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画-《明日方舟高卢舰长》

  橡木门关闭的声响带着一种饱经风霜的沉闷。街市上混杂的烤鱼、廉价香水和沥青气味瞬间被隔绝在外。

  程舒雅引我穿过一条狭长而光线暗淡的走道。空气里有股若有若无的湿润霉味,掺杂着旧木地板被晒透后的暖香以及……隔壁传来的煎鱼气味。尽头的房间很窄,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小衣柜,便再无余物。但临窗的小书桌却收拾得异常整洁,上面整齐码放着文件夹、绘图工具和一摞厚厚的规划手册。最显眼的是一个洗得发白、印着卢比孔大学标志的马克杯。

  “抱歉,让您见笑了,”她快速将刚才开会的文件袋放在门边地上,侧身让开窗口位置,光线勾勒出她略显紧绷的肩线,“局里分配的宿舍,暂时落脚……您先坐。”她指了下书桌边唯一那把看起来还算结实的木椅。

  她走向屋内唯一的橱柜,踮起脚尖,费力地够向柜顶深处。这个动作让她包裹在灰色西装裙下的身形像一张被拉紧的弓,努力维持着平衡。柜顶上积着薄灰,她探手摸索的动作带起细小的微尘在窗口射入的光束中飞舞。房间里很安静,只有她略显急促的呼吸,以及橱柜深处旧物被翻动的窸窣声响。

  好一阵,她终于小心翼翼地,抱下来一个约莫两臂长、缠着几道深蓝色织带的狭长木盒。那盒子显然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深色木纹里沉淀着黯沉的包浆,四角裹着的铜片也氧化成了哑光的绿色。盒体沉重,她抱着它转身走向书桌时,脚步明显不稳,木盒的一端几乎要磕到桌角。

  “当心。”我下意识地站起身想去扶一下,但她已经敏捷地侧身避开,将盒子平放在桌面空出的一侧——动作里带着一种不容他人染指的固执,以及一份献宝般的郑重。她迅速解开缠裹的织带,铜扣在木头上摩擦出轻微的沙响。

  打开盒盖,一股混杂着陈年宣纸、藏墨、干燥木材以及一丝樟脑的独特气息幽幽弥漫开来。她双手探入盒内衬的浅黄色绸布中,如同探入水中捞起月影,极其轻柔、缓慢地捧出一卷深色旧绫裱好的长幅卷轴。那装裱用的深色锦缎带着黯淡的光泽,上面细细织着云纹,边缘已有轻微的磨损。

  “请稍后。”程舒雅低声说,快速清理出一片干净的桌面,又仔细检查了指尖的干净程度,这才一手稳稳托住画轴底端,一手极其谨慎地捏住系绳结,如同拆解一件极其脆弱的珍宝。解开丝绳,托住绫杆的手腕缓缓外转,让卷轴一点点在我面前打开,发出轻微而干燥的摩擦声。

  画,显露出来。

  既不是壮阔山河,也不是隐喻深远的梅兰竹菊。尺幅居中,绘的是一片……南方湿润山野间寻常却生机勃勃的风景。

  画面主体,近七成被一片浓淡相宜、挥洒淋漓的墨色竹林占据。竹竿挺拔修直,墨色由深及浅,层层向上,笔锋遒劲有力,仿佛能感受到画者落笔时充沛的“骨力”。竹枝相互交错,纤细却不柔弱,其间更有繁密的竹叶,细看笔触,竟是用了“个”字、“介”字等不同形态的小叶组合点厾而成,墨色变化极为丰富,从浓如泼洒的翠黛到淡若烟水的青灰,层层叠叠,仿佛林间正吹拂着一缕看不见的清风。风过处,满纸枝叶摇荡有声,疏密节奏酣畅淋漓。

  竹林深处,被枝叶巧妙半掩着,显露出一角青瓦白墙。那并非富丽堂皇的庭院,而是朴素的农舍院墙,甚至能看出墙面上岁月风霜留下的点点斑驳墨渍。墙角处,几块未干透的浓墨大点勾勒出三两块叠放的湖石,形态古拙,肌理嶙峋。墙根底下,几丛青草以简练的细笔点染而生,生意盎然。

