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系统的成功,如同在砺锋谷内部投入了一颗能量炸弹,其冲击波不仅重塑了个体修炼的认知,更将团队的视野推向了一个更为广阔和激动人心的领域——群体力量的精确整合。
李慕白站在巨大的战术沙盘前,沙盘上投影的不再是单一的能量回路或功法模型,而是一个复杂的、由多个能量节点和连接链路构成的网络图谱。他的指尖划过一道道流光溢彩的能量通道,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个体的力量有其极限,即便是‘灵枢’辅助,也只是优化了个体单元的效率。”他的声音在核心团队中回荡,“但自然界中,蚁群能构筑宏伟的巢穴,蜂群能进行高效的协作。在古老的战阵记载中,修士们同样尝试过合力施法,例如‘五行轮转大阵’、‘北斗诛仙剑阵’。”
陈醒抱着双臂,接口道:“然而,传统合击之术,大多依赖于修士间长期的默契、心神感应,甚至特殊的同源功法。要求极高,容错率极低,且威力提升往往并非线性叠加,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内耗。”
“问题就在于‘不精确’。”李慕白一针见血,“每个人的灵能频率、输出波形、神识强度都存在细微差异。传统的‘心神感应’试图模糊这种差异,追求一种混沌的同步,但结果往往是能量相互干扰、抵消,形成‘1 1<2’甚至更糟的局面。”
他指向沙盘上的网络图谱:“但我们现在有了理论,有了工具。苏师侄的古文校准,让我们能理解古战阵中能量流转的‘理想模型’;‘灵枢’技术提供了精确感知和调控个体能量输出的能力;而我们的灵能场论和通讯协议,则提供了实现‘精确同步’的可能性。”
一个宏伟而大胆的计划被提上日程——“织网”计划:多人协同施法系统性实验。
目标是打破传统合击之术的模糊壁垒,实现低阶修士通过高度精确的协同,释放出远超个体能力叠加的、稳定可控的复合型法术效果!
实验场地选在了砺锋谷最深处的“共鸣大厅”。这是一个半球形的巨大空间,内壁覆盖着强效吸能和隔音材料,中央是一个可供多人站立的圆形平台。平台周围,环绕着七座造型奇特的金属柱——“灵枢”系统的分布式节点,被称为“协同塔”。
首批实验志愿者,由楚风、赵明、钱小松、孙焱等七名“求理社”的核心成员组成。他们修为最高不过筑基中期,最低的如钱小松还在炼气期徘徊。按照传统观念,这样一支队伍,即便结阵,能发挥出的威力也相当有限。
实验开始前,他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不仅仅是学习一个合击阵法,更是要理解其背后的能量干涉原理、同步时序,以及如何使用经过改良的、内置了微型“灵枢”同步模块的额环式法器——“协同头环”。
“记住,你们不需要去‘感应’彼此。”李慕白在控制室通过扩音法阵指导,“你们需要做的,是严格遵循‘协同头环’提供的视觉和神识指引,像操作精密仪器一样,在精确到毫秒级的时间点上,输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灵能。将你们的个体差异,交由‘织网’系统来补偿和整合。”
七人站在平台上的特定位置,对应着古老的“七星站位”,但内涵已完全不同。他们戴上了闪烁着微弱蓝光的“协同头环”,眼前浮现出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光学指引和能量参数。
“第一次协同测试,目标:联合施展‘强化版·庚金剑气’。”陈醒下达指令。这是选择了王磐主修的《庚金破甲诀》中的一招,取其锋锐、直接,便于观测效果。
第一次尝试,混乱不堪。
有人快了半拍,有人慢了,能量输出强度参差不齐。平台中央,只有几道微弱且散乱的金色剑气闪烁了几下,便相互碰撞、湮灭,威力甚至不如其中任何一人单独施展。
“同步率仅有百分之三十七,能量干涉严重,法术结构溃散。”监测员报出冰冷的数据。
王磐和一些被允许旁观的传统派弟子(作为对比参照组)脸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甚至有人低声嗤笑。
楚风等人没有气馁,他们回顾着数据记录,讨论着失误点。
“赵明,你的能量频率偏移了百分之零点五!”
