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塾里的桐油灯火忽明忽暗,十二张蒙着尘灰的课桌前,八个小娃正捧着新到的《天律正宗》。
最前排扎羊角辫的妞妞手指绞着书页角,脆生生念道:程砚者,熊形妖物,假仁盗名,诱民背天——
咳咳。村塾先生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喉结动得像吞了颗枣。
他昨晚偷偷抄《小神列传》时被老伴骂老不正经,此刻见着官方典籍里的字眼,后颈汗津津的,生怕哪个娃回家学舌,惹得程神动怒。
可小娃们哪懂这些弯弯绕?
胖墩墩的狗蛋把书往桌上一摔,圆脸蛋憋得通红:我阿爹说程神背我过河时,裤脚都被石头划破了!扎稻草人的二柱跟着跺脚:我奶奶说程神给她治腿疼,手心里还沾着药渣子!妞妞咬着嘴唇,把书页折出个小角:那...那程神到底是神仙还是妖物?
空气闷得像要下雨。
程砚正蹲在门槛边给娃们修断了的木剑,听见这话,手一抖,凿子掉在青石板上。
他望着孩子们乌溜溜的眼睛,熊耳在发间微微发颤——这些小崽子昨日还揪着他的衣角要糖吃,今儿倒被天书搅得犯了糊涂。
笃笃笃。
三记轻响从窗棂传来。
程砚抬头,正撞进安燠含笑的眼。
她倚在桃树下,发间别着片粉桃瓣,指尖还沾着墨渍——这是他们约好的故事启动暗号。
他忽然咧嘴笑了,把凿子往怀里一揣,冲孩子们扬声道:走!
今日不学天书,学写故事!
竹楼里的油灯噼啪爆了个灯花。
安燠摊开新裁的竹纸,笔尖悬在半空又顿住。
她望着窗外程砚扛着木剑、领着娃们往桃林跑的背影,唇角勾起抹狡黠。
昨日在村口,李老汉说《天律正宗》把程神写成吃人的恶妖;前日阿秀说土地公偷偷翻她的绣帕,直夸熊神护村绣得妙。
她攥紧笔杆,忽然在纸页上重重写下:《钉耙侠与狐狸精的日常·第一回:谁说神仙不能赖床?
》
那熊神啊,晨起非得灌三大碗蜂蜜水才肯睁眼。她咬着笔杆回忆,程砚总说熊族冬眠要囤膘,结果上个月她早起做枣糕,他裹着被子滚到灶台边,活像团会哼哼的毛团子,有回睡迷糊了,翻身把炕沿压塌半块——笔尖顿住,她噗嗤笑出声,又补了句,倒也不是故意的,谁让他本体是头八百年的大黑熊呢?
写自己时更不留情面。
她把初遇程砚那日的糗事全抖了出来:为躲铁扇公主的芭蕉叶,她慌不择路撞进他的山神祠,偏要装成昆仑山来的清冷仙子,结果被供桌上的糖葫芦勾了魂,偷摸往袖子里塞时被逮个正着。那狐狸精啊,说什么不食人间烟火,最后用半筐桃核换走五串糖葫芦——她摸着发顶的桃核发簪,那是程砚后来亲手雕的,倒真应了桃核换仙籍的说法。
但荒诞里总藏着真。
她写熊神为护鸡崽单挑雷公,实则是去年暴雨夜,程砚怕鸡窝被冲垮,脱了外袍裹住鸡崽,自己在雨里站了半宿;写夫人用桃核换糖葫芦,正是她见流浪娃小豆子饿得直哭,悄悄塞了串糖葫芦,程砚在旁看得发笑,第二天便买了整筐来。
七日后的村口老槐树下,说书人老张头敲着醒木,嗓门震得枝桠乱颤:上回说到,那熊神赖床赖到日头三竿,狐狸精举着糖葫芦在他耳边晃——
我知道!狗蛋挤到最前头,小短手举得老高,程神后来追着夫人满院子跑,把我家晒的玉米都踩乱了!
胡扯!阿秀捏着绣帕笑骂,我那日在河边洗衣,明明见程神蹲在地上给夫人捡被踩碎的糖葫芦渣子,嘴里还念叨下回买十串
李老汉吧嗒着旱烟,烟锅子敲得石凳响:要我说啊,这故事里最真的,是熊神修桥时哼的那调儿——我家那口子纳鞋底时总哼,说是程神边搬石头边唱的!
安燠站在人群后,望着程砚被娃们拽着袖子问赖床是不是真的,听着此起彼伏的我知道我见过,眼眶微微发热。
夜风掀起她怀里的稿纸,新写的章节标题被吹得翻卷:《读者说》。
她望着人群里举着灯盏的百姓,忽然摸出怀里的桃核笔——明日该去寻老张头商量了,或许...可以让更多人把自家神仙的故事,也写进这卷书里。
竹楼里的油灯结了层薄花,安燠正蹲在草编筐前翻捡信笺,鼻尖沾着星点墨渍。
程砚靠在廊柱上剥蜜橘,蜜瓣儿刚塞进她嘴里,就见她突然直起腰——半筐信笺里,一张染着藕荷香的纸页正微微颤动,边角还粘着半片干桂花。
阿砚你瞧!她举着信笺晃了晃,发间桃瓣簌簌落进筐里,王二婶说要拿三斤新腌的酸黄瓜换蜂蜜,就为让她给土地公编的故事登上去。程砚凑过去,就着油光看见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土地公帮我捡过晒在院儿里的枣干儿,他那白胡子上沾着枣泥,比我家孙儿还馋。他喉结动了动,从腰间解下蜜罐往筐里添了两勺:明儿我去后山割野蜜,够换十筐酸黄瓜。
这是读者来信篇启动的第七日。
安燠在村口贴的告示上画着胖娃娃举糖葫芦,旁注写你家神仙最暖的事,送程神酿的百花蜜一勺——她太知道这些百姓要什么了:灶王爷偷啃过谁家供的糖瓜,河沟子的小水神帮谁家娃捞过掉水里的木剑,土地公替哪家老妇藏过被儿媳收走的酒坛。
这些被《天律正宗》当碾碎的光,正从四面八方往竹楼里涌。
叩叩。
竹门被推得吱呀响。
安燠抬头,就见个穿青灰官服的男人站在门槛外,腰间鱼纹玉佩蒙着薄尘,手里攥着卷边角发毛的信笺。
程砚先一步挡在她跟前,熊耳在发间警觉地竖起来——这是河伯的官服样式,可正经河伯哪会穿得比村头老猎户还寒酸?
