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下的土地在颤抖。
那不是千军万马奔腾带来的震动,而是一种更深沉、更缓慢、却更具毁灭性的脉搏——源自秦军阵后那片被严格划定、日夜喧嚣的炮阵。
数十架被命名为“震天炮”的巨型配重投石机,如同从钢铁与木材中诞生的洪荒巨兽,沿着洛阳东、南、西三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令人绝望的弧形打击面。它们那高耸的炮架由粗壮的百年硬木铆接而成,缠绕着防止崩裂的铁箍;长长的抛竿如同巨人的手臂,直指苍穹;而那悬挂在另一端、以巨石填充的巨大配重箱,则蕴含着足以撕裂城墙的恐怖力量。
工械营的士兵和匠人们,如同忙碌的工蚁,围绕着这些战争巨兽日夜不停地劳作。号子声、锤击声、绞盘沉重的嘎吱声,与远处洛阳城头隐约传来的警报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冰冷残酷的战争交响。
“一号炮位——装填完毕!”
“七号炮位——校准完毕!”
“放!”
随着各炮位指挥官声嘶力竭的吼声和令旗挥落,令人牙酸的机括释放声次第响起。配重箱轰然坠落,巨大的杠杆力瞬间作用,将抛竿另一端的皮窝猛地甩向高空!
刹那间,数十块重量超过百斤的巨型石弹,被一股无可抗拒的蛮力抛射而出,撕裂空气,发出沉闷而恐怖的呼啸声,遮天蔽日般砸向远处的洛阳雄城。
“轰!!!”
“轰隆隆——!!!”
石弹撞击的巨响接连不断地传来,地动山摇!它们有的狠狠砸在洛阳高大厚重的城墙之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坚固的城砖瞬间粉碎,化作无数致命的碎片四溅飞射,墙体剧烈震颤,留下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凹坑和蛛网般的裂痕。每一次命中,都仿佛一柄巨锤重重敲击在守城军民的心脏上。
有的石弹越过墙头,带着毁灭的动能坠入城内。它们砸塌房舍,击穿屋顶,将精致的亭台楼阁化为齑粉。一枚石弹恰好命中了一处疑似粮仓的建筑,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其屋顶掀飞,里面堆积的谷物漫天飞扬,引来看守士兵绝望的哭喊。另一枚则落入街市,在青石路面上砸出一个深坑,周遭溅开的碎石如同霰弹般横扫了一片区域,留下几具残缺不全的尸体和蔓延的血泊。
更有甚者,直接命中了高耸的城楼或箭塔。木质的结构在如此巨力面前不堪一击,梁柱断裂,瓦砾纷飞,整个上层建筑如同被巨人的手掌拍碎,轰然垮塌半边,上面的守军连同他们的床弩一起,化作惨叫声中坠落的残骸。
炮击并非盲目。在炮阵后方的高地上,设立了观察哨。经验丰富的观测兵通过“千里眼”仔细观察着弹点,不断通过旗语向下方传递修正指令。
“偏东三十步!增重五斤!”
“目标——西南角楼,连射三发!”
工械营的匠师们根据指令,紧张地调整着炮臂的角度、配重的重量,甚至石弹的形状。他们追求着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破坏力。
炮击日夜不停。白天,石弹划破长空的轨迹清晰可见;夜晚,则只能听到那催魂索命般的呼啸和随后而来的、震动大地的爆炸式巨响,以及洛阳城内随之升起的火光和哭喊。北秦军甚至使用了“火弹”——在石弹上缠绕浸满火油的麻布,发射前点燃,它们如同陨石般砸落,不仅带来冲击,更引发熊熊烈火,进一步加剧城内的恐慌和混乱。
对于洛阳守军而言,这持续不断的炮击是一场噩梦。他们躲藏在垛口之后,蜷缩在藏兵洞里,每一次巨大的撞击声都让他们心惊肉跳,不知道下一秒致命的石弹是否会从天而降,将自己连同掩体一起砸成肉泥。城墙的每一次颤抖,都似乎在提醒他们脚下的屏障并非绝对安全。精神的紧绷和体力的消耗极大,许多士兵眼中充满了血丝和恐惧。
城内的百姓更是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巨响无处不在,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摧毁了他们的安全感。人们不敢待在屋内,纷纷躲入地窖或挖掘的简陋防炮洞,听着头顶不时传来的恐怖声响和震动,瑟瑟发抖。粮食和饮水的供应开始出现问题,火灾时有发生,秩序濒临崩溃。
北魏守将拓跋健在一处相对安全的敌楼内,透过观察孔望着城外那不断喷吐着死亡火焰的北秦炮阵,脸色铁青,拳头紧握。他能感觉到脚下的城墙在呻吟,能听到城内传来的阵阵哀嚎。他麾下的精兵空有利刃强弓,却对城外那些遥远的巨兽无可奈何。这种只能被动挨打、无法还手的局面,极大地挫伤着士气。
他只能下令:“所有床弩、弩炮,给老子全力还击!瞄准他们的炮阵打!就算打不中,也不能让他们好过!”同时,“组织民夫,随时准备抢修城墙!扑灭火灾!稳定人心!”