“钱师弟,输出时机要再提前零点零三秒!”
“孙焱,注意灵力输出的稳定性,头环显示你的波形有毛刺!”
他们不再依赖虚无缥缈的“默契”,而是像调试一台复杂机器一样,精准地修正着自己的“参数”。
第二次,第三次……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
控制室内,李慕白和陈醒紧盯着数据流,不断微调着“织网”系统的核心算法,优化着同步补偿模型。苏青竹则快速翻阅着与“七星站位”相关的古籍校准资料,确保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到了第十次尝试。
“预备……同步序列启动……3、2、1……释放!”
七人眼神专注,动作整齐划一,严格按照头环的指引,将自身灵能注入脚下的平台。协同塔发出柔和的光芒,强大的灵能场将七人联为一体,精确地调和着每一道输入的能量。
嗡——!
一声清越的剑鸣响彻大厅!
只见平台中央,一道凝练如实质、直径超过一丈、散发着令人心悸锋锐之气的巨大金色剑罡骤然成型!剑罡表面流光溢彩,能量结构稳定得不可思议,其散发出的灵压,赫然达到了金丹初期修士全力一击的水平!
金色剑罡随着七人的意念指引,如臂使指,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猛地轰击在测试标靶——一块厚达丈许的超高强度合金板上!
嗤——!
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只有一声轻微的、如同热刀切牛油般的声响。剑罡毫无阻碍地穿透了合金板,留下一个边缘光滑如镜的孔洞!
整个“共鸣大厅”鸦雀无声。
王磐和他身边的传统派弟子们彻底呆滞了,张大的嘴巴足以塞进一个鸡蛋。他们无法理解,七个低阶弟子,怎么可能释放出如此纯粹、如此强大、控制如此精妙的攻击?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合击之术”的认知!
“同步率,百分之九十二!能量整合效率,百分之八十五!法术威力评估:金丹初期水准!”监测员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成功了!
低阶修士通过精确协同,跨越了巨大的等级鸿沟,释放出了高阶的力量!
楚风七人摘下头环,相互对视,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兴奋和成就感。他们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历史!这不是靠某个天才的顿悟,也不是靠某种逆天的机缘,而是靠可复制、可学习、可优化的“科学方法”!
接下来的实验更加深入。
他们尝试了不同属性法术的协同,例如水火相济产生的高温蒸汽爆炸;尝试了防御型法术的协同叠加,构建出远超个体极限的复合护盾;甚至尝试了将“幽凰”的等离子体控制原理拆解,由多人分别负责电离、约束、能量注入等不同环节,虽然最终未能生成完整的等离子球,但展现出的控制精度和能量规模,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织网”计划的初步成功,其意义甚至超越了“灵枢”。
它证明,“科学修仙”不仅能优化个体,更能重塑群体协作的模式。它将合力施法从一门依赖天赋和缘分的“艺术”,变成了一门可以精确设计、量化训练、大规模推广的“技术”!
