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夜,总是带着几分苍凉。来自西北戈壁的风刮过城墙,发出呜咽般的低鸣,犹如这片土地千百年来未曾停息的悲歌。东宫之内,烛火通明,却照不亮李歆眼中愈加深沉的阴霾。
“殿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年迈的太子少傅崔延之颤声劝道,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抖动。
李歆猛地转身,玄色袍袖在空气中划出凌厉的弧度:“从长计议?再议下去,西凉就要改姓陈了!”
他年仅二十二,面容继承了母亲羌族血统的深邃轮廓,眉宇间却凝聚着父亲李暠的书卷气。只是此刻,那双本应明亮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紧握的拳头青筋暴起。
几个时辰前,安插在父王寝宫的眼线传来密报——李暠已决意归附北秦,甚至已暗中令人起草降表。
“北秦使者给了他们什么好处?太学?官职?”李歆冷笑一声,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尖锐讽刺,“就为这些虚名,就要将祖父一手建立的基业拱手让人?”
殿内几位东宫属官面面相觑,无人敢接话。他们都是李歆精心选拔的年轻才俊,对太子收复河西、光复汉室的雄心壮志深信不疑。
“殿下,不如明日朝会再据理力争?”年轻的太子洗马张珩试探性问道,“陛下素来重视您的意见...”
“没用了!”李歆打断他,快步走到窗前,望向远处王宫的方向,“父王老了,失去了与北秦一战的勇气。他看不见那些门阀士族投向长安的渴望目光,听不见军中将士宁愿战死也不愿屈膝的呼声!”
他回想起三个月前与北凉世子沮渠兴国的会面。那个粗犷的胡人将领拍着他的肩膀,豪饮一碗马奶酒后说道:“你们汉人就是思虑太多!北秦陈衍不过一侥幸之徒,只要我们凉州联军合力,凭借祁连天险,何愁不能与之抗衡?”
当时李歆虽然不喜沮渠兴国的傲慢,但此话确实说进了他心坎里。凉州之地,民风彪悍,将士善战,凭什么要向一个凭借机巧手段崛起的暴发户低头?
“召集东宫卫队。”李歆突然下令,声音冷得像敦煌冬夜的寒冰。
崔延之骇然失色:“殿下!您这是要...”
“父王被奸佞小人蒙蔽,我不能再坐视不理。”李歆眼神坚定,已有决断,“今夜我要面见父王,请他收回成命。若他不肯...”
他没有说下去,但殿内所有人都明白那未尽的含义。
“殿下三思!这是逼宫啊!”崔延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父子相争,只会让北秦得益啊!”
李歆俯身扶起老臣,语气稍缓:“少傅,我这不是逼宫,是兵谏。为了西凉百年基业,为了不让祖父心血白流,我必须这么做。”
他转向侍卫长:“去,调集卫队,但要隐秘行事,不可惊动宫外守军。”
侍卫长领命而去,崔延之老泪纵横,却知再劝无用。张珩等年轻官员则面露激动之色,显然支持太子的决定。
然而李歆不知道的是,几乎在他决定调兵的同时,王宫深处的李暠正静静听着暗卫的汇报。
“歆儿还是太年轻了。”五十四岁的西凉王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一方古砚——那是他四十岁生日时,李歆亲手为他打磨的礼物。
“陛下,是否要提前控制太子?”暗卫首领低声问道。
李暠摇摇头,疲惫的脸上掠过一丝痛楚:“不必。让他来,朕正好看看他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作为西凉的开国之君,李暠并非懦弱无能之辈。年轻时他也曾跃马扬鞭,与吕光、段业等枭雄周旋,在乱世中硬生生开辟出一片天地。但年岁渐长,他看得更加明白——北秦之势已不可阻挡,陈衍能统一北方,绝非侥幸。
更重要的是,他暗中收到了北秦皇后慕容月的亲笔信。那位传奇女子在信中不仅承诺保全李氏宗族,更许以西凉文化自治的特权,甚至提出将来可在敦煌设立太学分院,由李暠亲自掌管。
“北秦要的是天下一统,而非毁灭文化。”慕容月在信中写道,“西凉文脉,汉家正统,皆系于公一念之间。”
这些话深深打动了文人出身的李暠。他深知,一旦开战,西凉数十年积累的文化典籍必将毁于战火,这是比失去王位更让他痛心的事。
“让宫门守卫放太子进来,但解除其随从武装。”李暠最终下令,“没有朕的命令,谁也不得伤害太子。”
暗卫领命隐入黑暗。李暠独自坐在烛光下,忽然感到一阵刺骨的孤独。为王二十载,他总是在权衡,在妥协,在寻找那条最不坏的道路。或许儿子说得对,他确实失去了当年的锐气。
但锐气能当饭吃吗?能挡得住北秦的铁骑和那闻所未闻的恐怖火器吗?李暠想起探子回报中描述的姑臧城破之景——北凉引以为傲的城墙在震天雷的轰鸣中如纸糊般崩塌,这让他不寒而栗。
约莫一炷香后,东宫方向传来一阵骚动,但很快又归于平静。李暠知道,那是儿子行动了。
李歆率领二百东宫卫队直扑王宫。这些士兵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死士,对他忠心耿耿。然而当他们到达宫门时,却发现大门敞开,守卫比平时少了许多。
“殿下,情况不对。”侍卫长警惕地低语。
李歆皱紧眉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挥手示意前进。
一路出奇地顺利,直到他们来到李暠寝宫前的广场。这时,四周突然火光大作,数以千计的禁军从黑暗中现身,将他们团团围住。
“李歆,你还不知罪吗?”禁军统领高声喝道。
年轻的太子脸色煞白,他明白自己中了父亲的圈套。但事已至此,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前:“我要见父王!西凉绝不能降!”
