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地道暗进-《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洛阳城外,“震天炮”的轰鸣日夜不息,如同为一场更加隐秘、更加致命的行动奏响的掩护乐章。就在巨石横飞、地动山摇,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城墙之上和城内惨状时,另一场无声的战争,正在洛阳城根基之下数丈深的黑暗泥土中,悄然进行。

  秦工械营最精锐的“穴师”队伍,在重兵掩护下,于数个精心挑选的、相对隐蔽的进攻出发点,开始了疯狂的地下掘进。这些地点通常距离城墙尚有一段缓冲地带,或有天然的地形起伏、废弃的民居残垣作为遮挡。

  挖掘工作在极端保密和艰苦的条件下展开。入口处用加厚的木板和夯土进行加固伪装,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普通的土工作业掩体或物资囤积点。但内部,却是通向地狱的狭窄通道。

  穴师们轮班作业,佝偻着身体,挤在仅容一人通过的逼仄地道内。空气污浊不堪,混合着泥土的腥味、人体的汗臭和油脂火把燃烧产生的黑烟。他们使用特制的短柄铁锹和镐头,小心翼翼地刨开泥土,再由后方的人用柳条筐一筐筐地将泥土运出。为了防止塌方,每前进一段距离,就必须用提前制作好的木框架支撑洞顶和四壁,木材的嘎吱声在狭窄的空间内回响,令人心惊胆战。

  挖掘的方向和深度经过工械营大匠们的精确计算,必须准确通向预定爆破的城墙地基处。他们依靠罗盘和铅垂线来把握方向,但地下的情况复杂多变,时常遇到坚硬的岩层或古旧的建筑地基,进度缓慢而艰难。塌方事故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洞内的人几乎没有任何生还机会。

  而在地面之上,秦军继续维持着高强度的炮击和士兵的佯攻,制造巨大的噪音和混乱,完美地掩盖了地下那细微的掘土声和人员活动。

  然而,北魏守军并非毫无准备。守将拓跋健知地道攻城是古来常用之法,早已下令做好了反制措施。

  在洛阳城墙内侧,特别是那些被认为容易遭受地道攻击的地段,守军挖掘了数条深深的“听音壕”,壕内放置了数十口巨大的陶瓮——这便是古老的“听瓮”侦测系统。遴选出的士兵耳朵紧贴瓮口,屏息凝神,全力捕捉从地下传来的任何异常声响。

  起初,秦军的地道距离尚远,且炮击声和地面部队的调动声形成了极好的掩护,“听瓮”的效果并不明显。但随着地道一寸寸向城墙逼近,挖掘的声响逐渐变得清晰可辨。

  这一夜,一名年轻的北魏士兵如同往常一样,将头埋在一口巨大的听瓮之上。炮击的震动通过大地传来,使得瓮身微微嗡鸣。但在这持续的背景噪音中,他似乎捕捉到了一丝异样——一种极其细微、富有节奏的“嚓…嚓…嚓…”声,像是金属与砂石摩擦,又像是某种啮齿动物在啃噬。

  他猛地抬起头,脸色苍白,急忙唤来负责此段的老校尉。

  老校尉经验丰富,他伏在瓮口,凝神静听了许久,浑浊的眼睛骤然睁开,闪过一丝精光。

  “没错!是挖地道的声音!方位…大概在东南方向,距离城墙…应该不到三十丈了!”他嘶哑地低吼,“快!快去禀报将军!”

  消息火速传到拓跋延那里。他立刻下令:“确认具体方位!‘地听’全部集中到东南段!‘羡藜军’准备!”

  所谓的“羡藜军”,是北魏军中一支专门负责反地道作战的特殊部队。他们很快行动起来。

  一旦“听瓮”大致确定了北秦地道的方位和深度,北魏守军立刻从城内相应位置,向城外方向挖掘反向地道,试图主动迎击,或者进行破坏。

  一场地下深处的遭遇战猝然爆发!

  两条来自相反方向的地道在某一刻突然挖通!黑暗的洞穴中,双方士兵瞬间面对面,都能看到对方眼中在火把微光下闪烁的惊愕与杀意。

  “杀!”

  没有多余的语言,只有最原始的搏杀。狭窄的空间内,长兵器根本无法施展,双方使用的都是短刀、手斧、铁锤甚至工兵铲。怒吼声、金属碰撞声、惨叫声、垂死者的喘息声在密闭的空间内回荡,格外瘆人。泥土被鲜血浸透,不断有尸体被拖开或直接踩在脚下。每一次遭遇都极其惨烈,往往以一方全军覆没或被迫撤退封堵通道告终。

  除了正面迎击,北魏守军还采取了其他反制措施。他们向怀疑有地道的区域挖掘竖井,然后向下灌注浓烟、毒雾,或者直接灌入沸水、粪便污水,试图将地道中的秦工兵窒息、毒杀或烫死。

  秦工兵也并非束手无策。他们改进了挖掘方法,采取多条地道并进、真假难辨的策略,让守军疲于应对。在一些关键地道内设置了隔板、陷阱和通风竹管。当发现被敌人侦知或遭遇反向挖掘时,他们会果断炸塌或自行封堵已暴露的地道段,保全主力,然后另寻他处重新开始。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斗智斗勇,是黑暗中的无声角力。每一步推进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地面之上,炮声依旧隆隆,仿佛对地下发生的惨烈搏杀毫不知情。但陈衍和拓跋延都知道,地下的胜负,或许比城头的炮战更能决定洛阳的命运。

  一条条黑暗的血管,正从秦军营延伸向洛阳的根基。成功,则巨城轰然洞开;失败,则无数工兵将无声无息地葬身地底,成为这座千年古都最新的奠基石。而此刻,无人知晓,哪一条地道,最终能将死神引向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