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宸夜谈,后妃惊悟
显德十三年腊月廿七,深夜的紫宸殿偏室,只点着两盏鎏金烛台。烛火映在素色帷幔上,投下晃动的暗影,像极了这半年来摇摆不定的朝局。符太后坐在紫檀案后,指尖捏着陈琅递来的密档,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连指腹都被纸页边缘磨得发红。
密档是册泛黄的账册,首页贴着探闻局的火漆印,里面一笔一划记着:显德十二年秋,升任皇城使的赵光义以 “黄金五十两、锦缎百匹” 收买柴熙诲的伴读李福,命其 “每日报熙诲言行,若陈琅与熙诲有书信往来,即刻抄录”;冬月,又添 “白银三十两”,让李福 “设法让熙诲向陈琅求‘私授兵书’,以坐实陈琅‘结党皇子’之罪”。
“结党皇子……” 符太后喃喃念着,声音发颤,指腹划过 “柴熙诲” 三字时,突然停住 —— 那是她亲自教养的皇子,去年认陈琅为义父时,她还以为是 “亲上加亲,稳固东宫”,如今才知,从那时起,身为皇城使的赵光义就想借一个孩童,给陈琅扣上谋逆的帽子。
她猛地抬头,看向立在案前的陈琅。他依旧穿着那身玄色公服,袖口还沾着前日查皇商司分号时的墨渍,只是眼底的红丝,比往日更重。“哀家……” 符太后喉头滚动,第一次在陈琅面前露出慌乱,“哀家原以为,让赵氏与你制衡,能稳朝局 —— 他掌殿前司,你掌财权,谁也压不住谁,太子就能安安稳稳继位。却不知…… 他早在熙诲认你为义父时,就布了这么大的局!”
陈琅指尖敲着密档,声音冷得像殿外的寒风:“太后当年放任赵光义升任皇城使,又许他任太子詹事,自由出入东宫,便是养虎。” 他翻开账册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东宫侍卫的换岗表,红圈标出的都是赵光义的亲信,“如今东宫侍卫半数换成他的人,曹翰的殿前司士兵又守在宫外,下一步,便是借‘皇子谋逆’的由头,逼宫夺权!”
符太后突然攥紧密档,纸页被她捏得发皱。她想起前日符清漪来宫里,哭着说 “姐姐再信赵氏,就要毁了柴家”,想起柴荣弥留时抓着她的手说 “信陈琅,护太子”,想起王朴焚在枢密院的火光 —— 那些被她忽略的细节,此刻全涌上来,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是哀家错了。”
她声音发颤,突然上前紧紧抓住陈琅的衣袖,指甲深深陷进衣料里。珠冠歪斜滑落,钗环叮当作响坠地,这位昔日高高在上的太后,此刻全然放下威严,近乎失态地追问:陈卿,你说,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吗?
陈琅目光扫过帷幔后的暗影 —— 那是杨盛派来的御林卫,负责护着偏室,却也说明东宫早已不安全。“来得及,但需快。” 他俯身,声音压得极低,“明日起,收回皇商司所有分号的调度权,交给符昭愿(符家忠于柴氏的子弟);让杨盛把御林卫增派到皇商司银库、粮道,防赵氏动手;再传密信给李重进,让他把淮南兵往汴梁挪五十里,随时待命。”
符太后点头,刚要传旨,却听见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陈琅猛地抬手,示意她噤声,自己则悄悄摸向腰间的软剑 —— 那是王朴生前赠他的,剑鞘上还刻着 “护国安邦” 四字。
二、廊下密议,赵氏谋深
殿外的回廊上,烛火被夜风卷得摇曳。新任皇城使赵光义背着手,指尖摩挲着一枚白玉扳指 —— 那是柴荣生前常戴的,上个月被他借 “整理先帝遗物” 的由头,从内库偷出来的。曹翰站在他身侧,甲胄上的铜扣撞得轻响,却压不过他压低的声音:“皇城使,符太后刚见了陈琅,会不会……”