这意味着,未来龙吟阁的低阶弟子,或许能通过这种协同,拥有对抗高阶敌人的能力;意味着大型阵法的布置和维护,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更意味着,在探索更深奥的集体性功法、乃至构筑前所未有的超大型复合法术领域,打开了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尽管砺锋谷尽力控制,但“低阶弟子合力施展金丹一击”的惊人成果,还是不可避免地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引发了比“幽凰”和“灵枢”更加剧烈的震动。
这一次,震撼的不仅仅是力量本身,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那种能够将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的、系统性的、可复制的力量整合之道。
传统的壁垒,在个体优化和群体协同的双重冲击下,开始发出清晰的、令人不安的碎裂声。
李慕白站在巨大的战术沙盘前,沙盘上投影的不再是单一的能量回路或功法模型,而是一个复杂的、由多个能量节点和连接链路构成的网络图谱。他的指尖划过一道道流光溢彩的能量通道,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个体的力量有其极限,即便是‘灵枢’辅助,也只是优化了个体单元的效率。”他的声音在核心团队中回荡,“但自然界中,蚁群能构筑宏伟的巢穴,蜂群能进行高效的协作。在古老的战阵记载中,修士们同样尝试过合力施法,例如‘五行轮转大阵’、‘北斗诛仙剑阵’。”
陈醒抱着双臂,接口道:“然而,传统合击之术,大多依赖于修士间长期的默契、心神感应,甚至特殊的同源功法。要求极高,容错率极低,且威力提升往往并非线性叠加,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内耗。”
“问题就在于‘不精确’。”李慕白一针见血,“每个人的灵能频率、输出波形、神识强度都存在细微差异。传统的‘心神感应’试图模糊这种差异,追求一种混沌的同步,但结果往往是能量相互干扰、抵消,形成‘1 1<2’甚至更糟的局面。”
他指向沙盘上的网络图谱:“但我们现在有了理论,有了工具。苏师侄的古文校准,让我们能理解古战阵中能量流转的‘理想模型’;‘灵枢’技术提供了精确感知和调控个体能量输出的能力;而我们的灵能场论和通讯协议,则提供了实现‘精确同步’的可能性。”
一个宏伟而大胆的计划被提上日程——“织网”计划:多人协同施法系统性实验。
目标是打破传统合击之术的模糊壁垒,实现低阶修士通过高度精确的协同,释放出远超个体能力叠加的、稳定可控的复合型法术效果!
实验场地选在了砺锋谷最深处的“共鸣大厅”。这是一个半球形的巨大空间,内壁覆盖着强效吸能和隔音材料,中央是一个可供多人站立的圆形平台。平台周围,环绕着七座造型奇特的金属柱——“灵枢”系统的分布式节点,被称为“协同塔”。
首批实验志愿者,由楚风、赵明、钱小松、孙焱等七名“求理社”的核心成员组成。他们修为最高不过筑基中期,最低的如钱小松还在炼气期徘徊。按照传统观念,这样一支队伍,即便结阵,能发挥出的威力也相当有限。
实验开始前,他们接受了严格的培训,不仅仅是学习一个合击阵法,更是要理解其背后的能量干涉原理、同步时序,以及如何使用经过改良的、内置了微型“灵枢”同步模块的额环式法器——“协同头环”。
“记住,你们不需要去‘感应’彼此。”李慕白在控制室通过扩音法阵指导,“你们需要做的,是严格遵循‘协同头环’提供的视觉和神识指引,像操作精密仪器一样,在精确到毫秒级的时间点上,输出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灵能。将你们的个体差异,交由‘织网’系统来补偿和整合。”
七人站在平台上的特定位置,对应着古老的“七星站位”,但内涵已完全不同。他们戴上了闪烁着微弱蓝光的“协同头环”,眼前浮现出只有自己能看到的光学指引和能量参数。
“第一次协同测试,目标:联合施展‘强化版·庚金剑气’。”陈醒下达指令。这是选择了王磐主修的《庚金破甲诀》中的一招,取其锋锐、直接,便于观测效果。
第一次尝试,混乱不堪。
有人快了半拍,有人慢了,能量输出强度参差不齐。平台中央,只有几道微弱且散乱的金色剑气闪烁了几下,便相互碰撞、湮灭,威力甚至不如其中任何一人单独施展。
“同步率仅有百分之三十七,能量干涉严重,法术结构溃散。”监测员报出冰冷的数据。
王磐和一些被允许旁观的传统派弟子(作为对比参照组)脸上露出了“果然如此”的表情,甚至有人低声嗤笑。
楚风等人没有气馁,他们回顾着数据记录,讨论着失误点。
“赵明,你的能量频率偏移了百分之零点五!”
