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上智之二《远犹》34 王铎-《智囊里的管理学》

  王铎:不贪“账面省事”,才是真懂“民生根本”!

  王铎担任京兆府丞时,李嫔负责管理国家财政(判度支)。当时每年从江淮地区运米到京城,水陆运输的费用折算下来,每斗米要花七百钱;而京城的米价每斗才四十钱。于是有人提议,让江淮地区不用再运米,改成每斗米缴纳七百钱到官府就行。

  王铎反对说:“这不是好办法。如果官府在京城买米,会耗尽京城原本的存粮;但从江淮运米到京城,还能顺便接济无数贫苦百姓。”可惜,“交钱代替运米”的制度已经定下来了,当时没人敢阻止这个提议。

  结果京城的米价果然暴涨,没过十天,管理财政的部门(度支)就请求废除这个制度——因为百姓根本买不起高价米,没人愿意交易了。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铎能看透事情的本质,王铎也因此得到了重用。

  冯梦龙点评:图“短期便利”丢“长远根本”,早有前车之鉴

  明朝初年实行“中盐法”,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到边境充实军粮,就能在内地领取盐引(卖盐的凭证)。后来商人觉得运粮辛苦,朝廷就招募百姓到边境开荒种地,方便就近缴纳粮食,边境也渐渐都变成了良田。这种“盐引和屯田相互配合”的制度,是当时非常完善的办法。

  可自从侍郎叶淇顺从同乡的请求,改成让商人直接缴纳银两到户部,不用再运粮或屯田后,边境的土地就渐渐荒芜了,粮食价格暴涨,连盐法也跟着被严重破坏。古人说“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话真是值得敬畏啊!

  【管理智慧】

  一、王铎的“反坑逻辑”:不是反对省钱,是怕“省小账坑惨民生”

  王铎拦着不搞“交钱代运”,绝不是“跟李嫔抬杠”,而是算透了“运米不止是‘粮食运输’,更是‘保京城贫民活路’的系统工程”。李嫔只盯着“每斗运费七百比京城米价四十贵”,却没算两个致命账:

  1.运米是“给贫民留活路”:江淮米来,供给多,价稳;交钱买米,供给少,价崩

  江淮运米到京城,相当于给京城粮市“补库存”——米多了,粮价就稳得住,穷人才能用四十钱买到米;可一旦改成“交钱不运米”,京城只能靠本地存粮,米少了,粮贩子肯定趁机抬价,最后“米贵到没人买得起”,就是必然结果。

  这就像现在某二线城市夏天的“蔬菜危机”:之前都是从周边农村运菜,虽然运费要每斤3毛钱,但菜价能稳住(青菜2块一斤)。新官员觉得“运菜费钱,不如让农户交现金,咱们在本地菜场进货”,结果周边菜农不运了,本地菜场进货渠道断了,青菜直接涨到5块一斤,低保户根本买不起,没几天就恢复运菜——这就是李嫔犯的错:只算“运费小账”,忘了“民生大账”,最后钱没省,还坑了老百姓。

  2.运米是“保粮市循环”:外地米补进来,粮市能转;只靠本地米,越买越慌

  京城人口多,本地米根本不够吃,全靠江淮运米“续命”。改成“交钱买米”,相当于“断了外援”,朝廷去买米,只会让本来就少的本地米更紧张,粮贩子怕“卖完没补货”,就会囤米不卖,最后“民无至者”(没人敢来卖米),粮市直接停转。

  就像某小区的“生鲜团购”:之前都是团长从外地基地直采水果,虽然物流费高,但每天都有新鲜的,价格也稳定;后来有人说“不如让基地交现金,咱们在小区超市买”,结果基地不送了,小区超市水果越卖越少,最后“苹果从5块涨到10块,还抢不到”,大家又喊着“恢复直采”——这和京城粮市崩了的逻辑一样:系统缺了“外援补给”,只靠内部消耗,早晚得崩。

  二、评注的“扎心对比”:从古到今,“图省事改政策”都没好下场

  评注里提的“明初盐法”,简直是王铎故事的“翻版”——好政策被“图省事”改垮,最后坑了民生和产业:

  1.原来的好操作:“输粟实边 屯垦”,边地熟了,盐也稳了

  明初的“中盐法”特别聪明:商人想卖盐,得先把粮食运到边境(输粟实边),才能换“盐引”(卖盐许可证)。商人觉得“运粮到边境太麻烦”,干脆在边境垦荒种粮,既能换盐引,又能省运费——结果边地全种上了粮食,不仅边境军粮够了,粮价还便宜,盐法也能正常运转。

