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明智之一《知微》44 张咏-《智囊里的管理学》

  张咏:别只盯着“错误本身”,多想想“为什么会犯错”,待人做事才暖

  张咏(忠定公)处理完公务退下后,发现有个办事的小吏在厅里呼呼大睡。他叫醒小吏问道:“你家里是不是出什么事了?”小吏回答:“我母亲病了很久,哥哥又出门做客还没回来,家里实在没人照料。”张咏派人去核实,情况果然和小吏说的一样。

  第二天,张咏就安排小吏去管理一个税务场务(相对轻松且有收入的岗位),还跟身边人解释:“我的办公厅里,哪有人敢随便睡觉?这小吏肯定是心里又愁又闷到了极点,才会累得睡着,所以我可怜他的处境,得帮一把。”

  冯梦龙点评:能透过“表面错处”看到“背后难处”,这样的领导谁能不拼命跟着干!

  换作一般上司,看到下属上班睡觉,大概率会直接训斥甚至处罚,根本不会多想“为什么敢在办公场合睡熟”。但张咏没被“违反规矩”的表象带偏,反而主动追问背后的原因,核实后还贴心地调整岗位帮小吏缓解压力——这种“懂人心、体人情”的领导,哪怕不刻意笼络,下属也会心甘情愿为他效力。

  张咏的智慧,在于不搞“一刀切”的苛责,懂得“人非机器,总有被难处压垮的时候”。他知道,小吏“上班睡觉”是表象,“家中有难、心力交瘁”才是根源,比起惩罚纠错,先帮人解决难处,反而能让对方更用心做事。

  生活里看到别人“犯小错”(比如朋友迟到、同事忘事),别先急着指责;职场上当了管理者,看到下属“出纰漏”,也别上来就批评。多问一句“是不是遇到难处了”,有时候比讲道理、定规矩更管用,也更能拉近距离。

  【管理智慧】

  一、张公的“体恤逻辑”:不揪“表面错”,先问“背后难”,比“严管”更能打动人

  张公没把“上班睡觉”当成“偷懒犯错”,反而先琢磨“他为啥敢睡、为啥能睡这么沉”——这才是真懂职场人的苦:很多时候“表面的错”,背后都是“说不出口的难”。要是只盯着“错”骂,只会把人骂寒心;要是先问“难”帮,反而能让人记一辈子,心甘情愿好好干。

  这种逻辑放现在职场、生活里都管用:比如员工上班走神,不是“不想干”,可能是家里孩子病了;外卖骑手迟到,不是“故意慢”,可能是路上帮人送医了——别上来就贴“偷懒”“不负责任”的标签,先懂难处,再解决问题,才是真本事。

  当代案例1:互联网领导“见员工走神不骂,帮调班还预支工资”,员工之后拼命干

  公司的产品经理小夏,连续一周上班盯着屏幕发呆,连需求文档都写错了。部门总监老杨没在会上批评他,反而私下拉他去茶水间,递了杯咖啡问:“最近是不是家里有事?看你状态不对。”小夏憋了半天说:“我爸住院了,每天下班要去医院守夜,早上根本没精神,还总担心我爸出事……”

  老杨听完没说“你得调整状态”,反而说:“你先调一周远程办公,白天处理紧急需求,下午去医院陪你爸;工资我先帮你预支一个月,不够再跟我说。”小夏当时就红了眼。

  等他爸康复回来,小夏像换了个人:主动加班改方案,还帮新人梳理流程,连之前推不动的项目都搞定了。后来小夏跟我们说:“杨总没骂我,还帮我,我要是再干不好,都对不起他。”——这跟张公帮小吏安排差事一模一样:领导懂你的难,你就愿意为他拼,比天天喊“加油”“好好干”管用10倍。

  当代案例2:外卖站长“见骑手迟到不罚,还帮预支医药费”,骑手带团队冲业绩

  小区外卖站长老周,有次查岗发现骑手小吴连续三天迟到,按规定要罚200块。老周没直接开罚单,反而等小吴送完最后一单,叫他来站点:“你平时送单最快,这几天咋总迟到?是不是车坏了还是咋了?”小吴低着头说:“我妈突发高血压,早上要送她去社区医院,耽误了时间,还怕罚款不够医药费……”

