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凤鸣安定-《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当陈衍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对北魏无休止的军事压力和锤炼军队之时,北秦内部这台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统治机器,其繁杂沉重的内政与外交重担,悄然落在了慕容月的肩头。这位曾经的亡国贵女,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逐渐展现出令人惊叹的智慧与手腕,成为了陈衍最为倚重的贤内助,亦是北秦政权能够艰难运转的关键枢纽。

  北秦辖地虽小,事务却千头万绪。均田令的推行在军事压力下出现了诸多问题:豪强余孽暗中抵制、土地分配纠纷、新垦荒田的赋税减免尺度、流民安置与户籍管理……每一件都关乎民心稳定。

  慕容月并未坐在王府中等候汇报。她时常轻车简从,甚至步行深入乡里,亲自听取农户、胥吏的意见。她的胡汉双重身份此时成了优势,既能理解汉民的需求,也能镇抚境内羌、氐等部落的情绪。

  一次,两家农户因田界争执闹到官府,地方小吏难以决断。慕容月亲至地头,仔细勘察旧日田埂痕迹,又询问乡老,很快公允地划定了界限。她没有简单处罚争执双方,反而看出是均田册簿记录略有模糊所致,当即下令重新核查厘清全县类似情况,从源头上减少纠纷。其明断务实之风,令百姓心悦诚服。

  府库空虚是她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徐祚长于计算,却拙于开源。慕容月精打细算,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极致。她改革了王府用度,大幅削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亲自过问每一笔粮草、军械的支出,严厉惩处了数名中饱私囊的小吏。

  同时,她极力推动“以工代赈”,组织老弱妇孺从事纺织、编织、采集药材等工作,以其产品换取口粮或补贴军用,既减少了纯粹消耗,又维持了社会运转。她还鼓励境内所剩无几的商队与河西、甚至偷偷与关中某些魏军控制区的商人进行有限贸易,用毛皮、药材等土产换回急需的盐铁。

  面对赫连勃勃夏国持续的威胁,慕容月提出了与陈衍军事对抗不同的思路:“赫连勃勃性贪而多疑,其麾下各部亦非铁板一块。强攻不如分化,硬抗不如贿间。”

  她利用自己对胡人内部权力结构和习俗的深刻了解,精心挑选礼物,派人秘密接触夏国中并非核心的部落首领,许以财货,暗示北秦只求自保,愿与夏国“共享”边境贸易之利。同时,又故意泄露一些真假难辨的消息,挑拨赫连勃勃与其麾下大将的关系。

  这些手段看似微小,却有效地减缓了夏国大规模进攻的频率和力度,为北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赫连勃勃虽仍视北秦为敌,却因其内部的些许掣肘和北秦时而强硬、时而“示弱”的模糊态度,而暂时采取了观望和骚扰为主的策略。

  对于南朝刘宋,慕容月则建议陈衍采取“阳奉阴违,虚与委蛇”之策。她亲自起草回复建康的文书,言辞恭谨,礼数周到,大吐苦水陈述北秦困境,对刘裕的封赏表示“感激涕零”,但一涉及实质性的归附行动和调兵命令,便以“胡寇猖獗,道路隔绝”、“需缓缓图之”等理由无限期拖延。这种绵里藏针的外交辞令,既避免了彻底激怒刘裕,又最大程度地保持了北秦的独立性。

  于公,她是能干的辅政者;于私,她则是陈衍疲惫心灵唯一的慰藉与锚点。

  无数个深夜,陈衍从军营或城头归来,满身疲惫,甚至带着血腥气。慕容月总是默默备好热水、简单的饭食。她从不急于询问军务,只是安静地陪伴。有时,陈衍会对着地图沉思,或因巨大的压力而情绪低沉,她会适时提出一些建议,或只是握着他的手,给予无声的支持。

  她了解他每一个眼神背后的含义,能在他因杀戮而自我怀疑时给予开解,也能在他因局势困顿而焦躁时让他冷静。她是他在这个冰冷残酷的乱世中,唯一可以完全放下戒备、显露脆弱的港湾。

  朝堂之上,众人见到的慕容月是聪慧、冷静、手段高明的王妃;而在陈衍身边,她依旧是那个会在烽火台下与他举行简陋婚礼的女子,坚韧而温柔。

  “月儿,若无你,这北秦,我独力难支。”一次,陈衍望着她灯下批阅文书的侧影,由衷感叹。

  慕容月抬起头,微微一笑,笑容中有疲惫,更有坚定:“夫妻一体,荣辱与共。你在前线浴血,我在后方岂能安居?这北秦,是你的抱负,也是我的家。”

  她的智慧,如涓涓细流,悄然弥补着北秦政权粗糙的肌理,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在外人看来,北秦王陈衍是锋芒毕露的利刃;而只有最核心的人才知道,王妃慕容月,正是那把掌控利刃、使其不致伤及自身的剑柄,亦是这寒旌之下,一抹不可或缺的温润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