小神...小神是南岭支流的河伯。男人喉结滚了滚,把信笺递过来时指尖直抖,前儿在邻村茶棚听书,说不周山收...收神仙故事?安燠接过信笺展开,墨迹晕得像被水浸过,隐约能辨三年前发大水,小神用身子挡溃堤处,在泥里趴了整月。
程砚突然转身翻出蜜罐,往粗陶碗里倒了满满一碗:坐,喝蜜水。河伯的眼泪掉进碗里,溅起细小的蜜花:我守那条河八百年,上头说无香火不配记,可总有人记得我修堤时磨破的官靴,记得我背老妇人过河时沾在衣角的草屑...原来...原来真有人记得。
安燠望着他哭花的脸,忽然想起前日收到的另一封信——卖糖葫芦的张阿婆写的:我那瘸腿孙子说,去年冬夜他蹲桥头哭,有个穿青衣服的神仙蹲下来,用袖子给他擦鼻涕,还说等春天河开了,爷爷的腿就不疼了她当时猜是哪个无名水神,此刻看着河伯官服上洗得发白的水纹,突然就懂了。
明日就登你的故事。她抽出张新竹纸,笔尖在砚台里蘸得透亮,标题就叫《河伯的泥靴与春天》。河伯猛地起身,官服下摆扫翻了蜜碗,蜂蜜顺着桌沿滴在信笺上,把修堤三年四个字泡得发亮:小神...小神这就去采河心的夜合花,给夫人当信笺压秤!他跑出门时撞歪了门框,程砚望着他跌跌撞撞的背影,挠了挠头:倒比我当年见你时还慌。
安燠没接话。
她盯着案头越堆越高的信笺,系统提示突然在眼前炸开金光:【场景:叙事即主权|触发终极成就‘传说自生根’|奖励:宿主及其关联人物脱离一切官方史书记载束缚,未来所有关于他们的描述将以民间记忆为准自动修正】。
她指尖一颤,墨水滴在两个字上,晕开团暖黄的花。
月光漫过窗棂时,竹楼墙上多了幅新壁画。
安燠握着程砚的手站在画前,画里两人坐在缀满星子的山巅,身后是提灯的百姓长队——有扛钉耙的樵夫,有挎竹篮的村妇,有举着木剑的孩童,连河伯都在其中,怀里抱着束沾着露水的夜合花。
从今往后,谁再说你是妖神?她仰头看他,眼尾还沾着没擦净的墨。
程砚低头吻了吻她发顶的桃瓣,熊爪似的手掌把她拢进怀里:他们得先问问天下人答不答应。风掀起案头的《小神列传》,最新一页上,李老汉写的程神修桥时哼的调儿正和阿秀绣的熊神护村重叠在一起,像片长着故事的云。
叩——
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程砚松开手,从梁上取下九齿钉耙搭在肩头。
安燠捡起被风吹落的信笺,就着月光看见封口处盖着南岭巡天府的朱印。
程砚拆开信扫了两眼,浓眉皱成个疙瘩:是陈猎户的信,说南岭好些村子...咳,明儿再和你说。他把信往怀里一揣,钉耙在地上拖出半道深痕。
安燠望着他绷紧的后背,又低头看了看墙上的壁画。
月光里,那些提灯的百姓影子正缓缓蠕动,像要从画里走出来,替谁挡住即将到来的风。
月光刚爬上竹楼檐角,院外马蹄声便撞碎了夜的静。
程砚攥着陈猎户的信站在台阶上,山风掀起他半旧的青布衫,露出腰间挂着的酒葫芦——那是前日山脚下王婆婆硬塞给他的,说“熊神喝了驱寒”。
安燠倚着门框,见他喉结动了动,指节把信纸捏得簌簌响,连钉耙磕在青石上的闷响都没听见。
“南岭的事儿?”她走过去,指尖刚碰到他手背,就触到一片灼烫。
程砚低头看她,浓眉下的眼睛像被暴雨砸过的深潭:“巡天府断了药材。陈猎户说,张木匠家小娃烧得说胡话,李阿婆的孙女儿咳得喘不上气……三个了。”最后两个字几乎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尾音发颤,像被踩断的竹枝。
安燠心里“咯噔”一声。
前日里他们刚借着《小神列传》把民间叙事搅得风生水起,天庭的刀子就顺着缝儿扎过来了。
她正想说“我去青丘故地找找旧药庐”,却见程砚突然转身,钉耙往墙上一靠,大步往厨房走,皮靴踩得地板咚咚响。
“你去哪儿?”她掀帘跟进,被扑面而来的肉香呛了个踉跄——案上堆着半扇山猪、两筐野雉,连程砚特意养的蜜罐都被挪到了墙角。
他抄起砍柴刀剁排骨,熊爪似的手掌按得刀背直颤:“办席。”
“办席?”安燠盯着案板上堆成小山的肉,“你要打仗?怎么杀这么多鸡?”
“不打仗。”程砚头也不抬,刀锋起起落落,“巡天府说神不能私相授受,那我就不送。请他们吃饭,顺便带点‘佐料’。”他抬起头,眼里突然有了光,“我前日去后山,见野枣林边长了大片金银花;西坡的野菊晒了半屋,够熬三锅清热汤——”
安燠突然笑出声。
月光从窗纸破洞漏进来,照见他鼻尖沾着的肉屑,活像只偷了蜂蜜的熊瞎子。
她踮脚替他擦掉,手指碰到他发烫的耳垂:“所以你要支十里长桌,用肉香把南岭的人引过来?”
