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惨败的消息,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以比北秦轻骑更快的速度,率先席卷了关中大地的心脏——长安城。这座曾经的汉家帝都,在被北魏占据并经营多年后,此刻正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和绝望所笼罩。
起初,只是零星溃兵带来的骇人听闻的流言。
“败了……大军败了……”
“陛下……陛下都差点被抓住……”
“豹跃军……全完了……”
这些语无伦次、面如土色的溃兵,带来了外界无法想象的恐怖信息。留守长安的北魏官员和守军将领最初对此嗤之以鼻,甚至以“动摇军心”为由斩杀了几名散播“谣言”的溃兵。
然而,当溃兵越来越多,如同决堤的洪水般从东面涌来,当他们带来了更加详尽的、彼此印证的悲惨细节时,当通往东方的官道被遗弃的辎重和伤兵的哀嚎所堵塞时,留守的北魏统治阶层终于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得令人窒息的事实——他们引以为傲的三十万大军,真的崩溃了!战无不胜的太武帝拓跋焘,真的败了,而且败得如此之惨!
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整座长安城。
呜——呜——呜——!
凄厉的警钟声昼夜不息地在长安城头响起,不再是往常的报时,而是最高等级的戒严信号。厚重的朱雀门、玄武门、以及所有大大小小的城门被轰然关闭,巨大的门闩落下,吊桥高高拉起。城墙上,守军的数量增加了数倍,但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镇定,只有惊惶和茫然。箭垛后面,弩机被推上城头,滚木礌石堆积起来,但这一切防御措施,此刻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心虚的自我安慰。
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街道,此刻变得异常冷清。店铺全部关门歇业,百姓躲在家中,不敢出门。偶尔有北魏传令兵骑着快马在空旷的街道上狂奔而过,马蹄声显得格外刺耳,更是加剧了城内的紧张气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死寂的压抑,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宁静。
留守长安的最高官员——北魏委任的雍州刺史丘堆和镇守长安的将军娥清,此刻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聚集在原本属于西晋皇宫、后被北魏占据并改建的官署内,急得团团转。
“怎么办?现在到底该怎么办?!”丘堆脸色惨白,声音颤抖,“陛下大军溃败,音信全无!北秦轻骑已至灞桥,其主力步军也在西进,沿途坞堡多有归降!这长安……还能守得住吗?”
娥清身为武将,稍显镇定,但眉宇间的忧虑同样浓重:“城高池深,粮草尚可支撑数月。但……军心不稳啊!城中守军本就多是汉军和新附之众,如今听闻东线大败,皆无战意。更可怕的是……”
他压低了声音,脸上露出一丝恐惧:“是那些被迁来的部落!”
为了巩固对关中的统治,北魏曾多次将征服的漠北、河西等地的匈奴、羯、氐、羌等部落大量迁入关中,安置在长安周边。这些胡人部落勇悍好战,原本是北魏用以制衡关中汉人、镇压反抗的重要力量。但此刻,这支力量却变成了最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部落民与拓跋鲜卑并非一心,更多是屈服于其武力。如今,强大的北魏武力神话破灭,拓跋焘生死未卜,北秦军声势浩大,还打出了“光复华夏”的旗号……这些部落首领们的心思立刻活络起来。
是继续效忠一个已然惨败、前途未卜的北魏朝廷?还是趁乱而起,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甚至……向势不可挡的北秦示好,换取新的地位?
很快,不好的消息接连传来:
长安城西三十里的一支匈奴部落,突然拔营起寨,不再听从长安调令,并向西移动,似有观望甚至阻断陇道之意。
城南的一支羌人部落,则公然袭击了一支向他们征调粮草的北魏运粮队,抢夺了物资后遁入山中。
更有甚者,开始有部落使者偷偷尝试与城外的北秦游骑接触!
这些消息如同雪片般飞入长安,让丘堆和娥清感到不寒而栗。外有强敌兵临城下,内有异族部落心怀叵测,城中守军人心惶惶,汉民百姓暗自窃喜、翘首以盼……长安,这座看似坚固的城池,从内部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
“严密封锁消息!绝不能让部落叛乱的消息在军中扩散!”娥清只能下达这种苍白无力的命令。
“加强四门戒备!尤其是面对部落聚居区的城门,加派双倍人手!任何试图靠近城池的部落武装,格杀勿论!”
“派出使者,不,还是本王亲自写信!”丘堆颤抖着手拿起笔,“安抚那些部落首领,许诺重赏,请他们务必稳住,共渡难关……”
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恐慌和猜疑如同病毒,一旦开始传播,就无法遏制。守城的北魏士兵看着城外远处部落营地的异常调动,看着军官们紧张的神色,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他们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在睡梦中被“盟友”从背后捅上一刀。
长安,这座曾经象征着荣耀与权力的世界之都,此刻仿佛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华丽的囚笼。里面的人被困在绝望和猜忌之中,外面的饿狼正在步步紧逼。昔日胡骑南下、饮马长江的豪情壮志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和一种穷途末路的悲凉。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在长安城巍峨的城墙上,却无法带来丝毫暖意,反而将那巨大的阴影拉得很长,如同为这座孤城提前奏响的挽歌。所有人都明白,北秦的主力大军尚未抵达,真正的考验还未开始。但这座城市的陷落,似乎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起初,只是零星溃兵带来的骇人听闻的流言。
“败了……大军败了……”
“陛下……陛下都差点被抓住……”
“豹跃军……全完了……”
这些语无伦次、面如土色的溃兵,带来了外界无法想象的恐怖信息。留守长安的北魏官员和守军将领最初对此嗤之以鼻,甚至以“动摇军心”为由斩杀了几名散播“谣言”的溃兵。
然而,当溃兵越来越多,如同决堤的洪水般从东面涌来,当他们带来了更加详尽的、彼此印证的悲惨细节时,当通往东方的官道被遗弃的辎重和伤兵的哀嚎所堵塞时,留守的北魏统治阶层终于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得令人窒息的事实——他们引以为傲的三十万大军,真的崩溃了!战无不胜的太武帝拓跋焘,真的败了,而且败得如此之惨!
