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上智之一《见大》20 胡霆桂-《智囊里的管理学》

  胡霆桂:一碗“孝亲罚”,治服全县歪风

  胡霆桂在铅山县当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府司法助理),那会儿朝廷查“私人酿酒”查得比谁都严,按规矩,抓着私酿的就得受罚。

  结果有天,一个媳妇气冲冲跑到县衙,把自己婆婆给告了,说婆婆偷偷酿酒,求胡霆桂把婆婆法办。胡霆桂没急着叫人抓婆婆,反而盯着媳妇问了句:“你平时对婆婆孝顺不?”媳妇想都没想就拍胸脯:“当然孝顺!”

  胡霆桂听完,当场撂下话:“既然你孝顺,那你婆婆犯的错,你就替她受罚吧。”接着就按“私酿酒”的律法,让人打了媳妇几板子。这事一传开,铅山县的人全被震住了——没人再敢因为这点小事告家里长辈,连私酿的风气都悄悄停了,整个县的治理一下子变顺了(不过《姑苏志》里说,这事其实是赵舆夫干的,可能是记载有偏差,但不妨碍这招“以孝治事”的妙)。

  【管理智慧】

  一、胡霆桂的“反套路逻辑”:不抓“私酿小错”,专治“告亲大恶”

  他看似“不讲理”,其实把“轻重”算得门儿清——当时的矛盾根本不是“婆婆私酿”,而是“媳妇告婆婆”:

  1.私酿是“生存小错”,可劝可改:婆婆私酿大概率是为了补贴家用,不是大奸大恶,好好说就能停;

  2.告亲是“风气大恶”,必须狠治:媳妇嘴上说孝,转头就把长辈告到官府,这要是不刹住,以后谁都敢为了小利卖亲情,全县的家庭和睦都得毁;

  3.“罚媳妇”是“一石二鸟”:既戳穿了媳妇的“假孝”,让她明白“孝不是嘴上说的”,又给所有人敲警钟——“告长辈的代价比私酿还大”,比到处抓私酿的人管用多了。

  二、“胡霆桂式调解”:不纠结“对错”,先修“亲情”,问题自然解

  胡霆桂这招“先治人情,再管小错”,现在社区、家庭调解里经常用——遇到亲属间因为小事告状的,不先掰扯“谁对谁错”,先拉回“亲情”这条主线,问题反而能轻松解决。

  三、别误解“孝治”:不是“愚孝护短”,是“抓准主要矛盾”

  有人觉得胡霆桂“罚媳妇”是“愚孝”,其实不是——他没说“婆婆私酿没错”,而是在“两个错”里选了“更该治的那个”:

  要是他按规矩抓婆婆,看似“依法办事”,但会让“媳妇告婆婆”的风气传开,以后全县的家庭都可能因为小事反目;

  他罚媳妇,是让所有人明白“亲情比律法的小条文更重”,私酿的人会因为“怕家人代罚”主动停手,告亲的人会因为“怕受罚”不敢再闹;

  放到现在也一样:处理亲属矛盾,别盯着“谁违规、谁没理”,先看“谁在破坏亲情”——亲情在,再大的事都能谈;亲情没了,赢了官司也输了人。

  四、核心启示:遇到“亲属告状”,记住这3步“破局法”

  不管是社区调解、家庭矛盾,还是职场里的亲属问题,遇到“有人因为小事告亲人”,都能学胡霆桂的思路:

  1.先戳“假情分”:别让“小利”盖过“亲情”

  别急着评理,先问告状的人:“你这么做,对得起家人以前对你的好吗?”“你赢了这事,却丢了亲情,值得吗?”——用回忆唤醒他的亲情,比讲大道理管用;

  2.再教“真护亲”:不是“包庇错”,是“帮着改”

  告诉对方:“真为家人好,不是把他推出去受罚,而是私下提醒他、帮他改。”比如小林叫父亲起床,小杨跟母亲签赡养协议,都是“真护亲”;

  3.最后解“小错”:亲情通了,小错自然顺

  等亲属间态度软了、愿意沟通了,再一起商量怎么改小错——比如婆婆停私酿、母亲过户房子,这时候双方都愿意让步,问题解决得又快又顺。

  【原文】胡霆桂

  胡霆桂,开庆间为铅山主簿。时私酿之禁甚严。有妇诉其姑私酿者。霆桂诘之曰:“汝事姑孝乎?”曰:“孝。”曰:“既孝,可代汝姑受责。”以私酿律苔之。政化遂行,县大治。(边批:《姑苏志》载此为赵舆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