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上智之二《远犹》33 高明-《智囊里的管理学》

  高明:不“一刀切征税”

  黄河改道向南流后,原来的河道变成了荒地,百姓在这些土地上耕种,有了收成。有人提议按耕种的土地面积来征收赋税。御史高明反对说:“黄河改道没有固定规律,要是现在定了税额不更改,以后原本的平地突然又被黄河水淹没,赋税却还按之前的土地名册征收,百姓怎么承受得住?”这个征税提议最终被搁置了。

  冯梦龙点评:盯着“眼前收成”征税,不如防“日后灾祸”留余地

  经常能看到沿江的县城,因为分摊“江田赔粮”(江边沙地涨成田后征税,后来田地被淹仍要交税,百姓需赔钱补税)而陷入困境。原因是沙子淤积形成新田时,官员们为了显示政绩,就高兴地把这些田纳入征税范围,却没考虑到以后田地消失、要减免赋税时会有多难。四川的盐井也是如此。

  陈于陛在《意见》里说:“有盐井才会有盐税,可有些旧盐井塌陷损坏后,上级官员不肯免除它的盐税,百姓被拖累到极点,就算发现新盐井也不敢开采。应该立下规矩:凡是废弃的盐井,盐税全部免除;允许百姓开凿新盐井,新井开采成功后先免三年税,三年后再开始征收。这样既能缓解百姓困境,也能促进盐业发展。如果山地的赋税太多,一时没法全部减免,就该把这些赋税单独登记造册,有减免政策时优先考虑,要么延缓征收,要么用其他收入抵扣,再慢慢核查新涨出来的田地,逐步补上抵扣的部分。几年之后,情况或许能好转?”

  另外,洪武二十八年,户部多次接到明太祖的圣旨:“山东、河南的百姓,除了已经登记入册的田地照旧征税外,新开垦的荒地,不管面积多大,永远不征收赋税,有能力耕种的人尽管去种。”按说:这可以作为各地边境屯田的参考办法。

  【管理智慧】

  一、高明的“反坑逻辑”:不反对征税,反对“用死规矩套活变化”

  高明拦着不按亩收税,绝不是“跟国库过不去”,而是看透了“自然变化没规律,政策要是定死了,就是把百姓往绝路上逼”。黄河改道带来的荒地,本质是“老天爷给的临时好处”,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要是按“固定亩数”收税,等于把“不确定的收益”变成了“确定的负担”——就像你租了个随时可能被拆的临时摊位,有人非要让你按固定店面交租金,拆了也得交,这谁顶得住?

  1.耕地是“动态的”:今天能种,明天可能就淹了,税却没法“跟着变”

  高明最担心的是“政策滞后于变化”:按亩收税的核心是“地在税在”,可黄河改道是随机的,今年测的亩数,明年一场洪水就冲没了,可税册上的数字改不了,官府还得按旧亩数收钱。老百姓没了地,还得交税,要么卖粮凑钱,要么逃荒,最后只会越来越穷。

  这就像某沿江村庄:几年前江里涨出片沙洲,村里觉得“是块好地”,按亩向村民收“土地管理费”。结果去年一场大洪水,沙洲又被冲回江里,可村里还按原来的亩数收管理费,村民说“地都没了,咋还收钱”,村里却拿“规矩定好了不能改”当借口,最后村民集体上访,才把这笔不合理的费用取消——这就是高明怕的“死规矩坑人”:用静态的政策套动态的变化,最后苦的都是老百姓。

  2.征税要“留活口”:不能只看当下有收成,得想“以后出问题咋办”

  高明反对的不是“收税”,是“不管风险的收税”。要是真想吃“荒地收成”的红利,完全可以定灵活的规矩,比如“今年按实际收成的一成收,明年地没了就免”,而不是“按亩定死,以后不管啥情况都得交”。这就像现在鼓励农民种经济作物,有的地方会说“前两年免农业税,第三年再按收成收”,而不是“一上来就按亩定税,不管你种不种得成、收不收得到”——留了“活口”,老百姓才敢尝试,也不怕“天公不作美”的风险。

  二、评注的“扎心延伸”:从古到今,“僵化政策坑人”的事从没断过

  评注里提的“沿江摊江田赔粮”“盐井塌了还交税”,其实跟高明遇到的问题一模一样:都是“政策定死了,不管后面情况变不变,都得硬执行”,最后把人逼得没辙。

  1.沿江“摊江田赔粮”:沙洲涨了就加税,冲没了税不减

  就像评注里说的,有些沿江县城,看到江里涨出沙洲,赶紧按亩算税加钱,官员还拿“增加税收”当功劳。可等沙洲被洪水冲没,税却没跟着减,老百姓得“赔着钱交空税”——这就像某小区,看到业主在阳台种了花,就加“绿化管理费”,后来阳台漏雨没法种花了,管理费还照收,业主说“花没了咋还收”,物业却说“规矩改不了”。

