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六年秋,金陵行在的议事殿内,槐花香透过窗棂飘进来,却压不住殿内的紧绷气氛。石守信按剑站在武将列首,玄甲上的铜钉映着烛火,语气带着殿前司一贯的强势:“陛下!江南、吴越、闽地新定,地方治权与利权全归文官与皇商司,殿前司浴血破城,却连一个州府的防务都没分到,将士们寒心!”
柴荣放下手中的《江南舆图》,指尖在 “金陵”“杭州”“福州” 三个地名上停顿,目光扫过殿内:“石将军觉得,殿前司该管地方治权?”
“臣不敢!” 石守信躬身,却仍硬着头皮道,“但至少该让殿前司参与江南防务!如今侍卫亲军驻金陵,水师分守三地,殿前司却要远赴凤翔练新兵,这不合‘功赏相称’的规矩!”
陈琅从文官列中走出,玄色官袍下摆扫过地砖,声音平稳却带着分量:“石将军忘了,金陵破城后,殿前司士兵劫掠商户,百姓至今还有诉状递到江淮转运使衙署。江南新定,最需安抚民心,若让殿前司掌地方防务,再出劫掠之事,谁来担责?” 他顿了顿,转向柴荣,“陛下,江南治理需‘文主政、武守边’:文官管民生,武将管防务,皇商司管利权,三者制衡,方能安稳。”
赵匡胤突然开口,语气带着刻意的缓和:“陈总掌事说的是。殿前司将士多是北人,不习江南水战,去凤翔练新兵备战后蜀,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江南三巡抚司的人选,还需陛下慎重 —— 毕竟是新定之地,得用可靠之人。”
这话看似让步,实则是在提醒柴荣 “提防降臣与文臣”。柴荣自然听出弦外之音,却没接话,反而对殿外喊:“传柴贵进殿。”
片刻后,一个身着银甲的年轻将领走进殿内,身姿挺拔,眉眼间与柴荣有七分相似 —— 正是柴荣的幼弟,柴贵。他早年在禁军历练,从校尉做起,去年随李重进守濠州,立过战功,只是因年纪轻(刚满二十),一直未授要职。
“臣柴贵,叩见陛下!” 柴贵跪地行礼,声音洪亮。
柴荣笑着起身,亲手扶起他:“皇弟不必多礼。今日召你,是有要事托付 —— 朕拟设八闽巡抚司,治福州,让你任巡抚使,主抓闽地清剿残部与防务,如何?”
柴贵愣住了,连石守信都露出惊讶之色 —— 闽地虽新定,却是江南富庶之地,让一个年轻皇弟任巡抚使,足见柴荣的信任。“臣…… 臣恐难当此任!” 柴贵连忙推辞,“闽地有漳州陈诲残部,还有山地农耕难题,臣资历浅……”
“资历浅,可学;心不诚,才难成。” 柴荣打断他,目光带着兄长的期许,“去年濠州之战,你率三百士兵守住城门三日,朕就知你有担当。闽地需要一个能打仗、也肯听文臣建议的巡抚使 —— 苏明远是恩科出身,懂民生,让他做你副使,你们互相帮衬,定能稳住闽地。”
陈琅也跟着附和:“柴将军不必担心。皇商司会从江南调粮种、派工匠赴闽地,协助苏明远推广梯田;侍卫亲军也会分三千新兵给你,清剿残部的事,有李重进将军支持。”
柴贵见柴荣与陈琅都如此信任,终于挺直脊背:“臣遵旨!定不负陛下与陈总掌事所托,守住闽地,安抚百姓!”
