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坂的风,似乎永远带着一股洗不净的血腥与苍凉。昔日战马奔腾、杀声震天的战场,此刻却陷入一种庄严肃穆的寂静。一座临时垒砌、却规模不小的祭坛,矗立在战场中央一处略高的土坡上。坛体用新烧的青砖和从废墟中拣选的完整白石砌成,虽略显仓促,却自有一股不容亵渎的庄严。坛前,矗立着一面巨大的、光洁的青色石碑,碑上空无一字,却仿佛承载着千钧之重——那是准备镌刻阵亡将士英名的无字丰碑。
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也为之哀悼。从凌晨起,一队队北秦将士便奉命在此集结。他们褪去了染血的征衣,换上了临时赶制的素色麻衣,臂缠黑纱,无声地列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如同沉默的玄色森林,覆盖了曾经尸横遍野的山坡。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兵器碰撞的铿锵,只有北风掠过原野的呜咽和无数人压抑的呼吸声。
辰时正,沉重而苍凉的号角声划破寂静。皇帝仪仗自洛阳方向缓缓行来。陈衍并未乘坐銮驾,而是一身玄色素袍,未戴冠冕,仅以一根木簪束发,徒步走在最前方。他的身后,跟着所有在洛的高级文武官员,皆身着素服,面色凝重。
队伍行至祭坛之下。陈衍一步步登上坛阶,脚步沉重。他面向下方无数双望向他的眼睛,那些眼睛里有悲伤,有疲惫,有茫然,也有期待。
祭仪开始。太常寺礼官唱喏,敬献三牲首级于祭案之上。烟火升起,带着牺牲的血肉气息,袅袅飘向阴沉的天空。
随后,一名声音洪亮、饱含感情的文官上前,展开一卷长长的祭文,朗声诵读。祭文辞藻古朴而深情,追述了北伐之艰、洛阳之役的惨烈,细数了将士们如何奋勇攻坚、舍生忘死。
“……自轩辕关血战,至洛阳城头巷陌,我将士披坚执锐,冒矢石,蹈白刃,以血肉之躯,开帝国之基……或陷阵摧锋,身被数十创而犹呼杀贼;或死守隘口,与敌偕亡而寸土未失;或爆破坚城,粉身碎骨而功成不必在我……忠魂烈骨,塞乎天地;英风浩气,长存河岳……”
祭文每念到一个惨烈的战例,下方军阵中便隐隐传来压抑的啜泣声。那是幸存者在缅怀逝去的同袍,那些昨日还一同吃饭、一同说笑、一同浴血的身影,如今已化为冰冷的名字或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孤魂。
陈衍静立聆听,面容沉痛。当祭文念至最悲怆处,提及无数年轻儿郎埋骨他乡,再无法见到父母妻儿时,他缓缓闭上双眼,眼角竟滑下两行清泪。他抬手,用指尖轻轻拭去,这个细微的动作却被许多眼尖的将士看在眼里。
皇帝之泪,重于千金。
祭文毕,陈衍亲自上前,执起一樽斟满的烈酒,缓步走到祭坛边缘,面向那无字石碑和下方万千将士。
“朕之将士,”他的声音因情绪激动而有些沙哑,却清晰地传遍全场,“朕之兄弟……洛阳克复,天下震动,此皆尔等以血换来之功业!今日,朕以此酒,敬奠所有为国捐躯之英灵!尔等之功,天地可鉴!尔等之名,日月同辉!朕,与山河同在,必不负尔等血染之风采!”
言毕,他将樽中烈酒,一半缓缓洒落坛前土地,一半仰头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灼烧着喉咙,亦如这场胜利灼烧着他的心。
放下酒樽,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陡然变得高昂而坚定:“凡阵亡将士,其名必刻于此碑,永享血食祭祀!其父母,朝廷奉养终身!其子女,由官塾抚养至成年,赐予田产!其妻室,愿守节者,岁给粮帛;愿归家者,厚赠妆奁!凡伤残者,依伤情赐予田亩钱帛,免其家赋役,朝廷养其终生!”
一条条具体而优厚的抚恤政策,被清晰无误地宣布出来。没有虚言,只有实实在在的承诺。这些承诺,如同暖流,驱散了将士们心中的部分寒意和担忧。不知是谁先开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的、却充满力量的呼喊:
“陛下万寿!”
“誓死效忠陛下!”
“大秦万胜!”