“馋虫引路,比符诏好使。”程砚把最后一块排骨剁好,转身从梁上取下晒了半秋的腊肉,“村头小豆子说,他闻着我烤兔子的味儿能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他突然顿住,耳尖更红了,“就…就试试。”
第二日天没亮,山门前的空地上已经支起了百米长桌。
程砚踩着梯子挂横幅,粗布上歪歪扭扭写着“不周山请客,不吃白不吃”,最后一个“吃”字墨团洇开,倒像朵胖牡丹。
安燠搬来条凳扶着梯子,仰头看他晃得厉害,忍不住戳他腰窝:“熊爷,您这山神当得,挂个横幅比巡山还费劲。”
“那是我特意让王铁匠写的。”程砚低头,发梢扫过她额头,“他说字丑点才像百姓写的,神仙看了……咳,不容易挑刺。”
晨雾还没散,村童们已经提着竹篮往山外跑。
竹篮里装的不是枣子,是程砚晒了整夜的香油渣——他说“这玩意儿香得勾魂,比敲锣打鼓管用”。
果然,日头刚爬过东山尖,山路上就涌来三三两两的人影:挑着菜担的农妇,扛着柴刀的樵夫,连邻山的货郎都甩着拨浪鼓来了,铜铃声混着肉香,像串炸开的小鞭炮。
长桌很快挤得满满当当。
程砚蹲在灶前烧火,额角沾着草屑,往大铁锅里添了整罐蜂蜜——那是他特意留给安燠的,说“甜汤能哄小娃喝”。
安燠端着陶碗给老人盛汤,听见旁边几个猎户嘀咕:“熊神这肉炖得真香,比我家那口子手艺强多了。”“嘘,没见案上还堆着药材?金银花、野菊、枇杷叶……”
吃到一半,程砚突然起身。
他扯了扯皱巴巴的青布衫,走到长桌中央,把几筐药材“哗啦”倒在桌上。
阳光透过竹篾筐的缝隙漏下来,照得金银花像撒了把碎金子。
“这些,是给南岭孩子的。”他挠了挠头,耳尖又红了,“我知道规矩——神不能私相授受。可我没送,我只是……请他们吃饭,顺便带点佐料。”
全场静了一瞬,接着爆发出哄笑。
李老汉举着酒碗站起来:“对!咱吃席带点佐料怎么了?我家那口大瓮,装十斤金银花绰绰有余!”阿秀把绣着熊神的帕子往药材筐上一铺:“我帮着包,帕子香,药材存得久!”连河伯都挤过来,怀里的夜合花抖落了一地:“小神的船能载三筐!顺道还能给孩子们带两尾活鱼补身子!”
安燠站在廊下望着这热闹,忽然发现程砚悄悄冲她眨了眨眼。
她低头摆弄着手里的陶碗,碗底刻着个歪歪扭扭的“砚”字——是他去年用指甲盖儿划的,说“以后吃饭都用这个,省得被神仙收走”。
风掀起她的衣袖,带过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沉水香。
她余光扫过角落,见穿青衫的看客正低头扒饭,腰间玉佩在阳光下闪了闪,“巡天”二字刻得方方正正。
而程砚不知何时绕到那人身后,往他碗里多添了块蜂蜜肘子,声音瓮声瓮气:“吃,管够。”
安燠望着程砚的背影,突然想起昨夜壁画上蠕动的百姓影子。
此刻那些影子正从画里走出来,带着药香、肉香、笑声,把山门前的长桌挤得满满当当。
她摸了摸怀里的《小神列传》,最新一页还留着墨痕——那是她刚记的:“程神办席日,十里风里都是甜。”
日头爬到头顶时,长桌上的药材已经少了大半。
程砚蹲在台阶上啃馒头,见安燠过来,往她手里塞了块烤得流油的野雉:“吃饱了?”
“饱了。”她咬了口肉,突然凑近他耳边,“刚才那个穿青衫的……”
“巡天府的耳目。”程砚把最后半块馒头塞进嘴里,笑得像偷到蜂蜜的熊,“我特意请的。”
山风卷着肉香往南岭方向吹去,安燠望着那抹青衫消失在山路尽头,忽然觉得喉头发紧。
她伸手勾住程砚的脖子,把脸埋进他怀里——那里还沾着灶灰,混着蜂蜜和松木香,像座永远烧着暖炉的山。
“程砚。”她闷声说,“你这哪儿是办席?你这是……”
“摆给天看的流水席。”他拍了拍她后背,指甲盖儿还沾着剁肉时的油星,“他们不是爱讲规矩吗?那便让他们看看——百姓的规矩,比天规热乎。”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村头小豆子带着南岭来的娃在追蝴蝶。
安燠抬头,见程砚望着那些孩子,眼睛亮得像星子。
她忽然想起系统昨天的提示——“传说自生根”。
原来最硬的根,从来不是刻在碑上的字,而是人间烟火里,一碗热汤、一筐药材、十里八乡闻香而来的人。
日影西斜时,最后一拨百姓扛着药材离开了。
程砚蹲在长桌旁收拾碗碟,安燠帮他擦着酒葫芦,突然听见他轻声说:“明日…该往巡天府递帖子了。”
“递什么?”
“请他们来吃——”他抬头笑,眼角的细纹里落着阳光,“下回的流水席。”
安燠望着他,忽然明白昨夜壁画上那些蠕动的影子是什么了。
那是人间的底气,是百姓的热乎气,是就算天要断粮断药,也能在长桌上堆成山的、杀不尽的、赶不走的、烧不毁的……希望。
她低头在《小神列传》上添了一句:“熊神摆席,摆的是人心。人心这东西,盛在碗里是汤,装在筐里是药,刻在碑上是传说——可最妙的,是它从来不用装,它自己会走。”
山风又起,吹得案上的纸页哗啦作响。
安燠望着远处渐暗的天色,忽然听见程砚在身后说:“燠儿,你猜巡天府的人回去会怎么写?”
她转身,见他举着个陶碗,碗底的“砚”字在夕阳下闪着光。
“他们会写——”她笑着,把笔往他手里一塞,“写不周山有个熊神,不会告状,但会摆流水席。摆的席面能香十里,能暖千家,能让神仙的规矩,都绕着人间的热乎气儿,打个弯儿。”原文中“(一日清晨,天庭金榜贴至各州府:‘未列名者,享祀即罪。’)”属于与小说正文无关的内容,剔除该部分内容后小说内容如下:
月光漫过竹楼窗棂时,安燠正蹲在灶前翻捡最后半筐野菊。
程砚擦着钉耙走过来,发梢还沾着白日里的饭粒:“明日我去请人。”
“请谁?”她捏着野菊的手顿住——前日刚摆完席,山脚下的陶碗都还没收齐。
“巡天府最会挑刺儿的那位。”程砚把钉耙靠在廊柱上,指节敲了敲腰间新挂的酒葫芦,“就是昨日缩在角落扒饭的青衫子,叫什么…对了,‘闲游仙’裴九。”
安燠的野菊“哗啦”撒了半地。
她直起腰,狐狸眼瞪得溜圆:“你疯了?那裴九专司查神仙越界,上回三途河土地多送了两斗米,他能把人家功德簿翻出三层灰!”