寝宫大门缓缓开启,李暠独自一人走出,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俯视着儿子。他身着常服,未佩兵器,却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歆儿,你就这么迫不及待要取我而代之吗?”李暠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李歆下马,跪地行礼:“儿臣不敢!儿臣只是不愿见父王被奸佞小人蒙蔽,将祖父基业拱手让人!”
“所以你就带兵逼宫?”李暠冷笑,“这就是你所说的忠孝之道?”
李歆抬头,眼中含泪:“若兵谏能唤醒父王,儿臣愿担此不孝之罪!父王,北秦狼子野心,今日许以高官厚禄,他日必会兔死狗烹!我们凉州男儿,宁可战死,也不能跪着生啊!”
这番话让周围不少禁军士兵动容,有些人甚至下意识地点头。李暠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五味杂陈。
“你说得轻巧!”李暠突然提高声量,“你可知道一旦开战,敦煌城内会有多少百姓丧生?那些经卷典籍,那些文化遗产,都会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你只想着逞一时之勇,可曾想过这些?”
李歆倔强地反驳:“若失国格,保存经卷又有何用?不过是成为他国的附庸展品罢了!”
父子二人僵持不下,广场上鸦雀无声,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和远处传来的风声。
最终,李暠长叹一声:“歆儿,你太让我失望了。”
他挥了挥手,禁军立即上前,解除了东宫卫队的武装。李歆没有反抗,只是死死地盯着父亲,眼中满是悲愤与不解。
当士兵上前要带走李歆时,李暠突然道:“且慢。”
他一步步走下台阶,来到儿子面前,仔细端详着这张年轻而倔强的脸。
“把你的人带回去,”李暠出乎意料地说,“今夜之事,朕可以当作没有发生。”
李歆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是,”李暠语气转冷,“从即刻起,你不得离开东宫半步,直至北秦使者离开敦煌。若再有任何异动...”他停顿片刻,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休怪父王无情。”
李歆被这突如其来的宽恕弄糊涂了,他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带太子回东宫。”李暠转身不再看他,语气疲惫至极。
当李歆和他的卫队被“护送”回东宫后,暗卫首领悄然出现在李暠身边:“陛下,为何不趁机废黜太子?他今日之行,已是大逆不道。”
李暠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轻轻摇头:“西凉可以没有王,但不能没有脊梁。歆儿虽鲁莽,但他有我们失去的骨气。”
他停顿片刻,又道:“加强东宫的看守,但不要亏待他。再派人盯紧北凉和柔然的探子,朕怀疑他们与太子有过接触。”
“陛下的意思是?”
“歆儿虽然主战,但不至于如此冲动。背后必有人煽风点火,想借西凉之手消耗北秦实力。”李暠冷笑道,“朕还没老糊涂到被人当枪使。”
暗卫首领领命而去。李暠独自站在空旷的广场上,仰望敦煌清澈的夜空,繁星如织,却照不亮人世间的纷争与抉择。
他知道,自己软禁了儿子,却也亲手斩断了西凉最后一丝反抗的可能。明天,他将正式接见北秦使臣,开始归附的谈判。
这一刻,他忽然无比怀念年轻时与父亲李昶一起读书习武的日子。那时的敦煌,虽是小城,却没有这么多沉重的责任和无奈的选择。
“父亲,若您在天有灵,会赞成我的决定吗?”他喃喃自语,却无人回答。
风更紧了,带着祁连山的雪意,预示着敦煌又一个寒冷的长夜。而在东宫之内,李歆愤怒地将案上茶具扫落在地,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父王,你会后悔的!”他对着紧闭的宫门发誓,“我绝不会让西凉就这么亡了!”
