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汴梁奏议:赵普饮鸩解军饷,天子默许埋祸根
崇德四年四月初十,汴梁大庆殿的铜钟敲了三下,赵光义身着龙袍坐在御座上,脸色比案上的奏疏还沉。殿阶下,赵普捧着户部的军饷账册,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格外刺眼 —— 账册上 “四月军饷缺三万两银” 的红字,像一道催命符,压得满朝文武喘不过气。
“陛下,臣有一策,可解军饷之困。” 赵普躬身行礼,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开放河北与南朝的边境贸易,许粮商、铁商与南朝交易 —— 用河北的粮食、铁器,换南朝的显通钞或纯银,再用这些银钱充作禁军军饷。待周军粮尽,咱们再率军反击,定能一举破敌。”
“开放贸易?” 赵光义皱紧眉,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龙椅扶手,“陈琅那厮设下的圈套,你也敢钻?前日探子回报,南朝用三倍价收粮,河北粮商早就蠢蠢欲动,若开放贸易,粮食岂不是全流入周军手中?”
“臣知道是圈套!” 赵普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挣扎,“可陛下,禁军下月就没军饷了!不开放贸易,士兵们要么哗变,要么投靠南朝;开放贸易,虽会丢粮食,却能暂补军饷,撑到周军粮尽 —— 这是眼下唯一的活路啊!”
户部尚书紧随其后,躬身道:“陛下,赵相公所言极是。如今河北粮价已涨至平日三倍,百姓多有饿殍,若再断军饷,恐生大乱。开放贸易虽险,却能解燃眉之急。”
赵光义沉默良久,望着殿外的汴梁春色,终是叹了口气:“准奏。但需派禁军严守边境,只许粮商、铁商交易,不许南朝商贾入汴梁;且每笔交易,需抽三成税,充作军饷。”
赵普躬身谢恩,起身时,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知道,这道旨意是饮鸩止渴 —— 开放贸易的那一刻,赵宋的粮食、铁器,终将像流水般流入南朝,而他能做的,不过是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二、金陵布局:陈琅预判收成效,朝市司暗运粮
齐王府的书房里,陈琅正看着军情司送来的密报 ——“赵光义准赵普所奏,开放河北边境贸易,抽三成税充军饷”。他将密报递给楚泽,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赵普果然没的选。传我令,朝市司按原计划行事,三倍价收粮、收铁,且‘不抽税、不限量’,务必让赵宋的粮商、铁商,都来咱们这边交易。”
楚泽躬身应道:“属下明白。目前楚州、海州的收粮点,已有三十多家赵宋粮商排队,连曹彬麾下的禁军士兵,都偷偷把军粮运出来卖 —— 显通钞在河北比宋钱管用,能买江南的丝绸、茶叶,他们宁愿冒风险,也要换显通钞。”
“很好。” 陈琅点头,又取出一份粮运路线图,“再传一令,将收来的粮食,分三批运往前线:第一批两万石,走淮河漕运,经濠州入李重进大营;第二批两万石,走陆路,经泗州入护驾军大营;第三批一万石,留作备用,藏在楚州粮仓。运粮时,让杨业派燕云骑兵佯攻曹彬的粮道,潘美派山东步兵牵制德州的赵军,确保粮船、粮队安全。”
“属下这就去安排。” 楚泽接过路线图,转身离开时,又想起什么,“殿下,柴熙诲派军情司的人,查咱们的商队动向,还问‘为何只收粮、不卖粮’,怕是对咱们的计划有误解。”
陈琅眉头微蹙,轻声道:“随他查。他若问,就说‘收粮是为补前线缺口,不卖粮是为防赵军抢粮’—— 多说无益,等前线粮草充足,他自会明白。”
三、军学风波:熙诲怒禁显通钞,误解深植难消解
青龙山军学的训练场上,阳光正好,甲字军士兵正在演练突火弩射击。忽然,一阵喧哗声打破了秩序 —— 两名士兵围着一个挑着担子的商人,正用几张显通钞,换商人手里的糖糕。
“住手!” 一道银甲身影冲了过来,柴熙诲一把夺过士兵手中的显通钞,又打翻了商人的担子,糖糕散落在地上,沾满了泥土。
“谁让你们用显通钞的?” 柴熙诲的声音带着怒火,银甲碰撞声震得士兵们纷纷跪倒,“显通钞是陈琅的钱,你们用它买东西,跟‘资敌’有何区别?赵宋的士兵卖军粮换显通钞,你们也学他们?忘了寿州之战,赵军是怎么用咱们的粮草打咱们的?”