程砚蹲下来帮她捡野菊,掌心沾着的油星蹭在菊瓣上:“所以才请他坐首席。”他把野菊码进竹篮,抬头时眼睛亮得像含着星子,“你说巡天府要规矩,那咱们就给足规矩——他坐主位,我亲自布菜,山民们见了作揖,连灶王爷都要过来敬杯酒。”
第二日卯时三刻,裴九的云履刚沾上山门石阶,就被程砚一把搀住胳膊。
安燠躲在廊下,看自家夫君笑得比蜜罐还甜:“裴仙来得巧!这是后山野林养的土鸡,我昨儿个特意留了最肥的那只,用松针烤得流油——”
“程山神客气了。”裴九的青衫下摆还沾着仙班特有的沉水香,被肉香一冲,喉结不自觉滚了滚,“某不过是…顺路。”
“顺路好!”程砚早把人按在主位,竹筷夹着油光水滑的鸡腿递过去,“我听山民说,天庭贡品虽好,到底缺了人间烟火气。您尝尝这鸡皮,脆得能听见响!”
安燠憋着笑,看裴九的筷子在鸡腿和神仙风度间挣扎三回,最终“唰”地夹住肉:“咳…某、某替天巡阅,自然要体察民生。”他咬下一口,眼睛倏地睁大,油星子溅在青衫上都顾不上擦,“这…这比御膳房的百花鸡还香!”
午后裴九驾云离去时,腰间酒葫芦里灌的不是仙酿,是程砚硬塞的蜂蜜桂花酒。
安燠站在山门前,看那片青云越飘越远,突然拽了拽程砚的袖子:“你猜他回去怎么奏报?”
“说不周山无违禁之举,唯多施善食。”程砚把她的手揣进自己袖筒里暖着,笑得像只偷到蜂蜜的熊,“我昨儿个特意让王阿婆在他碗底埋了颗蜜枣——甜得他舌头都打卷,哪还说得出口坏话?”
三日后,巡天府的黄绢奏报果然落在玉帝案头。
安燠翻着《小神列传》新记的那页,笔尖蘸着朱砂:“裴九上本:不周山程某,日设善席,惠及三乡,无越矩之迹。”她抬头看程砚,后者正蹲在院门口给小豆子擦鼻涕,“你这哪是请人吃饭?你这是给巡天府塞了颗糖衣炮弹。”
程砚哄走小豆子,蹭了满手鼻涕往裤腿上一擦:“光塞糖不够。”他从怀里摸出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刻着“流水日”三个大字,“我宣布每月初八为流水日,周边受灾的、缺粮的、没处落脚的,都来吃。”
安燠的笔“啪”地掉在案上:“每月初八?那得杀多少山猪?”
“杀什么猪。”程砚把木牌挂在山门横梁上,震得檐角铜铃叮当响,“让百姓自己带菜。李阿婆家的腌菜,张木匠的烙饼,连隔壁山头总跟我抢野果的猴精,都能提两筐桃子来——”他突然压低声音,“昨日有个穿皂衣的小吏来蹭饭,我瞧着像西梁山的巡山卒子。”
“你还让他吃了?”
“吃了。”程砚掰着手指头数,“他带了三斤梅干菜,我回了半块腊肉。他走时偷偷说,他们山头的小娃好久没尝过肉味了。”他蹲下来平视安燠,浓眉皱成小括号,“燠儿你说,神仙把山头划得跟棋盘似的,可百姓的日子是连在一起的——我摆这席,不图别的,就图他们吃饱了,别再去偷砍神树。”
系统提示就在这时“叮”地炸响。
安燠望着浮现在眼前的淡金光幕,睫毛都在颤:【场景:共享即防御|触发隐藏成就‘炊烟为盟’|奖励:宿主辖区自动形成‘民生共鸣圈’,周边三百里内重大灾情将提前十二时辰预警,并触发互助响应机制】。
“程砚!”她扑过去勾住他脖子,“系统说我们触发隐藏成就了!以后要是哪里闹蝗灾、发山洪,咱们能提前知道,还能叫周边山头一起帮忙!”
程砚被她撞得踉跄两步,却笑得露出虎牙:“我就说,人凑在一起吃饭,比神仙画的符咒管用。”他指了指山门外——不知何时聚了七八个拎着竹篮的百姓,小豆子举着块红薯冲他晃:“熊爷爷,我娘让我送甜薯来,说烤着吃能配鸡汤!”
深夜,竹楼里的油灯结了灯花。
安燠翻着新账本,上面记满了“李阿婆腌菜三坛”“张木匠烙饼五斤”“猴精桃子两筐”,突然“噗嗤”笑出声:“你知道最狠的是什么吗?你没给他们救命——你让他们觉得,活着值得。”
程砚抱着熟睡的小芽推门进来,孩子的小手指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烤馍:“就像你说的,人心不是抢来的……是喂出来的。”他轻手轻脚把小芽放在摇篮里,转身时衣角扫落了案头的《小神列传》,泛黄的纸页间飘出片干桃花——那是前日山民送的,说“熊神的席面比春天还暖”。
安燠弯腰捡书,透过窗纸望见山门外的老槐树上,不知何时系了串红布。
风一吹,红布翻卷如浪,隐约能看见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谢熊神饭”。
她忽然顿住,手指轻轻搭在程砚手背:“砚哥,你觉不觉得…最近天庭的云,比往日低了?”
程砚抬头望向夜空。
往常清透的天幕上,此刻浮着层若有若无的灰雾,像块没擦干净的玉。
他捏了捏安燠的手,声音轻得像怕惊醒摇篮里的小芽:“不管多低的云,总遮不住人间的烟火。”
山风卷着槐花香吹进窗来,把案头的账本掀得哗啦作响。
最后一页空白处,安燠提笔添了句:“流水席摆到第七回时,我听见风里有金铁声。像…像谁在磨剑。”
最前排扎羊角辫的妞妞手指绞着书页角,脆生生念道:程砚者,熊形妖物,假仁盗名,诱民背天——
咳咳。村塾先生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喉结动得像吞了颗枣。
他昨晚偷偷抄《小神列传》时被老伴骂老不正经,此刻见着官方典籍里的字眼,后颈汗津津的,生怕哪个娃回家学舌,惹得程神动怒。
可小娃们哪懂这些弯弯绕?
