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斤的大军虽退,留下的创伤却深可见骨。安定城墙残破,郊野焦土,人口锐减,府库几空。更令人窒息的是那无形的压力——所有人都明白,北魏绝不会善罢甘休,下一次的征讨只会更猛烈、更残酷。硬碰硬,北秦这点家底,经不起几次消耗。
陈衍站在残破的城头,目光越过荒芜的田野,投向北方连绵起伏、如同巨兽脊背般的陇山山脉。一个清晰的战略在他脑中成型:绝不能困守孤城,坐等魏军一次次来砸门!必须把战场扩大,扩大到魏军优势兵力难以展开、后勤难以维持的地方去。
“传令:从即日起,北秦全军,转入山地游击!”陈衍的声音在军事会议上斩钉截铁。
“游击?”一些将领面露困惑。在这个时代,正规作战才是主流,分散游击往往被视为流寇手段。
“不错!”陈衍目光扫过众人,“魏军势大,甲坚刃利,野战攻城,皆是其长。然其大军行动,耗费巨大,依赖粮道,且不擅山地林战。”
“而我等,人少地贫,无所依仗,唯有一腔血勇和对这片土地的熟悉!陇山,就是我们的护城河,我们的城墙!”
他具体部署:
主力隐入山中: 除必要守城部队,大部分府兵化整为零,以都、队为单位,潜入陇山各处险要隘口、密林深处,建立隐蔽营地。
小群多路,袭扰不休: 不寻求与魏军主力决战,专打粮队、斥候、落单小队。一击即走,绝不恋战。弓弩优先,陷阱辅助。
情报为先: 发动山中猎户、羌人部落,广布眼线,魏军一动,消息即刻传回。
坚壁清野: 将边境百姓尽可能内迁,将带不走的粮井填埋,让魏军无法就地补给。
不久后,北魏新的征讨大军果然再次压境,兵力更盛,由悍将叔孙建统领。然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龟缩城中的守军。
魏军浩浩荡荡开进陇山地区,立刻感到寸步难行。
宽阔的官道上,莫名其妙出现深坑、拒马,拖延行军速度。
两侧山林静悄悄,却不时有冷箭射出,精准地射翻骑手或军官。
派出去的斥候,常常一去不回,偶尔发现尸体,却被剥光了甲胄武器。
运粮队更是噩梦连连。狭窄的山道上,滚木礌石从天而降,随后是火箭点燃粮车。待魏军护卫奋力冲上山坡,袭击者早已消失在密林深处,只留下几声嘲弄的唿哨。
叔孙建暴跳如雷,派兵进山清剿。然而,北秦的小股部队依托熟悉的地形和预设的营地,与魏军周旋。魏军重甲步兵在林中行动迟缓,常常扑空,反而时常遭到来自头顶、背后、侧翼的突袭。毒虫、瘴气、迷路,非战斗减员与日俱增。
一次,一支魏军精锐千人队,根据地图找到一处标注的水源,却发现泉眼已被巨石和泥土堵死,周围散落着腐烂的动物尸体污染了残留的水洼。士卒口渴难耐,军心浮动。当晚,营地周围不断响起怪声和零星箭矢,令魏军彻夜难宁,疲惫不堪。
北秦游击队的行动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有效。他们仿佛山中的鬼魅,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魏军中开始流传各种恐怖的传说,说北秦王陈衍会妖法,能驱使山鬼林木助战。士气在无形中迅速低落。
叔孙建空有数万大军,却像巨人挥舞大锤砸蚊子,无处着力,反而被蚊子叮得满身包。粮草消耗惊人,伤亡持续增加,却连北秦军的主力影子都没抓到。他试图强攻安定,却发现城池虽破,守军意志却异常顽强,且每次攻城,身后总有无尽的骚扰,令他无法全力施为。
游击战并非只有胜利。有时情报失误,游击队会撞上魏军主力,损失惨重。有时被魏军设伏,整队人马血染山涧。补给困难,游击队员们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受伤后缺乏医药,只能硬扛。每一次出击,都可能是永别。
陈衍和慕容月也常常亲自带队出击。陈衍利用现代战术思维,设计伏击圈、交叉火力、撤退路线,多次重创魏军运输队。慕容月则发挥其敏捷和精准的箭术,屡屡射杀魏军军官。
山林变成了巨大的磨盘,一点点消耗着北魏的国力和耐心,也淬炼着北秦军队的意志和战术。北秦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艰难地维持着生存的空间。
当又一个冬天来临,大雪封山之时,叔孙建望着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粮草将尽的军队,终于不得不承认失败,下达了退兵的命令。
魏军再次退去。陇山的雪地上,留下了无数斑驳的血迹和废弃的营垒。
北秦的军民从山中走出,清理战场,回收箭矢,修复家园。他们损失了很多好儿郎,但他们又一次守住了家园。
陈衍抚摸着一段被战火燎黑的古木,看着远方魏军撤退的烟尘,对身边疲惫却眼神锐利的将士们说:
“看,庞然大物,也有力所不及之处。这陇山,就是我们的盾,我们的刀。只要山还在,我们就能一直和他们周旋下去,直到…拖垮他们!”