“见了又如何?” 赵光义冷笑,将玉扳指凑到烛火下,看着上面的龙纹,眼中满是贪婪,“她早晚会知道,可太晚了。如今我掌皇城防务,更有机会行事。” 他从袖中摸出一份文书,是拟好的 “皇商司贪腐案” 奏疏,上面列着 “陈琅私吞江南盐税十万两”“秘察局滥用职权查抄藩镇家产” 等罪名,“明日早朝,你就递这道奏疏,奏请陛下(柴宗训)下旨,让殿前司接管皇商司银库,断陈琅的财路。”
曹翰接过奏疏,指尖扫过 “十万两” 的数字,有些犹豫:“陈琅掌皇商司多年,账目清明,这罪名……”
“罪名?” 赵光义猛地转身,烛火映着他眼底的狠厉,“我说他贪,他就贪!如今我身为皇城使,东宫侍卫都是咱们的人,殿前司又掌京畿防务,谁敢反驳?” 他顿了顿,又摸出一枚虎符残片 —— 是之前从枢密院废墟里找到的,虽不能调兵,却能冒充侍卫亲军的信物,“你拿着这个,明日去皇商司,就说‘奉太后懿旨查账’,谁敢拦,就以‘抗旨’论处。”
曹翰接过残片,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心头一凛,却还是躬身应下:“属下遵令。”
赵光义又看向紫宸殿偏室的方向,帷幔后的暗影隐约可见,他却毫不在意,反而抬手将玉扳指戴在自己手上 —— 尺寸略大,晃了晃,却依旧衬得他手指修长。“符太后想醒,陈琅想拦,可这局,早在熙诲认义父时就布好了。如今我手握皇城要职,更是如虎添翼。” 他声音轻得像耳语,却带着斩钉截铁的狠,“等断了陈琅的财路,再借‘贪腐’的由头把他拿下,这汴梁,就没人能挡咱们了。”
廊下的烛火突然爆了个火星,映得两人的影子在墙上扭曲,像两头蛰伏的野兽,正等着扑向猎物。
三、明暗对峙,风雨欲来
偏室内,陈琅贴着门缝,将外面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他缓缓退开,看向符太后 —— 她脸色惨白,双手攥着密档,指节都在发抖,显然也听见了赵光义的话。“太后,” 陈琅的声音比刚才更沉,“他们明日要拿皇商司开刀,断我的财路,还要栽赃贪腐。如今赵光义升任皇城使,局势更加棘手。”
符太后深吸一口气,突然站起身,走到案前,拿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的敕书上飞快地写着:“传哀家懿旨,皇商司银库、粮道,即日起由御林卫接管,非哀家与陈国公共同签发的文书,任何人不得擅动。” 她盖上传国玉玺的副印,将敕书递给陈琅,“这是哀家能给你的最大支持 —— 御林卫虽只有五千人,却能守住皇商司的命脉。赵光义如今掌皇城防务,我们更要小心应对。”
陈琅接过敕书,指尖触到玉玺的温度,心中却没有半分轻松。他知道,这道敕书,不过是暂时的屏障,升任皇城使的赵光义敢动手,就一定有后手 —— 比如符家的叛徒,比如曹翰的东宫士兵,甚至可能是契丹的暗线。“太后,” 他抬头,目光坚定,“还需传密信给杨业,让他从幽州调一支轻骑,隐蔽南下,若汴梁有变,可快速驰援;另外,李重进的淮南兵,需再靠近京畿五十里,防赵氏狗急跳墙。赵光义新得皇城使一职,必然会加紧行动。”
符太后点头,立刻召来亲信内侍,命他连夜快马送信。内侍走后,偏室里又恢复了寂静,只有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符太后看着案上的密档,突然想起符清漪前日说的话:“姐姐,赵氏是狼,不是能制衡的犬。” 她闭上眼睛,心中满是悔恨 —— 若不是她当初想 “制衡”,若不是她削减陈琅的财权,若不是她放任赵光义升任皇城使、入宫,王朴或许不会死,枢密院或许不会焚,大周的江山,或许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殿外,赵光义与曹翰已经离去,回廊上的烛火依旧摇曳,却透着刺骨的寒意。陈琅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望着远处赵府的方向 —— 那里灯火通明,显然还在商议后续的计划。他摸出怀中王朴的玉带扣残片,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这场较量,早已不是 “制衡”,而是生死存亡。赵光义升任皇城使,让这场斗争愈发凶险。