  远山只用极淡极远的墨色轻轻扫出模糊的轮廓,隐于竹林深处蒸腾飘渺的淡薄烟岚之后,与天际融为一体,意境悠远旷达。画面的左下方,是留白为主的溪岸,以极淡、极松的枯笔擦出湿润的土地轮廓,靠近水边处晕开几处朦胧的水渍墨痕,似有似无,暗示着岸边的湿润。一叶小小的篷舟,只用极其简略的几笔勾出船形,静静停泊在水墨淋漓的浅滩旁。船上无人,唯有船尾挂着一盏微弱的渔火灯影,那是一滴浓墨点染而成,在湿润的背景中留下一点温暖的微光。

  画面没有题诗,也没有名款。只在右下方的隐蔽角落,钤着一枚小小的朱砂印。印文是极其古朴的篆书,细若蚊足,只能勉强辨认出“墨缘”二字。整个画面传递出一种蓬勃生发、宁静自适的乡野气息。行家一看便知,虽非载入画史的惊世巨作,但笔力内蕴深厚,浓淡枯湿处理精妙天成,绝非俗手可为。

  “是我外曾祖好友的手笔,”程舒雅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响起,比之前柔和许多,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追忆,“他在世时在故乡山麓下隐居,写字画画只为养心,自号‘山樵’。家中长辈说,他一生未曾卖过一幅画。这幅‘溪山墨影图’,是他晚年一气呵成,据说落笔后大醉三日,醒后便交代后人,此画……不藏,也不传子孙。等一个有缘人,赠之。”

  她抬起头,目光穿过镜片,安静地落在我脸上。那小巧的酒窝在侧脸的阴影里微微凹陷下去,带着一种尘封往事被翻开时特有的柔和光泽。

  “三年前,塞纳河畔的那个雨夜,您递过来的那把伞……还有那句‘别问’,”她的语速不快,每个字都带着份量,“后来我在市政厅档案馆处理文献时,偶然听说了一则旧档案里的批注,才知道……”她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字句,眼睛里有感激,更有一种超脱于感谢的澄澈理解,“才知道当年加强所有市政排水口防倒灌设计和启动古籍善本保护基金的决定,源于一位神秘捐赠者的意见信——那笔钱,指名道姓用于‘防止湿透的书页再散落污水’。这世上,”她微微吸了口气,目光落回画卷上那抹仿佛自带呼吸的墨竹,“没有那么多恰好的巧合。长官。”

  她伸出手,手指白皙,指尖修剪得圆润干净,轻轻抚过画卷右下方那枚小小的朱砂印“墨缘”。她的触碰轻得像怕惊扰一个沉睡百年的梦。

  “祖先说的‘有缘人’,我想…找到了。”她抬眼,目光清澈地看着我,声音平稳而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请您,收下它。”屋内光线柔和,窗外重建工地的喧嚣被一扇薄薄的窗子隔在世界之外。她将那卷承载了百年山居记忆的“溪山墨影图”推向我的方向,动作带着一种跨越时间长河交付的郑重。墨竹深处仿佛有风穿过,带着山林里独有的、遥远而湿润的气息,无声地填满了这间小小的斗室。

  程舒雅纤细的手指最后在那枚小小的朱砂印“墨缘”上停顿了片刻,带着一种拂去百年尘埃的轻柔和交付宿命的重量。当她抬眼望来,室内浅淡的松烟墨气息,仿佛凝成了溪边湿润的雾气,氤氲在鼻端。

  “好。”我应了一声。没有推拒的礼节,亦无客套的寒暄,只是接过这份被赋予“缘”之重量的物件,如同接下一份新的职责。右手握住冰凉的画轴一端,微一沉腕,左手便托住了坠下的绫裱。深色的旧绫如水般滑过指尖,带着旧木和古墨的涩意。那卷《溪山墨影图》便稳稳落入掌中,触感微沉,竟意外地有了几分压舱石的重量感。

  她似是松了口气,嘴角那细微的酒窝如涟漪般一闪而过,随即又恢复了惯常的平静,只是眼底的郑重之色尚未消散,映着窗外黄昏的余晖。

  没有再多的言语。她引我到门口,动作比来时多了几分轻快。穿过那条光线暗淡、残留着隔壁煎鱼油烟气味的走道。推开那扇沉重的橡木门时,黄昏最后的光线卷着灰尘一起涌进来,将门外陈旧街道上喧杂的人声、远处的汽笛声还有隐约的工地敲打声一并送了进来,瞬间填满了两人间那短暂的、因交付而起的静谧。