恐慌,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间淹没了整座长安城。
呜——呜——呜——!
凄厉的警钟声昼夜不息地在长安城头响起,不再是往常的报时,而是最高等级的戒严信号。厚重的朱雀门、玄武门、以及所有大大小小的城门被轰然关闭,巨大的门闩落下,吊桥高高拉起。城墙上,守军的数量增加了数倍,但他们的脸上却看不到丝毫镇定,只有惊惶和茫然。箭垛后面,弩机被推上城头,滚木礌石堆积起来,但这一切防御措施,此刻看来却更像是一种心虚的自我安慰。
曾经车水马龙、商贾云集的街道,此刻变得异常冷清。店铺全部关门歇业,百姓躲在家中,不敢出门。偶尔有北魏传令兵骑着快马在空旷的街道上狂奔而过,马蹄声显得格外刺耳,更是加剧了城内的紧张气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死寂的压抑,仿佛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宁静。
留守长安的最高官员——北魏委任的雍州刺史丘堆和镇守长安的将军娥清,此刻如同热锅上的蚂蚁,聚集在原本属于西晋皇宫、后被北魏占据并改建的官署内,急得团团转。
“怎么办?现在到底该怎么办?!”丘堆脸色惨白,声音颤抖,“陛下大军溃败,音信全无!北秦轻骑已至灞桥,其主力步军也在西进,沿途坞堡多有归降!这长安……还能守得住吗?”
娥清身为武将,稍显镇定,但眉宇间的忧虑同样浓重:“城高池深,粮草尚可支撑数月。但……军心不稳啊!城中守军本就多是汉军和新附之众,如今听闻东线大败,皆无战意。更可怕的是……”
他压低了声音,脸上露出一丝恐惧:“是那些被迁来的部落!”
为了巩固对关中的统治,北魏曾多次将征服的漠北、河西等地的匈奴、羯、氐、羌等部落大量迁入关中,安置在长安周边。这些胡人部落勇悍好战,原本是北魏用以制衡关中汉人、镇压反抗的重要力量。但此刻,这支力量却变成了最不稳定的因素。
这些部落民与拓跋鲜卑并非一心,更多是屈服于其武力。如今,强大的北魏武力神话破灭,拓跋焘生死未卜,北秦军声势浩大,还打出了“光复华夏”的旗号……这些部落首领们的心思立刻活络起来。
是继续效忠一个已然惨败、前途未卜的北魏朝廷?还是趁乱而起,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甚至……向势不可挡的北秦示好,换取新的地位?
很快,不好的消息接连传来:
长安城西三十里的一支匈奴部落,突然拔营起寨,不再听从长安调令,并向西移动,似有观望甚至阻断陇道之意。
城南的一支羌人部落,则公然袭击了一支向他们征调粮草的北魏运粮队,抢夺了物资后遁入山中。
更有甚者,开始有部落使者偷偷尝试与城外的北秦游骑接触!
这些消息如同雪片般飞入长安,让丘堆和娥清感到不寒而栗。外有强敌兵临城下,内有异族部落心怀叵测,城中守军人心惶惶,汉民百姓暗自窃喜、翘首以盼……长安,这座看似坚固的城池,从内部已经开始出现了裂痕。
“严密封锁消息!绝不能让部落叛乱的消息在军中扩散!”娥清只能下达这种苍白无力的命令。
“加强四门戒备!尤其是面对部落聚居区的城门,加派双倍人手!任何试图靠近城池的部落武装,格杀勿论!”
“派出使者,不,还是本王亲自写信!”丘堆颤抖着手拿起笔,“安抚那些部落首领,许诺重赏,请他们务必稳住,共渡难关……”
然而,这些措施收效甚微。恐慌和猜疑如同病毒,一旦开始传播,就无法遏制。守城的北魏士兵看着城外远处部落营地的异常调动,看着军官们紧张的神色,心中的不安愈发强烈。他们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在睡梦中被“盟友”从背后捅上一刀。
长安,这座曾经象征着荣耀与权力的世界之都,此刻仿佛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华丽的囚笼。里面的人被困在绝望和猜忌之中,外面的饿狼正在步步紧逼。昔日胡骑南下、饮马长江的豪情壮志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对未知命运的恐惧和一种穷途末路的悲凉。
夕阳的余晖再次洒在长安城巍峨的城墙上,却无法带来丝毫暖意,反而将那巨大的阴影拉得很长,如同为这座孤城提前奏响的挽歌。所有人都明白,北秦的主力大军尚未抵达,真正的考验还未开始。但这座城市的陷落,似乎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