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畔的血腥硝烟尚未完全散去,但一场无声的战争——争夺人心与舆论的战争——已然随着北秦铁骑的西进脚步,在广阔的关中大地上迅猛展开。陈衍深知,军事上的胜利固然重要,但要真正收复并统治这片饱经战乱、胡汉杂居的土地,必须赢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心,尤其是占据人口多数、却长期被压抑的汉人民心。
就在独孤信的轻骑如同尖刀般直插长安东面屏障的同时,另一支特殊的“队伍”也从北秦大营中派出。他们不是精锐的战兵,而是由慕容月亲自挑选、组织的文吏、士人以及声音洪亮的宣令兵。他们携带着的不是刀剑,而是一卷卷刚刚印制完毕、墨迹未干的檄文,以及盖有北秦王大印的安民告示。
这些文书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驿马、快船以及随军商队,像蒲公英种子般飘向渭水两岸的城镇、乡亭、以及最为关键的——那些星罗棋布、拥兵自守的汉人豪强坞堡。
檄文的内容,由慕容月亲自执笔,徐祚等文臣润色,陈衍最终审定。文辞骈散结合,既不失典雅以争取士人之心,又力求通俗以晓谕黎民百姓。
开篇便以磅礴之气宣告黄河大捷:
“北秦王陈,敬告关中士民:伪魏拓跋,暴虐无道,屡寇我疆。今春亲率豺狼之众三十万,犯我河防。赖将士用命,天地垂佑,已于黄河之畔,大破其军,斩俘无算,焚其舟车,遗弃辎重如山!拓跋焘匹夫,仅以身免,狼狈北遁,今已窜逃百里,龟缩孤城!”
这胜利的消息本身,就是最具冲击力的宣言。许多闭塞地区的百姓和豪强,最初还半信半疑,但当看到一队队丢盔弃甲、惊慌失措的北魏溃兵真的从东面逃来,当他们听闻北秦轻骑已然兵临灞桥的消息时,所有的怀疑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震惊和窃喜。
紧接着,檄文笔锋一转,直指华夷之辨与血泪仇恨:
“伪魏鲜卑,僭称帝号,实乃胡虏丑类。窃据中原以来,视我汉民如刍狗,役我子弟如牛马,掠我财富,淫我妻女,毁我宗庙,此诚不共戴天之仇!凡我华夏遗民,岂可屈膝事虏,忘祖宗之血食?”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打在无数忍气吞声已久的汉人心头。那些被强行征发劳役、被苛捐杂税压榨、被胡人官吏欺辱的记忆纷纷涌上心头,激起了深埋的民族情绪。
然后,檄文亮出了北秦的旗帜与承诺:
“本王陈衍,本晋臣子,世受国恩。今举义兵,非为割据,实为吊民伐罪,光复汉家旧疆,存续华夏衣冠!凡我关中父老,豪杰义士,若能幡然醒悟,共击胡虏,或献城以来,或起兵响应,或输粮以助,皆乃国家之功臣,民族之义士!功成之日,必论功行赏,绝不吝惜爵禄田宅!”
“即或力有未逮,但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紧闭坞堡不为虏用,亦是我北秦之子民,一律秋毫无犯,待光复之后,行均田令,使耕者有其田;施仁政,使百姓得安居!”
均田令!这三个字对于在门阀和胡族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的平民百姓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对于豪强坞堡主来说,北秦承诺的“论功行赏”和承认其地位,也提供了远比给北魏当顺民或被动抵抗更有诱惑力的选择。
檄文最后,是严厉的警告:
“若有冥顽不灵,甘为胡虏鹰犬,阻我义师,害我百姓者,城破之日,必以国法从事,绝不宽贷!勿谓言之不预也!”
恩威并施,有理有据,既有大义名分,又有现实利益。这篇檄文如同一颗投入死水的巨石,在关中各地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那些靠近前线、消息灵通的汉人豪强坞堡。他们本就对北魏的统治心怀不满,只是迫于其军事压力而不得不虚与委蛇。如今,强大的北魏军团竟然一战崩溃,不可一世的拓跋焘狼狈北逃,而新兴的北秦政权又明确发出了招揽的信号。
武功城周边的一些较小坞堡,几乎在收到檄文的第一时间,就立刻派人联络老魏率领的北秦步军主力,表示愿意归附,并提供粮草,甚至派出族中子弟组成的私兵协助北秦军清剿附近的北魏散兵游勇。
稍远一些的、规模更大的豪强,则显得更为谨慎,但态度也明显软化。他们或许还在观望,但已经不再抗拒与北秦接触,甚至主动约束部众,不与北秦军为敌,并暗中送来粮食以示友好。
更令人振奋的是民间的反应。许多饱受战乱和压迫之苦的百姓,听闻北秦大胜和檄文内容后,如同久旱逢甘霖。一些胆大的青壮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埋伏袭击小股的北魏溃兵,夺取其武器马匹,然后前去投奔北秦军。更有被北魏抓来的壮丁和民夫,成批地逃亡,纷纷向西寻找北秦军队,要求加入。
慕容月坐镇后方,不断接收着从各地传来的好消息,并迅速予以回应:承认归附者的身份,给予临时官职的许诺,接收粮草并登记造册,妥善安置投奔的流民和壮丁。一套初步的行政体系,随着军事推进和政治号召,开始迅速在收复区建立起来。
当然,并非所有地方都望风归附。仍有部分与北魏绑定过深、或对北秦心存疑虑的城池和坞堡选择了闭门坚守。但对于北秦而言,局面已经打开了。军事胜利结合政治攻势,产生了奇效。
传檄而定,不战而屈人之兵。北秦不仅是在用刀剑开拓疆土,更是在用人心构筑根基。关中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经历了漫长的胡尘笼罩后,终于开始显现出回归华夏怀抱的迹象。而这一切,都为最终的目标——长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独孤信的轻骑如同尖刀般直插长安东面屏障的同时,另一支特殊的“队伍”也从北秦大营中派出。他们不是精锐的战兵,而是由慕容月亲自挑选、组织的文吏、士人以及声音洪亮的宣令兵。他们携带着的不是刀剑,而是一卷卷刚刚印制完毕、墨迹未干的檄文,以及盖有北秦王大印的安民告示。
这些文书以最快的速度,通过驿马、快船以及随军商队,像蒲公英种子般飘向渭水两岸的城镇、乡亭、以及最为关键的——那些星罗棋布、拥兵自守的汉人豪强坞堡。
檄文的内容,由慕容月亲自执笔,徐祚等文臣润色,陈衍最终审定。文辞骈散结合,既不失典雅以争取士人之心,又力求通俗以晓谕黎民百姓。
开篇便以磅礴之气宣告黄河大捷:
“北秦王陈,敬告关中士民:伪魏拓跋,暴虐无道,屡寇我疆。今春亲率豺狼之众三十万,犯我河防。赖将士用命,天地垂佑,已于黄河之畔,大破其军,斩俘无算,焚其舟车,遗弃辎重如山!拓跋焘匹夫,仅以身免,狼狈北遁,今已窜逃百里,龟缩孤城!”