士兵们吓得不敢说话,商人也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连称 “不敢了”。柴熙诲看着地上的显通钞,心中泛起疑云 —— 南朝商队只收粮、不卖粮,已从河北收走十万石粮,这明显是个反常的举动。若是单纯为了牟利,为何不进行双向贸易?而且陈琅身为齐王,不可能不清楚此举对己方后勤的潜在威胁。
他下意识摩挲着腰间的佩剑,突然想起军情司密报里的细节:商队运输路线刻意避开楚军常规巡查,夜间行动频次远超以往。联想到陈恪此前隐晦提及的 “前线缺粮”,一个更可怕的猜想涌上心头 —— 陈琅或许在用显通钞构建地下粮道,表面上是收购赵宋粮食,实则通过隐秘渠道将半数粮草输送回赵宋,既稳固了与赵宋的暗通款曲,又能借 “缺粮” 之名向朝廷索要更多物资。
“传我令,军学内,凡持有显通钞者,一律没收;凡与南朝商人交易者,军法处置!” 柴熙诲猛地抽出佩剑,剑锋直指天际。
命令传下,军学内瞬间掀起搜缴显通钞的风潮。陈恪站在一旁,看着柴熙诲愤怒的背影,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他当然知道陈琅收粮的真实意图 —— 所谓 “补前线缺口” 不过是幌子,真正目的是维持与赵宋的微妙平衡,确保在楚军与赵军的对峙中掌握主动权。但这个真相一旦说破,不仅会引发朝堂震动,更可能让陈琅多年布局毁于一旦。
“恪弟,你怎么看?” 柴熙诲转头问陈恪,眼中满是质问,“陈琅只收粮、不卖粮,还让显通钞在河北流通,是不是在‘资敌’?是不是想靠赵宋的粮食,养肥自己的势力?”
陈恪躬身道:“兄长,齐王此举,或许是为补前线缺口。李重进将军那边粮尽,若能收赵宋的粮,便能解前线之困。” 他故意将语气放得诚恳,却在袖中暗暗攥紧了拳头。
“解困?” 柴熙诲冷笑一声,剑鞘重重砸在地上,发出闷响,“他收了十万石粮,只运五万石去前线,剩下的五万石藏在哪里?你当我查不出来?这五万石粮,分明是要作为与赵宋谈判的筹码!”
陈恪还想辩解,却被柴熙诲打断:“不用多说,我已派人去查楚州的粮仓,若真有私藏粮食,我定要在皇兄面前,揭穿他的真面目!” 话音未落,柴熙诲已转身离去,靴底碾碎地上糖糕的声音,混着远处传来的突火弩轰鸣,在训练场上空久久回荡。
四、南北对照:银入国库粮外流,暗运粮草定军心
汴梁的国库内,户部官员正清点着新收的税银 —— 开放贸易两月,国库增收十万两银,军饷暂解,赵光义难得露出笑容,对着赵普道:“看来开放贸易,也不是坏事。”
赵普却笑不出来,他刚收到密报 —— 河北民间粮价已涨至平日五倍,百姓们买不起粮,开始往南朝逃荒;曹彬麾下的禁军,已有数百人卖军粮换显通钞,被抓后竟说 “显通钞能买江南丝绸,比军饷管用”。
“陛下,” 赵普躬身道,“河北粮价暴涨,百姓逃荒,禁军卖军粮 —— 再这样下去,不用周军来打,河北就先乱了。”
赵光义的笑容瞬间僵住,沉默良久,才低声道:“再撑一月,等周军粮尽,咱们就关闭贸易,率军反击。”
而此时的濠州大营,李重进正看着运粮队送来的两万石粮食,眼中满是激动。士兵们围着粮车,欢呼雀跃,之前因缺粮而低落的士气,瞬间高涨起来。“传我令,今日加餐,让将士们饱餐一顿!” 李重进的声音带着喜悦,“告诉齐王,多谢他送来的粮草,有了这些粮,咱们定能守住濠州,等着北伐的号令!”