接着,柴荣又定了另外两巡抚司的人选:以魏仁浦为江南巡抚使,治金陵,主抓均田与盐税;以宰相李谷兼吴越巡抚使,原吴越宰相元德昭为副使,主抓海贸与旧臣安抚。“魏卿稳重,能镇住江南旧贵族;李卿老练,元卿熟悉吴越民情,你们三人,要撑起江南的天。” 柴荣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石守信还想再说,却被赵匡胤拉住 —— 他知道,柴荣已拿定主意,再争只会惹恼皇帝。朝议结束后,大臣们陆续散去,柴荣却留下柴贵与陈琅,去了行在的暖阁。
暖阁里燃着炭火,柴荣亲手给两人倒茶:“皇弟,你去闽地,记住四个字‘谦听慎用’—— 苏明远虽出身寒门,却懂民生,他的建议要多听;清剿残部时,能招降就别赶尽杀绝,闽地百姓怕打仗,别再让他们遭罪。”
柴贵点头:“臣记住了。只是…… 殿前司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有朕在,他们不敢乱来。” 柴荣看向陈琅,语气缓和了些,“陈卿,江南的利权全交皇商司,你压力不小。魏仁浦推均田、李谷搞海贸,都需要皇商司支持,粮种、盐、铁器,一样都不能少。”
“陛下放心。” 陈琅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皇商司已在江南设了二十个惠民仓,粮种储备充足;泉州港的码头正在扩建,海贸的税银下个月就能入库,足够支撑三巡抚司的开支。只是……” 他顿了顿,“吴越的元德昭,虽为副使,却掌着吴越旧臣的人脉,李谷宰相年纪大了,恐难完全掌控,臣想派几个影士赴杭州,暗中协助李宰相,防吴越旧臣生乱。”
柴荣点头:“准了。影士的事,你全权负责。朕要的不是‘表面安定’,是‘根基稳固’—— 江南是大周的粮仓,绝不能出岔子。”
柴贵看着兄长与陈琅议事,忽然插了一句:“臣去闽地后,想先去漳州看看。陈总掌事说闽地多山,适合种荞麦、粟,臣想亲自去试试,看看梯田怎么开垦。”
陈琅笑着点头:“柴将军有这份心,闽地百姓有福了。苏明远已从江南调了种子,等将军到福州,咱们就能立刻动手。”
夜色渐深,暖阁的炭火映着三人的身影。柴荣看着幼弟的意气风发,看着陈琅的沉稳周全,忽然觉得,江南的安定,或许比他想象中更快。他想起当年在代州,与赵虎、陈琅一起查私盐的日子;想起金陵破城时,杨延昭的陌刀营血染城墙;想起如今分疆治理,君臣同心 —— 大周统一天下的路,终于走得稳了些。
“好了,时候不早了。” 柴荣起身,拍了拍两人的肩,“陈卿回去准备皇商司的事,皇弟明日就赴福州 —— 记住,江南的事,你们多沟通,别让朕操心。”
陈琅与柴贵躬身告辞,走出暖阁时,月光正洒在庭院的槐树上。“陈总掌事,” 柴贵忽然停下脚步,语气带着真诚,“往后闽地的事,还要多靠你指点。”
“柴将军客气了。” 陈琅笑着说,“咱们都是为了大周,为了江南百姓。只要同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两人并肩走出行在,远处的侍卫亲军营地里,传来士兵操练的呐喊;金陵城内的惠民盐铺前,还有百姓在排队买盐,灯火映着他们的笑脸。陈琅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朝议上的争执、殿前司的不满,都抵不过百姓的安稳 —— 只要江南能定,再大的压力,他都能扛住。
而暖阁里,柴荣仍站在窗前,望着江南的方向。他拿起桌上的《江南治理策》,上面是陈琅写的 “三年之内,江南粮产量翻番,盐利覆盖荆楚开支” 的承诺。皇帝的指尖划过那些字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 他相信陈琅,也相信柴贵,更相信大周的未来,会在这些人的手里,变得越来越好。
柴荣放下手中的《江南舆图》,指尖在 “金陵”“杭州”“福州” 三个地名上停顿,目光扫过殿内:“石将军觉得,殿前司该管地方治权?”
“臣不敢!” 石守信躬身,却仍硬着头皮道,“但至少该让殿前司参与江南防务!如今侍卫亲军驻金陵,水师分守三地,殿前司却要远赴凤翔练新兵,这不合‘功赏相称’的规矩!”
陈琅从文官列中走出,玄色官袍下摆扫过地砖,声音平稳却带着分量:“石将军忘了,金陵破城后,殿前司士兵劫掠商户,百姓至今还有诉状递到江淮转运使衙署。江南新定,最需安抚民心,若让殿前司掌地方防务,再出劫掠之事,谁来担责?” 他顿了顿,转向柴荣,“陛下,江南治理需‘文主政、武守边’:文官管民生,武将管防务,皇商司管利权,三者制衡,方能安稳。”
赵匡胤突然开口,语气带着刻意的缓和:“陈总掌事说的是。殿前司将士多是北人,不习江南水战,去凤翔练新兵备战后蜀,也是情理之中。只是江南三巡抚司的人选,还需陛下慎重 —— 毕竟是新定之地,得用可靠之人。”
这话看似让步,实则是在提醒柴荣 “提防降臣与文臣”。柴荣自然听出弦外之音,却没接话,反而对殿外喊:“传柴贵进殿。”
片刻后,一个身着银甲的年轻将领走进殿内,身姿挺拔,眉眼间与柴荣有七分相似 —— 正是柴荣的幼弟,柴贵。他早年在禁军历练,从校尉做起,去年随李重进守濠州,立过战功,只是因年纪轻(刚满二十),一直未授要职。
“臣柴贵,叩见陛下!” 柴贵跪地行礼,声音洪亮。
柴荣笑着起身,亲手扶起他:“皇弟不必多礼。今日召你,是有要事托付 —— 朕拟设八闽巡抚司,治福州,让你任巡抚使,主抓闽地清剿残部与防务,如何?”