  2.川中盐井“塌井还交税”:旧井废了税照交,新井不敢开

  评注里盐井的事更典型:老盐井塌了没法产盐,官府还按原来的标准收“盐税”;有人想新开盐井,怕以后井塌了也得交税,干脆不敢开。这对应到现代,就像某工厂:旧设备淘汰了(像塌了的盐井),环保部门还按旧设备的标准收“环保税”;工厂想上新设备(开新盐井),怕以后设备更新了税还不减,反而不敢投资——僵化的政策,反而堵死了发展的路。

  而明太祖“新开荒田永远不征税”的政策,就跟高明的思路不谋而合:知道荒地耕种有风险,先给“免征税”的定心丸,让老百姓敢放手干,反而能盘活土地,比“一上来就按亩收税,把人吓跑”强多了。

  三、当代“高明式避坑”案例:政策留活口,才不会把路走死

  高明“不搞僵化征税”的智慧,放到现在不管是农业、企业,还是社区管理,都能用——核心就是“别用死规矩套活变化,给风险留个缓冲空间”。

  案例1:某省“开荒种粮免三年税”,荒地变良田

  某省山区有很多闲置荒地,一开始当地想“按亩收农业税,鼓励开垦”,结果没人愿意干——老百姓怕“开了荒,种不出粮还得交税”。后来政策调整:“新开荒田前三年免农业税,第四年起按实际收成的5%收税,要是遇到旱灾、水灾,当年税全免”。

  政策一改,村民们立马动起来,两年就开垦了上千亩荒地,种上了玉米、小麦。去年遇到旱灾,当地按政策免了税,村民们没亏本,今年还接着种——这就是“留活口”的效果:政策考虑了自然风险,老百姓敢尝试,最后既盘活了土地,也没让大家吃亏。

  案例2:某企业“设备更新免半年环保税”,敢上新设备

  某工业区之前有规定:“按设备数量收环保税,不管设备新旧”。很多企业旧设备能耗高、污染大,想换新设备,却怕“旧设备拆了还得按原来数量交税,新设备还得加税”,一直不敢换。后来园区调整政策:“旧设备淘汰后,半年内免环保税;新设备上线后,前一年按50%收税”。

  结果半年内,有20多家企业换了新设备,污染降了30%,产能还提了20%——这和高明“给变化留空间”的逻辑一样:政策不跟“死规矩”较劲,给企业应对变化的缓冲,反而能促进发展。

  四、核心启示:定规矩别跟“变化”较劲,记住高明的2个“不犯傻”

  高明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犯傻‘用死规矩套活变化’,不犯傻‘只看当下不看风险’”——不管是征税、定政策,还是日常管理,都得给“不可控的变化”留条路。

  1.不犯傻“一刀切定死”:政策里得加“如果…就…”的缓冲

  定规矩时别只说“必须怎样”,得想“要是遇到xx情况咋办”。比如高明要是同意征税,也该加“如果土地被淹,当年免税”;社区收管理费,也该加“如果场地不能用,费用减半”——有了缓冲,就不怕“老天爷变脸”“情况突变”。

  2.不犯傻“只算当下账”:得想“以后出问题,谁来扛”

  别看到“当下有收益”就急着定规矩,先想“以后风险来了,老百姓\/企业能不能扛”。比如看到荒地有收成,就按亩收税,得想“以后地没了,老百姓交不出税咋办”;看到企业有旧设备,就按数量收税,得想“设备淘汰了,企业还得交税咋办”——把风险想在前头,才不会把人逼到绝路。

  【原文】高明

  黄河南徒,民耕污地,有收。议者欲履亩坐税。高御史明不可,曰:“河徙无常,税额不改,平陆忽复巨浸,常税犹按旧籍,民何以堪?”遂报罢。

  (评:每见沿江之邑,以摊江田赔粮致困,盖沙涨成田,有司喜以升科见功,而不知异日减科之难也。川中之盐井亦然。陈于陛《意见》云:“有井方有课,因旧井塌坏,而上司不肯除其课,百姓受累之极,即新井亦不敢开。宜立为法:凡废井,课悉与除之,新井许其开凿,开成日免课,三年后方征收。则民困可苏而利亦兴矣。若山课多,一时不能尽蠲,宜查出另为一籍,有恩典先及之,或缓征,或对支,徐查新涨田,即渐补扣。数年之后,其庶几乎?”查洪武二十八年,户部节奉太祖圣旨:“山东、河南民人,除已入额田地照旧征外,新开荒的田地,不问多少,永远不要起科,有气力的尽他种。”按:此可为各边屯田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