“钱师弟,输出时机要再提前零点零三秒!”
“孙焱,注意灵力输出的稳定性,头环显示你的波形有毛刺!”
他们不再依赖虚无缥缈的“默契”,而是像调试一台复杂机器一样,精准地修正着自己的“参数”。
第二次,第三次……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
控制室内,李慕白和陈醒紧盯着数据流,不断微调着“织网”系统的核心算法,优化着同步补偿模型。苏青竹则快速翻阅着与“七星站位”相关的古籍校准资料,确保理论模型的准确性。
到了第十次尝试。
“预备……同步序列启动……3、2、1……释放!”
七人眼神专注,动作整齐划一,严格按照头环的指引,将自身灵能注入脚下的平台。协同塔发出柔和的光芒,强大的灵能场将七人联为一体,精确地调和着每一道输入的能量。
嗡——!
一声清越的剑鸣响彻大厅!
只见平台中央,一道凝练如实质、直径超过一丈、散发着令人心悸锋锐之气的巨大金色剑罡骤然成型!剑罡表面流光溢彩,能量结构稳定得不可思议,其散发出的灵压,赫然达到了金丹初期修士全力一击的水平!
金色剑罡随着七人的意念指引,如臂使指,在空中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猛地轰击在测试标靶——一块厚达丈许的超高强度合金板上!
嗤——!
没有震耳欲聋的爆炸,只有一声轻微的、如同热刀切牛油般的声响。剑罡毫无阻碍地穿透了合金板,留下一个边缘光滑如镜的孔洞!
整个“共鸣大厅”鸦雀无声。
王磐和他身边的传统派弟子们彻底呆滞了,张大的嘴巴足以塞进一个鸡蛋。他们无法理解,七个低阶弟子,怎么可能释放出如此纯粹、如此强大、控制如此精妙的攻击?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合击之术”的认知!
“同步率,百分之九十二!能量整合效率,百分之八十五!法术威力评估:金丹初期水准!”监测员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成功了!
低阶修士通过精确协同,跨越了巨大的等级鸿沟,释放出了高阶的力量!
楚风七人摘下头环,相互对视,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兴奋和成就感。他们亲身参与并见证了历史!这不是靠某个天才的顿悟,也不是靠某种逆天的机缘,而是靠可复制、可学习、可优化的“科学方法”!
接下来的实验更加深入。
他们尝试了不同属性法术的协同,例如水火相济产生的高温蒸汽爆炸;尝试了防御型法术的协同叠加,构建出远超个体极限的复合护盾;甚至尝试了将“幽凰”的等离子体控制原理拆解,由多人分别负责电离、约束、能量注入等不同环节,虽然最终未能生成完整的等离子球,但展现出的控制精度和能量规模,让所有人都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织网”计划的初步成功,其意义甚至超越了“灵枢”。
它证明,“科学修仙”不仅能优化个体,更能重塑群体协作的模式。它将合力施法从一门依赖天赋和缘分的“艺术”,变成了一门可以精确设计、量化训练、大规模推广的“技术”!
这意味着,未来龙吟阁的低阶弟子,或许能通过这种协同,拥有对抗高阶敌人的能力;意味着大型阵法的布置和维护,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和可靠;更意味着,在探索更深奥的集体性功法、乃至构筑前所未有的超大型复合法术领域,打开了一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大门。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尽管砺锋谷尽力控制,但“低阶弟子合力施展金丹一击”的惊人成果,还是不可避免地在小范围内传播开来,引发了比“幽凰”和“灵枢”更加剧烈的震动。
这一次,震撼的不仅仅是力量本身,更是其背后所代表的,那种能够将涓涓细流汇成滔天巨浪的、系统性的、可复制的力量整合之道。
传统的壁垒,在个体优化和群体协同的双重冲击下,开始发出清晰的、令人不安的碎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