呼声起初零星,随即汇聚成滚滚雷声,震荡着北邙坂的原野。泪水再次涌出,这一次,不仅是悲伤,更有了一份寄托与信念。
隆重的公祭仪式结束后,安抚的意味延伸至洛阳城内。在几处较大的废墟清理空地上,由崔浩等文官主持,举行了简单的法事,超度在战乱中无辜死难的平民百姓。虽然没有军祭那般隆重,但也设置了香案果品,有僧人道士诵经。
文官们对聚集起来的、面带惶恐和麻木的洛阳百姓宣讲:“……战火无情,累及黎庶,陛下心实恻然。旧朝暴虐,方有此劫。今大秦拨乱反正,克复神都,止戈兴仁。自今日起,当废苛政,施仁策,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望尔等体察天心,共迎新治……”
同时,更多的粥棚设立起来,施舍的粥饭比前几日更为稠厚。一些简单的疗伤站也开始为受伤的平民提供帮助。
这些举措或许一时难以完全消除百姓心中的恐惧和隔阂,但那庄严的军祭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敬畏,以及随后颁布的切实抚恤和安抚政策,如同在血与火的废墟上,投下了一缕象征秩序与仁政的光芒。它告诉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活着的将士和观望的百姓,新的统治者并非只知杀戮的暴君,他重诺,他念旧,他或许能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血祭与仁心,屠刀与怀柔,在这片刚刚经历浩劫的土地上,交织成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画卷,悄然塑造着新一代王者的形象与根基。
天色阴沉,铅灰色的云层低垂,仿佛也为之哀悼。从凌晨起,一队队北秦将士便奉命在此集结。他们褪去了染血的征衣,换上了临时赶制的素色麻衣,臂缠黑纱,无声地列成一个个整齐的方阵,如同沉默的玄色森林,覆盖了曾经尸横遍野的山坡。没有交头接耳,没有兵器碰撞的铿锵,只有北风掠过原野的呜咽和无数人压抑的呼吸声。
辰时正,沉重而苍凉的号角声划破寂静。皇帝仪仗自洛阳方向缓缓行来。陈衍并未乘坐銮驾,而是一身玄色素袍,未戴冠冕,仅以一根木簪束发,徒步走在最前方。他的身后,跟着所有在洛的高级文武官员,皆身着素服,面色凝重。
队伍行至祭坛之下。陈衍一步步登上坛阶,脚步沉重。他面向下方无数双望向他的眼睛,那些眼睛里有悲伤,有疲惫,有茫然,也有期待。
祭仪开始。太常寺礼官唱喏,敬献三牲首级于祭案之上。烟火升起,带着牺牲的血肉气息,袅袅飘向阴沉的天空。
随后,一名声音洪亮、饱含感情的文官上前,展开一卷长长的祭文,朗声诵读。祭文辞藻古朴而深情,追述了北伐之艰、洛阳之役的惨烈,细数了将士们如何奋勇攻坚、舍生忘死。
“……自轩辕关血战,至洛阳城头巷陌,我将士披坚执锐,冒矢石,蹈白刃,以血肉之躯,开帝国之基……或陷阵摧锋,身被数十创而犹呼杀贼;或死守隘口,与敌偕亡而寸土未失;或爆破坚城,粉身碎骨而功成不必在我……忠魂烈骨,塞乎天地;英风浩气,长存河岳……”
祭文每念到一个惨烈的战例,下方军阵中便隐隐传来压抑的啜泣声。那是幸存者在缅怀逝去的同袍,那些昨日还一同吃饭、一同说笑、一同浴血的身影,如今已化为冰冷的名字或连名字都未曾留下的孤魂。
陈衍静立聆听,面容沉痛。当祭文念至最悲怆处,提及无数年轻儿郎埋骨他乡,再无法见到父母妻儿时,他缓缓闭上双眼,眼角竟滑下两行清泪。他抬手,用指尖轻轻拭去,这个细微的动作却被许多眼尖的将士看在眼里。
皇帝之泪,重于千金。
祭文毕,陈衍亲自上前,执起一樽斟满的烈酒,缓步走到祭坛边缘,面向那无字石碑和下方万千将士。
“朕之将士,”他的声音因情绪激动而有些沙哑,却清晰地传遍全场,“朕之兄弟……洛阳克复,天下震动,此皆尔等以血换来之功业!今日,朕以此酒,敬奠所有为国捐躯之英灵!尔等之功,天地可鉴!尔等之名,日月同辉!朕,与山河同在,必不负尔等血染之风采!”
言毕,他将樽中烈酒,一半缓缓洒落坛前土地,一半仰头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灼烧着喉咙,亦如这场胜利灼烧着他的心。
放下酒樽,他目光扫过全场,声音陡然变得高昂而坚定:“凡阵亡将士,其名必刻于此碑,永享血食祭祀!其父母,朝廷奉养终身!其子女,由官塾抚养至成年,赐予田产!其妻室,愿守节者,岁给粮帛;愿归家者,厚赠妆奁!凡伤残者,依伤情赐予田亩钱帛,免其家赋役,朝廷养其终生!”
一条条具体而优厚的抚恤政策,被清晰无误地宣布出来。没有虚言,只有实实在在的承诺。这些承诺,如同暖流,驱散了将士们心中的部分寒意和担忧。不知是谁先开始,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的、却充满力量的呼喊:
“陛下万寿!”
“誓死效忠陛下!”
“大秦万胜!”
呼声起初零星,随即汇聚成滚滚雷声,震荡着北邙坂的原野。泪水再次涌出,这一次,不仅是悲伤,更有了一份寄托与信念。
隆重的公祭仪式结束后,安抚的意味延伸至洛阳城内。在几处较大的废墟清理空地上,由崔浩等文官主持,举行了简单的法事,超度在战乱中无辜死难的平民百姓。虽然没有军祭那般隆重,但也设置了香案果品,有僧人道士诵经。
文官们对聚集起来的、面带惶恐和麻木的洛阳百姓宣讲:“……战火无情,累及黎庶,陛下心实恻然。旧朝暴虐,方有此劫。今大秦拨乱反正,克复神都,止戈兴仁。自今日起,当废苛政,施仁策,使士农工商,各安其业。望尔等体察天心,共迎新治……”
同时,更多的粥棚设立起来,施舍的粥饭比前几日更为稠厚。一些简单的疗伤站也开始为受伤的平民提供帮助。
这些举措或许一时难以完全消除百姓心中的恐惧和隔阂,但那庄严的军祭所展现出的对生命的敬畏,以及随后颁布的切实抚恤和安抚政策,如同在血与火的废墟上,投下了一缕象征秩序与仁政的光芒。它告诉所有人,尤其是那些活着的将士和观望的百姓,新的统治者并非只知杀戮的暴君,他重诺,他念旧,他或许能带来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血祭与仁心,屠刀与怀柔,在这片刚刚经历浩劫的土地上,交织成一幅复杂而深刻的画卷,悄然塑造着新一代王者的形象与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