以弱,又能稍窥其意图,为我们争取哪怕一个月、两个月的时间,都至关重要。”
此后一段时间,边境进入了一种紧张而诡异的平静期。小规模的摩擦和相互报复依然时有发生,但双方都克制着没有升级为大战。
赫连勃勃似乎也在观察和犹豫。北秦表现出的强硬反击和低调姿态让他有些摸不清底细。他的主要精力仍在东面的北魏和巩固自己的统治,不愿意在一个看似贫弱却可能崩掉他几颗牙的小势力身上消耗太多力量。
陈衍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疯狂地催促进度:督促秋收,加固城防,训练府兵,扩大工坊生产。他派出的细作也不断尝试渗入夏国,搜集情报。
慕容月在这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对胡人习性的了解,几次识破了夏国细作的渗透,甚至反向传递了一些虚假信息。
然而,所有人都知道,这种脆弱的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
赫连勃勃就像一条盘踞在北方的毒蛇,暂时缩回了信子,但冰冷的竖瞳始终盯着安定方向,等待着最佳的攻击时机。
北秦上下,在陈衍的带领下,一面抓紧每一刻喘息之机壮大自己,一面紧绷着神经,准备迎接豺狼下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扑击。
朝堂上,陈衍对徐祚和众将道:“赫连勃勃给的每一刻安宁,都是我们用血和谋略换来的。不要浪费豺狼的犹豫,把它变成我们活下去的资本!”
安定城外,操练的号子声更加响亮,工坊的炉火日夜不息。与狼共舞,需有猎狼的力气,更需有狐的智慧。北秦的生存之道,正在这刀尖上的舞蹈中,艰难地塑造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