粮车旁,朝市司的押运官悄悄对李重进的副将道:“齐王有令,后续还有三万石粮会送来,让李将军安心守城,不用急着进攻 —— 等赵宋缺粮乱了,再北伐不迟。”
副将点头应下,望着远处的赵宋军营,心中清楚 —— 这场北伐,胜负的关键,早已不是战场的刀枪,而是那源源不断流入南朝的粮食,和那在赵宋境内流通的显通钞。
夜色渐深,汴梁的国库亮着灯,赵普看着账上的宋钱,眉头紧锁;金陵的齐王府亮着灯,陈琅看着粮运回报,眼神坚定;青龙山的军学亮着灯,柴熙诲看着没收的显通钞,怒火中烧。南北两朝,三种心境,却都被这场经济暗战紧紧缠绕 —— 赵普饮下的毒酒,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酿出最惨烈的后果;而柴熙诲心中的误解,也终将在这场暗战的尽头,迎来最后的爆发。
崇德四年四月初十,汴梁大庆殿的铜钟敲了三下,赵光义身着龙袍坐在御座上,脸色比案上的奏疏还沉。殿阶下,赵普捧着户部的军饷账册,鬓角的白发在烛火下格外刺眼 —— 账册上 “四月军饷缺三万两银” 的红字,像一道催命符,压得满朝文武喘不过气。
“陛下,臣有一策,可解军饷之困。” 赵普躬身行礼,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开放河北与南朝的边境贸易,许粮商、铁商与南朝交易 —— 用河北的粮食、铁器,换南朝的显通钞或纯银,再用这些银钱充作禁军军饷。待周军粮尽,咱们再率军反击,定能一举破敌。”
“开放贸易?” 赵光义皱紧眉,手指无意识摩挲着龙椅扶手,“陈琅那厮设下的圈套,你也敢钻?前日探子回报,南朝用三倍价收粮,河北粮商早就蠢蠢欲动,若开放贸易,粮食岂不是全流入周军手中?”
“臣知道是圈套!” 赵普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挣扎,“可陛下,禁军下月就没军饷了!不开放贸易,士兵们要么哗变,要么投靠南朝;开放贸易,虽会丢粮食,却能暂补军饷,撑到周军粮尽 —— 这是眼下唯一的活路啊!”
户部尚书紧随其后,躬身道:“陛下,赵相公所言极是。如今河北粮价已涨至平日三倍,百姓多有饿殍,若再断军饷,恐生大乱。开放贸易虽险,却能解燃眉之急。”
赵光义沉默良久,望着殿外的汴梁春色,终是叹了口气:“准奏。但需派禁军严守边境,只许粮商、铁商交易,不许南朝商贾入汴梁;且每笔交易,需抽三成税,充作军饷。”
赵普躬身谢恩,起身时,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知道,这道旨意是饮鸩止渴 —— 开放贸易的那一刻,赵宋的粮食、铁器,终将像流水般流入南朝,而他能做的,不过是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二、金陵布局:陈琅预判收成效,朝市司暗运粮
齐王府的书房里,陈琅正看着军情司送来的密报 ——“赵光义准赵普所奏,开放河北边境贸易,抽三成税充军饷”。他将密报递给楚泽,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赵普果然没的选。传我令,朝市司按原计划行事,三倍价收粮、收铁,且‘不抽税、不限量’,务必让赵宋的粮商、铁商,都来咱们这边交易。”
楚泽躬身应道:“属下明白。目前楚州、海州的收粮点,已有三十多家赵宋粮商排队,连曹彬麾下的禁军士兵,都偷偷把军粮运出来卖 —— 显通钞在河北比宋钱管用,能买江南的丝绸、茶叶,他们宁愿冒风险,也要换显通钞。”
“很好。” 陈琅点头,又取出一份粮运路线图,“再传一令,将收来的粮食,分三批运往前线:第一批两万石,走淮河漕运,经濠州入李重进大营;第二批两万石,走陆路,经泗州入护驾军大营;第三批一万石,留作备用,藏在楚州粮仓。运粮时,让杨业派燕云骑兵佯攻曹彬的粮道,潘美派山东步兵牵制德州的赵军,确保粮船、粮队安全。”
“属下这就去安排。” 楚泽接过路线图,转身离开时,又想起什么,“殿下,柴熙诲派军情司的人,查咱们的商队动向,还问‘为何只收粮、不卖粮’,怕是对咱们的计划有误解。”
陈琅眉头微蹙,轻声道:“随他查。他若问,就说‘收粮是为补前线缺口,不卖粮是为防赵军抢粮’—— 多说无益,等前线粮草充足,他自会明白。”
三、军学风波:熙诲怒禁显通钞,误解深植难消解
青龙山军学的训练场上,阳光正好,甲字军士兵正在演练突火弩射击。忽然,一阵喧哗声打破了秩序 —— 两名士兵围着一个挑着担子的商人,正用几张显通钞,换商人手里的糖糕。
“住手!” 一道银甲身影冲了过来,柴熙诲一把夺过士兵手中的显通钞,又打翻了商人的担子,糖糕散落在地上,沾满了泥土。
“谁让你们用显通钞的?” 柴熙诲的声音带着怒火,银甲碰撞声震得士兵们纷纷跪倒,“显通钞是陈琅的钱,你们用它买东西,跟‘资敌’有何区别?赵宋的士兵卖军粮换显通钞,你们也学他们?忘了寿州之战,赵军是怎么用咱们的粮草打咱们的?”