明日的早朝,会是第一场硬仗;而那场迟早要来的陈桥惊变,也已近在眼前。他攥紧手中的敕书,指腹划过 “御林卫接管” 四字,心中清楚:从今夜起,他与符太后,再也没有退路。
显德十三年腊月廿七,深夜的紫宸殿偏室,只点着两盏鎏金烛台。烛火映在素色帷幔上,投下晃动的暗影,像极了这半年来摇摆不定的朝局。符太后坐在紫檀案后,指尖捏着陈琅递来的密档,指节因用力而泛白,连指腹都被纸页边缘磨得发红。
密档是册泛黄的账册,首页贴着探闻局的火漆印,里面一笔一划记着:显德十二年秋,升任皇城使的赵光义以 “黄金五十两、锦缎百匹” 收买柴熙诲的伴读李福,命其 “每日报熙诲言行,若陈琅与熙诲有书信往来,即刻抄录”;冬月,又添 “白银三十两”,让李福 “设法让熙诲向陈琅求‘私授兵书’,以坐实陈琅‘结党皇子’之罪”。
“结党皇子……” 符太后喃喃念着,声音发颤,指腹划过 “柴熙诲” 三字时,突然停住 —— 那是她亲自教养的皇子,去年认陈琅为义父时,她还以为是 “亲上加亲,稳固东宫”,如今才知,从那时起,身为皇城使的赵光义就想借一个孩童,给陈琅扣上谋逆的帽子。
她猛地抬头,看向立在案前的陈琅。他依旧穿着那身玄色公服,袖口还沾着前日查皇商司分号时的墨渍,只是眼底的红丝,比往日更重。“哀家……” 符太后喉头滚动,第一次在陈琅面前露出慌乱,“哀家原以为,让赵氏与你制衡,能稳朝局 —— 他掌殿前司,你掌财权,谁也压不住谁,太子就能安安稳稳继位。却不知…… 他早在熙诲认你为义父时,就布了这么大的局!”
陈琅指尖敲着密档,声音冷得像殿外的寒风:“太后当年放任赵光义升任皇城使,又许他任太子詹事,自由出入东宫,便是养虎。” 他翻开账册最后一页,上面画着东宫侍卫的换岗表,红圈标出的都是赵光义的亲信,“如今东宫侍卫半数换成他的人,曹翰的殿前司士兵又守在宫外,下一步,便是借‘皇子谋逆’的由头,逼宫夺权!”
符太后突然攥紧密档,纸页被她捏得发皱。她想起前日符清漪来宫里,哭着说 “姐姐再信赵氏,就要毁了柴家”,想起柴荣弥留时抓着她的手说 “信陈琅,护太子”,想起王朴焚在枢密院的火光 —— 那些被她忽略的细节,此刻全涌上来,像针一样扎在心上。“是哀家错了。”
她声音发颤,突然上前紧紧抓住陈琅的衣袖,指甲深深陷进衣料里。珠冠歪斜滑落,钗环叮当作响坠地,这位昔日高高在上的太后,此刻全然放下威严,近乎失态地追问:陈卿,你说,现在补救,还来得及吗?
陈琅目光扫过帷幔后的暗影 —— 那是杨盛派来的御林卫,负责护着偏室,却也说明东宫早已不安全。“来得及,但需快。” 他俯身,声音压得极低,“明日起,收回皇商司所有分号的调度权,交给符昭愿(符家忠于柴氏的子弟);让杨盛把御林卫增派到皇商司银库、粮道,防赵氏动手;再传密信给李重进,让他把淮南兵往汴梁挪五十里,随时待命。”
符太后点头,刚要传旨,却听见殿外传来轻微的脚步声。陈琅猛地抬手,示意她噤声,自己则悄悄摸向腰间的软剑 —— 那是王朴生前赠他的,剑鞘上还刻着 “护国安邦” 四字。
二、廊下密议,赵氏谋深
殿外的回廊上,烛火被夜风卷得摇曳。新任皇城使赵光义背着手,指尖摩挲着一枚白玉扳指 —— 那是柴荣生前常戴的,上个月被他借 “整理先帝遗物” 的由头,从内库偷出来的。曹翰站在他身侧,甲胄上的铜扣撞得轻响,却压不过他压低的声音:“皇城使,符太后刚见了陈琅,会不会……”
“见了又如何?” 赵光义冷笑,将玉扳指凑到烛火下,看着上面的龙纹,眼中满是贪婪,“她早晚会知道,可太晚了。如今我掌皇城防务,更有机会行事。” 他从袖中摸出一份文书,是拟好的 “皇商司贪腐案” 奏疏,上面列着 “陈琅私吞江南盐税十万两”“秘察局滥用职权查抄藩镇家产” 等罪名,“明日早朝,你就递这道奏疏,奏请陛下(柴宗训)下旨,让殿前司接管皇商司银库,断陈琅的财路。”