  “我送您下去。”她快走半步,侧身站在门廊下,影子被拉长在斑驳的石阶上,姿态是送客的规矩,目光却还落在我手中那裹缚好的卷轴上。

  “不必了,还要去北角仓库区看看,和‘基石’的图纸有出入。”我摇摇头,指了个与实际要去的地方完全相反的方向——那方向通向更为混乱的旧城码头,“雨衣记得带上。”后半句轻描淡写地提起,却恰好堵住了她原本因被拒绝相送而可能泛起的一丝不安。这提醒像是扔下的一粒小石子,轻易转移了她的思绪。

  果然,她下意识按了按臂弯里的文件袋,那里面厚实的蓝图棱角清晰。“会带的。”她立刻点头应下,动作带着公务员特有的细致规划感。那场让她书本散落的雨,似乎成了嵌入她工作习惯的本能提醒。

  我微微颔首,不再停留,抱着古卷转身融入了老街渐浓的暮色。皮鞋踏在略有坑洼的青石板上,声响规律。走出一段距离,转过一个路口,隔着街角堆积如山的建筑废弃木料和蒙尘的杂货铺玻璃,我眼角的余光向后扫过。

  那个印着市政厅橄榄枝徽记的深色身影,依旧伫立在蒙尘的古董店门廊的阴影里,并未进门。她站得很直,目光定定地望着我离开的方向——或者说,是望着那幅古画最后消失于人群的转角处,仿佛要确认那抹百年前的墨色,是否安全地融入了这片属于钢铁、尘埃与计划的、全新的夜色之中。

  直到某个巷子深处传来一阵激烈的狗吠和男人的呵斥声,她才似惊醒般,轻轻推门,重新走进了那家名为“遗物回廊”的旧店。铜铃发出比之前更喑哑的一声“叮”,随即,门廊下只剩下飘摇的灯光和远处工地的噪音。

  我抱着那画卷,手感温凉。宣纸的柔韧透过旧绫,在指腹下留下微妙的触感。它不占位置,却有着奇异的“分量”,压在臂弯里,像一块被妥善安放于此间的“过往”。

  前方是彻夜不休、正在浇灌巨型基座的港口工地。探照灯刺破昏蒙的雾霭,光柱里飞舞的粉尘仿佛硝烟的余烬。起重机的钢铁悬臂在头顶嘶吼着划过,巨大的阴影在路面上切割出一块块明暗交替的区域。打桩机的轰鸣,如同大地沉闷的心跳,脚下新铺的石板路随之传来微弱的震颤。空气里搅拌着海水浓重的咸腥、劣质烟草味、被车轮反复碾压带起的粉尘,以及远处化学处理厂偶尔飘来的、难以名状的刺鼻气味。

  在这片被蒸汽、钢铁与原石粉尘重新塑造的“田野”中央,我抱着那卷浸润着南方山野岚气的水墨长卷穿行,如同捧着另一段截然不同的时光。画卷里流淌的溪声竹影,此刻在震耳欲聋的工业化轰鸣中,微弱得像是错觉。臂弯处那古朴的绫裱与外套笔挺的军装面料无声地摩擦着,格格不入,却又奇妙地共存。

  前方即将横穿铁轨支线,临时铺设的窄轨上,一台喷吐着滚滚浓烟的小型蒸汽机车正拖拽着数节满载巨大水泥预制件的平板车皮,吭哧作响地驶过路口。扳道工挥动着红色的信号灯,拦住了行人。

  我在警示栏杆前停下脚步。机车喷出的灼热蒸汽扑到脸上,带着铁锈和机油的味道。巨大的轮子在眼前缓缓碾过,发出沉重的金属摩擦声,震得脚下的土地都在发颤。车尾的红灯摇曳着远去。

  栏杆升起,人潮重新流动。我也随着人流,抱着那卷纸上的溪山墨竹,继续汇入这片轰鸣的金属洪流。

  怀中的画轴,卷得严严实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