胖墩墩的狗蛋把书往桌上一摔,圆脸蛋憋得通红:我阿爹说程神背我过河时,裤脚都被石头划破了!扎稻草人的二柱跟着跺脚:我奶奶说程神给她治腿疼,手心里还沾着药渣子!妞妞咬着嘴唇,把书页折出个小角:那...那程神到底是神仙还是妖物?
空气闷得像要下雨。
程砚正蹲在门槛边给娃们修断了的木剑,听见这话,手一抖,凿子掉在青石板上。
他望着孩子们乌溜溜的眼睛,熊耳在发间微微发颤——这些小崽子昨日还揪着他的衣角要糖吃,今儿倒被天书搅得犯了糊涂。
笃笃笃。
三记轻响从窗棂传来。
程砚抬头,正撞进安燠含笑的眼。
她倚在桃树下,发间别着片粉桃瓣,指尖还沾着墨渍——这是他们约好的故事启动暗号。
他忽然咧嘴笑了,把凿子往怀里一揣,冲孩子们扬声道:走!
今日不学天书,学写故事!
竹楼里的油灯噼啪爆了个灯花。
安燠摊开新裁的竹纸,笔尖悬在半空又顿住。
她望着窗外程砚扛着木剑、领着娃们往桃林跑的背影,唇角勾起抹狡黠。
昨日在村口,李老汉说《天律正宗》把程神写成吃人的恶妖;前日阿秀说土地公偷偷翻她的绣帕,直夸熊神护村绣得妙。
她攥紧笔杆,忽然在纸页上重重写下:《钉耙侠与狐狸精的日常·第一回:谁说神仙不能赖床?
》
那熊神啊,晨起非得灌三大碗蜂蜜水才肯睁眼。她咬着笔杆回忆,程砚总说熊族冬眠要囤膘,结果上个月她早起做枣糕,他裹着被子滚到灶台边,活像团会哼哼的毛团子,有回睡迷糊了,翻身把炕沿压塌半块——笔尖顿住,她噗嗤笑出声,又补了句,倒也不是故意的,谁让他本体是头八百年的大黑熊呢?
写自己时更不留情面。
她把初遇程砚那日的糗事全抖了出来:为躲铁扇公主的芭蕉叶,她慌不择路撞进他的山神祠,偏要装成昆仑山来的清冷仙子,结果被供桌上的糖葫芦勾了魂,偷摸往袖子里塞时被逮个正着。那狐狸精啊,说什么不食人间烟火,最后用半筐桃核换走五串糖葫芦——她摸着发顶的桃核发簪,那是程砚后来亲手雕的,倒真应了桃核换仙籍的说法。
但荒诞里总藏着真。
她写熊神为护鸡崽单挑雷公,实则是去年暴雨夜,程砚怕鸡窝被冲垮,脱了外袍裹住鸡崽,自己在雨里站了半宿;写夫人用桃核换糖葫芦,正是她见流浪娃小豆子饿得直哭,悄悄塞了串糖葫芦,程砚在旁看得发笑,第二天便买了整筐来。
七日后的村口老槐树下,说书人老张头敲着醒木,嗓门震得枝桠乱颤:上回说到,那熊神赖床赖到日头三竿,狐狸精举着糖葫芦在他耳边晃——
我知道!狗蛋挤到最前头,小短手举得老高,程神后来追着夫人满院子跑,把我家晒的玉米都踩乱了!
胡扯!阿秀捏着绣帕笑骂,我那日在河边洗衣,明明见程神蹲在地上给夫人捡被踩碎的糖葫芦渣子,嘴里还念叨下回买十串
李老汉吧嗒着旱烟,烟锅子敲得石凳响:要我说啊,这故事里最真的,是熊神修桥时哼的那调儿——我家那口子纳鞋底时总哼,说是程神边搬石头边唱的!
安燠站在人群后,望着程砚被娃们拽着袖子问赖床是不是真的,听着此起彼伏的我知道我见过,眼眶微微发热。
夜风掀起她怀里的稿纸,新写的章节标题被吹得翻卷:《读者说》。
她望着人群里举着灯盏的百姓,忽然摸出怀里的桃核笔——明日该去寻老张头商量了,或许...可以让更多人把自家神仙的故事,也写进这卷书里。
竹楼里的油灯结了层薄花,安燠正蹲在草编筐前翻捡信笺,鼻尖沾着星点墨渍。
程砚靠在廊柱上剥蜜橘,蜜瓣儿刚塞进她嘴里,就见她突然直起腰——半筐信笺里,一张染着藕荷香的纸页正微微颤动,边角还粘着半片干桂花。
阿砚你瞧!她举着信笺晃了晃,发间桃瓣簌簌落进筐里,王二婶说要拿三斤新腌的酸黄瓜换蜂蜜,就为让她给土地公编的故事登上去。程砚凑过去,就着油光看见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土地公帮我捡过晒在院儿里的枣干儿,他那白胡子上沾着枣泥,比我家孙儿还馋。他喉结动了动,从腰间解下蜜罐往筐里添了两勺:明儿我去后山割野蜜,够换十筐酸黄瓜。
这是读者来信篇启动的第七日。
安燠在村口贴的告示上画着胖娃娃举糖葫芦,旁注写你家神仙最暖的事,送程神酿的百花蜜一勺——她太知道这些百姓要什么了:灶王爷偷啃过谁家供的糖瓜,河沟子的小水神帮谁家娃捞过掉水里的木剑,土地公替哪家老妇藏过被儿媳收走的酒坛。
这些被《天律正宗》当碾碎的光,正从四面八方往竹楼里涌。
叩叩。
竹门被推得吱呀响。
安燠抬头,就见个穿青灰官服的男人站在门槛外,腰间鱼纹玉佩蒙着薄尘,手里攥着卷边角发毛的信笺。
程砚先一步挡在她跟前,熊耳在发间警觉地竖起来——这是河伯的官服样式,可正经河伯哪会穿得比村头老猎户还寒酸?