然而,北魏守军的远程还击效果甚微。他们的弩炮射程大多不及改进后的“震天炮”,发射的石弹和巨弩往往落在北秦炮阵前方的空地上,或勉强砸中一些防护工事,难以对炮体本身造成实质性破坏。偶尔有幸运的弩箭射中操作中的北秦士兵,引发一阵短暂的混乱,但很快又有人补上位置,“震天炮”的怒吼从未停歇。
炮阵这边,同样不轻松。巨大的后坐力和持续发射对炮架本身也是巨大的考验。不时有“震天炮”因木质疲劳或结构问题而突然崩解,粗大的木材断裂飞溅,配重箱砸落,给周围的工械营士兵带来惨重伤亡。但匠人们和预备队会立刻冲上前,清理残骸,抢修损坏较轻的炮车,或者就地利用材料紧急组装新的巨炮。
皇帝陈衍时常亲临炮阵视察。他站在一座微微震动的炮车旁,面无表情地看着巨石被一次次抛向那座千年古都,听着那毁灭的轰鸣和城内隐约传来的混乱声响。他的眼中没有兴奋,只有冰冷的决绝。他知道,这种轰击或许无法直接砸塌整段城墙,但其对守军意志的摧残、对城防设施的破坏、对城内秩序的瓦解,其价值无可估量。
“陛下,石弹消耗巨大,后方运输压力…”工械营大匠小心翼翼地汇报。
“朕不管压力有多大!”陈衍打断他,声音冷硬,“石头没了,就去拆山!人没了,就再征调!朕要听到这声音,一刻也不能停!直到洛阳城头,插上我大秦的旗帜!”
巨炮的轰鸣,成了洛阳天地间唯一的主旋律。它无情地碾压着时间,消耗着生命,也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在这持续不断的恐怖巨响中,攻守双方都在等待着,等待着城墙崩塌的那一刻,或者,等待着对方先一步崩溃。
那不是千军万马奔腾带来的震动,而是一种更深沉、更缓慢、却更具毁灭性的脉搏——源自秦军阵后那片被严格划定、日夜喧嚣的炮阵。
数十架被命名为“震天炮”的巨型配重投石机,如同从钢铁与木材中诞生的洪荒巨兽,沿着洛阳东、南、西三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令人绝望的弧形打击面。它们那高耸的炮架由粗壮的百年硬木铆接而成,缠绕着防止崩裂的铁箍;长长的抛竿如同巨人的手臂,直指苍穹;而那悬挂在另一端、以巨石填充的巨大配重箱,则蕴含着足以撕裂城墙的恐怖力量。
工械营的士兵和匠人们,如同忙碌的工蚁,围绕着这些战争巨兽日夜不停地劳作。号子声、锤击声、绞盘沉重的嘎吱声,与远处洛阳城头隐约传来的警报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冰冷残酷的战争交响。
“一号炮位——装填完毕!”
“七号炮位——校准完毕!”
“放!”
随着各炮位指挥官声嘶力竭的吼声和令旗挥落,令人牙酸的机括释放声次第响起。配重箱轰然坠落,巨大的杠杆力瞬间作用,将抛竿另一端的皮窝猛地甩向高空!
刹那间,数十块重量超过百斤的巨型石弹,被一股无可抗拒的蛮力抛射而出,撕裂空气,发出沉闷而恐怖的呼啸声,遮天蔽日般砸向远处的洛阳雄城。
“轰!!!”
“轰隆隆——!!!”
石弹撞击的巨响接连不断地传来,地动山摇!它们有的狠狠砸在洛阳高大厚重的城墙之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坚固的城砖瞬间粉碎,化作无数致命的碎片四溅飞射,墙体剧烈震颤,留下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凹坑和蛛网般的裂痕。每一次命中,都仿佛一柄巨锤重重敲击在守城军民的心脏上。
有的石弹越过墙头,带着毁灭的动能坠入城内。它们砸塌房舍,击穿屋顶,将精致的亭台楼阁化为齑粉。一枚石弹恰好命中了一处疑似粮仓的建筑,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将其屋顶掀飞,里面堆积的谷物漫天飞扬,引来看守士兵绝望的哭喊。另一枚则落入街市,在青石路面上砸出一个深坑,周遭溅开的碎石如同霰弹般横扫了一片区域,留下几具残缺不全的尸体和蔓延的血泊。
更有甚者,直接命中了高耸的城楼或箭塔。木质的结构在如此巨力面前不堪一击,梁柱断裂,瓦砾纷飞,整个上层建筑如同被巨人的手掌拍碎,轰然垮塌半边,上面的守军连同他们的床弩一起,化作惨叫声中坠落的残骸。
炮击并非盲目。在炮阵后方的高地上,设立了观察哨。经验丰富的观测兵通过“千里眼”仔细观察着弹点,不断通过旗语向下方传递修正指令。
“偏东三十步!增重五斤!”
