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最后的攻势-《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平城,像一头被狼群环伺的衰老巨象,沉默地匍匐在北方的寒风中。然而,环绕它的,并非饥饿的野狼,而是一支已然锻造得锋芒毕露、杀气冲天的战争机器。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大秦军阵中,突然亮起一点火光。

  紧接着,是第二点,第三点…成千上万支火把次第燃起,如同暗红色的大潮,迅速蔓延开来,将平城外围照得亮如白昼,又似一片燃烧的海洋。火光映照着无数玄甲将士沉默而坚毅的面庞,映照着林立的刀枪戟槊,更映照着那一排排如同洪荒巨兽般狰狞的攻城器械。

  陈衍并未亲临最前沿,而是立于一架高达十丈的巨型巢车了望台上,千里镜稳稳地罩着远处的城郭。他的身后,代表着皇权的玄鸟大纛在晨风中缓缓舒展。崔浩、独孤信、李渊等文武重臣肃立两侧,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座孤城之上。

  “开始吧。”

  平静得近乎淡漠的两个字,从皇帝口中吐出,却如同掷下了千斤巨闸。

  “咚!!咚!!咚!!!”

  一百零八面牛皮战鼓同时擂响!声浪如同实质的冲击波,悍然撞向平城墙壁,震得城头守军耳膜刺痛,心胆俱颤!

  鼓声即是号令!

  第一波打击,来自死亡之雨。

  阵前,超过两百架“震天炮”——经过李渊与工械营改进的配重式投石机——同时发出了怒吼!巨大的配重箱轰然坠落,长长的抛竿借助恐怖的杠杆之力,将百斤重的巨石、特制的凝固火油罐、甚至是装满石灰毒物的陶罐,向着城墙猛抛过去!

  刹那间,天空为之黯淡!

  巨石划破空气,发出令人心悸的呜咽,狠狠砸在城楼、垛口、马面上!砖石崩裂,箭楼坍塌,躲闪不及的守军瞬间化为肉泥!火油罐凌空炸开,黏稠的烈焰如同瀑布般泼洒而下,点燃一切可以燃烧的物体,城墙段化为人间炼狱!石灰罐碎裂,白雾弥漫,呛得守军涕泪横流,惨叫不止!

  城墙在呻吟,大地在颤抖!

  北魏守军被这前所未见的远程火力彻底打懵了。他们惯常的守城经验,在这样密集、精准、毁灭性的打击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军官的呵斥被淹没在轰鸣和惨叫中,士卒像没头的苍蝇般乱窜,又被不断落下的死亡收割。

  “稳住!放箭!快放箭反击!”城头幸存的魏将声嘶力竭地吼叫,甚至挥刀砍翻了几个崩溃的逃兵。

  零星的箭矢从城头抛射下来,却大多软绵绵地落在北秦军阵前,构不成任何威胁。

  投石机的轰击持续了整整半个时辰,如同铁匠的重锤,反复锻打着平城这块即将碎裂的铁砧。当轰击渐歇,朝阳恰好跃出地平线,将金色的光芒洒向战场,也清晰地照亮了平城墙体上那些新添的、触目惊心的伤痕和焦黑印记。

  紧接着,第二波攻击浪潮涌起。

  数以万计的大秦步兵,如同黑色的潮水,扛着云梯、推着壕桥车、顶着巨大的盾牌,发出排山倒海的呐喊,向着城墙发起了冲锋!

  “放箭!放滚木!礌石!”魏军将领红着眼睛嘶吼。

  终于有了反击的目标,残存的守军凭借最后一点血性和本能,将箭矢、滚木、礌石,以及烧得滚烫的金汁,向着城下倾泻!

  冲锋的大秦军顿时出现了伤亡。有人被箭矢射穿,有人被滚木砸倒,有人跌落填满尖桩的壕沟,最惨的是被金汁泼中者,发出非人的惨嚎,皮肉瞬间焦烂脱落。

  但攻势毫不停歇!前面的倒下,后面的立刻补上!壕桥车成功架设,云梯如同丛林般搭上城墙!重甲步兵开始蚁附登城,与城墙上的守军展开了惨烈的肉搏!

  与此同时,更为恐怖的攻城巨兽出动了!

  十几架高达数丈、覆着生牛皮、内藏精兵的“吕公车”,在无数士卒的推动和牛马的牵引下,如同移动的堡垒,缓缓逼近城墙!车顶的吊桥随时准备放下,直接搭上城头!

  更有专门针对城门的“攻城锤车”,巨大的包铁撞木在车棚的保护下,由数十名壮士合力拉动,喊着号子,一下又一下地猛撞着平城厚重的城门!每一次撞击,都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震得门洞上方的守军肝胆欲裂!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正午,又从中午鏖战至日落。平城内外,杀声震天,硝烟弥漫,尸积如山,血流成渠。北秦军的攻势如同惊涛骇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无休止,不断地消耗、挤压着守军最后的力量和意志。

  夕阳西下,如同熔化的黄金,将天地染成一片血红的悲壮。

  一天的猛攻暂告一段落。大秦军潮水般退去,留下遍地狼藉和无数双方将士的尸骸。但他们的营垒依旧固若金汤,灯火通明,炊烟袅袅,甚至隐约传来饱饭后的歌声——那是攻心之术。

  而平城墙上,幸存的守军瘫倒在血泊和废墟中,连抬起手臂的力气都没有。他们看着城外那无边无际的、仿佛永远不会减少的敌军,看着那些在夜色中又开始闪烁的、预示着明日又将有新型攻城器械组装的火光,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彻底淹没了最后一丝希望。

  城墙之下,大秦中军巢车上。

  陈衍放下了千里镜,转身,语气平静无波:

  “传令工械营,连夜组装‘飞云梯’和‘瓮城锤’。”

  “告诉将士们,明日太阳升起时——”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座在暮色中喘息的血色孤城。

  “朕,要在平城的城头上,看到大秦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