山地游击的战法,自此成为北秦对抗强敌的核心战略之一。陇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溪谷,都成为了埋葬北魏野心的战场。
陈衍站在残破的城头,目光越过荒芜的田野,投向北方连绵起伏、如同巨兽脊背般的陇山山脉。一个清晰的战略在他脑中成型:绝不能困守孤城,坐等魏军一次次来砸门!必须把战场扩大,扩大到魏军优势兵力难以展开、后勤难以维持的地方去。
“传令:从即日起,北秦全军,转入山地游击!”陈衍的声音在军事会议上斩钉截铁。
“游击?”一些将领面露困惑。在这个时代,正规作战才是主流,分散游击往往被视为流寇手段。
“不错!”陈衍目光扫过众人,“魏军势大,甲坚刃利,野战攻城,皆是其长。然其大军行动,耗费巨大,依赖粮道,且不擅山地林战。”
“而我等,人少地贫,无所依仗,唯有一腔血勇和对这片土地的熟悉!陇山,就是我们的护城河,我们的城墙!”
他具体部署:
主力隐入山中: 除必要守城部队,大部分府兵化整为零,以都、队为单位,潜入陇山各处险要隘口、密林深处,建立隐蔽营地。
小群多路,袭扰不休: 不寻求与魏军主力决战,专打粮队、斥候、落单小队。一击即走,绝不恋战。弓弩优先,陷阱辅助。
情报为先: 发动山中猎户、羌人部落,广布眼线,魏军一动,消息即刻传回。
坚壁清野: 将边境百姓尽可能内迁,将带不走的粮井填埋,让魏军无法就地补给。
不久后,北魏新的征讨大军果然再次压境,兵力更盛,由悍将叔孙建统领。然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龟缩城中的守军。
魏军浩浩荡荡开进陇山地区,立刻感到寸步难行。
宽阔的官道上,莫名其妙出现深坑、拒马,拖延行军速度。
两侧山林静悄悄,却不时有冷箭射出,精准地射翻骑手或军官。
派出去的斥候,常常一去不回,偶尔发现尸体,却被剥光了甲胄武器。
运粮队更是噩梦连连。狭窄的山道上,滚木礌石从天而降,随后是火箭点燃粮车。待魏军护卫奋力冲上山坡,袭击者早已消失在密林深处,只留下几声嘲弄的唿哨。
叔孙建暴跳如雷,派兵进山清剿。然而,北秦的小股部队依托熟悉的地形和预设的营地,与魏军周旋。魏军重甲步兵在林中行动迟缓,常常扑空,反而时常遭到来自头顶、背后、侧翼的突袭。毒虫、瘴气、迷路,非战斗减员与日俱增。
一次,一支魏军精锐千人队,根据地图找到一处标注的水源,却发现泉眼已被巨石和泥土堵死,周围散落着腐烂的动物尸体污染了残留的水洼。士卒口渴难耐,军心浮动。当晚,营地周围不断响起怪声和零星箭矢,令魏军彻夜难宁,疲惫不堪。
北秦游击队的行动越来越大胆,也越来越有效。他们仿佛山中的鬼魅,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魏军中开始流传各种恐怖的传说,说北秦王陈衍会妖法,能驱使山鬼林木助战。士气在无形中迅速低落。
叔孙建空有数万大军,却像巨人挥舞大锤砸蚊子,无处着力,反而被蚊子叮得满身包。粮草消耗惊人,伤亡持续增加,却连北秦军的主力影子都没抓到。他试图强攻安定,却发现城池虽破,守军意志却异常顽强,且每次攻城,身后总有无尽的骚扰,令他无法全力施为。
游击战并非只有胜利。有时情报失误,游击队会撞上魏军主力,损失惨重。有时被魏军设伏,整队人马血染山涧。补给困难,游击队员们常常饥一顿饱一顿,受伤后缺乏医药,只能硬扛。每一次出击,都可能是永别。
陈衍和慕容月也常常亲自带队出击。陈衍利用现代战术思维,设计伏击圈、交叉火力、撤退路线,多次重创魏军运输队。慕容月则发挥其敏捷和精准的箭术,屡屡射杀魏军军官。
山林变成了巨大的磨盘,一点点消耗着北魏的国力和耐心,也淬炼着北秦军队的意志和战术。北秦用这种近乎残酷的方式,艰难地维持着生存的空间。
当又一个冬天来临,大雪封山之时,叔孙建望着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粮草将尽的军队,终于不得不承认失败,下达了退兵的命令。
魏军再次退去。陇山的雪地上,留下了无数斑驳的血迹和废弃的营垒。
北秦的军民从山中走出,清理战场,回收箭矢,修复家园。他们损失了很多好儿郎,但他们又一次守住了家园。
陈衍抚摸着一段被战火燎黑的古木,看着远方魏军撤退的烟尘,对身边疲惫却眼神锐利的将士们说:
“看,庞然大物,也有力所不及之处。这陇山,就是我们的盾,我们的刀。只要山还在,我们就能一直和他们周旋下去,直到…拖垮他们!”
山地游击的战法,自此成为北秦对抗强敌的核心战略之一。陇山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条溪谷,都成为了埋葬北魏野心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