“目标——西南角楼,连射三发!”
工械营的匠师们根据指令,紧张地调整着炮臂的角度、配重的重量,甚至石弹的形状。他们追求着更高的精度和更大的破坏力。
炮击日夜不停。白天,石弹划破长空的轨迹清晰可见;夜晚,则只能听到那催魂索命般的呼啸和随后而来的、震动大地的爆炸式巨响,以及洛阳城内随之升起的火光和哭喊。北秦军甚至使用了“火弹”——在石弹上缠绕浸满火油的麻布,发射前点燃,它们如同陨石般砸落,不仅带来冲击,更引发熊熊烈火,进一步加剧城内的恐慌和混乱。
对于洛阳守军而言,这持续不断的炮击是一场噩梦。他们躲藏在垛口之后,蜷缩在藏兵洞里,每一次巨大的撞击声都让他们心惊肉跳,不知道下一秒致命的石弹是否会从天而降,将自己连同掩体一起砸成肉泥。城墙的每一次颤抖,都似乎在提醒他们脚下的屏障并非绝对安全。精神的紧绷和体力的消耗极大,许多士兵眼中充满了血丝和恐惧。
城内的百姓更是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巨响无处不在,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摧毁了他们的安全感。人们不敢待在屋内,纷纷躲入地窖或挖掘的简陋防炮洞,听着头顶不时传来的恐怖声响和震动,瑟瑟发抖。粮食和饮水的供应开始出现问题,火灾时有发生,秩序濒临崩溃。
北魏守将拓跋健在一处相对安全的敌楼内,透过观察孔望着城外那不断喷吐着死亡火焰的北秦炮阵,脸色铁青,拳头紧握。他能感觉到脚下的城墙在呻吟,能听到城内传来的阵阵哀嚎。他麾下的精兵空有利刃强弓,却对城外那些遥远的巨兽无可奈何。这种只能被动挨打、无法还手的局面,极大地挫伤着士气。
他只能下令:“所有床弩、弩炮,给老子全力还击!瞄准他们的炮阵打!就算打不中,也不能让他们好过!”同时,“组织民夫,随时准备抢修城墙!扑灭火灾!稳定人心!”
然而,北魏守军的远程还击效果甚微。他们的弩炮射程大多不及改进后的“震天炮”,发射的石弹和巨弩往往落在北秦炮阵前方的空地上,或勉强砸中一些防护工事,难以对炮体本身造成实质性破坏。偶尔有幸运的弩箭射中操作中的北秦士兵,引发一阵短暂的混乱,但很快又有人补上位置,“震天炮”的怒吼从未停歇。
炮阵这边,同样不轻松。巨大的后坐力和持续发射对炮架本身也是巨大的考验。不时有“震天炮”因木质疲劳或结构问题而突然崩解,粗大的木材断裂飞溅,配重箱砸落,给周围的工械营士兵带来惨重伤亡。但匠人们和预备队会立刻冲上前,清理残骸,抢修损坏较轻的炮车,或者就地利用材料紧急组装新的巨炮。
皇帝陈衍时常亲临炮阵视察。他站在一座微微震动的炮车旁,面无表情地看着巨石被一次次抛向那座千年古都,听着那毁灭的轰鸣和城内隐约传来的混乱声响。他的眼中没有兴奋,只有冰冷的决绝。他知道,这种轰击或许无法直接砸塌整段城墙,但其对守军意志的摧残、对城防设施的破坏、对城内秩序的瓦解,其价值无可估量。
“陛下,石弹消耗巨大,后方运输压力…”工械营大匠小心翼翼地汇报。
“朕不管压力有多大!”陈衍打断他,声音冷硬,“石头没了,就去拆山!人没了,就再征调!朕要听到这声音,一刻也不能停!直到洛阳城头,插上我大秦的旗帜!”
巨炮的轰鸣,成了洛阳天地间唯一的主旋律。它无情地碾压着时间,消耗着生命,也将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维度。在这持续不断的恐怖巨响中,攻守双方都在等待着,等待着城墙崩塌的那一刻,或者,等待着对方先一步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