小神...小神是南岭支流的河伯。男人喉结滚了滚,把信笺递过来时指尖直抖,前儿在邻村茶棚听书,说不周山收...收神仙故事?安燠接过信笺展开,墨迹晕得像被水浸过,隐约能辨三年前发大水,小神用身子挡溃堤处,在泥里趴了整月。
程砚突然转身翻出蜜罐,往粗陶碗里倒了满满一碗:坐,喝蜜水。河伯的眼泪掉进碗里,溅起细小的蜜花:我守那条河八百年,上头说无香火不配记,可总有人记得我修堤时磨破的官靴,记得我背老妇人过河时沾在衣角的草屑...原来...原来真有人记得。
安燠望着他哭花的脸,忽然想起前日收到的另一封信——卖糖葫芦的张阿婆写的:我那瘸腿孙子说,去年冬夜他蹲桥头哭,有个穿青衣服的神仙蹲下来,用袖子给他擦鼻涕,还说等春天河开了,爷爷的腿就不疼了她当时猜是哪个无名水神,此刻看着河伯官服上洗得发白的水纹,突然就懂了。
明日就登你的故事。她抽出张新竹纸,笔尖在砚台里蘸得透亮,标题就叫《河伯的泥靴与春天》。河伯猛地起身,官服下摆扫翻了蜜碗,蜂蜜顺着桌沿滴在信笺上,把修堤三年四个字泡得发亮:小神...小神这就去采河心的夜合花,给夫人当信笺压秤!他跑出门时撞歪了门框,程砚望着他跌跌撞撞的背影,挠了挠头:倒比我当年见你时还慌。
安燠没接话。
她盯着案头越堆越高的信笺,系统提示突然在眼前炸开金光:【场景:叙事即主权|触发终极成就‘传说自生根’|奖励:宿主及其关联人物脱离一切官方史书记载束缚,未来所有关于他们的描述将以民间记忆为准自动修正】。
她指尖一颤,墨水滴在两个字上,晕开团暖黄的花。
月光漫过窗棂时,竹楼墙上多了幅新壁画。
安燠握着程砚的手站在画前,画里两人坐在缀满星子的山巅,身后是提灯的百姓长队——有扛钉耙的樵夫,有挎竹篮的村妇,有举着木剑的孩童,连河伯都在其中,怀里抱着束沾着露水的夜合花。
从今往后,谁再说你是妖神?她仰头看他,眼尾还沾着没擦净的墨。
程砚低头吻了吻她发顶的桃瓣,熊爪似的手掌把她拢进怀里:他们得先问问天下人答不答应。风掀起案头的《小神列传》,最新一页上,李老汉写的程神修桥时哼的调儿正和阿秀绣的熊神护村重叠在一起,像片长着故事的云。
叩——
院外突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程砚松开手,从梁上取下九齿钉耙搭在肩头。
安燠捡起被风吹落的信笺,就着月光看见封口处盖着南岭巡天府的朱印。
程砚拆开信扫了两眼,浓眉皱成个疙瘩:是陈猎户的信,说南岭好些村子...咳,明儿再和你说。他把信往怀里一揣,钉耙在地上拖出半道深痕。
安燠望着他绷紧的后背,又低头看了看墙上的壁画。
月光里,那些提灯的百姓影子正缓缓蠕动,像要从画里走出来,替谁挡住即将到来的风。
月光刚爬上竹楼檐角,院外马蹄声便撞碎了夜的静。
程砚攥着陈猎户的信站在台阶上,山风掀起他半旧的青布衫,露出腰间挂着的酒葫芦——那是前日山脚下王婆婆硬塞给他的,说“熊神喝了驱寒”。
安燠倚着门框,见他喉结动了动,指节把信纸捏得簌簌响,连钉耙磕在青石上的闷响都没听见。
“南岭的事儿?”她走过去,指尖刚碰到他手背,就触到一片灼烫。
程砚低头看她,浓眉下的眼睛像被暴雨砸过的深潭:“巡天府断了药材。陈猎户说,张木匠家小娃烧得说胡话,李阿婆的孙女儿咳得喘不上气……三个了。”最后两个字几乎是从喉咙里挤出来的,尾音发颤,像被踩断的竹枝。
安燠心里“咯噔”一声。
前日里他们刚借着《小神列传》把民间叙事搅得风生水起,天庭的刀子就顺着缝儿扎过来了。
她正想说“我去青丘故地找找旧药庐”,却见程砚突然转身,钉耙往墙上一靠,大步往厨房走,皮靴踩得地板咚咚响。
“你去哪儿?”她掀帘跟进,被扑面而来的肉香呛了个踉跄——案上堆着半扇山猪、两筐野雉,连程砚特意养的蜜罐都被挪到了墙角。
他抄起砍柴刀剁排骨,熊爪似的手掌按得刀背直颤:“办席。”
“办席?”安燠盯着案板上堆成小山的肉,“你要打仗?怎么杀这么多鸡?”
“不打仗。”程砚头也不抬,刀锋起起落落,“巡天府说神不能私相授受,那我就不送。请他们吃饭,顺便带点‘佐料’。”他抬起头,眼里突然有了光,“我前日去后山,见野枣林边长了大片金银花;西坡的野菊晒了半屋,够熬三锅清热汤——”
安燠突然笑出声。
月光从窗纸破洞漏进来,照见他鼻尖沾着的肉屑,活像只偷了蜂蜜的熊瞎子。
她踮脚替他擦掉,手指碰到他发烫的耳垂:“所以你要支十里长桌,用肉香把南岭的人引过来?”