宫门外,守卫的士兵交换了一个忧虑的眼神。他们都明白,西凉王室的这场父子之争,远未结束。
“殿下,此事还需从长计议啊!”年迈的太子少傅崔延之颤声劝道,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抖动。
李歆猛地转身,玄色袍袖在空气中划出凌厉的弧度:“从长计议?再议下去,西凉就要改姓陈了!”
他年仅二十二,面容继承了母亲羌族血统的深邃轮廓,眉宇间却凝聚着父亲李暠的书卷气。只是此刻,那双本应明亮的眼睛里燃烧着愤怒的火焰,紧握的拳头青筋暴起。
几个时辰前,安插在父王寝宫的眼线传来密报——李暠已决意归附北秦,甚至已暗中令人起草降表。
“北秦使者给了他们什么好处?太学?官职?”李歆冷笑一声,声音里带着年轻人特有的尖锐讽刺,“就为这些虚名,就要将祖父一手建立的基业拱手让人?”
殿内几位东宫属官面面相觑,无人敢接话。他们都是李歆精心选拔的年轻才俊,对太子收复河西、光复汉室的雄心壮志深信不疑。
“殿下,不如明日朝会再据理力争?”年轻的太子洗马张珩试探性问道,“陛下素来重视您的意见...”
“没用了!”李歆打断他,快步走到窗前,望向远处王宫的方向,“父王老了,失去了与北秦一战的勇气。他看不见那些门阀士族投向长安的渴望目光,听不见军中将士宁愿战死也不愿屈膝的呼声!”
他回想起三个月前与北凉世子沮渠兴国的会面。那个粗犷的胡人将领拍着他的肩膀,豪饮一碗马奶酒后说道:“你们汉人就是思虑太多!北秦陈衍不过一侥幸之徒,只要我们凉州联军合力,凭借祁连天险,何愁不能与之抗衡?”
当时李歆虽然不喜沮渠兴国的傲慢,但此话确实说进了他心坎里。凉州之地,民风彪悍,将士善战,凭什么要向一个凭借机巧手段崛起的暴发户低头?
“召集东宫卫队。”李歆突然下令,声音冷得像敦煌冬夜的寒冰。
崔延之骇然失色:“殿下!您这是要...”
“父王被奸佞小人蒙蔽,我不能再坐视不理。”李歆眼神坚定,已有决断,“今夜我要面见父王,请他收回成命。若他不肯...”
他没有说下去,但殿内所有人都明白那未尽的含义。
“殿下三思!这是逼宫啊!”崔延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父子相争,只会让北秦得益啊!”
李歆俯身扶起老臣,语气稍缓:“少傅,我这不是逼宫,是兵谏。为了西凉百年基业,为了不让祖父心血白流,我必须这么做。”
他转向侍卫长:“去,调集卫队,但要隐秘行事,不可惊动宫外守军。”
侍卫长领命而去,崔延之老泪纵横,却知再劝无用。张珩等年轻官员则面露激动之色,显然支持太子的决定。
然而李歆不知道的是,几乎在他决定调兵的同时,王宫深处的李暠正静静听着暗卫的汇报。
“歆儿还是太年轻了。”五十四岁的西凉王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一方古砚——那是他四十岁生日时,李歆亲手为他打磨的礼物。
“陛下,是否要提前控制太子?”暗卫首领低声问道。
李暠摇摇头,疲惫的脸上掠过一丝痛楚:“不必。让他来,朕正好看看他到底能做到什么地步。”
作为西凉的开国之君,李暠并非懦弱无能之辈。年轻时他也曾跃马扬鞭,与吕光、段业等枭雄周旋,在乱世中硬生生开辟出一片天地。但年岁渐长,他看得更加明白——北秦之势已不可阻挡,陈衍能统一北方,绝非侥幸。
更重要的是,他暗中收到了北秦皇后慕容月的亲笔信。那位传奇女子在信中不仅承诺保全李氏宗族,更许以西凉文化自治的特权,甚至提出将来可在敦煌设立太学分院,由李暠亲自掌管。
“北秦要的是天下一统,而非毁灭文化。”慕容月在信中写道,“西凉文脉,汉家正统,皆系于公一念之间。”
这些话深深打动了文人出身的李暠。他深知,一旦开战,西凉数十年积累的文化典籍必将毁于战火,这是比失去王位更让他痛心的事。
“让宫门守卫放太子进来,但解除其随从武装。”李暠最终下令,“没有朕的命令,谁也不得伤害太子。”
暗卫领命隐入黑暗。李暠独自坐在烛光下,忽然感到一阵刺骨的孤独。为王二十载,他总是在权衡,在妥协,在寻找那条最不坏的道路。或许儿子说得对,他确实失去了当年的锐气。
但锐气能当饭吃吗?能挡得住北秦的铁骑和那闻所未闻的恐怖火器吗?李暠想起探子回报中描述的姑臧城破之景——北凉引以为傲的城墙在震天雷的轰鸣中如纸糊般崩塌,这让他不寒而栗。
约莫一炷香后,东宫方向传来一阵骚动,但很快又归于平静。李暠知道,那是儿子行动了。
李歆率领二百东宫卫队直扑王宫。这些士兵都是他精心挑选的死士,对他忠心耿耿。然而当他们到达宫门时,却发现大门敞开,守卫比平时少了许多。
“殿下,情况不对。”侍卫长警惕地低语。
李歆皱紧眉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挥手示意前进。
一路出奇地顺利,直到他们来到李暠寝宫前的广场。这时,四周突然火光大作,数以千计的禁军从黑暗中现身,将他们团团围住。
“李歆,你还不知罪吗?”禁军统领高声喝道。
年轻的太子脸色煞白,他明白自己中了父亲的圈套。但事已至此,他只能硬着头皮上前:“我要见父王!西凉绝不能降!”