  这就像现在某贫困县的“果树扶贫”:企业想拿政府补贴,得去农村种果树,还得雇当地农民干活。企业觉得“种果树虽然周期长,但能拿补贴还能卖果子”,就真的扎根农村,结果果树多了,农民有了收入,还能搞采摘游,县里经济也活了——这就是“好政策的循环”:政策引导“做实事”,最后民生、产业都受益。

  2.后来的坑操作:“改银输部”,边地荒了,盐法崩了

  后来叶淇为了“图省事”,改了盐法:商人不用运粮到边境,直接交银子给朝廷就能换盐引。这下商人舒服了,不用垦荒也不用运粮,可边境没了粮食补给,之前垦的地也荒了,粮食少了就贵,盐引也因为“没粮食挂钩”变得混乱,最后“盐法大坏”,边地也成了“荒土”。

  这就像某县的“农业补贴”:原来政策是“企业种粮给每亩500块补贴”,企业都去农村种粮,地没荒,粮价也稳;后来领导觉得“种粮麻烦,不如直接给企业发补贴,不用种粮”,结果企业拿了补贴不种了,农村地荒了,粮价涨了,补贴也白花了——这和叶淇改盐法的错一样:图省事把“实事”改成“交钱”,最后产业崩了,民生也坑了。

  三、当代“王铎式避坑”案例:不图省事,不省小账,才能保系统

  王铎和“明初盐法”的教训,放到现在不管是民生政策、企业运营,还是社区管理,都能用——核心就是“别图省事改系统,别省小账坑民生”。

  案例1:某县“拒绝改补贴,坚持运菜救市”

  某县去年冬天遭遇雪灾,外地蔬菜运不进来,本地菜价涨到“白菜8块一斤”。有人提议:“让外地菜农交现金,咱们给老百姓发‘买菜补贴’”,县长却反对:“发补贴只会让本地菜更贵,不如组织车队铲雪运菜,运费政府出”。

  结果车队花了3天打通道路,外地菜运进来了,白菜价格降到3块一斤,比发补贴还省钱,老百姓还能买到新鲜菜——县长说:“补贴是‘治标’,运菜是‘治本’,系统补了货,问题才真能解决”。

  案例2:某企业“拒绝省物流,坚持基地直采”

  某连锁超市之前想“省物流费”,把“外地基地直采水果”改成“本地批发市场进货”,结果水果不新鲜,价格还涨了20%,顾客流失了不少。新运营总监上任,立马恢复“基地直采”,虽然物流费多花了10%,但水果新鲜了,价格也降了,顾客又回来了,销售额还涨了15%——总监说:“物流费是‘小成本’,顾客信任是‘大成本’,省小的丢大的,不值”。

  四、核心启示:想不犯“拍脑袋决策”,记住王铎的2个“不犯傻”

  王铎的智慧,说到底就是“不犯傻‘算小账忘大账’,不犯傻‘图省事毁系统’”——不管是定政策、做运营,还是搞管理,都得避开这两个坑:

  1.不犯傻“只算钱,不算民生”

  遇到“省钱\/省事”的提议,先问“会不会影响老百姓?” 李嫔没问,坑了京城贫民;官员没问,坑了买菜的低保户——民生是“底线账”,再省的钱,要是伤了民生,最后都得“加倍还回去”。

  2.不犯傻“只改表面,不看系统”

  政策改之前,先想“系统缺了啥?改了会不会断了补给?” 叶淇没想,断了边地粮食补给;超市没想,断了水果新鲜补给——系统的“外援”“循环”不能随便改,改之前得先找好“替代方案”,不然只会越改越乱。

  【原文】王铎

  王铎为京兆丞时,李嫔判度支,每年以江淮运米至京,水陆脚钱斗计七百;京国米价斗四十,议欲令江淮不运米,但每斗纳钱七百,锋曰:“非计也。若于京国籴米,且耗京国之食。若运米自淮至京国,兼济无限贫民也。”籴米之制,业已行矣,竟无敢阻其议者。都下米果大贵,未经旬而度支请罢,以民无至者也。识者皆服铎之察事,以此大用。

  评:国初中盐之法,输粟实边,支盐内地。商人运粟艰苦,于是募民就边垦荒,以便输纳,而边地俱成熟矣。引盐、屯相须之最善法也。自叶待郎淇徇乡人之请,改银输部,而边地日渐抛荒,粟遂腾贵,并盐法亦大敝坏矣。“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圣言真可畏哉!