士兵们吓得不敢说话,商人也哆哆嗦嗦地跪在地上,连称 “不敢了”。柴熙诲看着地上的显通钞,心中泛起疑云 —— 南朝商队只收粮、不卖粮,已从河北收走十万石粮,这明显是个反常的举动。若是单纯为了牟利,为何不进行双向贸易?而且陈琅身为齐王,不可能不清楚此举对己方后勤的潜在威胁。
他下意识摩挲着腰间的佩剑,突然想起军情司密报里的细节:商队运输路线刻意避开楚军常规巡查,夜间行动频次远超以往。联想到陈恪此前隐晦提及的 “前线缺粮”,一个更可怕的猜想涌上心头 —— 陈琅或许在用显通钞构建地下粮道,表面上是收购赵宋粮食,实则通过隐秘渠道将半数粮草输送回赵宋,既稳固了与赵宋的暗通款曲,又能借 “缺粮” 之名向朝廷索要更多物资。
“传我令,军学内,凡持有显通钞者,一律没收;凡与南朝商人交易者,军法处置!” 柴熙诲猛地抽出佩剑,剑锋直指天际。
命令传下,军学内瞬间掀起搜缴显通钞的风潮。陈恪站在一旁,看着柴熙诲愤怒的背影,喉结不自觉地滚动。他当然知道陈琅收粮的真实意图 —— 所谓 “补前线缺口” 不过是幌子,真正目的是维持与赵宋的微妙平衡,确保在楚军与赵军的对峙中掌握主动权。但这个真相一旦说破,不仅会引发朝堂震动,更可能让陈琅多年布局毁于一旦。
“恪弟,你怎么看?” 柴熙诲转头问陈恪,眼中满是质问,“陈琅只收粮、不卖粮,还让显通钞在河北流通,是不是在‘资敌’?是不是想靠赵宋的粮食,养肥自己的势力?”
陈恪躬身道:“兄长,齐王此举,或许是为补前线缺口。李重进将军那边粮尽,若能收赵宋的粮,便能解前线之困。” 他故意将语气放得诚恳,却在袖中暗暗攥紧了拳头。
“解困?” 柴熙诲冷笑一声,剑鞘重重砸在地上,发出闷响,“他收了十万石粮,只运五万石去前线,剩下的五万石藏在哪里?你当我查不出来?这五万石粮,分明是要作为与赵宋谈判的筹码!”
陈恪还想辩解,却被柴熙诲打断:“不用多说,我已派人去查楚州的粮仓,若真有私藏粮食,我定要在皇兄面前,揭穿他的真面目!” 话音未落,柴熙诲已转身离去,靴底碾碎地上糖糕的声音,混着远处传来的突火弩轰鸣,在训练场上空久久回荡。
四、南北对照:银入国库粮外流,暗运粮草定军心
汴梁的国库内,户部官员正清点着新收的税银 —— 开放贸易两月,国库增收十万两银,军饷暂解,赵光义难得露出笑容,对着赵普道:“看来开放贸易,也不是坏事。”
赵普却笑不出来,他刚收到密报 —— 河北民间粮价已涨至平日五倍,百姓们买不起粮,开始往南朝逃荒;曹彬麾下的禁军,已有数百人卖军粮换显通钞,被抓后竟说 “显通钞能买江南丝绸,比军饷管用”。
“陛下,” 赵普躬身道,“河北粮价暴涨,百姓逃荒,禁军卖军粮 —— 再这样下去,不用周军来打,河北就先乱了。”
赵光义的笑容瞬间僵住,沉默良久,才低声道:“再撑一月,等周军粮尽,咱们就关闭贸易,率军反击。”
而此时的濠州大营,李重进正看着运粮队送来的两万石粮食,眼中满是激动。士兵们围着粮车,欢呼雀跃,之前因缺粮而低落的士气,瞬间高涨起来。“传我令,今日加餐,让将士们饱餐一顿!” 李重进的声音带着喜悦,“告诉齐王,多谢他送来的粮草,有了这些粮,咱们定能守住濠州,等着北伐的号令!”
粮车旁,朝市司的押运官悄悄对李重进的副将道:“齐王有令,后续还有三万石粮会送来,让李将军安心守城,不用急着进攻 —— 等赵宋缺粮乱了,再北伐不迟。”
副将点头应下,望着远处的赵宋军营,心中清楚 —— 这场北伐,胜负的关键,早已不是战场的刀枪,而是那源源不断流入南朝的粮食,和那在赵宋境内流通的显通钞。
夜色渐深,汴梁的国库亮着灯,赵普看着账上的宋钱,眉头紧锁;金陵的齐王府亮着灯,陈琅看着粮运回报,眼神坚定;青龙山的军学亮着灯,柴熙诲看着没收的显通钞,怒火中烧。南北两朝,三种心境,却都被这场经济暗战紧紧缠绕 —— 赵普饮下的毒酒,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酿出最惨烈的后果;而柴熙诲心中的误解,也终将在这场暗战的尽头,迎来最后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