寝宫大门缓缓开启,李暠独自一人走出,站在高高的台阶上俯视着儿子。他身着常服,未佩兵器,却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势。
“歆儿,你就这么迫不及待要取我而代之吗?”李暠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李歆下马,跪地行礼:“儿臣不敢!儿臣只是不愿见父王被奸佞小人蒙蔽,将祖父基业拱手让人!”
“所以你就带兵逼宫?”李暠冷笑,“这就是你所说的忠孝之道?”
李歆抬头,眼中含泪:“若兵谏能唤醒父王,儿臣愿担此不孝之罪!父王,北秦狼子野心,今日许以高官厚禄,他日必会兔死狗烹!我们凉州男儿,宁可战死,也不能跪着生啊!”
这番话让周围不少禁军士兵动容,有些人甚至下意识地点头。李暠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五味杂陈。
“你说得轻巧!”李暠突然提高声量,“你可知道一旦开战,敦煌城内会有多少百姓丧生?那些经卷典籍,那些文化遗产,都会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你只想着逞一时之勇,可曾想过这些?”
李歆倔强地反驳:“若失国格,保存经卷又有何用?不过是成为他国的附庸展品罢了!”
父子二人僵持不下,广场上鸦雀无声,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和远处传来的风声。
最终,李暠长叹一声:“歆儿,你太让我失望了。”
他挥了挥手,禁军立即上前,解除了东宫卫队的武装。李歆没有反抗,只是死死地盯着父亲,眼中满是悲愤与不解。
当士兵上前要带走李歆时,李暠突然道:“且慢。”
他一步步走下台阶,来到儿子面前,仔细端详着这张年轻而倔强的脸。
“把你的人带回去,”李暠出乎意料地说,“今夜之事,朕可以当作没有发生。”
李歆愣住了,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是,”李暠语气转冷,“从即刻起,你不得离开东宫半步,直至北秦使者离开敦煌。若再有任何异动...”他停顿片刻,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休怪父王无情。”
李歆被这突如其来的宽恕弄糊涂了,他张了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带太子回东宫。”李暠转身不再看他,语气疲惫至极。
当李歆和他的卫队被“护送”回东宫后,暗卫首领悄然出现在李暠身边:“陛下,为何不趁机废黜太子?他今日之行,已是大逆不道。”
李暠望着儿子远去的背影,轻轻摇头:“西凉可以没有王,但不能没有脊梁。歆儿虽鲁莽,但他有我们失去的骨气。”
他停顿片刻,又道:“加强东宫的看守,但不要亏待他。再派人盯紧北凉和柔然的探子,朕怀疑他们与太子有过接触。”
“陛下的意思是?”
“歆儿虽然主战,但不至于如此冲动。背后必有人煽风点火,想借西凉之手消耗北秦实力。”李暠冷笑道,“朕还没老糊涂到被人当枪使。”
暗卫首领领命而去。李暠独自站在空旷的广场上,仰望敦煌清澈的夜空,繁星如织,却照不亮人世间的纷争与抉择。
他知道,自己软禁了儿子,却也亲手斩断了西凉最后一丝反抗的可能。明天,他将正式接见北秦使臣,开始归附的谈判。
这一刻,他忽然无比怀念年轻时与父亲李昶一起读书习武的日子。那时的敦煌,虽是小城,却没有这么多沉重的责任和无奈的选择。
“父亲,若您在天有灵,会赞成我的决定吗?”他喃喃自语,却无人回答。
风更紧了,带着祁连山的雪意,预示着敦煌又一个寒冷的长夜。而在东宫之内,李歆愤怒地将案上茶具扫落在地,眼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父王,你会后悔的!”他对着紧闭的宫门发誓,“我绝不会让西凉就这么亡了!”
宫门外,守卫的士兵交换了一个忧虑的眼神。他们都明白,西凉王室的这场父子之争,远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