“馋虫引路,比符诏好使。”程砚把最后一块排骨剁好,转身从梁上取下晒了半秋的腊肉,“村头小豆子说,他闻着我烤兔子的味儿能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他突然顿住,耳尖更红了,“就…就试试。”
第二日天没亮,山门前的空地上已经支起了百米长桌。
程砚踩着梯子挂横幅,粗布上歪歪扭扭写着“不周山请客,不吃白不吃”,最后一个“吃”字墨团洇开,倒像朵胖牡丹。
安燠搬来条凳扶着梯子,仰头看他晃得厉害,忍不住戳他腰窝:“熊爷,您这山神当得,挂个横幅比巡山还费劲。”
“那是我特意让王铁匠写的。”程砚低头,发梢扫过她额头,“他说字丑点才像百姓写的,神仙看了……咳,不容易挑刺。”
晨雾还没散,村童们已经提着竹篮往山外跑。
竹篮里装的不是枣子,是程砚晒了整夜的香油渣——他说“这玩意儿香得勾魂,比敲锣打鼓管用”。
果然,日头刚爬过东山尖,山路上就涌来三三两两的人影:挑着菜担的农妇,扛着柴刀的樵夫,连邻山的货郎都甩着拨浪鼓来了,铜铃声混着肉香,像串炸开的小鞭炮。
长桌很快挤得满满当当。
程砚蹲在灶前烧火,额角沾着草屑,往大铁锅里添了整罐蜂蜜——那是他特意留给安燠的,说“甜汤能哄小娃喝”。
安燠端着陶碗给老人盛汤,听见旁边几个猎户嘀咕:“熊神这肉炖得真香,比我家那口子手艺强多了。”“嘘,没见案上还堆着药材?金银花、野菊、枇杷叶……”
吃到一半,程砚突然起身。
他扯了扯皱巴巴的青布衫,走到长桌中央,把几筐药材“哗啦”倒在桌上。
阳光透过竹篾筐的缝隙漏下来,照得金银花像撒了把碎金子。
“这些,是给南岭孩子的。”他挠了挠头,耳尖又红了,“我知道规矩——神不能私相授受。可我没送,我只是……请他们吃饭,顺便带点佐料。”
全场静了一瞬,接着爆发出哄笑。
李老汉举着酒碗站起来:“对!咱吃席带点佐料怎么了?我家那口大瓮,装十斤金银花绰绰有余!”阿秀把绣着熊神的帕子往药材筐上一铺:“我帮着包,帕子香,药材存得久!”连河伯都挤过来,怀里的夜合花抖落了一地:“小神的船能载三筐!顺道还能给孩子们带两尾活鱼补身子!”
安燠站在廊下望着这热闹,忽然发现程砚悄悄冲她眨了眨眼。
她低头摆弄着手里的陶碗,碗底刻着个歪歪扭扭的“砚”字——是他去年用指甲盖儿划的,说“以后吃饭都用这个,省得被神仙收走”。
风掀起她的衣袖,带过来一阵若有若无的沉水香。
她余光扫过角落,见穿青衫的看客正低头扒饭,腰间玉佩在阳光下闪了闪,“巡天”二字刻得方方正正。
而程砚不知何时绕到那人身后,往他碗里多添了块蜂蜜肘子,声音瓮声瓮气:“吃,管够。”
安燠望着程砚的背影,突然想起昨夜壁画上蠕动的百姓影子。
此刻那些影子正从画里走出来,带着药香、肉香、笑声,把山门前的长桌挤得满满当当。
她摸了摸怀里的《小神列传》,最新一页还留着墨痕——那是她刚记的:“程神办席日,十里风里都是甜。”
日头爬到头顶时,长桌上的药材已经少了大半。
程砚蹲在台阶上啃馒头,见安燠过来,往她手里塞了块烤得流油的野雉:“吃饱了?”
“饱了。”她咬了口肉,突然凑近他耳边,“刚才那个穿青衫的……”
“巡天府的耳目。”程砚把最后半块馒头塞进嘴里,笑得像偷到蜂蜜的熊,“我特意请的。”
山风卷着肉香往南岭方向吹去,安燠望着那抹青衫消失在山路尽头,忽然觉得喉头发紧。
她伸手勾住程砚的脖子,把脸埋进他怀里——那里还沾着灶灰,混着蜂蜜和松木香,像座永远烧着暖炉的山。
“程砚。”她闷声说,“你这哪儿是办席?你这是……”
“摆给天看的流水席。”他拍了拍她后背,指甲盖儿还沾着剁肉时的油星,“他们不是爱讲规矩吗?那便让他们看看——百姓的规矩,比天规热乎。”
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是村头小豆子带着南岭来的娃在追蝴蝶。
安燠抬头,见程砚望着那些孩子,眼睛亮得像星子。
她忽然想起系统昨天的提示——“传说自生根”。
原来最硬的根,从来不是刻在碑上的字,而是人间烟火里,一碗热汤、一筐药材、十里八乡闻香而来的人。
日影西斜时,最后一拨百姓扛着药材离开了。
程砚蹲在长桌旁收拾碗碟,安燠帮他擦着酒葫芦,突然听见他轻声说:“明日…该往巡天府递帖子了。”
“递什么?”
“请他们来吃——”他抬头笑,眼角的细纹里落着阳光,“下回的流水席。”
安燠望着他,忽然明白昨夜壁画上那些蠕动的影子是什么了。
那是人间的底气,是百姓的热乎气,是就算天要断粮断药,也能在长桌上堆成山的、杀不尽的、赶不走的、烧不毁的……希望。
她低头在《小神列传》上添了一句:“熊神摆席,摆的是人心。人心这东西,盛在碗里是汤,装在筐里是药,刻在碑上是传说——可最妙的,是它从来不用装,它自己会走。”
山风又起,吹得案上的纸页哗啦作响。
安燠望着远处渐暗的天色,忽然听见程砚在身后说:“燠儿,你猜巡天府的人回去会怎么写?”
她转身,见他举着个陶碗,碗底的“砚”字在夕阳下闪着光。
“他们会写——”她笑着,把笔往他手里一塞,“写不周山有个熊神,不会告状,但会摆流水席。摆的席面能香十里,能暖千家,能让神仙的规矩,都绕着人间的热乎气儿,打个弯儿。”原文中“(一日清晨,天庭金榜贴至各州府:‘未列名者,享祀即罪。’)”属于与小说正文无关的内容,剔除该部分内容后小说内容如下:
月光漫过竹楼窗棂时,安燠正蹲在灶前翻捡最后半筐野菊。
程砚擦着钉耙走过来,发梢还沾着白日里的饭粒:“明日我去请人。”
“请谁?”她捏着野菊的手顿住——前日刚摆完席,山脚下的陶碗都还没收齐。
“巡天府最会挑刺儿的那位。”程砚把钉耙靠在廊柱上,指节敲了敲腰间新挂的酒葫芦,“就是昨日缩在角落扒饭的青衫子,叫什么…对了,‘闲游仙’裴九。”
安燠的野菊“哗啦”撒了半地。
她直起腰,狐狸眼瞪得溜圆:“你疯了?那裴九专司查神仙越界,上回三途河土地多送了两斗米,他能把人家功德簿翻出三层灰!”