这胜利的消息本身,就是最具冲击力的宣言。许多闭塞地区的百姓和豪强,最初还半信半疑,但当看到一队队丢盔弃甲、惊慌失措的北魏溃兵真的从东面逃来,当他们听闻北秦轻骑已然兵临灞桥的消息时,所有的怀疑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巨大的震惊和窃喜。
紧接着,檄文笔锋一转,直指华夷之辨与血泪仇恨:
“伪魏鲜卑,僭称帝号,实乃胡虏丑类。窃据中原以来,视我汉民如刍狗,役我子弟如牛马,掠我财富,淫我妻女,毁我宗庙,此诚不共戴天之仇!凡我华夏遗民,岂可屈膝事虏,忘祖宗之血食?”
这番话,如同重锤,狠狠敲打在无数忍气吞声已久的汉人心头。那些被强行征发劳役、被苛捐杂税压榨、被胡人官吏欺辱的记忆纷纷涌上心头,激起了深埋的民族情绪。
然后,檄文亮出了北秦的旗帜与承诺:
“本王陈衍,本晋臣子,世受国恩。今举义兵,非为割据,实为吊民伐罪,光复汉家旧疆,存续华夏衣冠!凡我关中父老,豪杰义士,若能幡然醒悟,共击胡虏,或献城以来,或起兵响应,或输粮以助,皆乃国家之功臣,民族之义士!功成之日,必论功行赏,绝不吝惜爵禄田宅!”
“即或力有未逮,但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紧闭坞堡不为虏用,亦是我北秦之子民,一律秋毫无犯,待光复之后,行均田令,使耕者有其田;施仁政,使百姓得安居!”
均田令!这三个字对于在门阀和胡族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的平民百姓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对于豪强坞堡主来说,北秦承诺的“论功行赏”和承认其地位,也提供了远比给北魏当顺民或被动抵抗更有诱惑力的选择。
檄文最后,是严厉的警告:
“若有冥顽不灵,甘为胡虏鹰犬,阻我义师,害我百姓者,城破之日,必以国法从事,绝不宽贷!勿谓言之不预也!”
恩威并施,有理有据,既有大义名分,又有现实利益。这篇檄文如同一颗投入死水的巨石,在关中各地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效果几乎是立竿见影的。
最先做出反应的是那些靠近前线、消息灵通的汉人豪强坞堡。他们本就对北魏的统治心怀不满,只是迫于其军事压力而不得不虚与委蛇。如今,强大的北魏军团竟然一战崩溃,不可一世的拓跋焘狼狈北逃,而新兴的北秦政权又明确发出了招揽的信号。
武功城周边的一些较小坞堡,几乎在收到檄文的第一时间,就立刻派人联络老魏率领的北秦步军主力,表示愿意归附,并提供粮草,甚至派出族中子弟组成的私兵协助北秦军清剿附近的北魏散兵游勇。
稍远一些的、规模更大的豪强,则显得更为谨慎,但态度也明显软化。他们或许还在观望,但已经不再抗拒与北秦接触,甚至主动约束部众,不与北秦军为敌,并暗中送来粮食以示友好。
更令人振奋的是民间的反应。许多饱受战乱和压迫之苦的百姓,听闻北秦大胜和檄文内容后,如同久旱逢甘霖。一些胆大的青壮甚至自发组织起来,埋伏袭击小股的北魏溃兵,夺取其武器马匹,然后前去投奔北秦军。更有被北魏抓来的壮丁和民夫,成批地逃亡,纷纷向西寻找北秦军队,要求加入。
慕容月坐镇后方,不断接收着从各地传来的好消息,并迅速予以回应:承认归附者的身份,给予临时官职的许诺,接收粮草并登记造册,妥善安置投奔的流民和壮丁。一套初步的行政体系,随着军事推进和政治号召,开始迅速在收复区建立起来。
当然,并非所有地方都望风归附。仍有部分与北魏绑定过深、或对北秦心存疑虑的城池和坞堡选择了闭门坚守。但对于北秦而言,局面已经打开了。军事胜利结合政治攻势,产生了奇效。
传檄而定,不战而屈人之兵。北秦不仅是在用刀剑开拓疆土,更是在用人心构筑根基。关中这片古老的土地,在经历了漫长的胡尘笼罩后,终于开始显现出回归华夏怀抱的迹象。而这一切,都为最终的目标——长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