柴贵愣住了,连石守信都露出惊讶之色 —— 闽地虽新定,却是江南富庶之地,让一个年轻皇弟任巡抚使,足见柴荣的信任。“臣…… 臣恐难当此任!” 柴贵连忙推辞,“闽地有漳州陈诲残部,还有山地农耕难题,臣资历浅……”
“资历浅,可学;心不诚,才难成。” 柴荣打断他,目光带着兄长的期许,“去年濠州之战,你率三百士兵守住城门三日,朕就知你有担当。闽地需要一个能打仗、也肯听文臣建议的巡抚使 —— 苏明远是恩科出身,懂民生,让他做你副使,你们互相帮衬,定能稳住闽地。”
陈琅也跟着附和:“柴将军不必担心。皇商司会从江南调粮种、派工匠赴闽地,协助苏明远推广梯田;侍卫亲军也会分三千新兵给你,清剿残部的事,有李重进将军支持。”
柴贵见柴荣与陈琅都如此信任,终于挺直脊背:“臣遵旨!定不负陛下与陈总掌事所托,守住闽地,安抚百姓!”
接着,柴荣又定了另外两巡抚司的人选:以魏仁浦为江南巡抚使,治金陵,主抓均田与盐税;以宰相李谷兼吴越巡抚使,原吴越宰相元德昭为副使,主抓海贸与旧臣安抚。“魏卿稳重,能镇住江南旧贵族;李卿老练,元卿熟悉吴越民情,你们三人,要撑起江南的天。” 柴荣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石守信还想再说,却被赵匡胤拉住 —— 他知道,柴荣已拿定主意,再争只会惹恼皇帝。朝议结束后,大臣们陆续散去,柴荣却留下柴贵与陈琅,去了行在的暖阁。
暖阁里燃着炭火,柴荣亲手给两人倒茶:“皇弟,你去闽地,记住四个字‘谦听慎用’—— 苏明远虽出身寒门,却懂民生,他的建议要多听;清剿残部时,能招降就别赶尽杀绝,闽地百姓怕打仗,别再让他们遭罪。”
柴贵点头:“臣记住了。只是…… 殿前司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有朕在,他们不敢乱来。” 柴荣看向陈琅,语气缓和了些,“陈卿,江南的利权全交皇商司,你压力不小。魏仁浦推均田、李谷搞海贸,都需要皇商司支持,粮种、盐、铁器,一样都不能少。”
“陛下放心。” 陈琅接过茶盏,指尖触到温热的杯壁,“皇商司已在江南设了二十个惠民仓,粮种储备充足;泉州港的码头正在扩建,海贸的税银下个月就能入库,足够支撑三巡抚司的开支。只是……” 他顿了顿,“吴越的元德昭,虽为副使,却掌着吴越旧臣的人脉,李谷宰相年纪大了,恐难完全掌控,臣想派几个影士赴杭州,暗中协助李宰相,防吴越旧臣生乱。”
柴荣点头:“准了。影士的事,你全权负责。朕要的不是‘表面安定’,是‘根基稳固’—— 江南是大周的粮仓,绝不能出岔子。”
柴贵看着兄长与陈琅议事,忽然插了一句:“臣去闽地后,想先去漳州看看。陈总掌事说闽地多山,适合种荞麦、粟,臣想亲自去试试,看看梯田怎么开垦。”
陈琅笑着点头:“柴将军有这份心,闽地百姓有福了。苏明远已从江南调了种子,等将军到福州,咱们就能立刻动手。”
夜色渐深,暖阁的炭火映着三人的身影。柴荣看着幼弟的意气风发,看着陈琅的沉稳周全,忽然觉得,江南的安定,或许比他想象中更快。他想起当年在代州,与赵虎、陈琅一起查私盐的日子;想起金陵破城时,杨延昭的陌刀营血染城墙;想起如今分疆治理,君臣同心 —— 大周统一天下的路,终于走得稳了些。
“好了,时候不早了。” 柴荣起身,拍了拍两人的肩,“陈卿回去准备皇商司的事,皇弟明日就赴福州 —— 记住,江南的事,你们多沟通,别让朕操心。”
陈琅与柴贵躬身告辞,走出暖阁时,月光正洒在庭院的槐树上。“陈总掌事,” 柴贵忽然停下脚步,语气带着真诚,“往后闽地的事,还要多靠你指点。”
“柴将军客气了。” 陈琅笑着说,“咱们都是为了大周,为了江南百姓。只要同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两人并肩走出行在,远处的侍卫亲军营地里,传来士兵操练的呐喊;金陵城内的惠民盐铺前,还有百姓在排队买盐,灯火映着他们的笑脸。陈琅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朝议上的争执、殿前司的不满,都抵不过百姓的安稳 —— 只要江南能定,再大的压力,他都能扛住。
而暖阁里,柴荣仍站在窗前,望着江南的方向。他拿起桌上的《江南治理策》,上面是陈琅写的 “三年之内,江南粮产量翻番,盐利覆盖荆楚开支” 的承诺。皇帝的指尖划过那些字迹,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 他相信陈琅,也相信柴贵,更相信大周的未来,会在这些人的手里,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