曹翰接过奏疏,指尖扫过 “十万两” 的数字,有些犹豫:“陈琅掌皇商司多年,账目清明,这罪名……”
“罪名?” 赵光义猛地转身,烛火映着他眼底的狠厉,“我说他贪,他就贪!如今我身为皇城使,东宫侍卫都是咱们的人,殿前司又掌京畿防务,谁敢反驳?” 他顿了顿,又摸出一枚虎符残片 —— 是之前从枢密院废墟里找到的,虽不能调兵,却能冒充侍卫亲军的信物,“你拿着这个,明日去皇商司,就说‘奉太后懿旨查账’,谁敢拦,就以‘抗旨’论处。”
曹翰接过残片,冰凉的金属触感让他心头一凛,却还是躬身应下:“属下遵令。”
赵光义又看向紫宸殿偏室的方向,帷幔后的暗影隐约可见,他却毫不在意,反而抬手将玉扳指戴在自己手上 —— 尺寸略大,晃了晃,却依旧衬得他手指修长。“符太后想醒,陈琅想拦,可这局,早在熙诲认义父时就布好了。如今我手握皇城要职,更是如虎添翼。” 他声音轻得像耳语,却带着斩钉截铁的狠,“等断了陈琅的财路,再借‘贪腐’的由头把他拿下,这汴梁,就没人能挡咱们了。”
廊下的烛火突然爆了个火星,映得两人的影子在墙上扭曲,像两头蛰伏的野兽,正等着扑向猎物。
三、明暗对峙,风雨欲来
偏室内,陈琅贴着门缝,将外面的对话听得一清二楚。他缓缓退开,看向符太后 —— 她脸色惨白,双手攥着密档,指节都在发抖,显然也听见了赵光义的话。“太后,” 陈琅的声音比刚才更沉,“他们明日要拿皇商司开刀,断我的财路,还要栽赃贪腐。如今赵光义升任皇城使,局势更加棘手。”
符太后深吸一口气,突然站起身,走到案前,拿起朱笔,在一张空白的敕书上飞快地写着:“传哀家懿旨,皇商司银库、粮道,即日起由御林卫接管,非哀家与陈国公共同签发的文书,任何人不得擅动。” 她盖上传国玉玺的副印,将敕书递给陈琅,“这是哀家能给你的最大支持 —— 御林卫虽只有五千人,却能守住皇商司的命脉。赵光义如今掌皇城防务,我们更要小心应对。”
陈琅接过敕书,指尖触到玉玺的温度,心中却没有半分轻松。他知道,这道敕书,不过是暂时的屏障,升任皇城使的赵光义敢动手,就一定有后手 —— 比如符家的叛徒,比如曹翰的东宫士兵,甚至可能是契丹的暗线。“太后,” 他抬头,目光坚定,“还需传密信给杨业,让他从幽州调一支轻骑,隐蔽南下,若汴梁有变,可快速驰援;另外,李重进的淮南兵,需再靠近京畿五十里,防赵氏狗急跳墙。赵光义新得皇城使一职,必然会加紧行动。”
符太后点头,立刻召来亲信内侍,命他连夜快马送信。内侍走后,偏室里又恢复了寂静,只有烛火燃烧的 “噼啪” 声。符太后看着案上的密档,突然想起符清漪前日说的话:“姐姐,赵氏是狼,不是能制衡的犬。” 她闭上眼睛,心中满是悔恨 —— 若不是她当初想 “制衡”,若不是她削减陈琅的财权,若不是她放任赵光义升任皇城使、入宫,王朴或许不会死,枢密院或许不会焚,大周的江山,或许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殿外,赵光义与曹翰已经离去,回廊上的烛火依旧摇曳,却透着刺骨的寒意。陈琅走到窗前,推开一条缝,望着远处赵府的方向 —— 那里灯火通明,显然还在商议后续的计划。他摸出怀中王朴的玉带扣残片,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这场较量,早已不是 “制衡”,而是生死存亡。赵光义升任皇城使,让这场斗争愈发凶险。
明日的早朝,会是第一场硬仗;而那场迟早要来的陈桥惊变,也已近在眼前。他攥紧手中的敕书,指腹划过 “御林卫接管” 四字,心中清楚:从今夜起,他与符太后,再也没有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