程砚蹲下来帮她捡野菊,掌心沾着的油星蹭在菊瓣上:“所以才请他坐首席。”他把野菊码进竹篮,抬头时眼睛亮得像含着星子,“你说巡天府要规矩,那咱们就给足规矩——他坐主位,我亲自布菜,山民们见了作揖,连灶王爷都要过来敬杯酒。”
第二日卯时三刻,裴九的云履刚沾上山门石阶,就被程砚一把搀住胳膊。
安燠躲在廊下,看自家夫君笑得比蜜罐还甜:“裴仙来得巧!这是后山野林养的土鸡,我昨儿个特意留了最肥的那只,用松针烤得流油——”
“程山神客气了。”裴九的青衫下摆还沾着仙班特有的沉水香,被肉香一冲,喉结不自觉滚了滚,“某不过是…顺路。”
“顺路好!”程砚早把人按在主位,竹筷夹着油光水滑的鸡腿递过去,“我听山民说,天庭贡品虽好,到底缺了人间烟火气。您尝尝这鸡皮,脆得能听见响!”
安燠憋着笑,看裴九的筷子在鸡腿和神仙风度间挣扎三回,最终“唰”地夹住肉:“咳…某、某替天巡阅,自然要体察民生。”他咬下一口,眼睛倏地睁大,油星子溅在青衫上都顾不上擦,“这…这比御膳房的百花鸡还香!”
午后裴九驾云离去时,腰间酒葫芦里灌的不是仙酿,是程砚硬塞的蜂蜜桂花酒。
安燠站在山门前,看那片青云越飘越远,突然拽了拽程砚的袖子:“你猜他回去怎么奏报?”
“说不周山无违禁之举,唯多施善食。”程砚把她的手揣进自己袖筒里暖着,笑得像只偷到蜂蜜的熊,“我昨儿个特意让王阿婆在他碗底埋了颗蜜枣——甜得他舌头都打卷,哪还说得出口坏话?”
三日后,巡天府的黄绢奏报果然落在玉帝案头。
安燠翻着《小神列传》新记的那页,笔尖蘸着朱砂:“裴九上本:不周山程某,日设善席,惠及三乡,无越矩之迹。”她抬头看程砚,后者正蹲在院门口给小豆子擦鼻涕,“你这哪是请人吃饭?你这是给巡天府塞了颗糖衣炮弹。”
程砚哄走小豆子,蹭了满手鼻涕往裤腿上一擦:“光塞糖不够。”他从怀里摸出块木牌,上面歪歪扭扭刻着“流水日”三个大字,“我宣布每月初八为流水日,周边受灾的、缺粮的、没处落脚的,都来吃。”
安燠的笔“啪”地掉在案上:“每月初八?那得杀多少山猪?”
“杀什么猪。”程砚把木牌挂在山门横梁上,震得檐角铜铃叮当响,“让百姓自己带菜。李阿婆家的腌菜,张木匠的烙饼,连隔壁山头总跟我抢野果的猴精,都能提两筐桃子来——”他突然压低声音,“昨日有个穿皂衣的小吏来蹭饭,我瞧着像西梁山的巡山卒子。”
“你还让他吃了?”
“吃了。”程砚掰着手指头数,“他带了三斤梅干菜,我回了半块腊肉。他走时偷偷说,他们山头的小娃好久没尝过肉味了。”他蹲下来平视安燠,浓眉皱成小括号,“燠儿你说,神仙把山头划得跟棋盘似的,可百姓的日子是连在一起的——我摆这席,不图别的,就图他们吃饱了,别再去偷砍神树。”
系统提示就在这时“叮”地炸响。
安燠望着浮现在眼前的淡金光幕,睫毛都在颤:【场景:共享即防御|触发隐藏成就‘炊烟为盟’|奖励:宿主辖区自动形成‘民生共鸣圈’,周边三百里内重大灾情将提前十二时辰预警,并触发互助响应机制】。
“程砚!”她扑过去勾住他脖子,“系统说我们触发隐藏成就了!以后要是哪里闹蝗灾、发山洪,咱们能提前知道,还能叫周边山头一起帮忙!”
程砚被她撞得踉跄两步,却笑得露出虎牙:“我就说,人凑在一起吃饭,比神仙画的符咒管用。”他指了指山门外——不知何时聚了七八个拎着竹篮的百姓,小豆子举着块红薯冲他晃:“熊爷爷,我娘让我送甜薯来,说烤着吃能配鸡汤!”
深夜,竹楼里的油灯结了灯花。
安燠翻着新账本,上面记满了“李阿婆腌菜三坛”“张木匠烙饼五斤”“猴精桃子两筐”,突然“噗嗤”笑出声:“你知道最狠的是什么吗?你没给他们救命——你让他们觉得,活着值得。”
程砚抱着熟睡的小芽推门进来,孩子的小手指还攥着半块没吃完的烤馍:“就像你说的,人心不是抢来的……是喂出来的。”他轻手轻脚把小芽放在摇篮里,转身时衣角扫落了案头的《小神列传》,泛黄的纸页间飘出片干桃花——那是前日山民送的,说“熊神的席面比春天还暖”。
安燠弯腰捡书,透过窗纸望见山门外的老槐树上,不知何时系了串红布。
风一吹,红布翻卷如浪,隐约能看见上面歪歪扭扭的字:“谢熊神饭”。
她忽然顿住,手指轻轻搭在程砚手背:“砚哥,你觉不觉得…最近天庭的云,比往日低了?”
程砚抬头望向夜空。
往常清透的天幕上,此刻浮着层若有若无的灰雾,像块没擦干净的玉。
他捏了捏安燠的手,声音轻得像怕惊醒摇篮里的小芽:“不管多低的云,总遮不住人间的烟火。”
山风卷着槐花香吹进窗来,把案头的账本掀得哗啦作响。
最后一页空白处,安燠提笔添了句:“流水席摆到第七回时,我听见风里有金铁声。像…像谁在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