  老周听完,从自己兜里掏了500块给小吴:“罚款不用交了,这钱你先拿去给阿姨买药;之后早上你晚来两小时,我帮你调下午的单,不影响你收入。”小吴愣了半天,连说“谢谢”。

  后来小吴不仅再也没迟到,还主动帮新来的骑手熟悉路线,带他们一起跑单。那个月他们站点的配送准时率,从全区域第8冲到了第2——张公说“人谁不愿为之死乎”,放到现在就是:你帮下属渡难关,下属就帮你冲业绩,这是最实在的“双向奔赴”。

  当代案例3:班主任“见学生上课睡觉不批,家访还帮补功课”,学生成绩逆袭

  邻居家的孩子小宇,上初中时总在数学课上睡觉,数学老师王老师没当着全班批评他,反而放学跟他一起走,问:“你是不是晚上没睡好?数学课总看见你打哈欠。”小宇说:“我妈晚上要摆摊卖小吃,我得帮她收摊到11点,回来写作业就困了……”

  王老师没跟家长告状,反而周末去小宇家的小吃摊帮忙,还跟小宇约定:“以后每天下午放学,你先来我办公室补一小时数学,写完作业再去帮你妈,这样晚上能早点睡。”小宇一开始还抵触,后来发现王老师不仅不骂他,还帮他讲题,慢慢就认真起来了。

  期末考的时候,小宇的数学成绩从50分涨到了82分,还主动跟王老师说:“以后我再也不在课上睡觉了,您放心!”——这就是“体恤”的力量:不管是职场、职场还是校园,先懂人难处,再帮人解决,比批评、惩罚管用一万倍。

  二、为啥“体恤人情”比“严厉管控”更有用?

  张公的故事,还有现在的这些案例,都藏着一个道理:人是“走心”的,不是“靠管”的。要是领导、站长、老师只盯着“上班睡觉”“迟到”“上课走神”这些表面问题,用罚款、批评、罚站来“纠错”,只会让人觉得“你只在乎事,不在乎我”,心里不服气,就算表面改了,也不会真心投入;但要是像张公这样,先问“你咋了”,再帮“你咋办”,让人觉得“你懂我、帮我”,就算不用催、不用罚,也会主动把事做好。

  就像有些公司,员工家里有事要请假,hR非要让拿“医院证明”“亲属关系证明”,手续一大堆,员工请假回来心里也堵得慌,干活没劲头;但有些公司,员工说“家里有事”,领导一句“先去处理,工作我帮你盯着”,员工回来反而会主动加班补进度——这就是“体恤”和“管控”的区别:前者留人心,后者留形式。

  三、核心启示:不管是当领导、做管理,还是与人相处,记住“张公式体恤”

  1.别先贴“坏标签”,先问“为啥这样”

  看到别人“犯错”(上班睡觉、迟到、走神),别上来就说“你真懒”“你不负责任”,先想想“他是不是有难处”——多问一句“咋了”,可能就会发现背后的苦,避免错怪好人,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2.能帮就帮“实在的”,别只说“加油”

  张公不是只说“我可怜你”,而是帮小吏安排灵活的差事;老杨不是只说“你加油”,而是帮小夏调班、预支工资——嘴上的安慰没用,实际的帮助才管用:帮人调个时间、预支笔钱、搭把手干活,比说一百句“我理解你”都实在。

  3.懂人情不是“没规矩”,是“有人情味的规矩”

  有人说“上班睡觉就是错,帮他就是破坏规矩”,但张公没让所有人都上班睡觉,只是针对小吏的特殊情况帮一把——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在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多给点人情味,反而能让规矩更让人信服,让团队更有凝聚力。

  简单说,张忠定公的智慧,就是“把人当人看,不是把人当‘干活的工具’”——不管是职场管理,还是日常相处,懂人难处、帮人渡关,才能让人真心跟着你、帮着你。毕竟,谁不想跟着一个“懂我、帮我”的人呢?

  【原文】张咏

  张忠定公视事退后,有一厅子熟睡。公诘之:“汝家有甚事?”对曰:“母久病,兄为客未归。”访之果然。公翌日差场务一名给之,且曰:“吾厅岂有敢睡者耶?此必心极幽懑使之然耳,故悯之。”

  评:体悉人情至此,人谁不愿为之死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